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万航林


说起吃蝗虫,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想起了小时候一群孩子到田里边,捉蝗虫用狗尾巴草串起来用树枝挑着烤蝗虫,口味千奇百怪。后来电视节目中专门报道了蝗虫的做法,炸蝗虫,烤蝗虫还有各种菜,很多人喜欢,也勾起了不少童年的回忆。看到这个题目,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小学看电视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后来自己就发现这个问题不可行,因为冬天没有蝗虫,收不上来粮食不照样没吃的,要饿死吗?



后来查阅书籍发现,古代发生灾害,确实有吃蝗虫的,还有把蝗虫晒干储存起来过冬,但是蝗虫根本上不能解决灾害造成的长久性缺粮食的问题。即使捕杀蝗虫储存的量也不能和粮食相比,所以人们吃树皮,吃蝗虫最后没有食物就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所以并不是古人不吃蝗虫,而是蝗虫只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长期挨饿的问题。


还有古人确实也有不吃蝗虫的说法,在很多地方天灾:蝗灾,水灾,旱灾等被称作是上天的惩罚。蝗虫是上天的使者,很多地方甚至供奉蝗虫,祈求它不要降下灾祸。所以人们不是不吃,是不敢吃蝗虫,吃了蝗虫触怒了上天,反而有更大的灾祸。唐朝年间,发生虫害,唐玄宗李隆基命令宰相姚崇治虫害,当时就有人宣扬蝗虫是天神不满当今天下。李隆基自己亲自一口生吃了蝗虫表明自己的治灾决心。姚崇没有辜负所托,虫害很快平息。

第三个即使吃了蝗虫,也治标不治本。古话说的好“人活一世,就离不开五谷杂粮”。谷物粮食为人体提供了必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蝗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虽然他可以提供给人类所需,但是消化蝗虫需要大量的热量来维持 。没有能量,人体机能对蝗虫的消化下降,多吃蝗虫反而对身体更加不好。所以综上所述古人不敢吃蝗虫,即使吃了也不能解决问题。


红雨说历史


说到这事儿,我就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蝗虫插画,作者应该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好大一只,和人一样高,当时我就万分不解,这么大的小动物,逮住一只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说蝗灾时遍地蝗虫吗?古人怎么还能挨饿呢?

后来我哥抓来一只蚂蚱,告诉我这就是书本上的蝗虫。。。。。。这么小点还不够塞牙缝。

不过古人不吃蝗虫可不是因为它小,再小也是肉,饿极了连草皮树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却不敢吃!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也不发达,太多事情不能解释,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灵。一两只蝗虫在他们眼里是虫子,若是扑天盖地的蝗虫,那就不是单纯的虫子了,是蝗神派来处罚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发生蝗灾,蝗虫过处颗粒无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挨饿肚子,精神上还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会降世!

不只是百姓,个别迷信的皇帝还要暗暗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降下这种惩罚?说不定还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诏什么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这一套,他也和题主有同样的疑问,饿了为啥不吃蝗虫呢?这都是肉啊!

百姓大惊失色的说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灾的!太宗抓起两只就丢到嘴里,活的!像贝爷一样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会更好吃。

他本以为自己示范过后百姓就敢吃了,谁知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百姓们当场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龙天子,崇拜爱戴。

至于吃蝗虫?还是不敢!皇帝老爷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没事,咱们只是小老百姓,怎么敢跟蝗神对着干?

太宗收获一片名望,无奈的回宫去了。但因为他是这样的态度,唐朝是敢于治蝗灾的,在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的基础上,利用飞虫扑火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更狠的办法:篝火诱杀法!

唐朝开元年间,爆发了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当时的宰相姚崇就采用了篝火诱杀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灾。

到了宋代,更发明了“据虫除卵法”、“垦荒除蝗法”,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治灾困难,那就把源头扑灭!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能制止这样的灾难并且形成理论知识很不容易!所以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勤劳智慧!

可能有些人还会想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怎么不直接把蝗虫吃绝种呢?这法那法的多麻烦!

