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爺爺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什麼被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謝小樓


問題:杜甫爺爺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什麼被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一、這首詩誰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胡應麟的《詩藪》是詩歌評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胡應麟在《詩藪》說:

“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初唐五律,必推杜審言為作者”。“初唐五言律‘獨有宦遊人’第一” 。

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來,胡應麟對於杜審言的律詩非常推重,稱之為“首倡”。

二、胡應麟為什麼推重杜審言的律詩,稱之為“首倡”?

我在以前文章或者問答裡寫過,五言律在南北朝就有了,律詩的四個標準,平仄、對仗、黏連和押韻,在南朝後期就有律詩完全具備。但是其中的“黏連”是無意而為,因此很多的早期律詩“失黏”,包括初唐和盛唐,都有不少失黏的律詩。

而杜審言的五言律大多四個標準都具備,例如下面這首著名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再看一首《登襄陽城》 杜審言(約645-約708)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可見杜審言和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貢獻,首先在於律詩體式的完備,下面看看沈宋二人的五律:

夜宿七盤嶺(唐·沈佺期)(約656 - 約715)  
獨遊千里外,高臥七盤西。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扈從登封途中作(唐·宋之問)(約656 - 約712)  

帳殿鬱崔嵬,仙遊實壯哉。曉雲連幕捲,夜火雜星迴。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這三個人的詩已經是完全標準的五律,平仄、對仗、黏連和押韻無一錯誤,特別是黏連,完全是有意識的避免失黏。至於胡應麟為什麼說杜審言為“首倡”,或許是杜審言年齡比沈宋大一些?或者胡應麟認為杜審言的成就比沈宋更大一些。

三、《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盛唐氣象從此入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先看看前人詩話離得評價,《瀛奎律髓》:

律詩初變,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繳之。起句為題目。審言於少陵為祖,至是始千變萬化雲。起句喝咄響亮。

《詩藪》:

初唐五言律,杜審言《早春遊望》、《秋宴臨津》、《登襄陽城》,陳子昂《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李嶠《侍宴甘露殿》,蘇頲《驪山應制》,孫逖《宿雲門寺》,皆氣象冠裳,句格鴻麗。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

1、元朝的方回說“律詩初變,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繳之”這個特點可以看看我後面舉的例子。 杜審言中間四句承接開頭的兩句,描寫景物,然後最後一聯用抒發感情結束。

律詩的章法一般首聯破題,中間二聯情景承接,尾聯結束時無論以景還是議論,背後都是抒發的感情,留有餘味

2、胡應麟說道“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氣象冠裳,句格鴻麗”。這一句簡單一點說就是作詩一定要注意,景物格局要大,即後來所謂的“盛唐氣象”。

結語

杜審言被認為初唐律詩的首倡,是有道理的。我感覺杜審言有三個貢獻:

第一是景物氣象的描寫,胡應麟說道“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對後人有巨大影響,對於“盛唐氣象”也有開創之功;

第二、律詩的“黏連”的標準確立與推廣;

第三,這裡沒有展開說過,但是非常重要,就是關於句法的變化。因為格律的束縛,造成了律詩句法的多變,杜審言也有開創之功。這對於詩聖杜甫有巨大的影響,因此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附、胡應麟舉例的幾首詩

胡應麟還特意舉例的多首詩來說明“氣象冠裳,句格鴻麗。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 老街把這幾首詩都複製到了這篇文章裡,前後都有,詩友們可以比較一下:

1、晚次樂鄉縣(唐·陳子昂)  五言律詩 押庚韻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瀛奎律髓》評價晚次樂鄉縣:

