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擎子yeerum


波波沙,作为一款著名枪型,比它之前的枪型更短,火力更猛,制造更简单,

适合狭窄的空间,

这个枪型最早源于芬兰,后经苏联进一步改进简化,突出了火力猛,制造简单,

问题来了,这是一款造价低廉有所牺牲的量产武器,有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特殊时期一过,有时间有资源有闲心时,缺点就受到指责,射程较近,太粗陋,精度差,打的不太准。

有时间有技术有闲心生产设计更好的,淘汰波波沙就很正常了。

它这枪,优点,枪身较短,结构简单,散热好,易批量生产,

弹鼓供弹,火力充足,弹鼓可当护板,非常适合大平原大纵深步兵,林海雪原式的环境,

别人换了环境也不合适。


星辉65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AK47自动步枪出现以后,淘汰了波波沙。

波波沙和Ak47相比,性能上有很大的缺陷。

波波沙属于冲锋枪,使用的是手枪弹。所以波波沙射程不能超过150米,大部分是在50米内使用,再远就打不准了。

所以波波沙的作战很局限,就是单纯的近战。

然而,现代战争作战距离基本是在400米内,但绝非就是50米内。

所以波波沙存在50米到400米的火力缺口,这在战场上是极为不利的。

但AK47就不存在,它的火力可以覆盖400米内,可以点射可以连射,等于既有波波沙的有点,但是没有波波沙的缺点。

所以,波波沙被淘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同时,波波沙是使用手枪弹的,当时苏军的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已经统一使用短步枪弹。

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在大量生产手枪弹,增加后勤的负担。要知道,冲锋枪在实战中每天消耗弹药极为惊人,补充困难。

1949年AK47开始大量装备苏军部队。AK47有木制枪托和折叠式金属枪托两种,前者供空军和海军、勤务、警卫人员使用,后者则是伞兵、坦克驾驶员和特种部队使用。为了区别,—般带有金属枪托的叫AK—47S。

由此,波波沙就彻底被淘汰下来。


萨沙


波波沙41冲锋枪,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战成名,凭借71发弹鼓输出的强大的火力,彻底碾压了德国士兵引以为豪的MP-40冲锋枪。

战场上,甚至出现了非常喜剧的一幕,德国士兵也大量使用苏制波波沙41冲锋枪,但冲锋枪子弹不好搞,于是,德国军工马上就将缴获的波波沙41冲锋枪集中起来,将其7.62毫米口径改成了9毫米,以方便使用德国军队MP-40冲锋枪的9毫米子弹。

战后,波波沙41冲锋枪参与了朝鲜战争,大量装备了朝鲜人民军,实际上志愿军战士用的是另外一把35弹匣供弹的波波沙43冲锋枪,这两把冲锋枪在阵地中,火力压住了以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为主的联合国军。

但不久,波波沙41/43冲锋枪便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原因是战后苏联开发了性能更为优良的一把步兵枪械,即大名鼎鼎的AK-47自动步枪,发射的是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采用30发弹匣供弹,对目标的侵彻力、有效射程、射击精度等都在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之上,实际上是一把步冲合一的自动步枪。


苏军自身从1949年正式装备AK-47自动步枪,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出口给友好国家包括友好国家的仿制,AK-47自动步枪成了许多国家的军队的制式装备,自然就淘汰了射程近、对目标打击威力有限的波波沙41/43冲锋枪。

事实上,战后步兵手中的枪械是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和发射小口径步枪弹的自动步枪的天下,冲锋枪尽管有所研发,但适合特种作战人员使用,一般步兵大都装备的大都是采用30发弹匣供弹的自动步枪。

综上,波波沙41/43冲锋枪,是二战时期巷战的有力武器,其出现主要是为了加强步兵的火力,当时的步兵毕竟绝大多数使用的是5发手动步枪,战场上的火力非常稀薄,冲锋枪就是为了加强步兵的火力。

但冲锋枪发射的是手枪弹,尽管火力猛,但射程近,杀伤威力小,同样火力猛,但射程远、威力大的自动步枪的出现,事实上就封杀了冲锋枪在步兵班的生存空间,是战后包括波波沙41/43在内的冲锋枪在步兵班中销声匿迹的最主要原因。


