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江湖夜雨92


我们常常认为,苏东坡是宋朝最为旷达的的文学家。他一生多次遭到贬谪,从乌台诗案开始,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伴随着北宋的党争,基本上处在被贬谪的过程。也就是说,苏东坡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为什么苏东坡的仕途如此不顺?主要的原因是,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时代,对王安石变法中的狂飙突进的现象多有批评,在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势力上台之后,苏东坡又对司马光尽废新法表示不满,所以纵然新旧两党的党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但是在对待苏东坡的问题上,相当一致,谁都不喜欢他,干脆就贬的越远越好。

但苏东坡就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都能在荒凉的地方,找到乐趣。在黄州,苏东坡完成了他一生的蜕变,苏东坡的书画、辞赋,那些闻名天下的词,基本上在黄州完成。在黄州,他成了快乐的农夫,成了创新精神极强的大厨。后来被贬到惠州,他发现荔枝的味道简直绝品,在海南的天涯海角,苏东坡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还酿造了好多好酒。也就是说,苏东坡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他到处都能随遇而安,喜欢上一个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心安之处是吾乡。

但是,苏东坡并非一个天生的乐观派,他也有忧愁害怕的时候。在乌台诗案的时候,苏东坡被抓进监狱,他也是怕的要死,甚至一度写下遗书。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面对陌生的地方和冷漠的人情,苏东坡也是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

苏东坡在苦难之中,没有忘记儒家的积极进取,也从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哲学中,找到了对抗苦闷的方法,他从庄子的齐物论中找到了消解人生苦难的途径,后来他又在佛家的虚无与幻灭之中,懂得了人生的终极意义。所以,在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加持之下,苏东坡终于成为一个看透一切的人。既然人生充满苦难,既然生命的意义就是虚无,为何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呢?

所以,苏东坡的这首“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表达了对人生的极度悲观的情绪,按照苏东坡的情感历程,应该是写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或者说这是苏东坡在黄州过的第一个最为凄冷的中秋节。因为,在苦难面前,苏东坡的悲观多于达观。

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的这首与众不同的中秋词。为什么说是苏东坡与众不同的中秋词呢?因为,我们知道,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做官的时候,曾经写下一首闻名千古的中秋词,在这首词中,苏东坡的心境完全是放松的,是快乐的,是明快的,他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被一轮明月郎照,全天下的人都能合家团圆,同时,苏东坡还表现出对生命的达观的态度,他认识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而到了黄州之后,一开始,苏东坡的情绪极端低落。在那个孤独的中秋夜,他用完全不同的情绪,写了这一首充满悲伤和人生虚幻感的中秋词。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东坡写道: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古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场梦境。这本身就带有悲伤的情绪。因为,梦是虚幻的,梦最终都要醒来的。而醒来之后,我们会发现,梦境中的一切的美好,在现实中是完全找不到的,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种种狗血,种种荒唐,依然存在,最快乐的一瞬间过去之后,还是痛苦的生活。

所以,一开头,苏东坡就把人生比作一场梦境,他说,“世事一场大梦”,体现了苏东坡的极为悲凉的心境。而“人生几度秋凉。”其中,一个“新”与“几度”搭配,更好地表现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暂,似如过客一样来去匆匆。可以说,词人在此感时伤怀。

在词的下片,苏东坡开始发牢骚了。他一个人喝酒赏月,身边没有亲人与朋友,原来的所谓的好朋友在苏东坡被贬之后,音讯全无,甚至苏东坡写出的信,也是石沉大海。所以苏东坡愤怒地写道: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感慨世界的冷漠与炎凉。

综上所述,这首词应该是在被贬黄州的第一年,苏东坡的心情还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写的一首感慨世态炎凉的词。因为他还没有开始接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苏东坡在黄州将近五年的时间,他系统地阅读了道家和佛家的典籍,从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虚幻之中,吸取了随遇而安的精神力量,从此之后的苏东坡,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也从此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珠穆朗玛一般的全才!


