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生态建设,矿山修复,已经成为行业当下的热点产业,部分企业单位纷纷入局,当你还在踌躇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头,占领了行业的一席之地。一起看看下面这两起典型案例是怎么做的。


01 “煤城”变“诗城”!年入80亿

眺望雄壮夔门、背靠巍巍白帝城,一部融诗词朗诵、歌舞表演、光影展示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实景演艺《归来三峡》,近日在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再次开演。这场诗词文化盛宴正替代“全国产煤百强县”,成为重庆市奉节县的一张新名片,也见证着这座江边小城开掘千年“诗城”文化宝藏,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1、关煤矿:“吃子孙饭不会长久”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扼守瞿塘峡口的奉节县,古称夔州,既是一座风光壮美的山水之城,也是一座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三国等历史时期的战争烽火曾在这里燃烧,李白、杜甫、刘禹锡等一批伟大诗人曾在此浅吟低唱。奉节也由此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座历史地标。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归来三峡》演出现场

虽然坐拥自然人文“宝库”,奉节却长期以“煤”为生。2016年以前,奉节是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也是重庆市第一产煤大县。全县30个乡镇中,涉煤乡镇达23个,拥有产能9万吨以下的煤矿39个,煤炭及涉煤行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煤炭产业一度贡献了3/5的财政收入。挖煤带来了短期利益,却毁坏了绿水青山。汾河镇新桥煤厂开采长达22年,矿渣对石贝河造成严重破坏,几公里长的河床被抬高数米。一到汛期,附近大片农田被冲毁、污染。由于山体掏空,矿区附近约200余户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墙体开裂。

在奉节这样的高山峡谷地区挖煤,吃子孙饭不会长久,把山挖垮了、水挖断了、树挖死了、人挖残了,得不偿失。2016年以来,县里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痛定思痛,将全县39个产能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去产能187万吨,从此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2、开“文矿”:激活沉睡的“宝藏”

转型还得立足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一方面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另一方面开掘奉节独有的“文矿”,激活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最闪亮的“宝贝”——诗词文化,全力打造诗意天地、诗歌高地、诗人圣地的“三地诗城”。

开“文矿”,必先摸清家底。据夔州博物馆馆长雷庭军介绍,近年来,奉节组织各方专家对本县的诗词文化“宝藏”进行了全方位“探测”。截至目前,已收集到在奉节写就和写到奉节的历朝历代1000多名诗人的1万余首作品,并正在进一步整理出版《夔州诗词全集》。

为推动诗词文化传承,奉节自2017年起举办国际诗歌节、“才子佳人”诗词挑战赛,在全县培育读诗、悟诗、写诗、唱诗的浓厚氛围。2017年10月,奉节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城”称号。2018年底,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归来三峡》在奉节开演。所展现的中华诗词文化和“诗城”自然人文魅力,让观众流连。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诗歌,巴文化、战争文化乃至工业遗产,也都成为奉节积极开掘的人文“矿藏”。青龙镇大窝社区过去是一个硫磺矿区,一度寸草不生。通过矿区改造、植树造林,如今的大窝社区摇身一变,成为工业遗址景区和艰苦创业历史教育基地。

3、文旅融合:山水人文变金山银山

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前人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绿水青山能变金山银山,文化资源也要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奉节围绕山水人文打造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效果日益显现。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随着文化资源的深入开掘、转化,奉节旅游市场日渐火热。201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去年突破80亿元。奉节县文旅委主任潘万山介绍,以《归来三峡》演艺为例,上演20场以来,每场上座率都在90%以上,开始把奉节过去的旅游淡季也变成旺季。

02 蝶变!废弃矿山变旅游景区

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矿山整治修复区看一片新景和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花砖砌筑的梯田里新覆盖上了松软的黄土,刚栽的松、柏等树苗迎风摇曳;人们忙碌着修筑游园、平整土地、栽树浇水……曾经的废弃矿山正在实现“美丽蝶变”。这是武安市大规模开展矿山生态整治修复的一个缩影。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武安境内资源丰富,曾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在采矿业发展最高峰时期,各类生产矿井一度达3000多口,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对矿区地质、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据统计,武安市因采矿造成的废渣尾矿压占、植被破坏、土地塌陷面积近10万亩,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武安市遵循“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先后启动49处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2018年以来,该市争取上级治理资金上亿元,本地配套治理工程资金1.3亿元;累计完成露天矿山生态修复2300多亩,植树30万棵,小铁矿、小煤矿矿区专项整治面积12000多亩,恢复植被9000多亩,恢复耕地3000多亩;填充废旧井筒300多眼,全市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多点发力,推动废旧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该市督促辖区国有矿山企业落实矿区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对在生产的集体个体矿山企业,在做好治理保证金收缴的同时,督促企业加快推进矿区治理或组织治理;对矿权灭失、责任人难以澄清的,积极申报立项,组织开展工程治理。同时,该市还多元化筹措资金,采取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一点、乡村集体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四个一点”筹措模式,解决了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武安市将淑村镇兆华、通方、金葫芦等7个集中连片的露天矿山治理区整合,高标准设计治理。能开发成耕地的,采取取土垫地、砌筑梯田的方式,做到占补平衡。不能复垦的按照地形地势顺势而造,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打造,将废渣乱堆、沟壑纵横的废弃矿区治理成集种植、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与此同时,武安市还把原有的矿山废弃地治理成山坡林地和可耕种的梯田。如西寺庄乡中寨村北燕山铁矿经过长达20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面积沉陷区,地表裂缝长达数百米,最宽处达2.2米,堆积的矿渣达58万多立方米。该项目通过科学整治,累计完成土地修复710余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山坡地种植核桃、苹果等果树。曾经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


转型典型案例!产煤县文旅年收入8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武安市利用大型矿山遗存的大量废弃矿渣对土地进行平整覆土,建设农耕用地,减少渣堆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如西石门铁矿生态恢复项目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共同建设的方式,对旧矿进行了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累计投资1.01亿元,利用尾砂造田1050亩,植树50.2万株,绿化荒山3800亩,建成了集休闲、观光、文化于一体的矿山公园,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公园总面积占地6.5平方公里,设有矿业遗迹观察区、地质环境治理成果区、生态养殖区和博物馆区,浓缩了河北省铁矿开采行业的勘查史、开采史,丰富了矿山旅游文化资源。

如今,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正在我国各个地方有序而广泛地开展。在收获不错效果的同时,我国也积极探寻新的矿山修复模式,多借鉴国内外代表性的修复工程,使矿山修复的工程由简单而纯粹的植被恢复到新兴的产业靠近转变。依据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城市的郊区边缘,选择适宜的矿山废弃地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建设矿山遗址公园、生态示范公园、游园等多种类型的景观,不仅可以使矿山废弃地得以重新利用,同时也为城市的建设多添一处靓丽的风景线,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


文章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作学习交流使用不做商业用途,如不慎侵权请联系矿小云。感谢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