盛唐律,詩體渾大,格高語壯。晚唐下細工夫,作小結裹,所以異也。學者詳之。起兩句言題,中四句言景,末兩句擺開言意,盛唐詩多如此。全篇渾雄整齊,有古味。

2、登兗州城樓_杜甫: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3、《卶庵重訂李於麟唐詩選》:壯麗之極,所謂即事即景。
甘露殿侍宴應制(唐·李嶠)  
月宇臨丹地,雲窗網碧紗。御筵陳桂醑,天酒酌榴花。
水向浮橋直,城連禁苑斜。承恩恣歡賞,歸路滿煙霞。
4、奉和聖制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唐·蘇頲)  
仙蹕御層氛,高高積翠分。巖聲中谷應,天語半空聞。

豐樹連黃葉,函關入紫雲。聖圖恢宇縣,歌賦小橫汾。
5、宿雲門寺閣(唐·孫逖)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畫壁餘鴻雁,紗窗宿鬥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唐詩摘鈔》:

寫景欲闊大,初唐景語無出三、四二句之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杜甫曾有詩云:“詩是家吾事。”他說這話是很有底氣的,因為不僅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一位大詩人。

杜甫成就最高的是格律詩,而格律詩這種形式,就是在他爺爺杜審言這一代人成型的,杜審言就是格律詩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是杜審言五律的代表作,這首詩曾被明代胡應麟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此詩能被胡應麟評為初唐五律第一,在其章法嚴密,句律精確。

格律詩講起承轉合,此詩便如此。

首聯起,以“偏驚物候新”領起全篇,中間兩聯承,展開對“物候新”的描寫,“忽聞”一句轉,至“歸思”而合。

首聯“偏驚物候新”總領全篇,“驚”是全詩的情感立意,“物候新”是全詩的主題內容。全詩就是圍繞季節的氣象的變化引起詩人內心的敏感感受來寫的。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雲霞、梅柳是物,曙、春是候,出、渡即新。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黃鳥 、綠蘋是物,淑氣、晴光是候,催、轉即新。

中間兩聯,是緊扣“物候新”三字來寫的。這兩聯寫得有聲有色,色彩豔麗,表面上是寫美好的春光,但首聯“驚”字貫通下來,就知道背後蘊藏著深沉的情感。

春光美好,但是異地春光,自與家鄉不同,所以詩人才會“驚”,這一“驚”中,蘊含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杜審言,字必簡,武則天時期高官,宮廷詩人,曾因為與二張交遊被貶。年輕時恃才傲物,詩作格律謹嚴,後期寫詩則以簡易為主,樸素自然。以五律,七律為主。“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實為杜審言首倡”——胡應麟。

為什麼會被評為初唐第一?顯然題主是誤會了胡應麟的這句話了。

初唐格律詩尚未成型,而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這些宮廷詩人規範了格律詩的平仄及對仗等規則。那是一個格律詩剛剛出頭的時期,那麼杜審言的五言律詩最為最早的合規格的律詩,當然是五律第一了。

這個第一,並非文采第一,而是指最早的合平仄規則的五言律詩的意思。

我們來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仄起押韻,平仄沒問題,韻腳沒問題,對仗沒問題(這些鑑別格律詩的方法都在以前文章裡面有,不再贅述,歡迎關注查找)。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至於律詩的意思,我們用梧桐叔的截取法來抓詩眼。去掉三四五六句,得到一首五絕: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樣簡單多了吧。“咱們這種在外面做官的人啊,特別敏感,看到自然變化萬物更新總有點大驚小怪。忽然聽到你唱起古樸的調子,不由得想家了,落淚沾襟。”

中間省略的頜聯頸聯為“承轉”的寫景句子,“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對仗工整,句式精美,隱隱能見到宮廷詩人的風格暗藏。但是在表達思鄉之情時卻直白清晰,非常的契合人物的基本形象和思想感情,跳出了宮體的曲折隱晦。平仄和諧,內容豐富,是一首非常成熟的律詩作品。

杜甫的詩歌風格其實和杜審言挺像,格律嚴謹工整,敘事樸素不簡單,但是多年的流離失所和安史之亂的大社會環境讓杜甫作品憂國憂民,針砭時弊,從主題上來說要高遠得多。

這個第一,並非做得最好,而是做得最早的意思。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