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王龙森


曾国藩作为权倾一时的晚清名臣,曾历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又辖苏皖赣浙四省之兵力,其组建的湘军骁勇善战,屡败太平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攻下金陵后,其湘系部署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郭嵩焘等纷纷劝其拥兵自立,曾国藩却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以表明自己无意称帝。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中的石达开也劝他拥兵自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表示:愿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历史上拥兵自立,称帝为王的将领不在少数,因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忠臣良将也不计其数。在波谲云诡,勾心斗角的政治环境中,权倾一时的曾国藩选择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易中天曾说过:"谋反并不容易,一要有心,二要有胆,三要有力。"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不够。

湘军鼎盛时期,兵力有30万众,然而归曾国藩直接指挥的仅有12万人,其中,只有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5万湘军属嫡系部队,其余4万湘军在浙江巡抚左宗棠手中,另外3万湘军由江西巡抚沈葆桢统辖。此外,李鸿章还独立拥有着7万之众的淮军。

然而,早在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后,咸丰皇帝就对曾国藩的权利有所顾忌,在伺机予以削弱的同时,也在湘军内部扶植反对派的势力,使其互相倾轧和牵制。因此,李鸿章、沈葆桢以及湘军内部各系都和曾国藩有矛盾,曾国藩一旦起兵自立,到头来拥立他的可能只有曾国荃的5万湘军嫡系部队。

另外,清朝的八旗骑兵也是曾国藩骑兵自立的一大威胁,八旗是清廷的中央军,总兵力有20余万,平时有10月万驻防在京师,成为京营八旗,又称劲旅八旗或禁旅八旗,其余10余万则分别驻守在全国各处战略要地,称为驻防八旗。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八旗骑兵一直驻守在北方,除太平军的北伐军曾入侵到京师外,八旗骑兵始终未曾南下到长江流域参与剿灭太平军的行动,因此八旗骑兵的主力一直保存完好。

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能战胜数倍于己的太平军,关键还在于其强大的水军实力,占据了长江流域,最终才实现了曾国藩制定的"扫清江面,直捣金陵"的军事战略。曾国藩一旦起兵,深入在平原腹地和清军的骑兵主力进行作战,胜算并不大。此外,清廷除了八旗主力外,还有60万的绿营兵,以及众多地方团练,也是曾国藩起兵后要面对的威胁。

明朝吕坤的《呻吟语》中说:"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军后已经50多岁了,在和太平军的战役中,又几经生死,也难有称帝的雄心。再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急流勇退,中兴名臣以终,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煮酒君


曾国藩拥兵30万,就可以坐皇帝?那知不知道坐皇帝的洪秀全有多少兵力?鼎盛时60万兵力,扎扎实实的半壁江山,结果如何?好像手握30万就能包打天下了?幼稚。

曾国藩围攻南京时,他的湘军外围又是什么部队?真当八旗军不存在了?北方半壁江山的人马正围着湘军呢!有异动,灭完洪秀全,再灭曾国藩。慈禧这老娘们,真不是吃素的,顾命八大臣说灭就灭了,就算洪秀全被灭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一时人杰,一直被慈禧操控的死死的,不敢妄动,并多是从心里钦佩。慈禧对国家发现没干好事,可权术却是玩的杠杠的!

满清对汉民族的统治,历经二百年,几乎上汉民族忘了国恨家仇,太平天国也提出要驱除满清,恢复华夏,结果灭掉他们的主力,却是汉人的湘军、淮军。这时曾国藩再以何名起兵称皇,号招从者啊?到后来,辛亥革命成功了,让大家剪辫子,多少人象要了命一样不敢剪啊?五四运动的核心仅是文化人的运动吗?其核心是唤醒民众啊!

