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12345胡志鵬捉老鼠


為什麼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其實這個答案挺簡單的,因為他們在歷史上都曾經長期使用漢字,所以用漢字寫他們的人名早已成為了一種規範。因此雖然這些地區現代已經很少使用漢字,但其人名的傳統規範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所以現代多數人名仍然可以用漢字精確的寫出來。那麼這些國家人名究竟發生過怎樣的歷史演變呢?


越南漢字姓名的歷史

許多喜歡歷史的朋友估計都知道,越南北部在公元10世紀之前,其實曾經長期是各個中原王朝的領土。從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始皇派趙陀南征百越之時起,越南就開始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顯著影響。所以基本上越南這個地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是始於這個時期。

但因為之前越南這塊土地距離中原距離很遠,所以在中原文化來到越南之前越南當地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在後世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現代人也基本無從知曉。但通過中原文化傳入越南之後的一些蛛絲馬跡,似乎也可以推測出之前越南人名的一個特點,即當時可能越南當地民族並沒有姓氏這個概念。

越南姓氏基本都源自中國,圖為越南主要姓氏:阮陳黎範黃潘武鄧裴杜……

這樣說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現代越南人的姓其實都是漢姓,而且基本上全都是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之後,在當地派駐的官員給當地人指派的姓氏。當時在漢朝將越南北部納入領土之後,實行了與中原基本一樣的治理方式。也就是在越南北部也建立了戶籍制度,以方便管理。但因為當時越南當地人多數都沒有姓氏,所以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無數同名的人,因此漢朝官員為了方便管理,就從漢姓裡隨機選擇,指定成為當地人的姓氏。而在很多時候,這些身為父母官的官員乾脆就把自己的姓氏給了當地人當姓,所以有些人認為,目前在越南佔據了將近一半人口的阮姓,有可能就是漢朝時某個漢朝派駐當地的官員的姓氏。

這些詞在越南語裡都代表漢字

而這個官員指定姓氏的過程反過來也說明了早期越南當地人是沒有姓氏的。當然,因為越南北部曾經有一千多年一直是中原王朝領土,所以在此期間遷居越南北部的中原人也有一些,而這些人後來和當地人融合,也把自己的姓氏帶到了當地。但無論怎樣,後來越南人的官方姓名就一直是用漢字寫成的漢式姓名了。而這一點在公元10世紀越南自立之後也一直沒有改變,有些文化的人則還會有表字。儘管後來越南人還發明瞭自己的文字“字喃”,但在書寫正式姓名時,卻仍然還是使用漢字書寫,這也使漢式姓名成為了越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朝鮮半島漢字姓名的歷史

而和越南相比,朝鮮半島接受漢式姓名的時間其實要晚不少。因此其在接受漢式姓名之前的人名也流傳下來不少。比如在傳說中,後來曾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的建立者叫弗矩內,其第三任國王名叫儒理尼師今,而這些名字明顯都是跟漢字完全無關的名字,所以只是漢字的譯名而已。

而根據朝鮮半島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朝鮮半島上的漢姓是由新羅國王在不同時期賜給其臣民的。但現代研究認為這種說法比較片面,傳說成分比較重,朝鮮半島人名漢化的過程應該是伴隨著儒學傳入當地,當地向中原王朝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而這其中的轉折點應該是發生在中原文化最為興盛的隋唐時期。

在漢式姓名普及之後到近代以前,每個朝鮮半島的人名都是以漢字為規範


但相比于越南,其實朝鮮半島學習漢氏姓名相對來說一直不是特別的徹底。這一點體現的最為明顯的就是朝鮮半島的多數平民一直到近代都沒有自己的姓。姓氏在朝鮮半島曾經長期是被稱為“兩班”的貴族階層的特權和身份象徵。而處在社會中下層的人群如果想有姓氏,就必須得到某個兩班家族的批准,即同意認可其是自己家族的成員。有很多時候,平民要想通過這個途徑獲得姓氏,就必須要向兩班貴族鉅額酬金。而在朝鮮封建制度開始衰落的公元18世紀,這種作法一度氾濫成災。比如根據一些統計數字,在今天的韓國大邱地區,在公元1690年時,擁有姓氏的兩班家族還只佔當地總人口的9.2%,到公元1729年,這個比例就增加到了18.7%,而到公元1858年,當地人裡已經有70.3%都已經是有姓氏的“兩班”家族成員了。而這其中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花錢買的姓氏了。

