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01

“道”在什麼地方,“道”其實就在自己的無意識之中。

很多人提及修行悟道,總以為是在遠離紅塵的飄渺之中,但是真正的道,是在自己的苟且之內,在平凡的生活中。

有些人求“道”,總以為道是一個深諳悠遠的事物,飄渺的如同人生的詩與遠方一樣,其實真正的道就像詩意的人生,並不在遠處,而在平凡的“苟且”之內。

一個人,如果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一種美好,能夠在柴米油鹽的事物之中感受靜逸,人生處處都是仙境。

道,就藏在自己的平常心之內。

有的人刻意追逐道,反而越來越背離道,有的人無意識去追求,反而能夠輕易獲取。

懂得在平凡的歲月中感受美好,感受那一份靜逸的美,自然也就得到了道。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王陽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每個人都有對於世間事情的執念,有了情緒,有了執念,心與外物就同歸一體,自己的內心沉浮,就會受到外物的擺佈。

在多數時候,阻撓一個人看清世界本質,找到“道”的一個最大阻礙,就是一個人的主觀情緒。

世界本是一場虛妄,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平淡,正是因為人有了情緒,所以就看不透世界,只能看到自己的情感。

所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有什麼樣的內心,你就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而我們所說的求道之路,就是拋開自己的情感,去看清這一切真面目的途徑。

自己真正看透了道,即便是身處於苟且之中,你也能夠以無意識的心態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道。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身如不繫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塗?

身體要像沒有系在纜繩上的小船,任憑船兒漂流或者靜止。心地要像已經燒成灰的樹木,不怕刀砍或者塗香,絲毫不覺痛癢。

若能拋開主觀情感的模糊和遮掩,自然能夠沒有束縛,沒有執念,沒有牽掛。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02

王維有一首詩: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詞之中的美,就是在於自己清靜無為的內心,能夠體會到生命中蘊含的花開花落,從看似俗氣的人生中感受一份靜逸和美好。

王陽明有一個學生是官員,每天都要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平時很喜歡聽王陽明的心學講座。

有一天,他就對王陽明說:“老師,您說的關於修道的課真是太好了,但是我每天都要上班,沒有時間經常來聽,真是可惜。”

這個時候王陽明就對他說:“誰說上班就不能修道養心了呢?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是修心的一種,如果你讓修道和生活所背離,那麼這樣的道,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人生的所有平凡,都蘊含了道。

如果故意的背離生活,求取一種安寧,那並不是道,那只是一種逃脫世俗的清靜,那也是一種短暫的安逸,與道無關。

生活需要我們去修道以及磨練心性,但是我們磨練心性並不是為了脫塵離俗,更不是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加的複雜和深遠,而是讓我們更加自然平穩,能夠在每一個平凡的生命中感受那一份美好。

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都有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坦然和順應。

王陽明:人生的“道”,在無意識的“苟且”中

如果一個人在人生的某一些小事上都能夠感受快樂,即便是吃飯穿衣這樣的事情上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即便是柴米油鹽的繁瑣中也能找到美好,那麼你與道不遠了。

以順應的心態面對世俗,以無意識的境界感受苟且,平常心即是道,平凡即是美好。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