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庙号只是“宗”,为何康熙反而能称“祖”?

瀑布冰封


这个说的是庙号那么一档子事儿!

所谓庙号就是人家帝王死后在宗庙里面牌位名号,是由其后人评的!

这个庙号分两个阶段,在唐朝以前评庙号是比较严谨的,非大功德,于国家有大贡献者不可得之。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有庙号的。

像西汉一朝,历12帝,有庙号的也就四位。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高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所以那些时代的皇帝称呼多用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文帝等等,因为字少,便于称呼和记录,而且还能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历史评价作用。

但是唐朝之后,谥号开始乱搞,皇帝谥号流行“假大空”,字多且美,后世皇帝还可以给祖宗加谥,总之就是好字眼儿全往上堆。

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就是文皇帝,即汉文帝,后来给加到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到了明朝,那都是固定十七个字,比如万历谥号就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而清朝更厉害了,随便一个出来就是二十几个字。比如雍正就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所以,这谥号没法用了。

而刚好庙号在隋唐时期已经泛滥,基本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带有一定的历史评价生前总结,能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

比如庙号为“仁”、“孝”的,那就是比较贤能、国家发展的比较好。比如宋仁宗、宋孝宗、明孝宗。庙号为“光”、“穆”的,那就是在位时间比较短的,比如明光宗,一个月就挂掉了。还有庙号为“思”的,那就是亡国之君了,也就是咱们的崇祯皇帝。

所以为了方便,大家普遍称呼皇帝的庙号。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者称为祖,有德者称为宗。合起来就是祖宗。

而这里的功一般指的是开创之功、德指的是守成之德!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称祖的,其他皇帝大都称为宗。

一般来讲,开国之君,就是称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那些没有称太祖的,基本上就是把称号追赠给了父亲爷爷啥的,以表其对于自己开创之功的贡献。

比如说隋文帝称的是隋高祖,隋太祖给了他爸爸;唐高宗李渊则是把唐太祖德位置给了爷爷李虎。这里有个特点,就是杨坚、李渊他们开创新朝,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依靠家族实力,所以给他们祖辈追封是没问题德。

像赵匡胤、朱元璋那都是自己来,老爸没帮上忙,所以就自己称了太祖。

称祖的皇帝地位要比称宗的高,因为太庙的正殿牌位是固定的,就拿明朝来说,其固定九个牌位,即天子九庙,也就是皇帝一脉。满了以后就得将里面距离最远德一位移走,到偏殿去,这称之为入“祧”。这里面只有称“祖”者因为开创之功,能够享受万事不“祧”。

也就是说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可以一直待里面。朱棣其实原本庙号是明太宗,只是后来嘉靖给他改了,是为明成祖,这才没被移走。

这也是为何明朝有两个祖。

而清朝就厉害了,有三个祖!

首先是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他统一女真,开创后金(清朝德前身),这绝对是开创之功,称太祖是没问题。

而后皇太极继位,他虽然是改国号大清以后德第一位皇帝,但是他也就是改了个名字而已,终其一生也没能入关称帝,只能是在辽东晃荡,所以他没有开创之功啊!

所以称他为清太宗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后的顺治皇帝,他庙号为清世祖!

他是有开创之功,清朝是在他的任内入关问鼎天下的,这个称祖不过分。世祖有承上启下,中兴之意,顺治时期的清朝取代了明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称世祖是没问题。

而再后来的康熙皇帝为何也能称祖呢?

这个主要是雍正的个人想法,他认为康熙一生都在开疆拓土,是实打实的开创之功。

这个倒也没错,康熙一生平吴三桂,征葛尔丹,收台湾,击沙俄,带领清朝走向极盛,说他有开创之功也没错。

但严格来讲,他是不能称祖的,你看看汉武帝、唐太宗,哪个不是开疆拓土?可他们没有称祖啊。

这主要还是源于雍正等人对康熙的过分崇拜吧,毕竟不是汉人政权,没有那么严谨的,不用太较真!