公元19世紀中葉的朝鮮兩班貴族

但即使如此,到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半島之前,在朝鮮半島還是有一半左右的人沒有姓氏,他們的姓氏都是在近代確定的。所以朝鮮半島相比于越南在姓名這方面其實漢化程度是低一些的。而且因為朝鮮半島距離北方草原地區不遠,所以在歷史上曾經臣服於元朝。而在元朝時期,當時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王朝在實質上已經成為了元朝的一個自治區,所以當時其王族除了使用漢式姓名之外,有時還會和元朝的蒙古貴族套近乎,同時擁有一個蒙氏姓名。比如高麗恭愍王本名叫王祺,但他同時還有一個蒙古名叫伯顏帖木兒。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朝鮮半島受中原政治形勢變化影響的結果了。

所以朝鮮半島文化自從隋唐時代逐漸漢化之後,漢式姓名也成為了其規範人名,有1000多年是其人名唯一的寫法,因此雖然朝鮮語(韓語)和漢語差異極大,但在取名時選擇能與漢語對應的字詞已經成為了規範做法,這也成為了朝鮮民族文化傳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漢字使用減少之後的人名狀況

但在近代,這兩個地區因為歷史的變故,漢字的使用範圍都出現了急劇萎縮。其中越南在成為法國殖民地之後,從1910年開始強制推行以法文字母創制的新越南文字“國語字”,並在1919年廢止使用漢字。自那時起,漢字在越南就逐漸退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到近代,還認識漢字的越南人已經是鳳毛麟角,多數是一些年齡很大,上過私塾的老年人或者是一些專門學習中文的人。

現代漢字在越南的應用基本只侷限在一些傳統節日相關的習俗裡了


因此多數現代越南人是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漢字寫法的,但多數越南人的姓名卻仍然可以通過一套規範辦法用找到準確對應的漢字。這套辦法首先是姓氏表裡找到各個姓氏對應的漢姓,然後確定其名字兩個“字”的意義,通常也能找到對應的漢字。如果遇到同一個發音對應多個漢字的情況,那麼在翻譯時一般會根據慣例,即某個越南語發音通常會翻譯成哪個漢字就翻譯成哪個漢字,除非其本人指出自己名字的含義不是對應這個漢字。但因為現代越南會讀漢字的人已經非常少,所以這種情況也很少見。

漢字應用的減少使朝鮮半島人名與漢字的對應關係也在減弱

而韓國的情況則更加規範一些,因為在韓國每個人的身份證上都還會按照傳統寫上這個人的漢字姓名,而且韓國人在學校也都要學習1000多個漢字,所以韓國許多人的漢字姓名都還具有官方法律地位。但因為近年韓國年輕人的漢字能力也下降的非常快,而且傳統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小,所以有許多人在給孩子取名時會使用朝鮮語(韓語)裡的本土固有詞彙,所以這些名字雖然也都有漢字寫法,但有時候其實等於也是找到發音接近的漢字翻譯過來的。而朝鮮在這方面情況也類似,雖然朝鮮不會在身份證上寫漢字姓名,但其國民在學校所學習的漢字數量卻比韓國要多,有2000到3000個,所以多數朝鮮人名也都能通過一定的規則與漢字對應。


所以無論是越南還是朝鮮半島,因為這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其多數人名現代仍然能與漢字對應,也就是能用漢字精確的寫出。但隨著漢字在這些國家應用範圍越來越小,所以其關聯性變得越來越弱也是事實了。


