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微信的困兽之斗


黎明之前,微信的困兽之斗


微信是依托强关系发展起来的即时通讯工具,而后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用户的信息处理平台。这种转变,意味着更大的承载能力和更多的用户期待。对于今天大多数的社交产品而言,都是在帮用户做信息处理。

我们每天接受大量爆炸般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借助社交圈子的力量加工掉,最后下咽。能不能消化不说,单是吃下去这件事,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为现在的信息实在太多,而且好像每一件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当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有一天,这个消息的体量大到了有限的社交关系不能承载呢?我们应该怎么去干?我们只能通过更多的外部接口,去分配更多的时间游离于社交关系之外。所以,现在我们不仅要看微信,还要看今日头条,还要看更多的东西。当我们游离于各个工具的时候,其实,又会出现大量的时间浪费和与世界脱离的恐惧。

其实,这是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处理信息能力的临界点。显然,现在我们多数的人都在超负荷运转。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要定在一个app上,而是要能够既满足我们获取海量信息的需求,还要让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看到我们自己。

技术对社交关系的颠覆

我们会加速的进化成一个超级个体,这种进化不在于我们自身的生理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技术赋能给了我们更加强大的能力。比如说机器算法让我们更高频率的与二度人脉接触,从而带来更多更深刻的影响。

我们今天已经跨越了8人社交管理的场景,进入了27人的紧密社交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信息量的处理更大,信息的复杂性也在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诸如高举“用完即走”的理念,不过是一副延缓衰老的春药。信息处理的低效,让用户感觉到臃肿和疲惫;信息处理的局限,让用户选择了把时间分配给其他的产品。

也许我们从来没想要一个单纯的社交工具,但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一个载体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关系的存在。

也许他们从来没有想要给我提供一个单纯的社交工具,因为他们要在我们的社交关系上促成交易。

显然,我们的社交关系会越来越形成一个网状,直到有一天,我们也许会真的像超人一样,拥有了掌控世界(自己的世界)的能力。但是,有一点我始终坚信:技术对社交关系的赋能,会通过社交商业的价值反哺,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回归熟人社区,只不过这个社区之外不再像今天这样陌生。

新生挑战背后的逻辑

前一段时间,某条boss出来宣战微信,高举吊民伐罪的大旗,声称对不起20万有苦说不出的某音用户。引起了一拨人的热议,这其中就有我。

在一个微信群中,我提出了技术变革已经推动工具发展到了社交关系的一个临界点,社交产品的变革迫在眉睫……。虽然大家都表示被微信所累,但是却没有人愿意相信,它很快就会被解体掉。大家更习惯于将两个企业的竞争,看作是未来的角逐。

微信的对手从来都不是某条系,而是下一个时代的社交产品。某条只不过是认为自己在新的社交设想下有更大的胜出机会,所以尽快的把微信咬下来,然后自己好腾出手收拾那些企图篡位的人罢了。蚂蚁战大象,并不在于搏斗,而在于命门。当蚂蚁咬到了大象的命门,就基本宣告了这场战役的输赢。这场战役的并不是以谁变成大象为止,而是以谁倒下为终。当大象倒下的那一刻,谁能最快从蚂蚁长成野猪,谁就是赢家。、

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所有的公司都是一只蚂蚁。巨额的流量,不过是一堆堆积在蚂蚁口袋的食物,它能够保证你在前进途中不被饿死。当它不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生长起来时,这些流量连同蚂蚁的躯体都会迅速成为其他蚂蚁的食物,被吞并掉。今天看上去坚不可摧的单一优势,在长期的竞争变化来看,都是纸老虎。它能够锦上添花,却永远不能雪中送炭。趋势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概念,这一刻的优劣对比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社交关系和用户习惯更是如此。做营销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相信用户的忠诚。如果你认为用户很忠诚,只能证明诱惑力不够。拼多多迅速盖过京东的锋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谓的迁移成本,在用户共同选择的面前,会被迅速的瓦解掉。

新生技术引发的社交浪潮,会强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级别等同于bb机向qq的转移。当我们五年后再看这一切,才知道此刻对每一个社交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