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天仙配唱出了七公主與董永的愛情故事,然而比這之前還要早的人神相戀的典故,便是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是人身相愛的始祖,也是用於打破俗世陳規一對情侶,在漢魏六朝的詩歌中,也有許多的詩人,用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宣抒發內心的愛情、感情。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一、織女形象的世俗化

在我國古代,人們大多封建迷信,對於世間男子而言,天上的仙女們是冰清玉潔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從而才會有貌似天仙這一詞,然而,在這一時期,因為感情開始朝著世俗化而演變,從而織女的形象也發生著世俗化的變化,織女的形象開始由天上的神女轉向人間的織婦,她的形象臨摹也是越來越細緻,翻閱古籍,在兩晉時期,文人現存的,用於描寫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七夕詩諸如陸機的《擬迢迢牽牛星》。

這個時期的織女,依舊是人們腦海中的那個冰清玉潔的仙女形象,人們都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兩晉之後便是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不僅是政權動盪,同樣動盪的,還有文化,無獨有偶,此時的織女的形象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對於織女的詩歌以及先進的描寫,逐漸的開始了前文中提到的世俗化,

比如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詩中,

織女的生活是很繁重的,並非是人們想象中的,十指不沾陽春水。甚至可以說,七夕就是他的節假日,一年中,唯一的一天。

也不光是這一首七夕詩,細細的揣摩、研究這個時代的七夕詩,你會發現,在這一時代中,織女已經從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變成了一個擁有自己平常感情的織婦,織女的形象變得與世俗女性無二,甚至一些色膽包天之徒,將織女的形象、行為,表現為一個煙花之地的女子,如: “更覺今宵短,只遽日輪催”“含笑不終夜,香風空自停”“唯當有今夕,一夜不迢迢”

此時,魏晉六朝的詩歌當中,織女早就不再是當初享受榮華高貴顯赫的天帝女兒,而是漸漸地轉變為了一個日常製作勞動的婦女,成為了一個妥妥的人間織婦的形象,她有著自己的感情,會開心,會傷心,會哭,會笑,這一現象也反映了在神話傳說中一開始那些,只存在於人們想象,並且性格與人極不相似的牛郎織女的形象在漢代被凡人化,生活化以及勞動化,在梁代劉孝威的《侍宴賦得龍沙宵月明》:“傳聞機杼妾,愁餘衣服單。當秋絡已脆,銜啼織復難。”這一首一首的七夕詩,

是織女形象世俗化的最明顯反映。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二、主觀抒情的世俗化

在漢魏六朝時期七夕詩的抒情,由代言織女的感情變成代言織婦的感情,這期間,有許多的都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書寫,南北朝之前的兩晉時期開始了描寫織女的先河,然而,大多數卻僅僅是,對織女服裝倚仗的描寫以及,牛郎織女天隔阻斷,每年只得見一面的相思之苦。

就比如就比如李充《七月七日詩》中: “牽牛難牽牛,織女守空箱。河廣尚可越,怨此漢無樑,究其結果,是南北朝時期,政權混亂造成的文化自由化,多元化發展,在這一時期,胡人共同生活在這片中原大地上,從而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以及人們的無限遐想,儒學統治的鬆動,也是的少部分人,對天上神仙的敬畏,轉向了不屑,褻瀆。

到了南北朝時期,帶織女抒情的七夕時,雖然仍有,但此時詩中的織女形象已經有了初步的思婦怨婦的特徵,並且他的形象經過了多元化的呈現,如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 “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傾河易迴斡,欸情難久悰。”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詩中是寫長安城中為征夫秋夜做寒衣的思婦對相逢的渴望。而北周詩人庾信更是在《閨怨詩》中直接借用“織女”的典故,抒發思婦獨守空房的愁怨: “明鏡圓花發,空房故怨多。幾年留織女,還應聽渡河”。

而同樣比較突出的例子,則是鮑照《和王義興七夕》: “宵月向掩扉,夜霧方當白。寒機思孀婦,秋堂泣徵客。匹命無單年,偶影有雙夕。暫交金石心,須臾雲雨隔,這首詩中雖然未提及牽牛織女,卻將“徵客”“思婦”的意象帶入七夕的情境中,它的感情是更為普遍的征夫思婦的離情。

而同樣,魏晉時期的七夕詩,除了代言織女的感情外,也會將一些活動以及自己的主觀感情帶入到詩中,南朝時期的大量吟誦七夕牛郎織女的作品節食是藉著牛郎織女再寫自己身邊的生活,或者自己愛慕以及佩服的一些女性,將它們的形象來描寫成織女。

生活在這個時期的文人,他們大多數都是與家人長期分隔兩地,混亂的政局,使得家人的消息閉塞,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大都封建迷信,渴望上天來救他們,整潔紛亂的時局,可卻又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樣,在異國他鄉,也會偶爾遇見心意女子,兩人或許一見如故,互相照顧,使得生活在亂世中的兩個人,在異國他鄉感到了溫暖,然而,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愛情是奢侈的,共患難卻不代表著同享樂。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愛情與麵包,或許對於苦難中的人,麵包更顯得有誘惑力,又或者說,數據的動亂,使得兩個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人,再度分離,這個時候,他就想到了神話中的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每年七夕上能見一見面,而我與伊人,卻可能終身不見,我們的愛情,相比於牛郎織女,怕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從而,“牛郎織女”的形象開始更加的貼近人心,貼近生活,貼近世俗化,與其說,凡夫俗子的牛郎,與身為仙女的織女,他們因為天條不得相聚,然而,同時煩人的兩個人,卻依舊要忍受這樣的苦楚,各種酸楚,誰能想到呢?