桃花石雜談


這話是錯誤的。

在日常生活中,韓國人的名字一般用諺文拼音表達。日本人的名字可以有漢字、也可以用假名來表達。至於越南人的名字,則是完全不會用中文來替代的。

之所以有人這麼說,是因為歷史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都是屬於儒家文化圈的國家。

漢字,長期以來都主宰著這些國家(日本除外)的書面語。其中最徹底接受漢字的當屬朝鮮半島,古代朝鮮的士大夫們都以漢字辦公。

至於現代韓國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其前身是李氏世宗大王所發明的古諺文,在當時是被視作女人用的文字。

關於諺文和漢字的差別,請看下面這張圖:

保留漢字元素最多的是日本。日語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詞組成。所以在相當於我國身份證的“住民基本臺帳カード”中,會寫有日本人的漢字名字。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用完全的漢字來指代別人,基本上都是用假名。

譬如,蠟筆小新的名字是野原新之助,但大家只會用“しんのすけ”來表示他的名字。

至於韓國人,則是全都用ᄒ、ᅡ、ᄂ等28個音素來稱呼別人,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很少用漢字。

越南的情況也是如此。自20世紀胡志明去漢字以來,越南語的漢字元素就基本上根除了。

事實上,越南語本身屬於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的越南語-芒語支,與漢字相差甚遠。

請看越南人的身份證:

總而言之,這種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不要再覺得人家用漢字了。


HuiNanHistory


為什麼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越南、朝鮮和韓國都曾是漢文化圈重要的成員國,深受漢文化影響,而且在歷史上長期為中國的藩屬國。他們的達官貴人都以會說漢話,會寫漢字為榮。雖然現在他們為了民族認同感,都在極力去漢化,比如韓國把“漢城"改成了“首爾”,但漢字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他們社會方方面面也不是說不用就能不用的。

越南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公元前214年,派大軍佔領了廣東、廣西、福建和雲南,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地區屬於象郡管理。至此,越南北部長期以來為中國領土。直到,公元939年也就是我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吳權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了吳朝。到公元968年,丁朝建立,越南才開始正式獨立。直到北宋宋太祖時期,承認越南為自治的藩屬國,不再是中國直接統治的領土。一直到明成祖永樂年間,在越南設立了郡縣,再次成為中國直接管轄的地區。不過時間不長,明成祖死後明軍就被趕出了越南,又成了宗藩關係。不過到此時,越南還沒有自己的國號。一直到清朝嘉慶帝時,才正式賜名為“越南”,以示和南越地區(廣東、廣西)的區分。

朝鮮

大家都知道,朝鮮和韓國本為一國。所以下面說的朝鮮都是指舊時的朝鮮半島。

《尚書大傳》記載,周武王滅商後,紂王的叔父箕子遠走朝鮮,創立了箕氏侯國。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後來周武王還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並邀請箕子回鄉探望。不過那時朝鮮半島還未統一,部族眾多,也是比較混亂的時期。

直到918年,弓裔的部將王建通過軍事政變推翻弓裔而即位為王,國號“高麗”,定都松嶽(今朝鮮開城)。由於當時朝鮮半島沒有先進的思想和理論,所以在治國理政上,選擇了接受了儒家思想。另一方面,高麗自建國以來就謀求與中原王朝的交往,不僅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還引進了大量中原的制度與人才,實行科舉制度,官制改革也基本上照搬了唐、宋官制。所以漢字自然成了高句麗的官方文字,達官貴人爭相學習。

朝鮮半島也是多災多難,隋煬帝四徵高句麗(朝鮮);唐太宗李世民三徵高句麗;契丹人也三徵高句麗;蒙古人更是七次征討,時間橫跨數百年。所以在很多韓國電影中,對中國古人的刻畫都是那種殺人不眨眼,強搶民女的角色。還有一部韓國電影劇情內容更是荒誕。不僅俘虜了李世民,還射瞎了李世民的一隻眼睛。如此不堪的劇情,深受韓國人的喜歡,可見當年被打的有多慘,靠這種虛構的歷史來尋找安慰。

