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克服的6個人生挑戰之二:失敗


你需要克服的6個人生挑戰之二:失敗

我們經常能從各種媒體或影視作品中聽到,看到各種關於成功的故事。這些成功的故事以及主角們春風得意的狀態常常激起我們對成功的渴望。

目前雖然沒有權威的中國個人創業成功率的統計數據,但按照一些專家對不同途徑創業企業的調查發現,目前中國個人創業的成功率大約在1-5%,創業失敗的概率在95-99%。

換句話說,成功是極少數,而失敗是大多數。 在我們的一生中,能讓我們引以為傲的里程碑事件也屈指可數。大多數也許都是我們失敗的事情。這意味著在大多數時間裡,我們都需要與大大小小的失敗為伍。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狗關在一個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以難受的電擊。一開始狗會奮力掙扎著想逃離籠子。但在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卻失敗後,當實驗人員在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時,狗卻不再掙扎著逃離籠子了,而是趴在那裡,發出痛苦的呻吟聲,等著電擊的來臨。

塞利格曼由此提出了一個“習得性無助 ”的概念。它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或心理狀態。

重複的失敗容易讓人獲得這種“習得性無助”。 一次失敗通常不會擊垮我們,但接二連三的失敗就可能讓我們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如果經歷更多次的失敗,我們很可能就此放棄努力,開始“認命”。而也許恰恰在我們放棄的那一刻,改變我們命運的機會出現了。但這時我們已經看不到,也抓不住它了。

如何以更好地方式面對失敗,避免因失敗而形成“習得性無助”,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第二個重要的人生挑戰。

重新定義失敗

對失敗的不同的定義引發不同的情緒,而情緒又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對此,愛迪生給了我們啟示。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次實驗,有個年輕的記者曾經問他為什麼遭遇這麼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

在愛迪生看來,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到達成功彼岸的一個實踐,都有其價值,沒有失敗之說。你可以把每一次不成功的實踐定義為失敗,但也可以把它定義成你為達成目標所做的嘗試和探索。

“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條行不通的路。”記住愛迪生的這句話,當你覺得自己失敗了的時候,用它來提醒自己該如何定義失敗。

從失敗中學習

重新回顧導致我們失敗的決定和行為,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工作。相比成功,失敗能讓我們學到更多。

理解自己是如何做出錯誤的決策,進而導致了不想要的行為和結果,可以避免我們將來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也讓我們有機會發現之前忽略的細節,從而下次制定更好,更周全的計劃。

失敗的經歷還可以培養同理心,讓你可以更好的理解與你有相似經歷的人。這份能力能讓你更好地與他人交往,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失敗應該是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我們的承擔者。失敗是暫時沒有成功,而不是被打敗。失敗是暫時走的彎路,而不是死衚衕。只有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成為的人才可能避免失敗。-丹尼斯.魏特利。

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把失敗視為成長的契機,讓失敗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這是我們面對失敗最好的方式。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尋找平衡之美,在心理學中探尋更好地生活之道。分享情感,成長和自我管理知識。歡迎關注。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