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拿出73年的借条,八路军借款100万,如今能兑换多少钱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然而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问题上,双方却出现了巨大分歧。蒋介石坚持八路军只能保留3个团,而我军则提出八路军应保持12个师的规模。经过多轮磋商,此事也一直悬而未决。

1937年3月,鉴于抗日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军主动做出让步,提出八路军的规模不得少于4.5万人的意见。可是尽管如此,蒋介石还是毫不让步,坚持之前三个团的意见。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军在华北战场上屡战屡败,大片国土陷于敌手。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蒋介石只好同意改编后的八路军保持3个师,总兵力为4.5万人,督促八路军赶紧上战场。

1937年8月,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下辖3个师12个团。按照改编意见书,国民党应该每个月给八路军发放63万法币作为军饷。可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八路军在军饷方面却遇到了极大困难。

农民拿出73年的借条,八路军借款100万,如今能兑换多少钱

八路军发展壮大 蒋介石停发军饷

本来八路军那63万法币的军饷,是按照3个师4.5万人发放的。可是八路军参加抗战后,在敌后建立了多个根据地,队伍发展很快。到了1938年已经有25万之众了,超过了改编时的五倍,可是军饷依然是63万法币,并没有相应的增长。

因为八路军只能保持3个师,其他部队只好以独立团、武工队等名义存在。蒋介石不增加军饷也就罢了,还经常拖欠军饷,这让八路军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皖南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更是直接停发了全部军饷。那时八路军、新四军等队伍,兵力将近100万之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征集钱粮了。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有借必还

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有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1928年红军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红军不得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借东西定要还。

随着部队的发展,这些内容又有扩充,最终定稿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我军‘第一军规’。即使部队再困难,也不要和旧军队、土匪等那样侵占群众财产。

所以八路军在征集钱粮时,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有借必还的原则。有时候大战开始后,附近村民都逃走了,八路军从空屋子拿一点米,都要将等价的银元放在米缸中。有时候八路军身上没钱了,也要写下借条,以后必须偿还。

农民拿出73年的借条,八路军借款100万,如今能兑换多少钱

陕西农民100万的‘借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开始频繁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行攻击。1946年西北特别支部书记谢华率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驻扎在陕西蓝田县葛牌镇。和国民党几番大战后,八路军战士们的鞋子都磨破了,部队粮食也快吃光了。被迫无奈之下,谢华请示上级后,开始向当地百姓筹粮借款。

葛牌镇富户陈鸿清,得知八路军缺钱缺粮后,主动筹措了一批物资,送到了八路军驻地。谢华让工作人员清点后,写下了一份借条:今借到陈鸿清法币100万元、麻鞋50双、布60斤、棉花120斤。

谢华叮嘱陈鸿清:将来如果有急用,就拿着借条去延安兑换,如果不急用的话,等到全国解放了,到时给你调拨过来。

不久之后这支八路军从葛牌镇撤离,陈鸿清小心的保管着那张借条。由于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他一直没有去兑换。1951年,陈鸿清因病去世,‘借条’一事也逐渐被遗忘。

农民拿出73年的借条,八路军借款100万,如今能兑换多少钱

‘借条’重新出现 如今应还多少钱

1988年,陈鸿清的儿子陈开基翻新房屋,在旧屋子中的墙缝中,发现了40多年前的那张借条。全家人将‘借条’视为传家宝,家中长辈在八路军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更是全家的荣耀。

可是修建房屋花费巨大,陈开基决定将‘借条’兑换。本来有关部门已经查清情况,可是陈开基突然离世,此事也就此搁置。

如今陈鸿清的孙辈陈志荣生活遇到困难,再次想起了那张‘借条’。当得知可以兑换时,陈志荣既高兴又不舍。他说道即使兑换后,也要将‘借条’复印下来,一直传下去,让后代记住祖辈‘驻军抗战’的光荣往事。

农民拿出73年的借条,八路军借款100万,如今能兑换多少钱

那么当初的那张‘借条’,应该还多少钱合适呢?

法币是1935年开始发行的,在抗战之前100法币大概能够买两头牛。可是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财政赤字严重,曾通过大量发行法币来解决问题,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到了抗战后期,通货膨胀几乎失控,1944年,100法币还能买一只鸡,到了1946年,却只能买一个鸡蛋,1948年,更是只能买4粒大米,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多严重。

由于陈家的‘借条’是1946年的,按照当时的物价推算,100万法币差不多相当于5000元,再加上麻鞋、布匹、棉花等物资。有关部门最终加倍偿还,给陈志荣兑换了1.5万元,远超‘借条’的实际价值。

一张几十年的‘借条’,终于兑换成功。陈家因‘助军抗战’,得到了加倍的赔偿。古人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陈家借出的财物,对困难之中的八路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挽救了很多八路军战士。这一借一还的故事,必将成为美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