14世紀末李成桂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成為大明的藩屬國。朱元璋賜予國號“朝鮮”。明朝應該是和朝鮮關係最好的朝代。清軍入關,大明被滅,朝鮮上下還是在捐款捐物支援南明,要求恢復漢室正統,甚至堅持不剃髮,穿明朝服飾。不過終究抵不過清軍的強大,不得以繼續納貢稱臣。不過那會的朝鮮已經學聰明瞭,他們進貢一件東西,要從滿清皇帝那裡拿回五件。甚至有一年連續進貢了好幾次,弄得滿清皇帝肉痛不已。

1876年,日本派兵進駐朝鮮。李氏王朝岌岌可危,向清王朝求援。於是李鴻章委派淮兵遠赴朝鮮。而朝鮮正是袁世凱開始發跡的地方。當時很多清軍比較有優越感,在朝鮮也幹了些強搶民女,搶劫商鋪的勾當,弄得民怨四起,袁世凱為穩定民心,下令整肅軍紀,那些作奸犯科的士兵統統被砍了腦袋。此後,袁世凱又帶頭整治了朝鮮內部政黨政變,打擊了日本在朝殘餘勢力,贏得了朝鮮國民的一致好感。隨著吳長慶調回中國,袁世凱成為駐朝清軍的一把手,堂而皇之的開始接手朝鮮政務,儼然一副朝鮮太上皇的派頭。所以直到現在韓國國內,對袁世凱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


說了這麼多越南和朝鮮的歷史,旨在說明一點,不管中國大陸處於何朝代,哪怕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越南和朝鮮也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經濟,政治,文化都靠中國輸入。中國的官話在兩國權貴中流行,中國的文字成為兩國的官方文字。所以即使到現在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不過這裡提一點,越南南方不屬於漢文化圈,屬高棉文化。所以南方的越南人名字和漢字的對應就比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沒有漢語姓名。


嘉興微同城


謝謝。

這種現象若說清楚是比較費筆墨的。只能簡短地說,我們的周邊國家受我們的歷史文化的影響太深了。儘管有些國家想盡力抹去這種痕跡。春節,是我們中華家的傳統節日,但我們周邊的好多國家也當作自己的節日來慶祝。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也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在現代我們的周邊國家有些文化上的現象是傳承中國的毫無疑問,不僅是文字,就是一些風俗習慣上也帶有非常明顯的中國痕跡。上三張圖,看看歷史上中華文化的影響範圍,基本也就清楚你的問題了



想通了就好


朝韓兩國長期使用漢字,其姓氏除歷史上南方日據時期有過模仿日本的姓氏,和元朝時期上層貴族有模仿蒙古的姓氏外,都使用模仿中國姓氏的朝鮮姓氏,其姓氏構成為本貫(類似於中國的郡望,比如“河東柳氏”的“河東”)+姓+支派,比如“金海金氏三賢派”,就是本貫為金海、支派為三賢的金某某,當然,這隻有在祭祖、相親之類特殊場合才會這麼麻煩,平常說個姓名也就是了。

韓國正式身份證件上一般使用漢字標註姓名,因此幾乎每個人都有正式的漢字姓名,正式的身份證件和檔案材料商的姓名漢字,也是韓文上世紀80年代“諺名化”浪潮中唯一幾乎未被波及的漢字使用兩大領域之一(另一大領域是古籍),因此每個韓國公民理論上都會書寫自己的漢字姓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朝韓文字的基礎“訓民正音”其實是一種純拼音文字,同樣的文字可能代表“音同字不同”的很多個字,比如漢字中的綠、律、濾,在諺名中是一樣的,而姓氏中的虞、於、餘、俞也是如此,如果不使用漢字,很多朝韓姓氏就根本無法分辨彼此,這對於講究家族、血統的他們而言是無法忍受的。