曾国藩以大儒自居,儒家讲什么?天地君亲师,忠义礼智信。造反是儒家绝对不允许的事,看中国历史上那个造反的是儒家?有点读过点儒家书的,皇上没讨伐呢,儒家自己就割裂,划清界线了,这是关于儒家传承的大问题。所以会批判儒学是“奴学”,所有革命者都会与儒家决裂,到文革时都还在“批孔”。

唉,其它就不说了,题主问题太不靠谱了。





净月暖阳


曾国藩不想造反,除了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不愿意造反以外,当时湘军内部林立的派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湘军其实是一个松散的军事同盟集团,其中最早的当属江忠源系,湘军的鼻祖江忠源,为人极讲义气,曾国藩相人有术,曾预言江忠源后将名满天下,最后当以节烈死。后太平军进军湖南,江忠源在全州蓑衣渡伐木作堰,横腰拦断,伏击太平军,南王冯云山中炮牺牲,战船几乎全部被毁,太平军遭遇重挫,清廷取得了太平军起义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一时有南江北胜之说。江忠源带领所部楚勇南征北战,后官至安徽巡抚,最后在庐州兵败投水自杀,应验了当初曾国藩的预言。

江忠源阵亡后,所部由刘长佑,刘坤一率领继续对发逆作战,这一部湘军和曾国藩部湘军互不统属,属平行关系,故唐皓明的曾国藩三部曲中很少提及。刘长佑后曾官至直隶总督,刘坤一曾官至两江总督。

胡林翼系。

湘军教父罗泽南早期在保卫桑梓时,曾训练出一支一千多人的团练,他比曾国藩早一年在湖南湘乡创办团练,成军之后接受朝廷名臣曾国藩的节制,不久开赴湖北独立作战,成为巡抚胡林翼经营湖北的本钱,1856年罗泽南武昌战役时,额头中炮,后在营中去世,后这支部队由罗泽南的弟子李续宾统领,三河兵败,李续宾兵败自尽,后则由胡林翼直接调度,1860年胡林翼去世前把这支部队又交回给了挚友曾国藩。

曾国藩嫡系

1.吉字营

这个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所部吉字大营,兵力五万之多,装备精良,战果辉煌,当时上谕这样描述:咸丰十年由湘募勇,克复安庆省城,同治元、二年连克巢县、含山、和州等处,率水陆各营进逼金陵,驻扎雨花台,攻拔伪城,贼众围营,苦守数月,奋力击退。本年正月克复钟山石垒,遂合江宁之围。督率将士廖战,开挖地道,躬冒矢石半月之久未经撤队,克复全城,歼除首恶,实属坚忍耐劳,公忠体国,可谓居功至伟。

2.湘军水师

由彭玉麟、杨岳斌于1854年按照曾国藩的部署创建的湘军水师也自成系统,是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之一,始终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当时就有媒体惊呼“3000里长江上下,无一船不挂曾字旗”。人数多达两万,控制长江水路,经常和陆师联动作战,在战场上能够形成强盛的战斗力,是湘军最后战胜太平军的重要辅翼。杨岳斌后曾官至陕甘总督,彭玉麟后曾官至两江总督。后期,水师改制为清廷经制之师,是湘军中唯一成建制保留的部队。

左宗棠系

左宗棠之楚军,可参阅我曾发布的系列文章

当时还有李鸿章之淮军,大量装备洋枪洋炮,采用西式教练。号称天下第一劲旅,虽然李鸿章为曾国藩之衣钵传人,但曾若想指挥淮军,非得李鸿章点头。

以上几支湘军力量,除刘长佑部之外,其他都归曾国藩节制,清廷也意识到曾国藩的力量及影响,想法设法打压曾部,比如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将左宗棠由从属于曾国藩的地位提高到平等的地位,按照当时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的说法,左宗棠的才和功,朝廷最多也就是封个巡抚,说远一点,当年润帅(胡林翼,字润芝)的才和功还不够大?也就是个巡抚,再说远一点,岷帅(江忠源,字岷樵)的才和功呢?也只是个巡抚。清廷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利用其他的力量来制衡曾,后期提拔李鸿章为总督,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所以,即使曾想起兵造反,当时的左,李会从权利考量,不会随曾一起,还会打着忠君为国的旗号合兵围剿曾所部。而曾国藩不愧是一个老辣睿智的集装箱式的人物,对于自己的处境洞若观火,所以裁撤湘军也就是必然的了!