国平军史


波波沙冲锋枪的成名应该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场大战。说白了就是苏联军人用自己流血的方法造成德军流血。

如果你看过《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男主角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只发了一个弹夹,没有枪,就这样冲锋,他傍边的有枪的战友阵亡了,他就要可以捡起枪来,射击了。

这种方法叫做,用人命去垫。用自己十倍的死亡来造成敌人的死亡。很可惜,水连珠一次只能发射一两颗子弹,很快就会被击毙。一个战士只能发射一两颗子弹就消耗掉,这无疑极度划不来。

那么,把水连珠的枪管锯成两半,做出两把粗制滥造的波波沙如何,它可以在战士遇敌的时候,顷刻间泼洒数十颗子弹,然后,如果还有然后就挣大发了。这只能在巷战,室内站中短距离内使用,远了打不着,打不准。

苏军就是用这种办法:用自己流血的方法造成德军流血, 打赢了这场城市战。在随后的战斗中,波波沙射程,准确度的先天不足的老毛病爆发出来了,在野战中,根本无法和MG42为中心的98K士兵打,不过大炮加坦克也让苏联打赢了。

这种前线部队武器极为差劲的反应当然也传到了高层,在高层的压力下,AK47出身了,代替了波波沙。


李勉9


网友说:波波沙已经淘汰了吧?

现代美军:不,它没有,我们喜欢用。

从现代美军在某些热点地区作战的照片来看,美军拿起缴获的波波沙冲锋枪就用,而且还给一些装上美军制式瞄准镜。美军认为波波沙的71发弹鼓加上高射速在巷战中简直太好用了,对于可能藏有武装分子的建筑物,直接豪爽地打过去,足以打得对手抬不起头来。

波波沙冲锋枪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维护,操作简单,弹鼓大,带来的好处就是容错率高,就算是经验不足的新兵,不像只有30发弹匣的突击步枪那样,一紧张把弹匣的子弹打光了,然后被经验老道的对手一枪放倒。

使用的是托卡列夫手枪弹,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手枪子弹之一,相对容易搞到,后勤难度小(我国54式手枪和79式冲锋枪也是这种子弹)。而且,手枪子弹威力相对较小,在狭窄的巷道和建筑物里开火,不用担心横飞的流弹误伤己方人员。

至于美军手里的波波沙冲锋枪,自然是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对手那里缴获而来的。

没错,第三世界国家的很多武装之中,还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波波沙。

当然在主要军事大国里,等到二战结束,就不是步兵部队的制式武器了,原因很简单,突击步枪崛起了。

突击步枪和冲锋枪相比,同样可以连射。但是采用中间威力枪弹而不是手枪子弹,子弹威力更大,射程更远。足以在常见作战距离中同时取代老式步枪和冲锋枪。

我自己整理了一张简单明了的表格,比较了突击步枪、冲锋枪、手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和机关枪的优劣,如下图:

可以看出,突击步枪虽然不是所有指标都占优势,但是折衷起来是最好的,对各种作战环境的适应性最强。

但是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就有点不同:

他们相对没那么富裕,没有多少资金武装自己。

他们没有武器研发能力或者武器研发能力有限,作战思想落后,所以一般来说进行的是低水平交战,也就是网友所说的菜鸡互啄。

他们的军队也许有少数精锐,但是大部分军事素质平庸,中远距离的命中率堪忧,还不如用冲锋枪。

所以在广大亚非拉冲突不断的地区里,你会看到有大批的武装用着老式武器,比如AK-47和波波沙-41冲锋枪之类的。

因此,大家看问题要全面,有些大国和强国有资金有能力研制和使用最新式的武器,可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可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轻武器方面。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波波沙41冲锋枪在二战确实横行巷战,苏联士兵喜欢,德国士兵也喜欢。1941年苏联装备后,前线士兵爱不释手,71发弹鼓带来澎湃火力,巷战中子弹就像泼墨一样倾泻出去,德军士兵结果要么被打成马蜂窝,要么就根本不敢抬头。德国基本看到波波沙捡起来就用,二战一共缴获了几十万支,直接装备自己的部队使用,也证明了这款枪有多么的成功!