正因為韓國檔案、身份證件上都有漢字姓名,即便不懂得漢語的韓國人一般也知道自己姓名是哪幾個漢字,但諺名又是拼音文字容易混淆,所以有時候一些韓國名人的姓名在音譯成漢語時會搞錯,本人發現後會主動糾正,比如乒乓球名將金擇洙最初被中國寫成“金澤洙”,有一次在無錫比賽時他本人看到秩序冊,就主動在紙上寫下“金擇洙”這個正確的姓名;還有年少成名的女影星“文根英”,她的真實姓名其實是“文瑾瑩”,也曾主動在中文圈澄清過。

越南北方(安南)歷史上曾長期使用漢字,並曾創造過用漢字注音越南語的“喃文”,直到1651年法國人Alexandre de Rhodes發明拼音文字才改過來,但因為越南直到1919年才廢除使用中文的科舉考試(比中國還晚14年),因此寫漢字的傳統根基深厚,至今北方許多家庭仍會在春節貼中文春聯。北方越南人中的大多數都有漢語姓名,可以和漢字一一對應。

不過越南是個多民族國家,境內一些少數民族並不使用漢字姓名,且越南南方歷史上叫“占城國”,是高棉文化、而非漢文化圈的地方,這裡的人以前並不使用漢語姓名,是和安南合併成越南後模仿北方越南人改定的,因此和漢字的一一對應就比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沒有漢語姓名。


陶短房


在整個東南亞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衝擊的時候,“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一度被“向西方尋求真理”和“脫亞入歐”所取代。

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講,民族獨特性很重要,過度“唯西方馬首是瞻”依然值得討論。比如中國當年如果真的全部聽信了趙元任、魯迅、錢玄同等極端式對待漢字的方式,那麼,中國現行通用文字,大概早已變成了羅馬字母。   

漢字之所以面臨過如此困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學者們過度地解讀了漢字的封建性,漢字為中華5000年的封建主義的主要文字載體,是實現自由民主平等科學等的主要阻礙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字確實比較難識難讀費時費力,漢字普及難度要遠遠大於西方字母。

然而,中國卻始終沒能真正的完成這場“文化革命”。與此相反,西方文化大規模入侵,不僅沒有使漢字逐漸消亡,反而由於東西方融合而極大地豐富漢語的語彙,產生了大量新詞組。

在日本,曾經的和字和漢字對立因為西洋思想的入侵而進行聯手,和漢進一步進行融合,形成了現代日本語言文字。日本人主要致力於實現兩者間的互補與合作,即‘洋學’是豎立於‘漢學’基礎上的學問。 “和制漢語”的登場,是東亞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據日本官方公佈的數據和學者的研究,出典於現代日本文獻的漢語詞彙,共計四百五十六個;近代詞彙五百一十九個。現代漢語中的大量日常用語很多來自來自日本當年的翻譯創作,而這也表明了古老的漢語有著自我更新代謝的強大生命力。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由於提高了新漢語的造詞能率,不僅極大的方便了日本吸納西方思想科學文化,而且由於日本創造的新詞特別好用,這在本質上不過是漢語對新事物的格義和摹寫,導致東南亞地區迅速接受日式漢語,後來迅速遍及中國、朝鮮和越南,一時間竟造成了漢語的“逆輸入”現象。由此而形成的近代漢語結構和大中華圈共有的價值體系,對大中華圈的國家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在翻譯西方詞彙時曾採用了直譯(翻)、意譯(義)和音譯(音)三種處理方式。而這幾種翻譯方法被中國學者所採納。經過幾代學者和語言學家的努力,到現代為止,再複雜的現代科技術語,一到中國環境都幾無例外地翻譯成富涵中國文化意蘊的漢語,這意味著,作為傳承了幾千年的漢語語言不僅適應了東西世界的萬端變化,還可以自如的應對各種新型事物。表明了漢字不僅是封建社會的成熟文化載體,而且是現代社會的新興文化載體,這是一筆充滿活力、彌足珍貴的巨大文化遺產,由於漢語的出色表現並沒有構成近代化詮釋的語言障礙,這就給東亞區域文明的發展、國家現代化和東亞各國互補互動、合作發展的需求需要西方語言文字產生了質疑。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交流源遠流長。漢武帝早於公元前二世紀初就在朝鮮設有四郡,說明公元前朝鮮就開始用漢字了。大唐行軍總管薛仁貴和文武王討論唐新聯軍攻略高麗、百濟問題的信札中可知,漢文在七世紀在朝鮮半島廣為傳播,在《李朝實錄》當中,中朝漢文文書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而不管是出於善意的瞭解還是用於防範的刺探,都說明漢字對朝鮮的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漢字在越南廣泛傳播。漢武帝元鼎五年(112BC)在越南設置了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漢朝派遣漢人和通曉漢文的越人來擔任著郡縣的官吏。隨著漢文修養的日益加深,越人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越來越強烈,以至於東漢末任交趾刺史的李進竟向漢廷上言:“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人,未嘗獎勵遠人。”唐朝安南人士喜遊學中原者且頻繁與中原著名學者王維、楊巨源、賈島等交遊,留下了大量詩文。在越南黎朝(明宣德年間所建),因直接仿效大明科舉之製取才,整個越南的文化教育形式與中原毫無二致,更加加深了越南與中國的關係,直到鴉片戰爭。