清史茗香


一、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系受清朝大恩。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前,三十多岁已是清朝吏部侍郎,二品大员,他镇压有功,成为朝廷柱石,朝廷委他做了前线总司令,这是清朝自康熙平定三藩后汉人从未有过的礼遇,平叛后封一等勇毅侯、大学士、两江总督,仅在他的幕僚中,担任总督、巡抚以上高官者就高达二十六人,包括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重臣,湘军系成为清朝统治阶层中的一个重要政治集团。



二、曾国藩如要造反,会遭到很大的阻力。

朝廷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蒙清贵族仍拥有很强的战斗力。湘军系内部淮军李鸿章、楚军左宗棠均已自立门户,未必愿意和他一同造反,而两人均是一代名将,尤其是左宗棠自己就是活地图,胸中有百万兵,军事才能远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之上。左宗棠年轻时的座右铭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等忠君爰国之士一定不会坐视叛乱造成全国生灵涂炭的惨状!



三、从《曾国藩家书》可知:曾国藩本是忠君爱国之士,受儒家思想浸润极深,立志要做完人,做忠臣孝子,怎会做乱臣贼子?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手下有二三十万精兵,控制半壁江山,他拒绝了手下的拥戴要求,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主动将十二万湘军逐步遣散。他知道他一旦称帝,留下千古骂名不说,还会给全国百姓带来无穷灾难!光一个太平天国运动全国人口就锐减上亿哪!这是忠君爱国的曾国藩心里不能沉受之重!

四、太平天国原统治区的百姓深受湘军蹂躏,对曾国藩兄弟有着严重的抵触情绪。

曾国荃是国藩的急先锋,激励湘军死战的动力一是为湘军同胞报仇,二是城破后允手下几天烧、杀、奸、掠,国荃拿下天京后,圣库一洗而空,百姓一片哀嚎,所以曾国藩在原太平天国占领区是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的。湘军饷银比绿营兵高一倍,征途从没少征过税,因此即便是地主官僚阶级和曾氏兄弟关系未必融洽,当年在湖南左宗棠就和曾国闹过矛盾。

五、曾国藩及湘军全军对长期的战争生涯已产生严重的职业厌倦情绪。

1854年4月,太平军在长沙附近的靖港大败湘军,曾国藩羞愤之下投水自杀,后被部下救起。一年后在江西湖口,又遭翼王石达开沉重打击,曾国藩眼看将被俘虏,又一次投水自尽,被捞起后逃回南昌城,还特地写了遗嘱。

即便洪杨内乱后,翼王和天王又分道扬镳了,但年轻的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作为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仍给予湘军沉重打击,即便到天国末期,曾国荃沿江东下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进浙江,李鸿章从上海犯苏南,三面合击,围困天京达两年之久仍未破城。直到1864年7月,湘军用炸药炸开城墙,攻入天京,饿得奄奄一息的太平军仍奋力巷战,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余部在江南各省仍苦斗两年之久。百战老帅曾国藩完全靠死磕十年才惨胜啊,早已心虑憔悴!湘军将士凭战功、凭掠夺,精英阶级已经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大多数士卒也已走上富裕之路,无心再冒着诛九族的风险起兵造反。



六、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864年,短短二百二十年竟出现了几十年的康乾盛世,令曾国藩对清朝统治能力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笔者二十年前,读《左宗棠传》,书中曾国藩和左宗棠曾有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曾国藩说:秦汉以来,汉人执政,所谓盛世,为时也并不长,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屈指算来,也就区区百余年,而清入关才二百二十年,至今盛世也有近百年……

七、曾国藩知道:慈禧这个老婆娘贼着呢,一双眼睛始终盯着他,对曾氏兄弟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使曾国藩兄弟深深叹服她的驭人手段,浑身直冒冷汗。

当年慈禧这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就联合慈安、叔子鬼子六,放倒肃顺等咸丰帝钦定的八位顾命大臣,垂帘听政,她对曾国藩兄弟一直也赏罚分明、时不时地敲打,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应该说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要做皇帝,在平定太平天国接近尾声的时候,曾国藩就察觉到朝廷对他的忌惮,那时就已经和儿子谈到功成身退的问题,后来直接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消除朝廷的顾虑。

作为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忠臣,他一生的目标都是经世致用,为国为民,站在那样一个列强环伺的时代背景下,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整个国家在这个几千年不遇的危机中能够脱胎换骨,欣欣向荣。只是昙花一现的“同治中兴”让他认识到清政府已是无力回天,深感绝望而已。