白话历史君


“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确实被拔高了

在一个朝代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开国皇帝和先祖可以称“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数情况开国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高祖是误称,因为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在《史记》中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所以后世就将错就错)、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而在这些开国皇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汉代有两个祖,汉太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

明代有两个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两个祖,元太祖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现了三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

清朝的三祖并立确实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庙号为清太宗的皇太极夹努尔哈赤、福临、玄烨这三人中间确实有些尴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个皇帝的庙号:

努尔哈赤-清太祖

皇太极-清太宗

福临-清世祖

玄烨-清圣祖

说实话,前三个皇帝的庙号都是符合规矩。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叫太祖是理所应当的。按照规矩,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荫庇,继承父辈基业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是在继承祖父辈的基础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尔哈赤本人也是个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长,但努尔哈赤和明朝对抗时主要还是凭借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尔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说的过去。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之后就皇太极,作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这个也没有啥争议,并且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历朝历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庙号也是太宗,后来被嘉靖皇帝升为成祖),太宗的庙号丝毫没有贬低皇太极的意思。

(皇太极)

至于第三位皇帝福临,按理说他的庙号也应该是“某某宗”,但是由于福临继位后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国从一个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性政权,相当于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此福临被尊为“世祖”。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临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世祖:汉世祖刘秀和元世祖忽必烈。这二位虽然都不是开国皇帝,但一个复兴了大汉,另一个则是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元朝,所以他两的庙号都是世祖。(福临)

但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绝对是超规格了,按理说康熙作为清廷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虽然他功劳甚大,但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叫“祖”的,更何况是“圣祖”。

“圣祖”这个庙号始创于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号,此后“圣祖”一直是给开国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说给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的庙号中使用过“圣”这个字,但耶律隆绪的庙号也不过是“圣宗”而已。

当然“清圣祖”这个庙号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庙后和谥号都是在皇帝驾崩后,后人评价的,“清圣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头上的。对于雍正的决定,真的没有啥好解释的,雍正皇帝思维清奇,他的很多决定都无法解释。

雍正给亲爹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庙号,看似对自己父亲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后却坚决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单独起了个坟,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觉得清朝两个皇陵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紧挨着,清东陵和清西陵可一点都不挨着,其中清东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县,两地直线距离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个小时才能到达。

中国历来都是奉行子随父葬的传统,如果不是发生迁都这样的事情,皇陵都应该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说清朝入关之后就定都北京,没有再进行迁都,所以皇陵都应该埋在一个地方,但雍正就是这么任性,谁也拿它没办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独在立储问题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于今日人们对他的突然驾崩仍旧抱有争论,而在康熙死后,雍正违反常规,非要给老爹上一个“圣祖”的庙号)

其实在历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个。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王朝刘宋也是出现过奇葩的庙号。例如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刘义隆的庙号竟然是太祖,这也是千古奇闻!

与康熙一样,刘义隆的庙号也是儿子刘骏给上的。刘骏作为刘义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由于他大哥太子刘劭造反,弑杀了刘义隆,于是在外带兵的刘骏带兵杀回建康称帝。在当皇帝后,为了展现自己得位之正,刘骏就给刘义隆上庙号太祖。


千佛山车神



因为康熙的庙号有水分,而皇太极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先说说为什么是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其实某种程度上看的话,清朝的开国皇帝的确是皇太极。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其执政理念是“八家分权”,认为一家集权不是好事,所以努尔哈赤病逝之际,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贝勒当国的分权局面。

所以严格来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国,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经过一年的权力斗争,成为后金大汗以后,开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权,诸如模仿明制设六部等,并且降服蒙古诸部和朝鲜。

到了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并且称帝改元,所以以此来看,皇太极的确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至于皇太极的庙号为什么是太宗呢,因为他前有努尔哈赤这个奠基人,并且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他不能再称祖。更关键的是,皇太极于1643年猝死于清朝入关前夕,并没有带领清朝入关,使清朝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所以皇太极的地位有些尴尬,只能是太宗庙号。

其实努尔哈赤为什么被定义为清朝开国皇帝,并且享受了庙号“太祖”和谥号“高”的大一统开国皇帝待遇呢,是因为清初的政治斗争使然。

努尔哈赤最初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

清朝在顺治帝时期开始入关,并且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顺治十八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当时的汉人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于开创,宜谥为高皇帝”。这个谥号为“高”是开国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谥号,意思是顺治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王朝,等同于开国皇帝,所以上谥号为“高”。