德国入侵苏联后,很快斯大林发现野战全是送,在德国闪电战面前就是喳喳,完全无法抵抗。于是斯大林改变策略,放弃野战,坚壁清野,所有苏军撤退守卫大城市,将城市搞成一个一个大型堡垒,于是德军和苏联的无尽的巷战开始了,也成就了波波沙的威名,这款冲锋枪一共生产600万支,是二战枪械中的明星。

巷战最大特点就是复杂且交火距离近,一般交火在50~150米左右,这时候拉大栓的98K、莫辛·纳甘步枪就是废材,近距观瞄射击困难,火力不足,被波波沙冲锋枪突突几下,德军伤亡惨重,德军自己的冲锋枪MP38或MP-40数量严重不足,火力也不足,因此德军往往也对缴获的波波沙冲锋枪情有独钟!如果发现地上有1把波波沙41,德国士兵往往会丢了MP40捡波波沙。个人一直觉得这个有些夸张,但是丢了98K捡起波波沙41那是绝对的。甚至德军一共缴获了数十万支的波波沙41冲锋枪,还特地对这批枪械进行改装,换装9mm口径枪管以方面用德国产9mm手枪弹,这样后勤补给就不存在问题了!

二战中大放异彩的波波沙41冲锋枪,在斯大林格勒一战成名后就不可收拾,但是为何二战后很快就被淘汰了呢?

那是因为一代神枪AK-47被设计了出来,便宜耐操,火力猛,近战远战都非常适合,50~150米的近战火力不输给波波沙,400米的远战自然也比拉大栓的前一代步枪强太多太多,而波波沙一旦交战距离超过150米便是废材了,和烧火棍没有太大区别。制式突击步枪无论是近战还是远战能力都非常出色,于是波波沙在二战后迅速消失了。


狼烟火燎


曾几何时,雷锋同志和他手里的钢枪这张宣传画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而且有一首歌就叫《接过雷锋的枪》也在那个年代流行一时。那么我们不禁想问,究竟他手里的是一支什么样的神枪,竟让我们代代相传?

雷锋和他的钢枪(仿造“波波莎”的50式冲锋枪。

其实这支枪大有来头,在二战中称为神枪一点都不为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PPSh-41(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冲锋枪。在苏联的AK系列枪械之前,同样有一支枪几乎就成了苏军枪械的代名词。它由前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格奥尔基·谢苗诺维奇·斯帕金设计,在1940到1941年初完成全面试验, 1942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苏军。它是苏军在二战期间使用量最大的冲锋枪,可以说哪里有红军那里就有这种冲锋枪,二战结束以前产量高达600万支。除此以外,PPSh-41在二战后仍然被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而中国仿制自PPSh-41的50式冲锋枪也生产了36000支,雷锋的枪就是上面提到的PPSh-41的国产版本。



柏林无名战士纪念碑

该枪采用自由式枪机原理,利用发射子弹后的气体反冲枪栓,可实现连发(最大速度大约1000发每分钟)或是单发(由快慢机切换)。使用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改型自德国毛瑟手枪弹)作为主要弹药,最大有效射程250米。枪支可以选用71发的弹鼔(5.3千克)或是35发的弹夹(4.15千克),主要零部件采用金属冲压制作,木质枪托固定在枪身后。早期型采用弧形座带缺口照门的表尺,后期型具有顶部抛壳口和可以调整为100米和200米的范围内的“L”型翻转式带缺口式照门的表尺,前瞄准具则一直是带护翼的柱形准星。



带71发弹鼔的PPSh-41

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枪管需要机床加工以外,其余大部分零件都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这样少数的熟练工人用机床加工精密部件,而大量不熟练的工人使用简单的设备生产冲压件,劳动力资源在战时可以优化。全部87个零件仅需7.3个工时,生产效率非常惊人。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也不意味着成本低下,例如枪管和枪膛内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个工序大幅度提高了耐用性与可靠性。由于较短的自动机行程,加上较好的精度,三发短点射基本能命中同一点。白桦树的木质枪身和专门的散热筒外观看起来粗糙,但是这显然有利于持续射击,使武器结实耐用。