另外,消灭太平天国不只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也是维护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文化礼教,如此鲜明忠义之名旗帜,才能吸引众多像左宗棠、彭玉麟这样的将领追随。一旦打起造反的大旗,湘军集团很可能马上四分五裂。当时西方列强的态度也是维护清政府的,多次派兵提供军事器械镇压太平天国,所以造反还有可能遭到西方列强的镇压与反对,甚至还有可能西方列强趁国内内乱之际,直接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亡国灭族。这些都是曾国藩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必须非常坚定的维持清政府的统治。


史海扑通


个人观点,曾国藩受传统观念和自身实力影响不想也不敢称帝。

一、原因分析;

首先曾国藩如果他有想称帝割据会保持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平衡,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静观其变。清朝对汉人不信任,灭了太平天国后,就是朝廷收拾他的时候,这些他都清楚。但是他还是想做忠臣,还有真要起事不一定会成功,太平天国被灭后左宗棠、森格林沁在当时对曾国藩来说是很大的制约,而且李鸿章也不一定会铁了心跟他,还有当时曾国藩部队的粮饷也是一个很大问题。自古“胜者王,败者寇”,他也不想起兵失败毁了自己的一世清白。而且曾国藩本身也是位大儒,他自身修养非常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真实写照。而这和后来迫使清廷退位的袁世凯就不一样,袁世凯在处理清朝和革命军之间周旋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因为他自己有野心,也是位实干家,同时北洋新军都听他的,有绝对的兵权。

二、曾国藩语录;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3、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4、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6、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7、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8、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9、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10、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萌哥蛋蛋看世界


左宗棠。

是的,影响曾国藩称帝的因素有很多,内在因素是他自己不想或不敢,外在因素复杂很多,但是首推左宗棠。

太平天国,特别推动了湘人在中国的地位,始作俑者,非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莫属。这三位,被胡林翼戏称“三把手”,第一层意思指才华,答对往来、禀事奏折冠绝天下,另一层含义也指这三位湖南老乡在湘的号召力。



胡林翼,英年早逝,未能品味最终的胜利果实,窃以为,此公最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如果有他在,曾左二人不会如此僵持。

曾国藩,年少登科,进士及第后仕途一帆风顺,但是领军剿匪却颇为不顺。幸有胡林翼助力,致以封疆大吏,名正言顺的筹建湘军,得以掌兵天下。



左宗棠,典型的湖南人脾气,三人之中战功居伟,傲才恃物,脾气大的不得了。对曾国藩的很多作为,看不上眼,曾国藩生前没少挨左宗棠的批评指责。但是在曾国藩丧礼上,左宗棠以晚生自居送来挽联:谋国之臣,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这是上联;下联: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幅挽联既有文采,又有胸怀,彼时左宗棠正在领军打仗,百忙之中传递敬意,曾左二人关系颇为微妙。

攻错若石,面对是非直言不曲,的确是左宗棠的性格,左宗棠有尚未出仕以幕僚身份鞭罚武将的经历,为此差点被问斩街头,幸亏有胡、曾多方运作得以保命。

但即便是救命恩人,左一样直言不讳,照章办事,曾国藩老弟曾国荃打天京时,因为在活捉幼天王问题上作假,居然被左宗棠参了一本,这可是掉脑袋的事,还好慈禧太后深明事理,没有深究。曾家有没有将此事视作恩将仇报,没有确切的证据,但由此而心存芥蒂,也在情理之中。

打天京的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幼弟,能征善伐,是曾国藩统兵的得力干将,也就是他,极力劝说曾国藩“问鼎”。当时天下最能打的三支部队:曾国藩统领的湘军、李鸿章统领的淮军、左宗棠统领的楚军,其中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创立淮军是曾国藩的授意,左宗棠帅楚军入浙,也是曾国藩一手举荐,所以曾国荃认为天下军队、尽在掌握,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荃战功卓著,官封一品,又年富力强,极富冲劲,问鼎之心,应运而生。

但是,曾国藩不这样看。

除了湘淮楚三军,清廷在北方还有一些部队,所谓的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真的造反未必会那么顺利。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楚军,曾国藩不怕李鸿章,李鸿章为人圆滑精明,不见得会跟随造反,但也肯定不会对着干。