但满洲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这时候不同意了,坚持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并且改努尔哈赤的谥号“武”为“高”,使努尔哈赤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鳌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鳌拜身为满洲大臣,以自身角度来看,认为清朝在关外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是当时正统,所以要将努尔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孙廷铨为首的汉人官员按照传统思维来看,清朝在关外时期明朝并没有亡国,是当时的正统所在。而后金(大清)当时只是割据政权,所以才提议顺治帝谥号为开国皇帝的“高”,但因为鳌拜出于政治斗争的决定,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庙号为圣祖

康熙被上庙号圣祖,是雍正坚持所为的。

在雍正继位后,关于康熙庙号问题,雍正是这样说的“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劳实则跟开创一个王朝没什么区别,所以称之为祖。

雍正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雍正继位之初,皇位极其不稳固,所以借此提高康熙的地位,来显示自己的孝心,以达到稳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更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顾传统制度。

诸如说康熙的庙号为圣祖,就是清朝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君权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中国的庙号制度。

文章开头说过开国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庙号,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于再往后,一般都是宗,不能称之为为祖了。

那么有没有不一般的情况呢,还真的有,不是开国皇帝可以称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这个庙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诸如汉世祖刘秀,在西汉灭亡短暂断代以后,再兴汉家江山,建立了东汉,所以庙号为世祖。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帝,使所在政权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称之为“世祖”。

我们以这个规则来看,清朝承上启下的顺治帝已经是“世祖”庙号,雍正帝虽然说父亲康熙帝是实同于开创,但认真来说,康熙帝这一生虽然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等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顺治时期的疆域上巩固皇权而已,何来开创呢?

很明显雍正是夸大了父亲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没有称祖的资格。

再对比一下汉武帝刘彻,大家看看汉初疆域,再看看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后的疆域,是大大的开疆拓土了一番。诸如将之前历朝历代没有统治过的西域开拓性的纳入进西汉疆域,由此奠定传统汉地的范围,可以说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果呢,庙号只是“世宗”而已。

这么一看,雍正给康熙上的庙号“圣祖”可谓是水分很大。

当然这也不能怪雍正,因为中国封建王朝是越往后越是君权集中,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君权高度集中,而君权高度集中之下,很多传统只能让步君权。

以庙号来解释这个君权越来越集中的历程来看,其实是还是很有意思的。

像庙号的评定在最初是很严格的,西汉十二帝,仅仅有四帝有庙号而已。之后朝代虽然庙号使用混乱,但是还有一定底线。

到了唐朝君权相对来说集中一些以后,皇帝开始会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谥号,以西汉来说,比如说汉武帝谥号是“孝武”,字数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对父亲唐太宗的谥号字数增加,由此形成后来皇帝谥号越加越多的情况。而庙号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评不上的,到了唐朝开始,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到了明清时代,皇帝人人都有庙号不说,谥号都加到二十几个了。也就是随着君权的集中,庙号和谥号这种严格评定,是要求越来越低,甚至是没有要求了。

正是在这种君权高度集中,传统不得不让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个成祖,清朝出了一个圣祖。

只不过明朝还有点底线,是第二代皇帝(朱棣虽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数来说属于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庙号被嘉靖帝升为成祖庙号。

而清朝的康熙帝则是身为第四代皇帝成为“圣祖”,而且关键是“圣祖”这个庙号还不是一般的祖字庙号,像唐朝李氏皇族认老子为始祖,追封其为圣祖,宋朝则是追封财神爷赵公明为圣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给父亲康熙定“圣祖”庙号,简直是水分很大,不过没办法,当时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社会,传统让步于皇权,出现这种事情,也是不足为奇的。


宋安之


康熙开创了清之盛世。

一生丰功伟业:平三藩、收复台湾、逐沙俄、签尼布楚条约、界定大清国界、平噶尔丹、治水兴农、重视教育、修定康熙字典。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绝后,死后庙号清圣祖,被学者誉为千古一帝。