好玩的国学


公元1097年,苏轼在贬谪地,海南岛的儋州,值中秋时节,写下这首包含着万千感慨的《西江月》,原词如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夜来风叶已鸣㾿,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悠悠世路无穷,矻矻劳生有限。上片发端工丽,借时令风物之变化,慨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一场大梦,取意于李白的“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人生如梦一般短暂,虚无缥缈,何必那么辛苦呢?苏轼在《念奴娇》中也写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包含着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对几起几落,不堪回首的心酸往事的追忆。

人生几度悲凉,取意于古语,“落叶辞柯,人生几何”,一个“悲”字,蕴含了词人多少贬谪之后的心酸无奈。紧接着,写秋景,萧萧秋风中,已经有落叶,在走廊上沙沙鸣响,触发了词人的情思,想想人生已到暮年,两鬓已斑白,不禁眉头紧皱。字里行间蕴含了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的哀婉与无限惆怅之情。



下片,借中秋月光,感世道之险恶,叹晚年之寂寥,冷落。酒贱常愁客少,道尽人间悲凉。苏轼到了儋州,发现两位邻居都喜欢酿酒,自己也学着做了一些。所以,这里的酒贱,不是一般书中说的劣质酒,而是指家中酒很多,不值什么钱,只可惜朋友太少。穷在路边无人理,富在深山有远亲。事态炎凉了,苏轼被连降四级,谁还来理呀。想起每年中秋节,朋友相聚,欢饮达旦,怎不令人伤感。

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寄意遥深,值得反复涵咏。我苏轼心灵如明月,空灵澄澈,对朝廷一片衷心,却无端屡被小人攻击。如同明月多被乌云遮蔽一样。后来,东坡北归时曾写到,“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再次强调了自己纯朴清净的本性。《六祖坛经》曾云,世人性本清净,如天常清,如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像皆现。可见,保持心性纯净,坦坦荡荡,才能在顺逆之时,都能达观处之。



中秋之夜谁能与我孤影相伴,共赏明月呢?只能一个人,把盏月下,凄然北望。这是对人生遭遇的呐喊,与宣泄,字字皆有千钧之力,何其沉痛,凄然,悲壮。这里面有对兄弟子由,及亲人的思念,对群小的愤懑,对国事的忧虑,对孤寂落寞处境的痛楚,对事态炎凉的心酸。

读此词,心中总涌动着无限凄凉,无限悲哀,总觉得天妒英才,四年后,这位才华绝伦的天才在赦免北归中,永远停止了歌唱。但他的道德文章却千古不朽。


江湖夜雨92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作者: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解释:上片:世上的事情往往犹如一场大梦,而人生又能经受几个萧瑟寒秋?夜来风吹动枯叶,风声回响在廊上,不由摸一摸眉头鬓角,早已斑白。

下片:酒店只有低廉的酒,就要担心酒客太少,明月总是容易被云遮去光芒。在这个孤独的中秋之夜,谁来与我一起赏月呢?我只能端起酒杯,凄凉的望向北方。

赏析:1、苏东坡的词中,一向有豪情、有浪漫、有幻想,也有达观、看透世事的豁达胸襟,偶尔,也会有悲凉、自怜自爱,比如这首就是苏轼典型的自怜自爱之作,坦白的说,我不喜欢苏轼这类自怨自艾之作,确切的说,我不喜欢所有自怜自爱之作。

2、这首词古今专家考证认为其所作时间和“为谁而作”有两种说法:即一种是认为此词作于“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抒发的是兄弟之情,即他们认为苏轼这首词并非纯粹的自怜自爱,而是在那个中秋月下想念自己居住在北方的兄弟;还有一种认为此词作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是“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这个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大都认为是“谪黄第二年的中秋”所作(“谪黄”是被贬到黄州的意思,即苏轼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地方低级别官,没有实权,所以苏轼是相当胸闷、抑郁的,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都作于黄州城外)。

3、很显然,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之前,苏轼曾经因为“文章独步天下”而名动京师,考试高中后,曾经“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虽然算不上多么高品级的京官,但终究荣耀一时,起码比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知道要荣耀多少了,何况那还是在京师子弟,何况中国古代文人一向以学而优则仕为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荣耀的“康庄大道”,却忽然遭此重挫,情绪难免起伏,有时候豪气干云、豁达乐观,有时候伤感悲哀、自怜自爱、思念之情泛滥,这首词可以看做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心情最低落的时候的自怨自艾之作,因为事实上,后来苏轼在其官运上又“东山再起”过,曾经做到翰林学士,后来还到杭州去当了几年知州,即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湖的苏堤当年就是苏轼主持下建筑而成的,所以才命名苏堤。


