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朱元璋陪葬的女人的死法惨不惨?

别酒流年


朱元璋是个有争议的皇帝,他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乞丐皇帝,驱逐蒙元,恢复中华是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可朱元璋为人残暴,重施酷刑,诛杀功臣,连死后都让嫔妃殉葬,开了历史的倒车。



其实题中所说的为朱元璋陪葬的女人并不完全正确,那一群为朱元璋死的女人其实是为了给他殉葬。

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其中以商周时期最为昌盛。古人事死如事生,墓葬都是按生前的礼制办事,所以当王公贵族死后,人们会把他的仆人,妃妾为其殉葬,觉得这样能供其在另一个世界驱使。


这一残忍的制度在秦献公时被废止,秦始皇陵里大量的殉葬者其实是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胡亥下令为其殉葬的未生育的嫔妃和宫婢,制作大量兵马俑的秦始皇其实没有让活人为其殉葬。汉代开始实行陪葬制度,汉武帝就让大功臣卫青和霍去病陪葬在茂陵旁,唐朝亦是让忠臣陪葬。

宋代时,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他们的活人殉葬制度在中原又开始兴起。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本就是元朝人,元朝的殉葬制度对他有深远的影响。


据说朱元璋因为唐朝唐太宗死后,他的妃嫔只是去感业寺出家为尼,导致后来出现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又嫁给了唐太宗的儿子李治,最后还成为了女皇。朱元璋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下令在他死后,他的妃嫔中未能生育子嗣的全都给他殉葬。

1398年,朱元璋逝世,他的孙子朱允炆登上帝位,依照朱元璋的遗诏,朱允炆将朱元璋46个妃嫔,10多个宫女殉葬。

殉葬者一般来说有三种死法:

  1. 殉葬者上吊自杀
  2. 殉葬者被灌以水银死去
  3. 活埋
其中以活埋最为残忍,将殉葬者捆绑后推入殉葬坑,墓室大门关闭后,墓中氧气耗尽,殉葬者慢慢窒息痛苦的死去。

有史料记载,为朱元璋殉葬的女人是上吊自杀的。有宫人将其关到一间宫殿,让她们吃完最后一餐饭后就让其上吊自杀,不愿意自杀的就被宫人直接勒死。

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其实更多是殉葬制度本身的残忍,残酷的手段结束殉葬者的生命,都说天子多恩泽,可也有可能连死了都不放过自己的妃嫔。


宝阿宝呀


关于殉葬,汉之前都是有的,直到汉武帝继位之后,废除了殉葬。后来我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带头搞起了殉葬,所以在明朝殉葬的还是有很多的,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按照规律是需要妃子来殉葬的,那朱允炆用什么方法来杀死这些妃子的那?

1.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死后大概有三个殉葬坑,几十个妃子殉葬,朱允炆先对这些美女的家人给于一些抚恤,给家人们官职,这些被称为“朝天女户”。

2.正是因为大明有十三个城门,朱元璋死后,十三城门同时抬棺而出,因为看到的人多了,于是便形成了猜测,有“十三城门抬棺材”的怪事。

3传闻一共有两种死法:

一.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下令所有没有生育能力的妃子殉葬,殉葬的当晚都会安排一个安放了很多凳子的房间,上面挂着一个七尺白绫,供她们自缢,旁边会安排太监,一旦没完成就有太监动手。

二.为了保证宫女们时候面容不会狰狞,有人提议在他们身体里安放水银。于是便趁他们不注意,休息的时候,给她们吃上安眠药,爱他们睡着后,给她们身体里注入水银,让她们在梦境中死亡。

直到六代皇帝明英宗,死前下诏,取消了殉葬。






爱历史的小蜗牛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雄才大略,但他身上有两个最大的污点被后世议论纷纷,第一是开国后滥杀功臣,第二就是使用活人殉葬。

人殉这种残忍的事古已有之,尤其是在遥远的商周时期比较盛行。不过在秦汉两朝以后,随着儒家学说的推广,使用活人殉葬的例子已经比较少了,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后又恢复了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