漢字的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作為東亞共有通用的世界語,承載了中國外圍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功能。

無論漢字曾經多麼輝煌,傳播多麼廣泛,但是近代以來有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西學衝擊,東南亞諸國的文字表述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異。朝鮮半島的通用語基本實現了“無漢字化”,而越南文字,則完全羅馬化了。即便在漢語母邦中國,除臺灣和港澳外,普及了簡體字的大陸,文字的表現形式亦因為各方思想不統一,改革方案的不確定而不時發生改變,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大致完成簡體現代漢字的改造。

近代的落後,使漢文母邦的中國亦不得不發生文字上的變革;在西學衝擊下,各個民族都有過文字形式的變易訴求。

日本曾掀起過“國學”情緒主義激盪下的“去漢字”運動;越南亦有過用自身文字“字喃”來寫作所謂“國語詩賦”的時代;而朝鮮也出現過以“諺文”來抗衡漢字語言的階段。在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愛國主義氾濫的現代,“去漢字化”本身即暗藏著“去中國化”的動機和情緒。對中國人來說,需要面對一個矛盾的事實,即:儘管這種排斥給區域既有文明帶來過撕裂的創痛,卻又無法否定其國際法框架下的主權表現意義。

然而,問題的關鍵似乎並不在此。很多韓國越南學者專家都有很大的擔憂,因為他們擔憂自己國家除極少部分研究中國文化的專門學者外,真正能對東南亞史進行深入研究者,大概只有也只會有中國人了。這主要取決於中國學者的漢字優勢。這意味著,西學的衝擊和褊狹民族主義的極度膨脹,如果不採取必要的挽救措施,東南亞各國自身的歷史將發生人為的遺失,撕裂,無法傳承的危險。而且,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即便在中國大陸,當年的“白話文”運動固有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由於現行漢語與古典漢文已發展成兩種不同的表達系統,因此想用現代漢語與周邊尚有部分保留的古老中華文明實現完全的交流對話也不是一樁容易的事。但是越南和朝鮮半島的自身文化困擾比中國和日本更加嚴重更加痛苦。

西方的拉丁語是古羅馬人的語言。雖然古羅馬帝國曆經千年歷史已經作古,但是拉丁語被基督教繼承並一直被保存到現代,也是歐洲曾經的通用語。但是雖然由於地域的分化,文化的演變,民族意識的覺醒,拉丁語逐漸轉化為通俗的各國語言。但是拉丁語依然是歐洲人共同歷史記憶的源頭和重要文化紐帶。歐洲語言學家和歷史家在尋找某個概念的原初形態時,都會不約而同地找出它們的拉丁語詞根,從而在這個“根”上尋出共同的原點。“歐盟”的形成,雖然有著當代政治經濟的重要因素,但是古代歐洲共有的那段輝煌的歷史和古希臘羅馬的元典文化一直髮揮著雖然無形但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日本有一批思想家學者在充分研究了拉丁語在歐美各國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後,曾倡導過“漢學為東洋之拉丁語”。這是一個積極的倡導。它至少表明,漢字漢文不僅僅是漢族的文字語言,還是東亞人的共有文化遺產。

