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手機黃章出山是否會讓魅族打敗小米?

小倪


一個好的產品全靠用戶的口碑。而不是請那個明星做個廣告。證明你的產品是優秀的。產品那麼亂,找誰代言都是白搭。你的用戶都是傻子嗎?找明星代言。誰的手機找明星代言,我從來不買。如果找明星代言的話,證明你的手機肯定是不行。所以說這條路是不是長久之計?不要為眼前的利益著想。眼光要放長遠。怎麼讓自己的產品做好?電池比別的耐用。反應比別的手機還要快。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壓倒對方。而不是找明星代言壓倒對方。可能這也是中國手機影響的通病吧。什麼都要去找明星代言。明星的代言費是從哪裡來的,還是從消費者身上出來的?一個手機找明星代言。本身是2500塊錢的手機。賣給消費者3800就4000塊錢。消費者最後發現上當了。你覺得下個月還會買你的嗎?所以說現在靠的是技術質量。


馮國強0508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我們會根據不同的歷史情境,以及不同的時代環境,去代入各自的判斷,從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歷史有的時候彷彿會產生一個鏡象,就像最近一直在說的國美和蘇寧一樣,如果黃光裕歸來,國美還能壓過蘇寧嗎?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對於魅族能否打敗小米,我從以下兩個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1、對市場的理解和敏感度是否依舊

我們都知道,魅族和小米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這是兩家的戰略構想不同導致的,魅族自M8起,專注於小而美的自我陶醉之中無法自拔,我作為一個不太資深的老煤油,使用過大部分魅族手機,個人認為pro6s是魅族歷代手機中,無論設計還是手感,都是最好的一個,當然,請忽略處理器,pro6之前,魅族的大部分手機都會引領一段時間的潮流,自mx2起的超窄邊框,mx4開始的超窄到幾乎看不到的黑邊,mx4pro開始的經典腰圓home鍵,都是魅族深入研究市場之後,根據用戶習慣和愛好做出的突破。國內較強的研發和設計水平,可以說這是魅族的優勢。

但是現在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手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消費者也越來越理性,尤其近年來,對於手機屏幕的追求更加使得市場的部分魑魅魍魎譁眾取寵,而消費者的審美好像也變得和之前不太一樣,加上國內兩大品牌的“鄉村包圍城市”策略,如果魅族還在固守傳統,無視全面屏(真全面屏),那麼魅族突圍的概率不大。

一月份,李楠匆匆召開了zero的發佈會,可以明顯感覺到,魅族已經著急了,急於證明自己,想要重回一線行列。在無法追趕主流的前提下,想要另闢蹊徑,重新樹立一個無開孔的概念,但是老實講,我認為現在消費者對於屏幕的追求,遠遠大於所謂的機身無開孔,連劉海屏、水滴屏、蒼蠅屏等都能接受的大眾,會在乎你那一個兩個孔嗎?

不可否認,黃章回歸之後,在處理器上面的確給了魅友一個滿意的答覆,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對於產品的整體規劃和戰略構想,已經落後於小米。

2、如果改變,是否能夠放下內心所謂的自尊

小米成立之前,雷軍曾經向黃章求教學習,甚至起初是想入股魅族,最後的結果是不遂人願,所以當小米異軍突起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曾經作為老師的魅族,先是不屑,後又撕破臉,現在,小米已經遠遠的拋開了魅族,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魅族的反應太遲緩,還在自認為做一個小而美的粉絲企業而沾沾自喜。

不重營銷是從魅族管理層,尤其黃章自身的一個最大弱點,黃章在評價雷軍時曾經說過:營銷我不如他,做產品甩他十條街。我無法考證這個消息的真實性,但是至少側面反映了一些問題。

有時候消費者是一個矛盾體,作為產品的使用者,我們非常希望企業能夠將全部精力放在產品質量上面,但是當真正購買的時候,大部分又都會去跟風,跟風所謂的廣告效應,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原來的山寨品牌,搖身一變現在開始走時尚路線。