71发弹鼔

弹鼓虽然是波波沙冲锋枪的最大优点,但是中国仿制的波波沙中,却放弃了弹鼓这一容量巨大,作战持续射击时间长的性能,弹鼓简单实用而不花哨,为什么就是不用呢?原来,弹鼓是波波沙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利弊共存。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最早也是带弹鼓的,但用到实战中发现,枪支本身的重量就不轻,再加上装满了子弹的弹鼓,而且不方便携带,士兵奔赴前线的脚步更是沉重不堪,而且弹鼓装子弹也是件麻烦事。



国庆阅兵装备的50式冲锋枪

虽然弹鼓装的子弹多,但是装填子弹所需要的时间也久,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一秒钟就能决定谁生谁死,关乎性命的大事,容不得疏忽。后来,各国又相继研发出各式机枪、轻武器,弹鼓更是无用武之地,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和评论!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


波波沙冲锋枪并没有在战后“迅速消失”,事实上直到80年代我还在南京鼓楼区某大厂的民兵操练中见到大量波波沙的中国仿制品——使用35发弹匣的50式冲锋枪,且因为这款冲锋枪(包括其各种版本的仿制型号)数量多达几百万支,二战后的历次局部战争和内战,如某半岛战争(某人民军的转盘枪和某愿军的50式)、越战、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阿富汗内战和南斯拉夫内战等,都不难看到它的身影,甚至至今还未结束的叙利亚内战中,也能看到各派武装势力使用波波沙或其仿制枪。

2018年伊拉克库尔德武装还使用波波沙,事实上同一年还有人拍到叙利亚另一支武装使用C-96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二把盒子”、“驳壳枪”)的照片。因为波波沙太笨重,库尔德人锯掉了木质枪托。


但这些使用到冷战、甚至冷战之后的波波沙大多由非正规军在装备,且其“出镜率”要远低于同样是苏联二战产品、但产量只有其几分之一的波波斯-43/54式冲锋枪,如果将“消失”的标准定为“正规军撤装”,那么的确“消失”得很早,甚至习惯“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解放军,直到70年代初才完全用56式班用武器系列(56冲+56半+56班机)替代老式的步枪-冲锋枪-班机系列,但旧系列中的“冲”却换成了54式,这又是为什么?

50年代的汽车兵雷某同志,已经用54冲(波波斯)替代了50冲(波波沙)


首先,当然是冲锋枪的固有缺陷:射程不足、精度低、穿透力弱,这些固有缺陷让冲锋枪在突击步枪兴起并迅速弥补传统步枪射速不够缺陷后,变得在军队里完全落伍——射速并不比突击步枪快多少,但其它指标全面落后。

其次,波波沙是冲锋枪里“又笨重又贵”的典型。很多人误以为波波沙既然是战时产品就一定很便宜,其实这是个误解:因为战时应急需要,苏联人在制造这种冲锋枪时并不太计较成本,使用了整块木料制作枪托,并大量运用了切削金属等材料浪费很严重的成熟工艺,这样“奢侈”在非战争时期就未免太夸张,要知道并非每个国家都有那么丰富的木材和金属(尤其是大量使用的镍、铬等金属)。且波波沙制造快的原因之一,是直接使用在苏联多到烂大街的1891/1930步枪枪管“一劈二”,做成两根波波沙枪管,而其它国家或二战后的苏联,并没有或不再有这么多的这类枪管。正因如此,苏联43年起就逐渐用便宜得多的波波斯-43替代波波沙,中国等国也很快用54冲替代50冲,也就是说,不等突击步枪全面替代正规军中装备的冲锋枪,绝大多数正规军就用更便宜轻便的波波斯等冲锋枪型号,替代了“傻大黑粗”的波波沙,这样一来自然“消失”得比同时代其它冲锋枪,如汤姆逊、波波斯、斯登和稍晚的MAS-49更快更早。