史书记载,在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便命令的朱樉正妃与次妃双双为他殉葬,由此大开明朝的殉葬之风,后人纷纷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大量使用自己的妃嫔殉葬,手段残忍到令人发指。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根据他留下的遗诏,将服侍过朱元璋的46个妃子、15个宫女用来给朱元璋殉葬。(《彤史拾遗记》:“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在殉葬前,一般会将参加殉葬的妃嫔和宫女们活活缢死,然后再向她们体内注入水银,如此可以使得尸体减少腐烂。也有人认为,为了减少死前的痛苦,皇帝会命令妃嫔们提前服毒自尽。但妃嫔集体为皇帝殉葬,也是十分悲惨的,可以说是封建专制最丑陋的地方。

此后,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便在明朝蔓延开来,就连缔造了永乐盛世的朱棣和缔造了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瞻基也没有终止。可以说,殉葬制度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极盛时期。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才深感先代留下的殉葬制度过于残忍,于是宣布废除了这条延续已久的规定。至此,明朝才基本废除殉葬制度。《明史·英宗后纪》:“(英宗)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世界人文通史


为朱元璋陪葬的女人的死法有多惨?(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殉葬制度在中国存在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了,这些当权者认为,人死了以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生前使唤的奴仆,死后还要继续享受他们的服务,所以就杀死这些奴仆或女人,以便于死后继续使唤他们。殉葬着无力反抗,只能随着当权者一起进入棺材。

殉葬制度充分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有权力的人死了,拿活人去殉葬,活人为当权者生前为奴,终于盼到他死了,还是摆脱不了被奴役的命运。

殉葬制度究竟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已经很难考证了,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发现了殉葬遗骨,商朝已经相当流行了,秦始皇时期达到了最高潮,这位“长生不老迷”统一六国后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研究长生不老药,结果被徐福骗了三千童男童女,一去不复返了,等不到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始终不死心,死后殉葬人数创造了历史,“孝顺”的秦二世命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再加上修秦始皇陵的工匠,殉葬着有万人之多。

秦始皇之后,殉葬制度消停了一会儿,汉朝偶尔为之,时光穿越千年之后,到了明朝,这一惨无人道的制度,被农名起义出身的朱元璋给“复活”了。

朱元璋为什么恢复殉葬制度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始终是向前进的,为什么朱元璋要开历史的倒车,重启殉葬制度呢?

1、承袭元朝的制度。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一直坚持着殉葬制度,成吉思汗死后,“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而朱元璋只是“元规明随”罢了。

2、文化水平低。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朱元璋没有受过太多的文明教育,他更在乎名声,更加注重皇室秩序的正常化,担心自己死后,这些女人出宫嫁人,或者是成为继任者的嫔妃,与其这样,还不如随着自己而去。

3、担心政权稳固。朱元璋好不容易夺下了江山,他不希望被别人窃取,武则天没有为李世民殉葬,结果嫁给了儿子李治,顺便还夺取了李氏王朝,这是朱元璋最担心的。

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们是怎么死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驾崩,发布遗诏,皇孙朱允文继位,葬朱元璋于孝陵。

朱元璋临终前,发布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道命令“责殉诸妃”,就是命令嫔妃为他殉葬,到地下继续去服侍他。

朱元璋死后,选中孙子朱允文继承帝位,而不是从其他儿子中找继承人,这让朱允文非常感激,虽然那时他才十多岁,但也知道投桃报李,登基后,高标准为朱元璋办理丧事,下旨“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人陪葬。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宫中除了张美人的女儿年仅4岁需要抚养免去一死之外,其他为朱元璋侍寝的宫人妃子都被杀死。

这些嫔妃是怎么死亡的呢?