如果黃章能夠放下成見,向原來不如自己的企業學習經驗,總結教訓,發揮絕對優勢(Flyme),甚至願意與小米和解的話,魅族作為一個擁有最高粉絲粘性的品牌,還是能夠有所作為,但同樣,任重而道遠。

其實無論魅族還是小米,作為國內品牌,又都擴展海外市場的前提下,合作共贏才是最理想的結果,中華民族企業的崛起,在海外市場正名,才是大家應該奮鬥的目標。

我知道以上我的言論可能會引來部分品牌使用者的不滿,僅代表我個人想法。

謝謝。


喬木雲風


魅族不太瞭解,但小米有所瞭解,其實一個公司發展到千億級別的銷售額後,更多的是從公司戰略方面考量它了,小米發展到今,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手機制造商,它小米生態已初具規模,從研發生產到物流經銷及後期的售後服務已全產業鏈條整合,並且整合已到盈利的後期收穫階。舉個例子小米生態整合了四百多家公司,這些公司專注於一個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從馬桶、乳膠床墊、音響到空調等等,每個公司小米入股而不控股,每個公司專注於一個產品,做到極致,小米利用越來越社群化的消費趨勢,大數據的專業運用加上成熟的銷售渠道,一個產品可以產生十億級別的銷售額。雷軍很好的學習了好市多的成熟模式,小米也隨之進入高速發展軌道。

雖然5g是一個同一條起跑線的機會,但我覺得魅族跟小米已經沒有可比性了。個人愚見多多指教!


上古小胖


本人可以說是多年的老煤油了,看到這個問題情不自禁的就進來了!

每當魅族出現危機的時候,網絡上就會出現“黃章出山”的消息,彷彿只要黃章出山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是現在魅族的境況大家也都看到了,並不盡如人意。當年魅族也曾斥巨資在春晚開場前投下廣告、也曾與其它友商有過“華奇小魅”的座次排名。如今華為已然成為了國產品牌的領頭羊,小米則緊隨其後,360手機努力多年未有成果,但還有其他的業務在支撐著,真正囿於困局的似乎只有魅族了。

魅族大官人也曾有過一年14場演唱會、專賣店門口排滿人的高光時刻,而現在門店緊縮,高管出走,魅族到底是怎麼了?


1、官司風雲

小米的品牌slogan是“為發燒而生”,何以發燒呢?因為從一開始小米就是採用的高通驍龍的處理器,直到現在為止,小米數字系列的旗艦都是採用最新的驍龍芯片,其他廠商亦然,由此可見高通驍龍的芯片對於手機廠商有多重要。而魅族,曾因為專利問題與高通公司對簿公堂,相當於是親手斷送了高端芯片的供應。MTK的性能和功耗都不給力,三星的獵戶座處理器不支持全網通,而且要等到自家的旗艦賣得差不多了才能供應給魅族。別人家的旗艦買的差不多了魅族才能拿到芯片,別家計劃推出新旗艦了,魅族的旗艦才開賣。當然了,現在魅族和高通和解了,但是這被耽誤的幾年時光正是魅族被甩開的時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營銷乏力

“自古聖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孤且直”的魅族不屑於用營銷噱頭來博得消費者的關注,他們想用完美的手感、優秀的體驗來打動消費者。魅族手機的手感無可挑剔,即使我現在不用魅族手機了,其次魅族從不乏創新力,穹頂式天線、mBack、Flyme,這些交互邏輯帶來的體驗,其他國產手機真的難以望其項背,“用過就會不去了”,這是用戶給魅族就中肯的評價。但是這些優點,沒有體驗過的人是不會理解的,別人連驍龍855都能當做賣點拿出來對大吹特吹,而魅族引以為豪的“手感”“體驗”。