我只能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古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不管是多么的富有,但粮食生产总是局限很大,就是四海无闲田,但粮食的单产还是非常有限的,记得大生产队的时候,亩产三百斤的田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后来有了化肥,粮食单产又翻了一翻,也就是个六七百斤,后来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亩产又翻了一下,现在粮食亩产一千二百斤左右。以前的生产力低下,所以粮食单产更低,家中的存粮有限,农村有句俗话说:庄稼不收当年穷。所以遇上蝗灾,逃荒要饭成了唯一的生路,以前农民大迁徙也是非常普遍。


落地绣才


先说说当代的一次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惊现大量蝗虫,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黑云压境一般,黑压压盖入农民的庄稼地,肆意啃咬着马上结穗的玉米,数分钟不到,一颗颗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农户们望田兴叹,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学费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了!农民的脸瞬间阴转晴天!

原来,农民们发现了商机,这些蝗虫居然10块钱一斤,堪比猪肉价格。附近小商小贩闻风而动,纷纷赶往峡山区收购蝗虫。



这不是天降灾害,这是天降人民币啊!

一时间,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齐出动,纷纷举着网、拿着筐兜蝗虫。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着手电筒捉蝗虫,峡山区到处灯火通明,就像过节一般。

后来,有记者采访农民:“蝗灾影响收成吗?”

农民回答:“肯定影响,不过这蝗虫收入远远超过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虫,算起来就有3000块钱收入,而一亩地玉米才不到1000块。还是抓蝗虫来的值啊。”



蝗虫们一脸蒙圈,难道走错片场了吗?老祖宗的法子怎么不灵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扬威的,百姓不是磕头就是烧香,这次栽了大跟头,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时代变了啊!

蝗虫,俗称蚂蚱,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后,味道既香又脆,堪称人间美味,油炸蚂蚱成为大排档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点一盘油炸蚂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箱啤酒,吹着夏日的凉风,聊着幽默段子,别提多爽了!



这是现代,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蝗灾之后,农民无粮可食,或四处讨饭,或卖儿卖女,成为流民。这些数以万计的流民,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妥善处置,极易生变。

有史以来,数次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都因蝗灾而起。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古人认为一切的灾祸皆因人而起,蝗灾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惩罚无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祷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于是各地建起了许多蝗神庙,百姓争先祭拜。



如此说来,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自是不敢食用蝗虫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亲口生嚼蝗虫,以示抗击蝗灾的决心。

唐玄宗时期也爆发了蝗灾,唐玄宗修德、祭拜、节欲等招数都用完了,还是无济于事。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宰相姚崇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引诱蝗虫,然后举火烧之。

唐玄宗采纳了建议,还下旨凡事灭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职。在全民皆兵的打击下,蝗灾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灾荒时候人一旦被饿急了,连观音土都能吃进肚子里,怎么可能会放过蝗虫?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你能抓到蝗虫吗?

蝗虫确实是有营养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这种食物还有一个特点:飞行速度快。换言之,它们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你去抓。

蝗虫漫天飞舞,便如黑云压境。这种虫子都是成群结队地高速移动,瞬间就能啃食完粮食,然后快速飞走。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问题,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问题。

更不用说,虫子再好吃也不顶饿,只能管一顿饭,你的粮食被毁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现代社会,蝗灾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举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亚爆发蝗灾,直接作物损失高20亿。

澳大利亚的经济很发达,农业也非常系统化、科学化。但即便如此,面对蝗虫都是束手无策。

这就说明——蝗虫移动的速度有多快!现代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古代社会呢。

事实上,人们现在所吃的蝗虫,也不是从蝗灾中捕获的,而是农业基地的大棚里养殖的。

总而言之,请不要问这种“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HuiNanHistory


古代人迷信,对蝗虫带有敬畏情绪,将其称之为蝗神,民间还立过蝗神祠来祈求平息蝗灾。古代的皇帝在天人感应之说出现后,就成了主力背锅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灾殃罪祸,都归咎到朕一人头上,还会下达罪己诏来安抚百姓。