但是曾国藩怕左宗棠,左宗棠极有可能会和曾国藩对着干,二人同为湘人领袖,得道失道,不是简简单单能算的清楚的。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曾国藩的判断和左宗棠的才华。剿捻、平西,左宗棠的军功章继续厚积,成为清末最为显著的领军人物。左宗棠所展现的军事才华,无出其右,倘若曾左二人兵戎相见,曾国藩很有可能打不过。

深思熟虑,左右权衡,曾国藩得出的结论: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张卫星18907759807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但曾国藩并非一路官运亨通。

在咸丰元年,志得意满的他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谏讽咸丰皇帝处理政事流于琐碎、文饰与骄矜之风,皇帝气得把奏章甩到地上,曾国藩差一点被杀头。

1851年太平军起义爆发,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曾国藩回到家中为母亲守丧。当时太平军横扫湘鄂,形势严峻,朝廷下了要他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而正是这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也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文正”。
曾国藩一生功过,让人争论不休。他率领湘军在1863年攻下南京后,可以说已经控制了全国最大的军事力量,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也许就可以从满族人手中夺回统治权,而且曾国荃、彭玉麟等十余名湘军大将也曾联名上书对曾劝进。曾国藩手书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示自己无意造反。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他又是如何表明自己心迹的呢?

曾国藩不造反的最大原因是他脑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操练兵马的目的相当明确:一是保卫明学理教,二是保卫地主阶级的利益,三是保卫清朝廷。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这些是他成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思想基础。

其次,清政府对曾国藩早有防范。咸丰四年七月曾国藩打下岳州府,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朝廷只赏他一个三品顶戴。

曾国藩那时已经是二品官,创立湘军,打下岳州府,立了很大的,朝廷反而给他三品官的赏赐。咸丰四年八月打下武汉,朝廷首先一道命令叫他代理湖北巡抚。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应,非朝廷之福”,于是,只有七天,朝廷将刚刚封曾国藩的湖北巡抚撤掉。然后给他一个兵部侍郎衔。其实这个官职对他毫无意义,多年前他即官居此位了。

湘军攻陷天京后,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红旗报捷,继而又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一等侯的爵位,同时还追究幼天王洪天贵逃脱的责任。并且在天京周围布下满蒙重兵,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这支部队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监视东南,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湘军内部,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打下天京后,湘军士兵人心思归,他们的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削弱。很重要的一点是外国在华势力决定扶持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深知外国坚船利炮的威力,一旦起兵而得不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势必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为了消除朝廷的戒心,曾国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先是把攻陷天京的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共同作战的友军。他在给朝廷的报告、给别人的信件中,反复讲到这个事情,说这是朝廷里太后的功劳,军机处的功劳,朋友们的功劳,我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并且动员牢骚满腹企图反叛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他还请示朝廷,要求大量裁减湘军,在得到批示后,他将90%的湘军裁掉。湘军成立初期,因为没有军饷,于是他们沿途设卡,靠收买路钱来保证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立即裁撤厘金局,不再为湘军自谋军饷。就这样,曾氏及其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曾国藩的这一抉择,在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后,尚有余部30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的东西捻军方兴未艾。在国内动乱频仍,国外列强环中华,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际如果曾国藩趁机称,战乱又起,中国的统一的前途和命运又会经历更多磨人民会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可以说曾国藩正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底、道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

天天开心历史


为什么,权利和实力如此之强大的曾国藩不当皇帝呢?1864年,我们可以说曾国藩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顶峰。这一年,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在这里结束了。此刻的曾国藩可以说是稳稳手握满清的大半壁江山。因为曾国藩有湘军30万,平定叛乱功高盖主。

第一:曾国藩明白: 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

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政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且当时世界


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国。

自己亲手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睹和经历了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场景。曾国藩更不会再次做这样的事情,或许这更是一种怜悯天下的情怀。

第二:曾国藩懂得:内耗会让国家更快的走向灭亡  

曾国藩熟读《易经》自然懂得盈满则亏的道理。然而事实上,湘看上去最为鼎盛,或许就是湘军衰败的开始。 

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表面上是有30万军队,然而他实际的控制权,12万左右。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也只有5万。剩余不对有不同的派系:左宗棠和沈葆桢的派系影响力比较大。