魅族可以“小而美”,但它做不到“大而強”,黃章是一個“匠人”,而雷軍是一個“商人”,黃章會為了極致的手感對產品千錘百煉,雷軍會為了產能“親自”到工廠車間擰螺絲。追求源於熱愛,如果說品控,100個小米也不是魅族的對手!如果說銷量,魅族則是難望小米之項背。


科機獅


看到這個問題,原諒小編不厚道的笑了。縱觀小編以往的態度,基本上都站在較為中庸的立場去看待問題,然而這一次,小編不得不吐槽一下。魅族要想打敗小米,基本上沒什麼可能,至少短期內是絕對不可能的了。

1.缺乏創新

拿黃章出山後的夢想機來講,小編的腦海裡就浮現四個字:缺乏創新。講真,一些零部件的升級換代是挺棒的,譬如震動馬達,攝像頭傳感器等等,但除此之外呢,很難再去找到有什麼亮點的地方。如果把致敬經典作為因循守舊的理由,如果是為了情懷而去賣情懷,如果還不懂得去創新,那麼小編覺得這樣一種態度很難讓魅族進行良好的發展,更不用說打敗小米了。

2.不看市場

黃章是出山了,但不管黃章隱退多少次,又出山多少次,他還是那個他,而當下的市場已不再是曾經的了,還是拿最近的這臺夢想機來說,他想定位的是哪一層?

若是定位高端旗艦,魅族真的有信心嗎?其賣點真的符合消費者的胃口嗎?這或許很難給一個答案,因為他到底還是沒能找準這個市場。

這讓小編不由得想起了諾基亞,曾經的王者本沒有錯,錯就錯在那一句“不跟隨”讓它失去了這個龐大的市場。對於黃章帶領的魅族來說,閉門造車真的不是一個好選擇,看清市場動態才是王道。

魅族打敗小米真的有點不現實,那麼反觀小米,它不斷的去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讓自己成熟,開拓屬於它的市場,不火都不行,更何況它賣的不止是手機,還有其背後龐大的生態鏈。

3.做好自己

發佈會上,楊柘反覆提到新機和誰誰誰一樣,這不由得讓小編覺得有些悲傷,黃章花了這麼久去打磨他的夢想機真的是為了和友商的產品一樣嗎?如果是千篇一律的話,那其賣點又表現在哪裡呢?因此,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是黃章本人追求做好他自己一樣,魅族亦是如此。

與其說魅族能否打敗小米,不如說魅族能否超越他自己,畢竟現實就擺在那裡,但也別完全喪失信心,因為小編的觀點只是小編的,不如讓市場告訴我們答案。

如果您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

關注懂財帝微信公眾號(ID:znfinance),一個沉淪財經十年的媒體人,一個混跡證券與PE多年的投資人。用最輕鬆的筆墨,嬉笑怒罵,說人話,聊財富,話投資,談人生。


懂財帝


在我看來,今年一年魅族是不會打敗小米的

2017年,魅族發佈了許許多多的新手機,但是每一次發佈會都被人戲稱為“演唱會”,“演唱會”之後便是便只剩下寂靜。連聯發科的處理器讓魅族產品變得低級,也讓煤油漸漸失望。雖然魅族的Flyme系統優化很好,但是依然無法彌補處理器之間的差距。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將聯發科的處理器優化的這種地步的手機廠商,我還是挺佩服魅族的。對於想要撐起大梁的魅族Pro7來說,銷量並不是很好,而且現在已經降價到了1999的地步,甚至加上一些優惠券會更加的便宜。

今年是魅族的15週年,我也對魅族即將發佈的夢想機魅族15充滿期待。作為黃章出山後的第一步親手打造的產品,魅族15對魅族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做得好,會將那些失去的用戶重新挽回甚至會多出更多的客戶;做的不好,可能魅族會更加的低迷。魅族對於魅族15的保密性做的不錯,現在網傳的外觀圖有好幾種版本,異形屏,腰圓鍵,小圓圈等等。從外觀看來,魅族15所要面臨的對手還是很強大的,比如網傳小米mix 2s,OPPO r15,vivo的APEX。