天淞子


苏轼的这首《西江月》写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开篇,奠定了整首词悲凉的基调,抒发了苏轼对世事变幻的迷茫,对人生如梦的疑惑,以及对官场失意的不满。

苏轼是宋朝豪放词派代表人物,显然这首《西江月》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而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苦闷哀愁。显然苏轼还没有从“乌台诗案”的担惊受怕中恢复过来,没有从初贬黄州的彷徨无措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在《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只敢在夜晚出没地受到惊惶的寂寞孤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随着对黄州的逐步了解,苏轼开始改这种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他会漫无目的地沿着江边漫步,去安国寺沐浴,慢慢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直到几个月后,弟弟苏辙护送全家人到达黄州,家人相见,悲喜交集。苏轼这才重新忙碌起来。因为住的地方是暂时的,家里的钱也不多了,生存的困难重重。

这首《西江月》就写在这一年的中秋,苏轼从惊慌恐惧到面对生存困境,复杂悲凉的心情都融汇到词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总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变幻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个秋天的新凉。晚上,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响,回荡在走廊里。眉头的皱纹里充满哀愁,鬓角生出了根根白发。

浊酒粗劣,常因为没有客人光顾发愁。月亮虽然明亮,却总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与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举起酒杯,凄然的望着北方。

词中以人生如梦开头。梦是虚幻的,善变的,甚至是错乱的。这一句写出了苏轼对人生的迷茫。“秋凉”是一种季节性的意境。这是作者对当前处境的切身感受,远离亲人朋友,生存环境恶劣,这样人生的低谷,又怎是一个凉字了得。

“风叶鸣廊”表面写景,却是作者巧妙通过声音,由外及身,引出“眉头鬓上”。眉头鬓上有什么?愁客少。

“月明总被云妨”,苏轼暗指自身总被小人伤害,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最后一句把镜头拉回眼前,这中秋之夜,连一个喝酒的朋友都没有,只能端着酒杯望向北方,那里哟自己的弟弟子由,还有能给自己自由的皇帝。

在苏轼所有的词中,像这样单纯表达哀愁的真不多见。这也真实反映了苏轼初到黄州的苦闷心情,就像他给王元直写信说的那样:黄州真在井底!


太尉读书


苏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大才子,他一生写过了无数的诗词,他的那些诗词,到现在早已成为了我们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相信人们只要一提起苏轼,那么一定是会竖起大拇指来。纵观古今,那些诗人,还真没有那一位在名气上能够与苏轼一较高低,他的很多诗词,连小学生,那都是能够倒背如流。

宋朝是一个比较重文的朝代,那个时代大部分的文人,那都是会写诗,能够填一两词,但是苏轼,绝对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的很多诗词,清新脱俗,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那都是属于上层之作。他本人更是开创了新的流派,也就是被后世称为豪放派。可以说是影响了后世很多的诗人,尤其是辛弃疾更是他最为得意的继承者,两人也被后世并称为”苏辛“。

那么说起苏轼的词,可能大部分的都会想到他比较有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其实他还写过一首非常凄凉的词,读了令人感慨万千,那便是他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好理解,而且苏轼也是写得非常直白,它大致的意思是:世上一切的事,那都是恍如一场大梦,一人个只有经历了好几个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的时候,那院子里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鬓上又多添了几根银丝。酒虽然不是什么好酒,但时常是因为没有客人,而感到发愁。外面的月亮虽然很明亮,可时常却是被乌云给遮蔽住了。我一个人在这个中秋之夜里,这个世上,还有谁能够与我共同来欣赏这美妙的月光?于是我一个人,只好是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独自想着自己的心思。

苏轼可以说是天才,他不仅在诗方面造诣很高,而且在词方面,那也是同样的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很多词作,不仅在当时大受人们的欢迎,而且到了现在早已成为了宋词中的精品之作。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在这首词中,总是能够感受到词人一个人的时候孤寂的心情,也正是这一份心情,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试想每当我们独自一个人时,那种对于孤独,想要摆脱时的心情,不也正是和这词中的意境是一样?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可以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这一份贡献,使得在这千百看来,依旧还是被人们世世代代地铭记。这也正是苏轼最为有魅力之处,他总是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一种精神去感染到读者,使得读者无论是读他什么类型的作品,那都是能够受到他作品的透露出来的魅力所吸引住。



見路不走


见多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看惯了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然,