阿富汗民兵装备的波波沙(后排右一),事实上他们手里还有更古老的李恩飞


第三,它太重太笨了,空重就有3.63公斤,加上一个35发实弹匣4.15公斤,加上一个71发实弹鼓5.3公斤,大批量装备的冲锋枪中恐怕只有美国的汤普逊(空枪5.1公斤)比它更重。美国在二战中期以后也用轻便得多的M3替代性能其实要好得多的汤普逊(M3直到解救伊朗人质、甚至第一次海湾战争时还是美国特种兵的武器),冷战后冲锋枪主要配备特种部队或警察,充当特种兵的辅助武器或警用武器,要求轻便、灵活,因此“英格拉姆”、“乌兹”和“蝎”式这类轻冲大行其道,甚至又贵又复杂但远比波波沙、汤普逊之类轻便的MP-5系列也能找到一席之地,而波波沙就只能束之高阁了。

事实上波波沙、汤普逊这类笨重昂贵的老式冲锋枪要感谢其二战期间高度过剩的产量及其导致的大量库存,得以让世界各地非正规武装把这些旧货一直用到今天,否则它们“消失”得会更彻底


李厚何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纠正一下,PPSH-41冲锋枪,也就是俗称的波波沙冲锋枪,并没有在战后迅速消失。别忘了,在50年代初那场半岛战争上,正是苏联援助和我国仿制的PPSH-41与50式冲锋枪大放异彩,成为了我军杀敌的好伙伴。除了我国以外,当时的波兰、德国等东欧国家也装备了不少PPSH-41,根本谈不上什么迅速消失。

中国仿制自PPSH-41的50式冲锋枪,生产了3.6万支

应该这样说,PPSH-41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其主力地位很快就被取代了。PPSH-41地位被取代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了AK-47呗,AK-47的性能全方位超越PPSH-41,所以自然便取而代之了。

PPSH-41的主力地位正是被AK-47取代

实际上,PPSH-41被AK-47取代,其本身也就是冲锋枪这一枪种衰落、被取代的缩影。冲锋枪这一枪种诞生于一战时期,当时已经有了自动步枪的理念,但是发射的都是全威力步枪弹,非常不好控制,而冲锋枪由于发射的是手枪弹,易于操控,在近距离可以倾泻出极强的火力,因此广受好评,典型代表是德国MP-18冲锋枪。到了二战中,冲锋枪进一步发展,一来当时陆战向机械化战争转变,步兵交战距离进一步缩短,对冲锋枪有着强烈的需求,二来就是冲压成型技术的普及,大幅降低了冲锋枪的造价,缩短了工时,使得一年生产几十万支冲锋枪成为了可能。结果就是二战中冲锋枪一度成为了步兵的主力枪种之一。

PPSH-41冲锋枪正是二战冲锋枪的典型代表,产量超过600万支

然而,冲锋枪的繁荣没有维持多长时间。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有有识之士认识到全威力步枪弹不适合自动步枪,于是将全威力步枪弹弹壳缩短发明了中间威力步枪弹,彻底克服了自动步枪后座力大、枪口上跳严重的毛病,经过进一步发展,最终德国STG44横空出世,标志着突击步枪的成熟。

STG44不是第一种突击步枪,但却是第一种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突击步枪,产量超过40万支

虽然STG44问世时已经是二战晚期,但依旧无法掩盖它的光芒。传统的冲锋枪由于使用手枪弹,有效射程很近,基本上只有100-150米左右,而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却可以达到300米以上,突击步枪射程比冲锋枪远得多,同时火力却丝毫不差。当突击步枪问世之时,冲锋枪的主力地位被这位更强大的后辈取而代之自然是大势不可挡。1949年,大名鼎鼎的AK-47开始装备苏军,PPSH-41被AK-47取代,正是冲锋枪被突击步枪取代的大势所趋。不过由于AK-47装备苏军后又过了好几年才流入东欧和中国等国,所以PPSH-41在这些国家又坚持了几年,还在半岛战争上继续书写自己的荣光。