而魅族作為剛與高通和解的手機廠商,高通應該是不會讓魅族在魅族15上使用驍龍845的處理器的,三星的最新款處理器也是不大可能的。而如果魅族15的參數並沒有想象的或者說網傳的那麼好,又是出來賣情懷,相信魅族Pro7的現象會發生在魅族15身上。所以對於魅族15來說,或許它的出現的意義是將那些曾經損失的煤油們挽回過來,並給所有的煤油打一記定心針,但是想要在魅族15上獲得更多的用戶,是比較難的。不過如果魅族能出乎大家意料,並且創新出大家不知道而且吸引大家的功能,相信魅族還是可以收穫一批用戶的。

總之,今年來說魅族是不可能超越小米了,以後的發展就得看黃老大的指揮策劃了。不管怎麼樣,還是特別期待魅族15的。

你會不會支持魅族15呢?


七友雜貨鋪


貴人貴司貴价格!

黃章應該沒想到,魅族2019年首款新機發佈會最大的熱點竟是友商高管盧偉冰小米生產。

雖然沒有了一個月一次的發佈會和歌手捧場,魅族Note 9發佈會還是搞的很隆重,聘請了不少大長腿模特,但消費者並沒有嘴下留情。

魅族Note 9是一款性價比不錯的千元機,但是塑料後殼和4+128GB的奇葩存儲組合讓它遭到了不少吐槽,其中不乏很多魅粉。

魅族Note9首銷當天魅族還重新定義了售罄,據悉足足一個多小時才賣完,同時第二天還可以買,目前基本已經現貨。

2019年的魅族手機將很難,雖然早早進入手機市場,但是目前其已經下滑到了國產手機二線陣營,當然這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黃章和李楠等高管還一直認為自己不比雷軍、餘承東差。

如果黃章稍微有點自知之明,他就不會在小米9發佈會後發出賤人賤己賤行業的驚人語錄。

口無擇言曾經讓羅永浩吃了大虧,如今的錘子手機官網已經缺貨近三個月,黃章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當然他是一位出色的產品經理。

回顧魅族這四五年的發展之路,黃章確實將一把好牌打臭了。阿里投資、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流暢便捷的系統、不錯的線下運營……2019年魅族這些優勢似乎都沒有了。

機海戰術埋下隱患 誰也承受不住月月發佈會

2013年魅族手機出貨量僅僅200萬部,被榮耀和小米遠遠甩開,同時魅族很多高管被樂視手機挖走,一個巨大的危機即將來臨。一年過後,黃章出山。

在內部講話中,黃章表示,雷軍曾想拿兩三千萬美元買魅族30%的股份,幸好沒同意。可能到2019年,黃章還認為雷軍竊取了魅族的產品運營精髓。

在馬雲和雷軍之間,黃章選擇了馬雲。

黃章第一次復出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敲定了魅族的融資,2015年2月,阿里巴巴正式投資魅族5.9億美元,為魅族的燒錢之旅打下了現金基礎。

至於馬雲投資魅族的原因,和現在BAT紛紛發力自動駕駛差不多,當年BAT均看到了智能手機這個藍海。

百度騰訊紛紛選擇通過手機系統入局,而阿里則軟硬兼施,投資魅族可以說是為其YunOS找了一個主流手機品牌。

不過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阿里的這筆投資回報一般,如今的YunOS早已轉身為AliOS,致力於智能家居及自動駕駛,魅族版的YunOS手機也消失在手機江湖。

拿到馬雲的投資後,魅族開啟了瘋狂的機海戰術,黃章的運氣不錯,15、16兩年移動互聯網大爆發,這加速了智能手機的普及,魅藍千元機系列為魅族當時的復甦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6年魅族來到了一個巔峰時刻,全年手機出貨量2200萬部,可以說已經躋身二線陣營前列,但是這也給魅族的發展留下了一個隱患,也許黃章也被這個數字麻痺,認為魅族已經完全走上正軌。