深谙了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

原以为作为豪放派鼻祖的东坡居士,总能在人生悲苦中作豁达之语。如今读到这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才发现无意之中已经忘却了苏轼也有着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苦闷彷徨。那是屡遭贬谪的凄楚,那是壮志难酬的愤懑,那是饱经风霜的苍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西江月》,与苏轼以往诗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在寄情山水之中对苦难和挫折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超脱,而是单纯地将人生的失意与悲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首句即奠定此词的悲凉基调,全词也突出了这个“凉”字。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版本不同,首句的“人生几度秋凉”,也有写作“人生几度新凉”,而非题主写的“人生几度悲凉”。苏轼想要传达的这种人生悲凉之感,已经全部凝聚在了首句之中,将浮生若梦、悲凉如水的凄楚之感,精准地传达出来。

人生如梦的倏忽之感,在中国古诗词之中很常见。它是李白笔下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李煜笔下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但只有苏轼将人生如梦的倏忽之感与世事艰难的悲凉之感,精妙地联系在一起。世事一场大梦并不稀奇,幸运者可以秉烛夜游,欢饮达旦。但不幸者如苏轼,“问汝平生功业”,只能是“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屡遭贬谪,经历了无数个四季轮回,所以感觉到的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是“绿树阴浓夏日长”,却是“人生几度秋凉”。

鲁迅先生读《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于一生历经了无数坎坷与挫折的苏轼来说,何曾不是如此。苏轼这一生披尽了悲凉之雾,才会将这种寒凉刺骨的感受融于“人生几度秋凉”的无限悲叹之中。也正是历经了人生的几度秋凉,苏轼才会在这个凄清之夜,感受到“风叶已鸣廊”,愁对“眉头鬓上”的苍白如许。人生的底色充满了悲凉,此刻的饮酒赏月也注定了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被小人谗言的悲愤,也只能借由“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奔涌而出。

“月明多被云妨”,这种怀才不遇的天涯沦落之苦,对应的是苏轼“天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清者自清。可人生的几度秋凉,很难让苏轼欣赏到月朗风清。苏轼只能在无数个落寞的夜晚,独自把盏,饮尽悲凉。

总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浓缩了苏轼这一生宦海沉浮与身世飘零的人世悲苦。没有故作悲壮,也无超脱升华,只是将这种悲凉之感融于浮生若梦之中,一下子就戳中了人心。经历过人生悲苦的人们,都能被这句话打动。

旷达如苏轼,也会在某个月夜独自饮尽悲凉,品尝那寂寞如雪。“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悲凉语,也愿是千帆过尽之后的看透与放下。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悲凉几度,切莫沉迷,一切终将过去。


此笺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苏轼作为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词作,以及文章,那都是千古名篇,尤其是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更是脍炙人口,只要喜爱诗词的朋友,对于这首词一定是不会陌生。整首词意境凄美,充满了无限的忧愁,如果仅仅是从字里上来看的话,通篇还是比较好理解。不过我们我们想要真正了解这首词的更为深沉的意思,那就必须要去细致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时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是被贬到了外地,不过对于这首词到底是写于黄州,还是海南儋州现在有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写于被贬期间,这个时候词人一个人孤身在外,远离故乡,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又恰逢中秋之夜,于是内心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么一首伤感的作品。

可能熟悉苏轼的朋友都知道,他一生三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这时他上了一封《湖州谢表》,从而被人抓住了把柄,认为他攻击新法,还讽刺皇上。要知道彼时以王安石为首的“熙宁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苏轼又是反对变法,所以被在上了这封《湖州谢表》后,他被弹劾,为此还一度入狱,不过后来王安石出面求情,这才保住了一条命,于是被贬到黄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自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人生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开始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路从黄州又被贬到了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惠州,最后又是一叶扁舟流落到了海南儋州。

那么稍稍了解了苏轼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这后,再来读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那就更容易理解了,这个时候的苏轼内心其实是极为悲痛,所以在中秋之月借景抒情,写下了这么一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的上片一开篇便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世上的事原本只不过是一场梦,人的一生只需要经历几个春秋就结束了。写得极为伤感,同时也说明了词人对于现实的生活有着一种极为深刻的认识。而后面的两句又是紧扣主题,写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夜里正是有风,然而外面的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即使是在这回廊里也是听得到。我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很痛苦,忧愁总是爬上我的眉头,以至于头发和两鬓都花白了。

