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寫脈)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高考作文道古文脈的延續


(傳承寫脈)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高考作文道古文脈的延續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高考作文的歷史敘事——道古文脈的延續


日本捐贈的救災物質留言,是對中國社會進行的一次文化普及,有助於我們殺滅低俗的文化病毒。

國人看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時,感覺到的是震撼!看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時,感覺到的是溫暖!看到“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時,感到的是羞愧!因為我們只有“武漢加油!”

溯本求源,這其實是中國傳統寫作學“道古”的敘述方式。

“道古"作為中國文化的話語方式,一直延續到當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注重信史打造的國家。按照歷史慣例,當朝為前朝寫史,以貫徹鑑古知今的文化傳統。同時通過對前朝人物的蓋棺定論,以伸張道德正氣,引導一個群體的文化觀念,維護道統延續。

所以,二十五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民國的《清史稿》,詳細記錄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節點。

四大名著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小說方面的最高成就,其中《三國演義》是敘述離明朝1200年前的天下大事;《西遊記》是敘述離明朝800年前的玄奘取經的故事;《水滸傳》是敘述離明代400年前的宋代故事;《紅樓夢》“無朝代可考",但起筆於女媧神話時代,有唐朝的痕跡,服飾是明朝,隱喻清朝。均為“道古"文脈的延續。

從科舉考試來看,歷屆試題均體現了“道古的文脈基因,特別是“史論",專考以史論今的分析能力,通過歷史的興替來提出當世的治道之術。

僅以清末最後一次科考試題為例:會試第一場“史論五篇",主要針對國內的歷史文化,如“ (1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2)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等。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主要針對世界歷史文化,如“(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2)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這些試題雖已過百年,但放在今天來看,仍有積極意義。

第三場殿試策題,則考查借歷史經驗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共四題。如:(1)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2)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從考官對狀元劉春霖文章的評價來看,“議論馳騁、茹古涵今" “熟悉洋勢、言之鑿鑿、詞意透闢" “論古有識、思力沉摯、筆情清矯、縱橫出沒、變化從心"等評語,說明劉春霖展示了史料史辯史觀史識等“道古"的綜合能力和借古通今的智慧及辭章才華。

近十多年來,高考文化作文的品質逐漸提升。雖然少數省市的閱卷場,如江蘇、浙江等,在前些年對歷史底蘊的文化作文有些曲解,進行過打壓,但這種狀況在文化興國的潮流和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考試的環境下,已經扭轉。

歷史底蘊以“道古"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高考作文也有兩種表現:一是利用中國歷史文化,一是利用外國曆史文化。前者還可以分為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科舉的鄉試題中也經常出現,如清末河南的“中州形勢論"、陝西的 “王猛治秦論"等)。比如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北京的符號》,明顯要求寫作具有北京地域文化標誌的元素,2011年重慶一考生《藏地一幕,千年一嘆》,表現了對西藏地域宗教文化的驚歎, 2012年四川一考生《水在江南》,2015年天津一考生《別有其“範兒"天津衛》等均突出地域歷史文化特色。但2007年北京一考生《遺失的情趣》, 2009年湖北一考生《站在項脊軒的門口》,2015年天津一考生《魏晉風度診斷》、《我所理解的民國範兒》,2016年江蘇一考生《高明摩詰》等,卻體現著主流歷史文化精神。

外國曆史文化在高考作文中也常見。如2011 年遼寧一考生《蘇格拉底的蘋果》,2013年上海一考生《我心中的瓦爾登湖》,2014年江蘇一考生的《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等,藉助外國曆史文化名人的事蹟與哲學思想,打造文章的文化底蘊。

用“道古"方式思考,也必然帶來文化思辨。

如古今文化思辨,2009年湖北一考生《站在郵局的門口》,對郵局的昨天和今天進行對比辨析;如中西文化思辨,2012年重慶一考生的《救贖》,通過中西藥文化的對比思辨,表達對中國醫道精神的讚美。

歷史底蘊的文化作文在文體形式上豐富多彩。現代文體:有散文,如2005年四川考生《永遠的蘇武》;有戲劇,如2013河南考生《我自橫刀向天笑(歷史三幕劇)》;有現代小說,如2015年北京考生《假如我與心目中的英雄生活的一天》;有文言小說,如2006年福建考生之《玲瓏》;有書信,如2011年廣東考生《莫怨此生非錦年一致納蘭性德的一封信》等。

古代文體也同樣精彩紛呈。有古詩,如2005 年四川考生唐漢霖的《永遠的譚嗣同》、2009年湖北考生周海洋的《站在黃花陵園的門口》等;有駢體文,如2010年江蘇考生王雲飛的《綠色生活》;有文言文,如2003年北京考生耿亮的《轉折》;有賦體,如2003年陝西考生柳成定的《吊屈原賦》;有祭文,如2006年河北考生的《祭烏鴉文》;有論體,如2010年福建考生楊華的《士運論》;有傳體,如2007年四川考生的《智士程濟小傳》;有歌序體,如2007年浙江考生高志遠的《吊李白歌並序》;有說體,如2016年湖北考生的《知說》;有歌體,如2004年貴州考生的五言歌體《戍婦歌》等。

這些考場精品,有的曾經轟動一時,如央視專門介紹了周海洋和他的作文。柳存定的作文為當年全國六個滿分作文之一。王雲飛的駢體文,採用古文字,更是驚豔全國。南京市語文基礎知識閱卷組組長、古典文獻學專家吳新江在看完全篇後認為:“不僅普通閱卷老師不認識、看不懂,就連我這個教古典文獻的老師,也不全懂,有些見過但沒用過,還有四五十個古字根本不認識。回去後我查閱資料,做了註釋,光註釋就寫了滿滿4頁!"

2017年全國2卷作文試題,與傳統科舉試題有同工異曲之妙。全國2卷以《周易》、杜甫、李清照、魏源、魯迅、毛澤東等人的名言為材料,強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要求 “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科舉考試題的“經義",即是以儒家經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節同一主題的句子為題目,讓應試者作文,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天津卷以“重讀長輩這本書"為題目,長輩代表著傳統,重讀意味著學習與思辨,服務於當下,也是“道古"文脈的體現。

“道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話語方式,體現在寫作學上,就是對歷史文化的收集整理與運用,借古道今,借信史成就文化作文之信言信理信文。

瞭解文化作文的歷史底蘊源於中國厚重的傳統文化,知曉其源流傳承,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學文化的今天,有助於我們讀寫結合,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從而培養出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中國人。

當然,歷史文化素材的使用不限於中國,應該把寫作的視野同時放在世界文化的平臺來審視,藉助中國“道古"話語的寫作學特點實施文化作文與文化教學,有助於我們培養出具有世界視野的中國人,從而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打下堅實基礎。

這,也是文化作文的使命:在近百年西方文化的強勢撞擊和文革的文化清洗等造成華夏文化式微的現實下,借寫作平臺,服務於個體生命的文化成長和民族國家的文化崛起。

因此,文化作文上承五千年文脈和教脈,下接未來文化與寫作學追求,在中國文化處於歷史最低谷的時期,以文化良知和文化的擔當肩負起文化責任的教育新理念,需要更多教育人來共同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