現在東南亞之間組建的亞盟要走的長遠,必須和歐盟一樣,尋找一個元文化或母文化,而漢字漢文最符合要求,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是日本韓國越南等大中華圈的國家都在努力著。

這就是朝鮮,韓國,越南能使用漢字的根本原因。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越南、朝鮮這些國家很久以前都是屬於中國的附庸國,長期使用漢字。漢字在朝鮮曾是上流階層使用的文字,底層民眾才使用現在的韓文(當然也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是近代韓文改革已經彌補了這些缺陷)。二戰後各個獨立的國家都提倡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以凸顯自己的文化獨立性,可是韓文雖然已經完成了去中國化,但是韓國國內的一些歷史建築卻大量保存著漢字。如下圖所示:

這在中國人看來非常簡單,可大部分韓國人讀不懂牌匾上文字的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到韓國民族獨立後出現的文化斷代現象。因此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朝鮮、韓國兩國人名字可以用中文替代,畢竟曾經是我國的附庸國,連官方語言都是漢語,更何況取個姓名這些事情。個人覺得韓國人取消漢語作為其官方語言雖然有助於彰顯民族特色,但是文化傳承,文字斷代的現象也造成了韓國文化遺產的大量損失,雖然有所得,但所失去的也很多啊!

至於越南,它原本也是中國的附庸國,一直向中原王朝朝貢繳納貢品,但是後來隨著清帝國逐漸衰微,法國入侵越南,雖然中國戰勝了法國,但是國內體制等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了不敗而敗,後來越南又被日本、美國先後佔領。二戰結束後,越南攀上蘇聯這個大腿,越來越囂張,以至於被中國解放軍一頓胖揍,對越反擊戰更是打的越南民生凋敝,民不聊生。

越南在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庸國,有著十分深厚的中國文化,比如過年寫春聯,越南的春聯也十分有意思,在對越戰爭期間,甚至在戰壕中對戰雙方也在寫春聯,不過越南的春聯有些也會因為文字的緣故讓我們看了非常費解,其實大多都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幸福安康的話,跟中國的春聯非常接近。

瞭解了文化上的共同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越南人的名字可以用漢字去替代了,這些國家長時間作為中國的附庸國,文化習俗方面與中國非常相似,雖然民族獨立運動讓它們思想文化解放,但代代相傳的傳統並沒有丟棄,再怎麼改,根子裡也是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因此也就不難解釋這些國家的人名問題了。


地攤文學家


這個主要還是因為古代漢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影響!

其實不難理解,中華文明一直是東亞文化圈的主流,周邊國家都深受漢文化薰陶,甚至於其文化的形成大都是脫胎於漢文化,特別是文字上,那長期就是把漢字當作官方文字啊!其影響力不下於今天的英語。那時候的東亞,那基本就可以成為漢語世界!

就拿朝鮮來說,其在19世紀被日本佔領之前之前,朝鮮的官方文字那都是漢字,像什麼書籍著作、歷史文獻,那都是漢字,所以其名字也都是按照漢字來寫。

當然,在15世紀的時候,韓國人心中的聖君世宗大王,曾派人模仿漢字的外形,結合自己的本土文化,設計了朝鮮特有的拼音文字諺文,也就是咱們今天所看到的韓文。

但當時的貴族們經常使用和很多書籍中出現的文字都是漢字,大家嘴追捧的文化也都是漢文化,個個一會說漢語會寫漢字為榮。包括世宗大王本人也是漢文化的絕對粉絲。

其創作諺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那些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漢文化的底層百姓,能夠有更好的媒介去接收知識,不至於成為文盲。