无为6777599135


“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是最初赐予“祖”或“宗”称号的标准。

汉时,汉朝自刘邦开始就严格遵守着这一标准,非开国皇帝不得用“祖”,非有德之君不得用“宗”。



如此,终两汉400余年的时间,29位皇帝只有7位获得庙号,其中太祖刘邦、世祖刘秀2位皇帝因开国之功,曰“祖”,剩余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显宗刘庄、肃宗刘炟等5位皇帝,因是有德之君,大功于大汉,曰“宗”。

想想看,连治理出“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未能获得谥号,而打出“强汉”之名的汉武帝刘彻,治理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汉宣帝刘询这等皇帝都只能是用“宗”,而不能用“祖”。可想而知,两汉对于给君主上“庙号”一事的谨慎。


所以如何按照两汉时的规矩来,以康熙的功绩,他虽然能获得谥号,但绝对不能用上“祖”的谥号,因为他非开国之君。而皇太极的“太宗”庙号倒是名副其实,并无夸大之处。那为何此时的康熙能以非开国之君的身份获得“圣祖”的谥号呢?

原因很简单,“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自三国魏开始,“祖”就开始被滥用了。

三国魏时,魏国六位皇帝,就有三位庙号全部用“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如此一个不是大一统王朝的魏国就出现三位拥有“祖”的皇帝,“祖”焉能不泛滥。



同时也是从魏开始,“庙号”也开始泛滥。本来只有有功有德的皇帝才能获得“庙号”,可是自魏开始,无论是昏君,还是暴君,亦或庸君,他们都能获得一个“庙号”。此时连刘禅这等扶不起的阿斗都有“仁宗”的庙号。

如此,自魏开始,“庙号”成为了故去皇帝的标配,到了五代十六国时期,连后赵、前燕、后秦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都能用上“祖”的庙号,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庙号“高祖”、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庙号“太祖”、后秦开国君主姚苌庙号“太祖”。



同时后秦这等小国总共就3位君主,但2位却都是用“祖”的庙号,除太祖姚苌外,就是所谓的高祖姚兴。从以上的事件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此时“祖”已经是烂大街的东西,只要是君主,加上不要脸点,谁都可以用“祖”。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康熙能称“祖”了。首要的原因就是“祖”已经泛滥,连小国国王都能用祖,更何况是大一统王朝清朝的皇帝呢?



当然除了“祖”的泛滥,让康熙能够名正言顺的用“祖”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熙的儿子雍正不走寻常路。要知道,庙号其实就是新君给先君的,庙号如何一般情况下是听从新君的,也就是说新君想给先君什么庙号,基本上这个先君的庙号就是什么。



而康熙能得到“圣祖”的庙号,很大程度是因为雍正,雍正认为康熙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就追他为“圣祖”。如此,正是因为雍正的“不要脸”,才让康熙有了“圣祖”的上等庙号。


澳古说历史


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 ,这已经属于非常靠前的庙号,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后来被追尊为“清太祖”。但皇太极之后,儿子福临,孙子玄烨庙号分别是“世祖”和“圣祖”,这显然是不合制度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




开国皇帝庙号为“祖”乃是封建社会的惯例,所谓的“祖宗”,有“祖”才有“宗”。历史上,西汉高祖刘邦、东汉世祖刘秀、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以开国皇帝的身份成为“某某祖”。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代皇帝,称为“太宗”的比较多,如西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建文帝无庙号,朱棣的真实庙号就是太宗,成祖乃是武宗所上庙号),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开国皇帝之后庙号为祖出现的情况非常少,其中光清朝就占了两位,分别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和清朝历史上成就最高的皇帝清圣祖玄烨。

当然,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只能给开国之君上的庙号;太宗是将基业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属于让王朝转危为安,或是重新复兴壮大王朝,又或是把王朝推到国力巅峰的特别杰出皇帝;至于武宗、文宗、宪宗、昭宗、肃宗等庙号,基本上就是贬多褒少。