魅族出貨量2200萬背後是2016年全年共召開了11場發佈會,發佈了14款新產品,細分下去平均每款產品銷量不足200萬部。

眾所周知手機研發是個長期的過程,蘋果三星華為等廠商一年也就發佈幾款新機,魅族當年如此頻繁的發佈會可以說是飲鴆止渴,不止花錢不說,還一定程度阻礙了新品的研發。但不得不說,換殼新機確實給魅族帶來了不小的銷量。

作為投資魅族的阿里來說,魅藍系列當年也給其YunOS帶來了千萬級別的用戶,但現在來看,BAT在智能手機上的投入似乎都很失敗。

模仿華為 不是挖一個高管就管用

2017年對於魅族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得益於魅藍系列的口碑和智能手機普及潮的末尾,魅族銷量有所下滑,但幅度不是很大,繼續坐穩了第二梯隊老大的位置。對於這個成績黃章不會滿意,尤其看到榮耀和小米正在飛速崛起。

也許感到了機海戰術的弊端,魅族在2017年僅僅發佈了6款手機,當然也不排除為了節省每場數百萬發佈會的開支。

黃章在2017年的兩個決策,為魅族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首先是高管問題,也許是看到華為手機崛起的速度,黃章想打造一套華為式班子,於是他請來了楊柘,這個曾經負責Mate 系列手機的營銷的操盤手並沒有給魅族帶來希望。

提到楊柘,在來到魅族之前,其職業生涯可以說是順豐順水,三星的"心繫天下-W"系列,華為的爵士人生slogon均由他操刀,但是惟精惟一併沒有給魅族帶來新生。

總結下楊柘給魅族管理團隊帶來的改變,動盪不安並不誇張。

魅族科技總監公開質疑副總裁楊柘,這在企業一般是很難見到的,楊柘能做到讓員工、用戶、高管紛紛抱怨,足以見得其獨裁專斷。

除了對於管理層的影響,楊柘還試圖改變魅族手機高性價比的標籤,提高新品的溢價來賺取更多的利潤,在三星和華為數十年的工作經驗,楊柘似乎並不認同性價比這個說法。

在楊柘思想的影響下,魅族的旗艦產品遭遇了毀滅式的差評潮及高庫存風波。

雙瞳如小窗,佳景觀歷歷。魅族Pro 7這句口號出自楊柘的團隊,佛系的楊柘並沒有抓住魅族用戶的特點,從真實反饋來看,消費者對這句口號也不感冒。

在產品定價上,2880元對於旗艦手機來說並不高,但是結合起聯發科P25來說,這款手機的定價就有點高了,尤其對於習慣了魅族高性價比的用戶來說。

採用更廉價的處理器確實可以節約成本,OV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但是楊柘似乎操之過急,如此快節奏的去改變一個產品的標籤,嚴重的損害了魅族的消費者口碑。

從2017年正式發佈至今,目前各大電商平臺上仍有魅族Pro 7在售,價格從發佈之初的2880元跌到了如今的1100元上下。

按照供應鏈的說法,魅族為了PRO 7背部的畫屏下了300萬的訂單,分為三批交付,第一批交付了100萬片,隨後魅族便違約了。

備貨100萬部,按照每部成本2000元來算,接近20億元對於魅族來說是個鉅額的支出,魅族Pro 7的失敗拉開了魅族下滑的大幕。

單純的從產品來說,魅族Pro 7的設計被吐槽實用性不大,但是還是很有賣點的,如果定價合理,營銷話術合理,備貨量小的話,相信其銷量不會很差。

目前楊柘已經淡出了魅族的一線衝擊陣營,出任公司的CSO,但是作為首席問題官的他能找出魅族的病症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這樣認為。

