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9年版)│指南共識

醫脈通導讀

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感染可引起多種疾病,包括肺炎、支氣管炎、膀胱炎、眼結膜炎、胃腸道疾病及腦炎等,是人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病原體之一。

為指導各地做好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控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多學科專家,制定本指南。

臨床表現

1. 潛伏期:

人腺病毒感染常見潛伏期3~8 d。潛伏期末至發病急性期傳染性最強。

2. 臨床表現:

呼吸道感染人腺病毒後主要表現為隱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少數可發展為重症肺炎,甚至死亡。

(1)隱性感染

無任何臨床症狀,但具有傳染性。

(2)急性呼吸道感染

是人腺病毒感染的主要表現形式。

多數患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表現為急性發熱起病,同時伴咳嗽、咳痰、咽部不適、咽痛等;

➤可出現腹瀉、乏力、噁心、食慾減退等消化系統症狀;

➤少數患者出現頭痛、頭暈;

➤患者病程1~14d(平均5~7d),多數呈自限性。

部分患者可出現下呼吸道感染(人腺病毒肺炎)。患者多持續高熱(38.5℃以上),同時可伴呼吸急促、胸悶,胸部X線片或CT檢查發現肺部病變,肺部聽診無明顯溼囉音。

少數發展為重症肺炎的患者,除肺炎症狀以外,還出現持續高熱、呼吸困難、胸悶、心率增加等,危重患者出現休克、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甚至導致死亡。

免疫系統較弱,或具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感染人腺病毒後引發嚴重情況的風險較高。

目前國內尚無針對人腺病毒感染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臨床上以對症支持、免疫調節治療和針對併發症的治療為主。兒童腺病毒肺炎病例治療參見《兒童腺病毒肺炎診療規範(2019年版)》。

病例定義

1.實驗室確診病例

具有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並具備以下任一檢測結果的病例可作為實驗室確診病例:

(1)呼吸道標本檢測人腺病毒特異性核酸陽性;

(2)呼吸道標本檢測人腺病毒特異性抗原陽性;

(3)呼吸道標本中分離培養到人腺病毒;

(4)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標本(採樣間隔應為2~4周)人腺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呈4倍及以上升高。

2. 臨床診斷病例

具有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並在發病前8天內與人腺病毒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的病例,可診斷為人腺病毒感染臨床診斷病例。

3. 重症與危重症人腺病毒肺炎病例

對於出現人腺病毒肺炎臨床表現的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病例,可診斷為重症人腺病毒感染病例。

具有人腺病毒肺炎臨床表現,並符合以下任一項主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的患者,可診斷為危重症人腺病毒肺炎病例:

(1)主要標準:

②膿毒性休克經積極液體復甦後仍需要血管活性藥物治療。

(2)次要標準:

①呼吸頻率(RR)增快:成人及5歲以上兒童≥30次/分,1歲以下嬰幼兒RR>70次/min,1~5歲兒童RR>50 次/min;

②氧合指數≤250 mmHg(1mmHg=0.133 kPa);

③多肺葉浸潤;

④意識障礙和(或)定向障礙;

⑤血尿素氮≥7.14 mmol/L;

⑥收縮壓<90 mmHg需要積極的液體復甦。

病例發現與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的重症與死亡病例時,參照丙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於24 h內通過“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它傳染病”中的“其他”,並在備註中註明“人腺病毒感染重症病例或人腺病毒感染死亡病例”

本文摘自: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預防控制技術指南編寫審定專家組.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預防控制技術指南[J].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19,53(11):1088-1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