於是,越來越多的世人,開始將筆墨伸向了織女,卻不是書寫侄女的冰清玉潔,而是說,詩人筆下的織女,他就是一個人間怨婦的翻版,他們渴望長相廝守,渴望兩情相悅,而在這一時期,也有著許多的典故,以及對織女看法的不同,從而造就了現在人對於織女牛郎等多種不同的看法。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三、吸收七夕節民俗

七夕成為了如今的傳統節日之一,同樣七夕也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但節食七夕的最初並不適用於描寫牛郎織女,同樣七夕也不是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而產生的,首先,根據史料記載,7月7日穿針的習俗在西漢就早就有了,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其次呢?穿七孔針”就是“乞巧”的儀式,意在祈求心靈手巧。之後的文獻則開始將七夕節“乞巧”的風俗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結合起來,那麼,人間的各種事物,在天上都有著相應的神仙來掌管,諸如比干掌管財富,雷公電母負責配合龍王行雲布雨,各種節氣,而穿針引線,自然也有相對應的神仙了,這個神仙是誰呢?自然就是織女了。

正好,七月七日是七夕,而牛郎和織女剛好就有這樣一段令人難忘、遺憾的故事,無人不為之嘆惋,在那個封建社會,一直是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造成了許多兩情相悅的人,迫於壓力,門當戶對的觀念下,不得已各奔東西,想到這,這一個個痴男怨女,就感覺到自己與情郎的處境,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是那樣的相似,於是,他們便將牛郎織女和七夕結合在一起,每年的這一天,牛郎織女都會相見,也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愛人的思念,帶給千里之外的他,至此,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就串聯了起來,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以上我們可以知道漢魏六朝時,每到七夕,人們都會穿針,實瓜果,並且也增添了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可以看出人們為了牛郎織女的七夕相見,為了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以及祭拜?

南朝時期,共有十首七夕詩,提到了七夕佳節,春珍等習俗的句子,其中柳惲的

《七夕穿針》通 過描繪思婦“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的淒涼處境,傳神刻畫了她“流陰稍已多,餘光亦難取”的感傷心理。

同時,南北朝時期時期時局動亂,許多人思念家鄉又回不去,身邊無一般孤身一人,同樣對於牛郎織女七夕短暫相聚的描寫,也是借他們來抒發自己孤獨思鄉的心情,失重的意思是詩人在行走途中,恰逢除夕節在波光粼粼的湖面,詩人遙望天上,彷彿看見了那條銀河,河兩邊的牛郎織女在遙相輝手等待著鵲橋架起的那一刻,得到片刻的相聚。

從而寫出了這首詩,一就是借牛郎織女相會的典故來抒發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有了南北朝時期的開端,後來的隋唐時期,這類描寫七夕詩句的詩十分普遍,甚至隨著唐朝包容開放的風氣印象下,發展到了頂峰,織女牛郎的愛情得到進一步的推廣,而同樣他們的形象以及故事也更多的開始世俗化。

慢慢的,七夕就成為了中國象徵愛情的節日,時至今日,每到初期,初七西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便是恩愛愛,牽手著的夫妻,以及熱戀中的男女,他們借這樣的一種寓意來抒發自己對於自身愛情的忠貞,以及美好的祝願,在隋唐時期,牛郎織女的典故,穿針習俗成為了引入詩歌中的一種趨勢,

借物喻人的手法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之中。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小結

經過了5000年中國文化的發展,以及系統的神仙體系,如今的人們,對於人神之間的愛情,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牛郎織女,董永與七仙女,楊天佑與瑤姬,劉彥昌與三聖母,等等等等,這類典故隨處可見,在漢魏六朝的詩歌中,牛郎織女開始了世俗化的轉變,同樣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從漢魏詩歌,品味“牛郎織女”的世俗化演變

其實,任何人都知道,這世界上並沒有神仙,所有的神仙,都是人的翻版,是人的想象,是古代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統治而編造,是多種文化習俗交織下的成果,也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編制出的故事,而隨著文學的發展與精進,神話體系也愈發的全面,所蘊含的情感也更加豐富。

或許,生活在當代的我們,腦海中的神話人物的形象,並不是最初的形象,而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演變,蛻變而來的,一群人的神仙,變成了一個人的神仙,而他的形象剛好符合了這世間的絕大多數人,

從而,一個人的思想,迎合了絕大部分人,就在這樣的引導下,成就瞭如今,我們腦海中的神仙形象,從而,與其說是一種形象,也可以說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文學思想的演變。

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學的演進規律,以及與民俗的結合得出了生活對詩歌內容以及藝術文學產生怎樣的影響,而七夕詩的體裁也在漢魏六朝變得獨特精彩與民俗充分融合,影響之深遠,為後來唐代詩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開端與基礎,如今我們腦眼中所看到的織女形象,或許早就不是商周時期詩經中所記載的織女形象了,然而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要知道神仙是人意志的延伸,天上的神仙是地上的人是什麼樣,天上的神仙就會是什麼樣?而將之女世俗化,平民化往往他帶有人的感情傾向,看起來也就更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