顧上不顧下 線下市場全面坍塌

面對著基層員工和消費者對於楊拓的質疑和魅族Pro 7系列的失敗,黃章選擇了再次復出。

但和2015年的智能手機普及潮不同,2018年國內手機行業一線華為OV壟斷趨勢加劇,魅族錘子360等小廠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黃章在2018年一共親手打磨了兩款手機:魅族15和16。

魅族15引起的反向並不大,這一點黃章應該也能想到,但是其將很多對魅族失望的消費者拉回來了,很多人開始期待黃章打造的旗艦手機會如何?

當年8月8日,大部分國產驍龍845旗艦手機基本開賣四五個月後,魅族的旗艦手機珊珊來遲。

從價格和配置來說,魅族16是一款堪稱完美的旗艦手機,很多魅族粉絲也重新燃起了鬥志,一切看上去都那麼順利,魅族似乎開始了第二次復甦。

也許黃章也沒預料到,魅族16會敗在產能上,這部手機在10月前後才正式現貨開售,錯過了最好的銷售期,尤其蘋果和華為新機紛紛來襲,黃章精心打造的旗艦手機對於魅族的復甦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魅族進行組織變革的期間內,其線下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動,這也是魅族銷量大幅度下滑的重要原因。

和小米、一加等互聯網手機廠商相比,魅族在線下有著天然的優勢,其從開售手機開始,就開始建設線下渠道,顛覆時期加盟店達到2500家。

作為一家品牌的代理商,最大的驅動力應該就是有錢賺,但是隨著魅族Pro 7的滯銷及魅族16的低利潤,魅族近兩年代理商出現了大規模的關店潮,這是魅族不想看到的。

對於線下渠道來說,要麼薄利有貨多銷,要麼高利潤,顯然魅族這兩樣都沒滿足供銷商,關店潮是早晚的事情。

業務單一 5G時代何去何從?

重新回顧魅族的黃章在近一年異常活躍,點評友商、點評行業,這給魅族帶來了不少關注,也帶來了不少麻煩。

譬如對於小米9的點評,黃章直接來了句賤人賤己賤行業,受到了很多人批評。

黃章,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十年前的他就已經看到智能手機的潛力,但是似乎做的並不如後來者小米華為好,如今的他戰略眼光似乎沒有此前犀利,一心撲在了手機上,完全沒有為魅族佈局未來十年的發展。

從2018年開始,全球手機出貨量就已經開始呈現下滑趨勢,當然除了印度非洲等市場,前不久華為剛剛舉行了生態大會,餘承東親自出席,將IoT列為未來華為重點發展的業務方向。

而小米也早早佈局IoT,未來5年還將投入超100億元發展AIoT業務。

馬上5G時代將在,一個智能手機之後的新市場即將打開,智能家居已經成為了小米華為甚至阿里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反觀魅族,目前都已經2019年了,其佈局仍然侷限於手機和其周邊類似充電寶之類的產品,也許黃章對於魅族的期待還是一家小而美的手機廠商。

在海外業務上,魅族發展也不盡人意,遠不如後起之秀一加手機,更不用說在印度、俄羅斯和歐洲大賣的華為及小米等手機。

黃章確實救過魅族一次,但他不是神,不可能次次救的了魅族。

也許正如其曾經說過,魅族情願做小而美,但是2019年手機競爭更加激烈,市場會讓魅族活下去嗎?這個還真不好說。


互聯網手機時評


沒有可能了,

屬於黃章,或者說屬於黃章那種類型的領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無可否認黃章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但這也恰恰限制了他的格局侷限在產品之上。

現在即使最優秀的手機產品也只有1個月到3個月的銷售窗口期,現在比拼的全供應鏈全渠道的綜合能力。一款產品即使賣的再好或者再不好,3個月也會有新品出來取代它。

靠精心打磨一款產品打天下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





小P小P


最近看到有家媒體採訪魅族的一位離職員工,“聽說黃章要出山了,你期待嗎?”