由于生产数量很大,所以PPSH-41在主力地位被取代之后依然在很多国家发光发热

最后还要提一下,有人说波波沙冲锋枪粗制滥造、精度低,这是绝对错误的,PPSH-41的木质枪托、镂空散热筒、枪管镀铬在二战冲锋枪中堪称豪华,尤其是枪管镀铬,有效提高了枪管寿命,MP-40都没有枪管镀铬,严格来说,PPSH-41比MP-40更加“高端”。

PPSH-41实际上比MP-40更加“高端”

而且PPSH-41的精度也不差,甚至可以说是很好。西方理论认为,自动武器要想达到比较高的点射精度,要么射速比较低,低到500发/分以下,这样非常容易操控,可以达到较高的点射精度;要么射速很高,高到900发/分以上,这样第一发子弹的后坐力还来不及传导到肩膀上,第二发子弹就飞出去了,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点射精度。而PPSH-41恰好属于射速900发/分的后者,再加上沉重的弹鼓可以缓解枪口上跳,而且PPSH-41使用的7.62X25mm手枪弹相比9X19mm手枪弹初速更快、弹头更轻,综合下来就是PPSH-41的短点射精度相当高,甚至可以跻身二战冲锋枪里精度最高的那一批。说PPSH-41粗制滥造、精度差是完全错误的。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相比9mm帕弹初速更快、弹头更轻,有利于提高精度


晨曦谈兵


首先,PPSh-41“波波沙”这样的武器并没有逆天到“横行”的地步,它只不过是二战中比较出名的一型冲锋枪罢了。

波波沙冲锋枪的优点在于它比较易用、火力凶猛、弹药持续性强、可靠性高。这种枪支不用过多的维护,摸爬滚打都不影响射击。略显沉重的枪身再配上山寨自芬兰“索米”的71发弹鼓,每分钟900发的射速汹涌澎湃。枪重有效的抑制了枪口上跳,使得“波波沙”非常好控制,即便是女兵拿着也能打出很好的连发成绩。

除了好用,PPSh-41最主要的优点是其优越的生产能力,这种武器够便宜、够简单,只需要最基本的冲压设备就可以加工完成。苏联在战时将大量的PPSh-41生产任务交给了极为低端的下级工厂和作坊,为高级工厂和加工机器、人员腾出了时间,投入到坦克、火箭炮、飞机的制造中去。

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生产了600多万支PPSh-41冲锋枪,他们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大量的配发给新兵,这样可以极大的缩短训练时间。反正新兵们的任务就是冲到200米内然后对着敌方泼水,通过高密度弹雨一样能打得对方的单发毛瑟头破血流。

但是,二战为武器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变革,“火力”的作用越来越被人看重。不光要求火力密度,还要求火力强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率先开发出实用化的突击步枪STG44,这种武器产生了划时代的发展,尝到其威力的各军事强国纷纷打出了自己的突击步枪研究计划,发展出了一大批连发自动枪械,并很快在几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弹药相关的磨合,诞生出NATO和华约两大枪弹体系。

自动步枪被实用化之后,综合了步枪的威力、弹道性能与冲锋枪的火力、便携性,成本也被降到极低的程度上,很快成为步兵的标准装备。

相比之下,冲锋枪性能、功能显得单一且弱,除了稍微轻便灵活点以外,没有任何地方超过突击步枪。那这就尴尬了,人们明显更青睐火力、威力、操控三位一体的新型武器。

所以,不光是“波波沙”,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整个冲锋枪种族都存在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诚然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战壕扫把”,甚至因为火力凶猛被列为惨无人道的违禁品。但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自动化武器浪潮已经让冲锋枪这种发射手枪弹的武器愈发力不从心,只能在更狭窄的诸如室内CQB、特种行动、警用领域活动。

更郁闷的是,PPSh-41这类冲锋枪引以为荣的成本和生产性也成了鸡肋。现代不是二战,工业能力、加工技术远非二战可比,人们早就不需要PPSh-41那样的武器了。性价比再好,都有个AK-47垫着,哪个冲锋枪能与这位大爷比?连德国H&K公司的MP5都怼不过AK,火力相差太大。

你说?PPSh-41还能在战后横行么?所谓全盘落后就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