清世祖福临像

值得一提的是,圣祖和世祖这两个庙号,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世祖一般作为新时代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人物的特定庙号,比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朝齐武帝萧颐、元世祖忽必烈、还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他们的庙号都是世祖,但他们并非王朝的建立者,而治国成绩却并不亚于开国之君。当然,世祖也有作为开国皇帝的庙号出现过,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三国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有时也可指世系转移,如宋孝武帝刘骏、北齐武成帝高湛、陈文帝陈琐、这些皇帝虽然建树不多但到他们这一代世系传承转入旁系,这和世宗类似。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说到康熙皇帝“圣祖”这一庙号。圣祖之庙号,乃是唐玄宗李隆基专门为李姓始祖李耳(老子)所设立,后来成为历代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圣祖作为帝王的庙号出现的情况不多,清圣祖玄烨是其中一位,由此可见康熙的治国建树举世公认,在清朝享有崇高的声誉,能得到这一庙号也属实至名归。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间,擒权臣鳌拜、平三藩之乱、灭准格尔、降明延平王、驱逐沙俄侵略军,有力的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康熙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开创出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奠定了清朝盛世的根基,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名垂青史的,有着伟大成就的杰出皇帝。



清圣祖玄烨像

康熙死后上庙号“圣祖”,严格来讲,作为清朝的第四代皇帝,是不适用“圣祖”这一庙号的,但是,康熙在清朝皇帝中实在是太出色了,超过了前三代皇帝所有的文治武功,把清朝推向了最鼎盛时期,如果仅仅给康熙上“某某宗”这样的庙号,实在是无法体现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历史地位。所以,康熙是通过其杰出优秀的治国能力才取得了这个分量极高的庙号。


大国布衣


清朝的庙号,真的不太靠谱。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的是金政权,自称可汗,直到1626年去世,并没有当过皇帝,却被追认为清太祖。

清太宗皇太极。清朝的真正建立者,但是直到1643年去世,清朝只是地处华北、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还不是全国政权。清朝是皇太极建立的,按理说可称为太祖。但是他之前把太祖的庙号给了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所以自己只好当太宗。不过,皇太极奠定了清朝统一中原的基础。

清世祖福临,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1661年去世前基本统一全国,按理说顺治皇帝才是货真价实的清太祖,但是因为太祖、太宗都有人了,所以去世后被赠为世祖,世祖有点莫名其妙,世祖应该是再造山河的意思吧!

清圣祖玄烨,就是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他在位期间收台湾、平三藩,平定西北等地,去世后被冠以清圣祖的庙号。

这样,清朝就有三个祖了,三个祖里面哪个最好听?我认为是圣祖最好听,千古未有,独一无二,只有康熙一人,生前是圣上,死后是圣祖。

反正清朝以后,大臣们越来越无耻,讨好皇帝成为潮流,为皇帝吹牛皮越吹越大,越不靠谱。清朝就没有一个庙号不好的皇帝。高宗乾隆、世宗雍正、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


坐看东南了


有功者为祖,有德者为宗。

确切的说,皇太极并不是开国皇帝,他只是把后金改名为大清而已。终其一生,也没能进了山海关。


(皇太极)

清朝真正的开国皇帝乃是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是清太祖。

而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在继位以后,由于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多尔衮带兵入主中原。

顺治皇帝就有着开疆扩土之功,所以死后为清世祖。

顺治对于整个清朝来说,功劳也是很大的,虽然更多的功劳是由他的叔叔多尔衮立下的,但是他是皇上,自然会写到他的身上。

皇太极一生立志要进中原,可是到死都没能实现。但是皇太极也是一位明君,积极的改革派。在他的改革和统治下,大清迅速的强大起来。



再来说一下康熙为什么能够称为:清圣祖。

其实康熙驾崩以后,关于庙号也是愁坏了雍正,到底是“宗”还是“祖”,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按说基本上很少有一个朝代出现了三个庙号为“祖”的皇帝,前朝也只是两个。

那为什么雍正又把康熙的庙号定为清圣祖而不是清圣宗呢?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康熙的功德。