“不期待,從2014年期,他幾乎每年都說要出山一次。”

哈哈哈哈哈哈哈,還好這位同學已經離職了。

這次,黃章又要出山了,不過打敗小米,2014年或許還可以說一說,現在就是“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不能也”。

現在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不是小米剛做手機時的市場。當時,黃章還可以跳出來說雷軍埋伏在自己身邊,以投資之名偷師學藝,所以自己出馬一定能打敗小米。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魅族早已對小米亦步亦趨,同時又經常在關鍵時刻犯錯,此消彼長,魅族和小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早期因為省錢和黃章的偏執與高通交惡,讓魅族的旗艦手機一直無法真正旗艦,在國內智能手機已經趨向存量市場,換機潮來臨的現在,這樣的狀況對魅族的傷害在逐漸放大;終於拿了外部投資(阿里巴巴的6億美元),卻因為2000萬臺的銷售任務狂發新機,最終讓產品線和品牌形象都收到傷害;為了推出高端機型,塑造高端形象請來的楊柘,帶來的卻是“雕刻時光”這樣和魅族過去的形象完全迥異的“佛系宣言”。另外,雖然魅族已經嘗試了全員持股,但黃章家族依然在魅族內部權勢過大,而且據媒體報道,這種權勢帶來的更多的是負面效果。

黃章被驗證的能力是過去魅族的MP3和M系列手機,他對產品的深刻理解以及苛刻的要求是魅族能拿出精品、收穫粉絲的核心,但是,似乎這種能力已經很難在他身上持續了。2014年,是黃章第一次談付出的年頭,他叼著煙,努力消除緊張和不安,宣佈回來的視頻在互聯網上流傳,讓很多人第一次見到了黃章的樣子。他確實回到魅族的日常研發了,但是這次復出的結果是,黃章因為後面幾天連續加班熬夜,以生病住院而告終。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魅族這邊。另一邊,小米經歷了觸底反彈,小米生態鏈公司華米成功在美國上市,打敗小米?不存在的。


蔣鴻昌


2017年末,魅族再次進行了一輪涉及崗位部門更多的新一輪大調整,這也是黃章這一次迴歸魅族後,繼今年6月那場架構調整後的第二次調整。

黃章依然直接管理公司各個事業部門,公司總裁/COO白永祥和CFO戚為民協助。同時,戚為民升任公司高級副總裁——這次架構調整中,把CFO提至與總裁白永祥幾乎同等的位置,是魅族最高層架構中的重要改變。這很可能意味著黃章意圖看緊財務支出,精細運作,減少日常運營成本。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原有的魅族、魅藍、Flyme三個事業部之外,把3個原本更低層級的業務提升到事業部級別,包括把海外營銷部升級為海外事業部,電商業務部升級為電商事業部,另外新增配件事業部。

新設的三個事業部,要擔負起開源的責任,要賺錢。

出海是手機公司近年來普遍的戰略。如今,中國市場智能手機普及基本完成,換機潮帶來的紅利已經消退,因此,去海外尋找新市場成了合理的選擇。出海不僅能擴大市場規模,還能拉動當地出口額,改善企業和政府的關係。此前,魅族在東歐和俄羅斯有不錯的銷量,但未能有上佳表現的海外國家地區尚多,這次設立海外事業部,由魅族老將、副總裁郭萬喜兼任,魅族顯然期待海外業務能有更大的進展。

只是,海外市場廝殺也日趨激烈,幾乎每個主要手機廠商都去了海外。小米在印度出貨量已經達到第一,而華為高端機早已經在歐洲開賣,其下榮耀品牌也正準備大舉出海。面對其他公司的擠壓,魅族出海的面對的並不是一片藍海。