一种是注入水印。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可以保持容颜,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宫女熏晕或者是灌下有安眠成分的药物,等她们熟睡后,刨开头部,然后将水印从创口处注入,这样就可以保证她们长眠不起了。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最常见的缢死。把所有人召集到一间屋子,房梁之上悬挂很多七尺白绫,每条白绫下方一个小床,让宫女嫔妃登上小床,脖子挂在白绫上,然后撤去小床,当然有不愿死的,旁边的太监就会动手帮忙了。

朱元璋开启了明朝殉葬的恶例,他的后世争相模仿,可以说凄惨无比。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永乐皇帝去世,逼迫三十多人殉葬”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书中记载有个朝鲜选献的韩氏宫人,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落,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

明玄宗的一位嫔妃郭爱,进宫不到一个月就赶上了殉葬,作诗感叹“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但还是逃不脱殉葬的命运。

明朝初期至中期只有几个皇帝,但是却有数百个嫔妃为他们殉葬。


朱元璋白手起家,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也造就了他多疑的性格,从斩杀开国大臣到赐死心爱妃子,他给人的往往是一个残暴的形象。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盛行一种以活人陪葬的陋习,这种陋习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这是一种阶级对抗的产物,也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宗教行为。这种制度在秦汉时较为盛行,到了汉朝以后,统治者可能良知发现,认为这一制度有违人道,便逐渐的将其废除。



但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所统治的明朝时,这一制度又再一次被恢复。

明太祖朱元璋是草根出生,明朝江山是他靠实力辛辛苦苦所打下的,所以他热切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万代相传,他痛恨贪腐,为了巩固江山,让他变得残暴不仁。

在他所看好的第一继承人朱标死后,他为了让他的第二继承人朱允炆能够顺利登基,帮他稳固江山不惜一切代价,杀戮了许多功臣。

因为吸取前人的教训,他担心明朝会出现像汉朝一样外戚专权,而且唐朝的乱伦的风气也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要给朱允炆留下一个稳固的江山,所以在他临死之前便给未来明朝的皇帝朱允炆留下一道遗诏,上面写了四个字:责殉诸妃!

朱元璋死后,继承人朱允炆按照遗诏把所有的没有生育过的妃嫔宫女都列入殉葬名单,这些人被称作“朝天女”。

朱元璋的这些妃嫔们都是朱元璋非常喜爱的妃子,这些妃子大多都是貌美如花的年纪,有的年龄比较小的才十五六岁,原本可以拥有美好的青春年华,却因陪伴君王左右而失去大好时光,如今君王死后还要一起陪葬,人生就此被结束。



为朱元璋陪葬的妃嫔死法极其残忍,让人难以想象。

皇帝死后,她们都会被关到一个屋子里,屋子里有一些的太师椅,每把太师椅上都有七尺白绫,有人便自己用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胆怯不敢自行了断的宫女妃嫔,早已被吓的魂飞魄散,但是旁边的太监们根本不会放过这些毫无抵抗能力的宫女妃嫔,而是将这些宫女妃嫔强行套上套扣的白绫,然后搬走太师椅,就这样把人活活吊死。


第二种还有一种死法是被毒死,太监们把这些陪葬的宫女妃嫔都集中在一个屋子里,然后给她们送去放了毒药的饭菜,有些毒药可以让人七窍流血,腹内疼痛难忍,最后毒发身亡。还有更残忍的做法,就是在这些宫女妃嫔体内灌入水银。这是为了保证陪葬的宫女妃嫔容颜不变而想出来一种比较的恶毒方法。

还有一个方法被那些执行命令的侍臣和太监采纳,他们在这些宫女妃嫔的茶杯中下了一种类似于安眠药的药,陪葬的宫女妃嫔们吃了以后就会很快的睡去,等待她们一睡着,便开始向她们体内浇灌水银,从此她们便长睡不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可谓是严惩贪官污吏,注重民生,可是最后却恢复了人殉制度,从此让自己的一生多了一大污点。

英明与残酷,光辉与阴影,伟岸与蛮横,并生随行。


历来现实


说朱元璋是一个暴君,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在朱元璋死后,有40个妃嫔给他殉葬,可以说明朝人殉制度的始作俑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先后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采用了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方式。据《万历野获篇》记载“太祖孝陵,凡妃嫔40人。”

这四十个妃嫔难道都是自愿死的吗?当然不是肯定有的妃嫔不想死,所以那些宦官和侍卫们自然是有办法对付这些不肯殉葬的妃嫔的,既然是皇帝要求这些妃嫔进行殉葬,哪有不陪葬的道理呢?