如果曾国藩谋反,势必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沈葆桢。自然自己和自己人打起来来。而且沈葆桢和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攻打南京的时候就已经有矛盾了。


曾国荃攻南京时,粮草急缺,军饷不够,曾国藩多次请沈葆桢送些粮草曾国荃,沈葆桢不理曾国藩。这梁子也算是结上了。

于是曾国藩就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为难江西巡抚沈葆桢。

鲁迅先生曾说: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或许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嫉妒,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


这种内耗不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会加剧国家走向灭亡,自幼读圣贤书的曾国藩不会选择这样的路。而且他也明白这种争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称帝称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说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时机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成熟,而且曾国藩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千古流芳的臣子。而不是一个谋权夺位的叛臣。


儿桃


按照当时曾国藩的实力来说,天下三分,他尽取其二。一般人会认为,它完全可以竖起反清的大旗,代表汉家正统统治中国。

这也是曾国藩的幕僚、心腹之人和朋友乐于见到的。就像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实是被部下“黄袍加身”。

但是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并不是说你有实力就可以反清称帝的。究其原因其实就2点,第1点是不会反,第2点是不能反。

一、以儒家思想立身的曾国藩,不会选择称帝

曾国藩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儒家子弟,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观念里,忠君、爱国、为国、为民就是做臣子的唯一选择。而且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名声的人。比如曾国藩每天早上醒来就会静坐,通过这种方式修身养性。

每天他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他都会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提醒自己改正。这些习惯就算是在战事十分危急时,也从不间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多么注重名声,才支持他每天对自己这种苛刻的要求。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对于曾国藩这个标准儒家子弟来说,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所以说虽然好像有了称帝的实力,但是他的观念和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允许他这么做。

二、不能称帝。看似实力强大,其实十分脆弱。

首先在朝廷来讲,从咸丰皇帝到同治皇帝。其实已经隐隐感觉到曾国藩有做大之势,早就对其有了防备之心。对于兵马的驻防,也提前有了预案准备,做了安排的。比如说,往湘军里边安插朝廷的人,分化离间曾国藩与部下的关系等等。

其次湘军内部来讲也不是铁桶一块,派系林立。其实曾国藩能实现绝对控制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也就是他弟弟曾国荃的几万人马。另外左宗棠统领了4万多人,沈葆桢也有3万之众。其中沈葆桢与曾国藩关系十分恶劣,近乎于绝交。而脾气火爆的左宗棠与曾国藩也素有仇隙。

再者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的十几年间,与江、浙、湖、广的地方官员发生过不少矛盾冲突,得罪了不少人。真要是称帝了,这些人肯定背后捅他一刀。就曾国藩自身而言,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当中,有好几次被打的落花流水,还险些被俘虏。

在打了败仗之后,曾国藩还曾好几次跳河寻死。所以曾国藩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就见仁见智了。还有就是湘军内部其实分化严重,曾经发生了几次部下不听指挥的事情。

再就是当时的中国不只是有湘军,这一个能打的部队。朝廷的禁军和绿营,有一部分还是挺有战斗力的。离着曾国藩比较近的,还有淮军,也就是李鸿章在安徽的部队。淮军是一只近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部队,战斗力和湘军比并不差。

三、称帝的后果很严重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在太平天国为祸中国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军民死亡人数是7300万,是抗日战争的一倍还多。当时的清政府也是腐朽不堪,国库空虚,贪腐横行。外部来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各国列强对清政府虎视眈眈,都像撕块肉。所以当时的中国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当中。

如果说当时曾国藩自立称帝。首先在名义上来讲,他就是不忠、不仁、不义。换来天下人对他的口诛笔伐。其次军事上,四周环伺着很多跟他有过矛盾的部队,估计很快就会陷入四面作战的境地。各地战火纷纷,中华大地肯定是死伤无数。

到了这一步,估计清政府最后一次元气也会断送,那时才真的是天下大乱。这么好的机会,外国列强能放过?所以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曾国藩不仅讨不到好处,还会被人们认为是“罪魁祸首”。

所以说不管从哪方面分析,曾国藩不会反,也不能反。相反他还奏请朝廷,裁撤了他的部队,以退为进。也正是这种大智慧,才使得他获得善终,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