配件則是個能賺錢的生意。配件利潤遠高於手機等硬件終端利潤,這在行業裡不算新聞。終端價格幾乎完全透明,很多消費者也能自己評價手裡手機的性價比,但他們卻很難判斷一根排線到底值30元還是80元,這種情況下,某些配件毛利潤甚至能達到100%以上。按照一名業內人士的估計,魅族配件毛利潤率在30%以上,遠高於手機毛利潤率。作為同行的小米、華為早就做了大量配件進行售賣。

電商事業部與配件事業部,都歸楊顏管轄。楊顏原本負責Flyme事業部,Flyme不僅是操作系統,同時藉助廣告、應用商店等形式,能實現不錯的營收。而魅族電商則會嵌入到Flyme系統中,配件則會在電商體系下售賣。魅族如果能在自有的渠道上賣出更多手機配件,較少藉助京東、天貓,則能為自己節省一筆渠道扣點費用,增加利潤。

先前楊顏在接受採訪時曾說,自己不願意多提Flyme商業化的事情,因為自己的商業化行為比較隱蔽,不想打擾用戶,也不想讓用戶因為商業化的事情而使用手機時心存芥蒂。但如今,在魅族營收壓力下,魅族用戶能多大程度上免受打擾?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人士變動,是魅族副總裁楊柘擔任公司CMO——職位title看起來很高,但從實際職權上看,他負責的是魅族事業部市場營銷相關業務,並不包括魅族事業部的銷售業務。而魅族老將郭萬喜,則被新授命,主管魅族事業部的銷售業務,越過楊柘,直接向黃章彙報。

前不久,因為今年旗艦手機Pro 7/Plus銷售不佳,魅族事業部銷售副總裁褚淳岷已離職。而在今年9月,同樣負責銷售業務的魅族事業部副總裁潘一寬也因為Pro 7系列失敗而離職。

儘管曾有魅族內部人士告訴36氪,Pro 7系列並非黃章的產品,真正的“高端夢想機”會在明年推出。但魅族想要抓住春曉的夢想,首先得積攢糧草,旗艦機Pro 7原本該擔起這個重任。

今年上半年,黃章回歸,調整公司架構,拆分魅族和魅藍兩個品牌,並請來楊柘負責魅族事業部的銷售和營銷,意圖衝擊高端機市場。楊顏在接受36氪專訪時說:“拆分的目的很簡單,去構建兩個調性完全不一樣品牌。在公司大戰略下希望兩個品牌去抓住不同的人群用戶,魅藍是年輕用戶,魅族是高端一些的。”

魅族Pro 7系列是公司調整架構後的第一款產品,也是楊柘新官上任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

但這成績卻十分慘淡。上市之初,魅族Pro 7系列的起售價高達2880元,頂配的Pro 7Plus更是達到4080元。但手機上市時,搭載高通驍龍835的手機已經並不鮮見,魅族Pro 7系列卻依然使用聯發科芯片,這讓它的旗艦之名很難服眾。

魅族Pro 7的價格已經大幅跳水,官網降價至1999元,淘寶售價甚至不足1600元,成為今年的跳水王。在全面屏當道的現在,這批積壓庫存怎麼處理實在堪憂。

這樣的成績顯然無法讓黃章滿意。換句話說,原本楊柘掌管著魅族事業部的市場、銷售和重要財權,但在架構調整之後,楊柘已經不再掌控財務和銷售,只負責營銷方面的事情。

半年前的魅族組織架構調整,黃章意在做心目中的高端機。而這次的調整,重點則在營收和利潤。黃章曾自稱是“做夢想機的大燒餅”,現在看來,他目前的重點,是急於讓魅族這家公司變得更賺錢。這一輪執行上並不容易的調整,如果成功,魅族的財務狀況會更健康,但對於以產品為本的公司來說,這並不是能讓一家公司翻盤或者走向輝煌的關鍵。

明年是魅族15週年,等到那款名為魅族15的夢想機發布時,才會知道這一切是否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