所以,諺文一直是在朝鮮王朝的下層人士種流行,並沒有成為正式的文字,那些書籍文獻上依然是漢字。

直到日本佔領朝鮮以後,全方位的推行去漢字化,諺文才成為主流文字。而即使是諺文,那也是依據漢字來的,只是其讀音很適合朝鮮語系的讀音而已。

這便是是為什麼韓國人和朝鮮人擁有漢字名字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文字中的大部分都來源於中國古代的漢語。

至於越南,其受漢文化之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越南曾長期出於漢文明王朝的統治之下,其越南語的形成,受到中國古代漢字文化的影響比較深,越南語中引入了大量的漢語詞彙,其讀音很多就像是古代的漢語。

至於文字方面,越南同樣是漢字控,在東漢的時候,漢字就係統並且大量的傳入到越南,在越南陳朝的時候,漢字已經在當時非常重要了,幾乎政府和很多的民眾都在使用。

總而言之,在二十世紀之前,越南的官方文字是漢字,越南那些有文化的人使用的都是漢字,至於那些歷史文獻書籍自然也大都是漢字,越南人根本沒有創造適合自己的書寫的系統。

所以他們取名這些也大都是按照漢字格式來表達!


白話歷史君


朝鮮、韓國和越南,以前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雖然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地汲取中華文化、制度的精華,其書面語言也是使用中文,並且發音與我們無異,所以他們都曾以小中華自封。

在古代朝鮮半島,但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則很難接觸到。而且結合漢字創制的“吏讀文”有些也不適合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有時很難準確地標記朝鮮語言。因此當時人們非常希望能有一種既適合朝鮮語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又容易學會的文字。從統治階級來看,為了便於老百姓貫徹自己的統治政策,也有必要發明一種易於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這樣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積極倡導下,於1444年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文字,並下詔書稱為“訓民正音”,要求在全體國民中推廣。韓(朝鮮)文有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任意元音字母與輔音字母均可單獨成字或組合成字。但是在上層階級,仍然使用漢文,即“吏讀文”。直到1970年,當時的總統朴正熙下令,以後本國教育徹底廢除漢字,使用他們自己的諺文。不過這種諺文也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異義,導致一些語義混淆。但在人名、地名方面,都還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所以發音仍然與漢字讀音一樣。

越南在古代與朝鮮半島一樣,各方面都受到中國的影響,從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以至經營貿易的賬單、貨單都用漢字書寫。當時越南的文學作品也是以漢文、漢詩的形式記錄留存。直到元朝時,越南人在漢字的基礎上設計出喃字,不過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和西山阮朝時期作為國家正式文字,其他朝代漢字仍佔統治地位。後外國傳教士發明以拉丁文為基礎的的拼音文作為越南普通老百姓使用文字,但實際上越南使用漢字漢文一直延用到法國統治越南的整個時期,只不過近百年來漢字是跟拼音文字並行的,二者同時合法存在。 1945年8月越南革命勝利後,在當時的越南領導人的倡議下,漢字才最後退出歷史舞臺。越南現在使用的“國語字”雖然是拼音化文字,但是在中國文化長期深遠的影響下,漢語詞彙已經進入了越南語的詞庫,並且逐步固定下來,大量的漢語藉詞成了越南語的詞彙基礎,因此在外國的一些人名、地名寫法上,可以根據漢字的譯法轉寫成越南語的音節形式。

漢語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維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還有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體系。一國的知識產權和科學理論都必須有文字載體和記錄在當今和未來的網絡時代,西方的表音文字是一維體系,是字母堆砌文字。這種文字體系對於新生事物都必須“重新排列字母”以組成新單詞,這是極不利於旁人和後人學習和理解的。所以,在網絡信息時代的“全民大傳播”和“全民大探討”的潮流下,漢語是最適合也是最有優勢的語言體系!從網絡時代和全球化趨勢來說,漢語言體系未來必將引領世界、主導全球!


醉眼朦朧看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