因为康熙在位时间比较长,时间长了自然做的事情也就多了。不能整天无所事事在宫里斗蛐蛐吧,更何况康熙乃是一代明君。

康熙平三藩,平叛准葛尔,收台湾。这让整个清朝的地盘扩大了N倍。要知道,吴三桂都已经饮马长江了。

在康熙死后,雍正在歌颂父亲的功德时,认为康熙皇帝一生都在开疆扩土,理应属于开创皇帝,所以定下了:清圣祖为庙号。

在写康熙功德的时候,一块石碑已然写不下康熙的功德,首创用了两块石碑。

圣德神功碑洋洋洒洒几千字,歌颂康熙一生功德无量。

(康熙景陵)

雍正把康熙皇帝的庙号定为了:清圣祖。至此,清朝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三位庙号为“祖”的朝代。

守成者为“宗”,开创者为“祖”。

康熙能够称为“祖”,其中也不凡雍正想要歌颂父亲功德的意思在里面。为了权衡,把神功圣德碑的顺序巧妙的换了一下,写成圣德神功碑。

康熙以前的三朝都是,神功圣德碑。康熙以后都是圣德神功碑。


观复一鉴


皇太极的确有开国之功,皇太极之于清朝,和李世民之于唐朝一样,虽然都有大功,但并非开国之君,所以叫太宗无可厚非。

不过李世民这个唐太宗的含金量,显然要比皇太极这个清太宗的要高。皇太极打江山时,其父努尔哈赤已经替他铺好了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皇太极只是把国号从金换成了清,并非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当然应该叫太宗了。

而李世民就不同,唐朝的江山,李世民打下了大半,而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他的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毫无疑问是数一数二的。叫太宗其实有点委屈了,叫个什么祖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说李世民的庙号有偏低之嫌,那么康熙的庙号就明显拔高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我们当然承认,但是他的历史功绩,显然不足以支撑他叫“祖”,应该叫“宗”才合适。李世民这样的牛人也只是个太宗,康熙凭什么叫圣祖?

一般来说,只有开国之君才有资格叫祖,往后的皇帝都应该叫宗。

清朝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叫他清太祖理所应当;顺治是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叫他清世祖也无可厚非,康熙只是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总排序第四个,却叫清圣祖,明显过誉了。何况还是“圣祖”,请问康熙“圣”在何处?康熙的历史功绩虽大,但也很难称得上“圣祖”。

所以康熙的清圣祖的庙号,是人为拔高和过誉的,和他的实际功绩并不相符。

像这样庙号和功绩并不相符的事情,历史上并不少见。如东晋在位仅八个月的简文帝司马昱,毫无功绩可言,他的庙号却是晋太宗。

要知道太宗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庙号,能叫太宗的基本都是牛人,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故而太宗的庙号用在司马昱身上,非常不合适。

所以康熙的庙号叫清圣祖,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袁卫宇


各个朝代的开创者一般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位者为太宗。有德的继承者为宗,但也有例外。清朝就有三祖一宗。

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顺治庙号清世祖,康熙庙号清圣祖。奇怪的是大清的创立者皇太极庙号却是清太宗。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建立大清,但他是清的开创者,庙号太祖当之无愧。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庙号也称世祖,甚至他孙子康熙都称圣祖,让人觉得很奇怪!那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下,跟大家一起商榷!

1、顺治虽然是在多尔衮等大臣的扶持下建立了大清,但他是皇帝,大清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他是大清王朝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尽管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也没有太多的功绩,但他庙号世祖是合情合理的。

2、康熙庙号圣祖,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我们从他的历史功绩来说,也不是说他完全不够格。康熙时期平定了葛尔丹叛乱,稳定了边境,他还收复了台湾,把台湾纳入了中国版图,重视汉族文人,编纂了《康熙字典》!他的治理时期是盛世。从这些功绩上说,他庙号清圣祖也算合理!

3、那我们来说说皇太极,皇太极是清的创立者,但他不是大清王朝的创立者,他在世的时候,明王朝才是正统朝廷,而且他没有等到大清王朝的建立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庙号为清太宗。

4、再说庙号都是在死后继位者追封的,所以说继位者怎么追封都可以。康熙怎么给顺治庙号那是康熙的事,雍正怎么给康熙庙号那是雍正的事,我想这些事情大臣应该很少去管的,顺治的时候,多尔衮是摄政王,没有给皇太极祖的庙号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