蝗虫可别来中国,来了正好,本来我们这里是不吃昆虫的,但是它如果来了,我正好让我的狗狗吃大餐,炸它两大脸盆,一个狗一盆。听说蝗虫营养塞过牛肉,味美如虾,自己也可以尝尝鲜。😆😆


M茉莉君


纵横是一个180斤的小胖子,要问怎么吃成这体重的,大概是因为不挑食吧,可嘴壮如纵横昨天去自助餐吃饭时看见有炸蝗虫,还是觉得有些头皮发麻,一种hold不住的感觉油然而生,无语的是我回到餐桌上看见我媳妇居然夹了几只津津有味的吃着,那玩意好吃吗,咱也不敢问,低头啃着自己的鸡腿!

作为一个农村孩纸,对吃蝗虫、蚂蚱这一类的东西是早有耳闻的,爷爷奶奶辈的经常讲,可以肯定的是,蝗虫肯定是能吃的,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说,蝗虫一类的虫子应该是高蛋白,高营养的东西。

近些年来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农药的喷洒导致蝗虫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后竟然成为现代餐桌上的一道特色菜肴,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蝗虫就已经成为平津一带著名的菜肴,想来也是一种讽刺。

蝗虫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悍,一直是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蝗害爆发,大量蝗虫所过之处,庄稼颗粒无收,蝗虫灾害也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头疼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在蝗虫成灾的时候,古人为什么不发动吃货的本能,彻底把蝗虫给消灭了呢?

其实古代老百姓在蝗灾的时候也是吃蝗虫的,不但吃,在没有冰箱等冷藏冷冻技术的条件下,古代老百姓甚至想出了把蝗虫晾晒成干的方法来吃蝗虫。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由此可见,古代人在蝗灾爆发的时候也是会吃蝗虫的。

那么为什么还是未能解决蝗灾的问题呢?

这就像纵横是一个180斤的小胖子,再能喝水还能把长江喝干吗?

蝗灾爆发的时候,场面极其壮观,史料的说法是遮天蔽日,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这可能有点夸张,实际上他就是慢慢来,老百姓成天去抓蝗虫也是抓不过来的,毕竟古代的捕捉技术有限。

就像古代捕鱼,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鱼钩的,只能捕捉潜水中的鱼,随着炼铁技术的增强,一点点出现了鱼钩,这个时候钓鱼的鱼钩大部分有一个钩就不错了,鱼咬到之后脱钩的概率很高,这个时候就全凭钓鱼人的手法了。

现代的大部分鱼钩都是带“回头刺”的,鱼咬到后脱钩的概率就比较小了,这就是捕捉技术的进步。

也就是说在古代时期,捕捉蝗虫大多是依靠老百姓的体力来完成的,蝗虫本身属于能飞能跳的昆虫,反应速度也是相当敏捷了,想要抓住一两只还比较容易,想要大规模捕捉那是相当困难的。

按照能量转换定律来说(我瞎乱说的,我一个学文的哪懂这些),运动量增加必然要吃更多的食物,所以在饥荒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是用最少的体力换取最大的能量来补充,有捉蝗虫那个力气,还不如躺在家里少运动一下了。

另一方面,蝗虫不是一种蔓延性的灾害,而是一种爆发性的,来的数量多,规模大,速度急,自然也就走的快,上面已经说到古代捕捉蝗虫技术不发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更来不及捕捉多少了。蝗虫能吃是不假,但是能进老百姓嘴里是相当费劲的。

比如最近网络上的吃货是馋丹麦的牡蛎,澳大利亚的野兔,美国河里的鲫鱼,也就看看,比如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野兔已经超过一百亿,然而澳大利亚人秉承“怎么可以吃兔兔”的理念,压根就不吃,然而数量庞大的野兔已经对澳大利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政府为了捕捉野兔,就差点选择用原子弹来消灭兔子了。

但凡有点办法,古代老百姓也不会在蝗灾的时候宁愿吃人都不吃蝗虫。

史论纵横


鑫旭在线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民众对蝗灾的态度,认为是老天爷惩罚人们的恶行所降得灾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结果,不敢轻易捕杀,害怕带来更大的灾祸。