词的下片则是再次描写了现实生活中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令此词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的伤感,由于我的酒不太好,所以也没有朋友来陪我喝酒,而外面的月亮,也是时常会被乌云遮蔽。在这么一个中秋之月没有月色可赏,即使是有月色的中秋,那又有谁来陪伴我呢?只好是一个举起酒杯望着北方,从而思念自己的故乡。

最后总结:苏轼的这首词正是抒发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苦,而开篇的两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则是写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这样的作品,还是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品诗读词


全词为苏轼的《西江月》,这两句为苏词第一、第二句。开篇即定下全词的苍凉基调。全词如下: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显然是一首中秋词,虽不及超级大名篇《水调歌头》(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推为水调词出,“余词尽废”),但同样是歌咏中秋的佳篇。特别是开头两句,十分醒目。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比着看,同咏中秋,两首内容绝然不同。《水调歌头》是将兄弟之情、人生感慨融入中秋,以中秋为经纬。这篇《西江月》却重在大倒苦闷之情。两首词在基调上一旷达一感伤。而且 因为是中秋节,后者的感伤氛围显得更浓。

回到题主的问题,《西江月》开头两句抒发了什么呢?

从词人的角度,苏轼所抒发的可能只是他个人经历“乌台诗案”的生死体验。103天的牢狱之灾,苏轼日日惶恐,无日不觉在炼狱中煎熬。跌宕凶险的人生,极易使人顿感“人生如梦”。只不过词人以具有穿透力的格言形式发出,高笼全词。

就读者而言,词人仿佛给“人生”来了一个大的写意,沧桑又不失气度的议论中包含着某种命运起伏不定的述说。因为高度的概括性,极易让人代入,换句话说,苏轼写出了人人可有的共通之情。


诗词桃花源


苏轼有着广阔的胸襟,这广阔的胸襟中,有时也难掩藏—颗消极避世的心。下西这首《西江月》即可见—斑。

全词为:世事—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巳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此词与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豪放词风格截然不同,显得低迷沉惋,凄凉哀怨。

首二句即将诗人自己丢官遭贬的伤感苦闷寓于言中,寻求放然物外的超脱而不能得,尤在梦境中。新凉二字不仅是对中秋天巳寒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少年及笫.中途困顿的比喻。三.四句诗人感叹自己两鬓生霜,心中凄苦。风叶鸣廊.眉头鬓上尽显萧瑟落寞意象。下片首二句是全词之要,是诗人境况的绝妙写照。酒贱.客少,世态炎凉啊!况奸者当道,就象乌云遮住了月亮。末二句佳节倍思亲,然而相隔千里,只能把盏凄然北望了。而这个望,既是望亲人,更是望朝廷,多期望君主能拨云见日,自己能得到重新启用啊!

这首词大致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也是他黄州的第—个中秋节。看来诗人还没有完全从被贬的苦痛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在中秋这个团聚的日子里。就如他在另一首《西江月.平山堂》中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样,还有如在梦中未转头,胸中愤懑随泻而出。

苏轼之旷达尚且如此,试问古来几人又能超脱?


原卉诗词


中国文化,如果没有苏轼,会是何等暗淡,寡趣,失色。

没有了“大江东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何来诗词的奔放豪还和光耀千古。

没有了苏轼的书画、文赋丶苏堤丶东坡肉、政绩,吁唏嘘,中国文化不可以了!

其实,今天我是来感慨一下与他词风迥异的另一首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字面,词意都不难理解。相比其他词,虽不够"著名",却同样也是抒发了真情实感,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词文的生命,不必要个个都是高大上。

再者苏轼首先也是个血肉之驱。从总理级高位下来,心情肯定不爽。没有电脑,汽车生活定然辛苦寂寞了。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苏轼于中秋之夜,落叶伤心,明月孤影,一头白发,亲人远去,怎能不触景伤情!这时喝点闷酒,触景生词,自然是哀婉孤独,生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自然而然。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异曲同工。叹生命之虚无,发岁月之无常。

欣赏苏轼的这首词,感受词人孤寂的心情,走进诗人精神世界,怎能下让人产生共鸣。同时,更加感受到苏轼的亲切,真实,朴素,食人间烟火,让我是更加拜服!

苏轼不愧是人类思想、艺术、人生集大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