即使有些人以此为食,也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局,不能解决由蝗灾造成的长远灾难。

蝗虫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长时间储存。

蝗灾来临是极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灾害是长远的,捕捉他们的数量不足以解决长时间的饥荒。

综上所述,古人由于愚昧而不会捕食蝗虫是一个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荒问题。


风正轻摇雨自飘


俗话说“久旱必有蝗”,蝗灾一直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更替。《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这么多的蝗灾对百姓生活甚至王朝更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古人难道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首先,古代人迷信,蝗灾的时候蝗虫铺天盖地的压下来,当时的百姓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百姓就很自然的把这种无法解释又无法抵抗和改变的灾难“神化”,认为这是上天的一种惩罚。解决办法就是祭祀“蝗神”等守护神,来祈求风调雨顺。古代信息不通,这种迷信很难彻底消除,都把蝗虫当神了,怎么能吃呢?

其次,蝗灾的时候蝗虫数量过多,古代又没有有效的捕杀手段。所以就算吃也吃不完,想要靠吃掉蝗虫来缓解灾情是不可能的。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现在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但是不要忘了,蝗虫说到底是虫子(正儿八经属于昆虫纲),在古代的环境下吃蝗虫和吃虫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并不是我们今天吃到嘴里的美味,古代很少有调味料,更不会有植物油用来炸蝗虫。

百姓饿的不行,自然也是什么都吃,蝗虫也不在话下。李世民就吃过蝗虫,当时也是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吃。其实他也不想吃,因为吃蝗虫很容易生病,尤其是死了一段时间的蝗虫,原因不言而喻。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对于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完全束手无策。

北宋的时候范仲淹就曾说过蝗虫可以晒干了来吃。但历史证明并没有改变什么,只能说明百姓其实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虽然闹了蝗灾,但多数情况是不会当时就饿死人的,因为蝗灾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凭借之前囤积的粮食很容易熬过去,这时百姓多用蝗虫喂猪,喂鸭子,由于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喂养的牲畜往往长得很快。

最后,蝗灾只是灾难的开始,下一季的粮食颗粒无收才是真正饿死人的原因。开头说“久旱必有蝗”可见蝗灾往往伴随着大旱,旱灾刚过蝗灾就接踵而至。这对以种田为生的百姓是毁灭性的打击,旱灾到了最后,蝗灾就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远不是吃蝗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只能依靠之前囤积的粮食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笔者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古人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灾时是真的以蝗虫为食的。不是规模较大的大灾,或者朝廷吏政特别混乱,是不会出现饿死无数人的事情的。不然以这个蝗灾频率,多少人也不够死的。那么在大型的天灾人祸面前,蝗灾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凶。长期干旱等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灾才是元凶,蝗灾往往只是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邓海春


蝗虫能吃吗?能!这一点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恰恰就是古人发现的,试想一下,当饿极的时候,人们能吃观音土、能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虫为何不能吃?

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由于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但同时,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更别提以吃闻名的中国人了,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蝗虫历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虫可以吃,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饿死?是蝗虫不够吃吗?

还真是,人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在饥饿时,最需要补充的是糖类,比如富含淀粉的米饭等,而蝗虫富含蛋白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类较少,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

当然,蝗虫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质,糖类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饿不死,比如天天给你吃虾,你也能够撑很久一样,关键是蝗虫不够量。

从食物链效率来看,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永远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最多不超过五个,再长基本等饿死。

原来的能量传递是从作物到人类,现在中间多了个蝗虫,能量损失骤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会更低。人类想要维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摄取的蝗虫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本需要摄取的作物质量。

要想人类存活,那就必须让蝗虫的总质量超过作物总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蝗虫就是靠作物养活,减去能量损耗,蝗虫总质量肯定低于作物总质量,还是远远低于。

而且蝗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吃完庄稼就跑了,人们怎么将他们全部抓住?最多只能抓住部分,维持一段时间的需求。

也就是说,单靠吃蝗虫,人类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这种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灾祥志》有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如果能够靠吃蝗虫度过蝗灾,蝗灾也不成为“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