这些妃嫔有的或许是用一条白绫自尽而死,或许有的是被宦官用毒酒毒死,又或许是被那些侍卫拿绳子活活累死,可能还有其他更加残忍的方法,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妃子笑》,是讲述明朝弘治年间选妃的故事,里面的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功当选为贵妃,并没有来得及被皇帝宠幸,皇帝已经一命呜呼了,而这个女主角也即将成为皇帝的殉葬品,这个女主角最后不得已逃跑。



当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以前的妃嫔是无法逃脱的,毕竟皇宫守卫森严。皇帝都已经下了命令,她们只有等死的份了。


飞芸说史


陪葬与殉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

殉葬制度,是使用“活人殉葬”,在我国封建社会由来已久,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抹灭人性的制度,应该废除。

陪葬制度,实际上是到了汉唐时期,因为人口减少和地位提高,改殉葬制度为“陪葬制度”,也就是功勋大臣死后陪葬于皇陵,这也成为了一种忠臣独有的荣耀。

可惜到了明朝,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殉葬制度”又开始抬头。

给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到底有多少?

朱元璋在临死之前重新开启了殉葬的恶例,但是给朱元璋殉葬的嫔妃数量有多种说法。

其一:“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具体数量根本没说,也许是数量过多骇人听闻,根本不敢留下记载;

其二:“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这似乎是说朱元璋仅仅有十几个殉葬的宫女,有一点不切实际;

其三:朱元璋死后,继位的皇太孙朱允文,遵从朱元璋遗旨,令所有没有生育的妃子殉葬,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这个数量也很惊人了;

其四: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临死之前下旨命令所有的女人殉葬,但是因为偶然间看见了几岁大的宝庆公主,动了恻隐之心,放过她的生母张美人一条生路,成为朱元璋后宫里唯一免于殉葬的妃子,这样的话殉葬人数就极为惊人了。

而这些给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主要有两种死法。

其一:朱元璋死后,所有要殉葬的嫔妃、宫女,都被集中到宫殿里面一起吃了一顿“断头饭”也就是“最后的晚餐”,然后在宫殿里面赐与白绫自杀。

因为恐惧、害怕,不愿意自杀的,当然是被太监强制性的勒死。

其二:传说中水银可以在人死后,保持尸体不腐烂,因此这些殉葬的嫔妃和宫女,都被迷昏以后灌入水银,在睡梦中死去。

古时候还有更残忍的砍头的、活埋的、钉死在墓室墙壁上的,更加残忍。

在清兵入关以后,殉葬制度逐渐的从皇室扩展到了八旗子弟,虽然被康熙下令禁止却没有严查严办,因此一直在民间流行,流毒甚远

对此,我只能借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形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用活人殉葬是古代残忍的丧葬方式,从奴隶时期开始一直到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开始慢慢减少,到了辽代的时候又开始流行起来。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朱樉英年早逝,朱元璋要求朱樉的两位王妃要一同殉葬,于是就此开启了明朝人殉的“罪恶之门”。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死后共有40名嫔妃一起陪葬,其中有38名是在活的时候要求殉葬的。那么这些殉葬的女人是以什么方式处死的呢?由于这一过程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因此就有了各种猜测。

有人认为是用水银

水银来自矿石的提取,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掌握了水银的提取技术。水银有防腐的作用,因此采用水银将宫女毒杀,可以保证她们的容颜不坏。

具体的方法是用蒙汗药让这些宫女沉睡,然后将她们的头顶凿开,灌入水银后再用针线将头部缝好,这样水银就会遍布全身,保证尸体不会腐烂。

这种方法在小说《鬼吹灯》里有提到过,是在墓里出现的一对童男童女,就是用这种方法处死后置于墓中。

水银灌顶的方法只是猜测,在古墓的挖掘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而且古代人死后讲究“留全尸”,给皇帝陪葬的宫女要在头上开个洞,那多难看啊?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参照明成祖朱棣的记载,应该是被吊死的。

根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朱棣死后共有30多宫女被要求殉葬。殉葬那天,先让宫女们饱餐一顿,然后带到大堂上,那里已经放好了30多张小木床,每张木床上面挂着一条绳子。

当时整个大堂“哭声震殿”,这些宫女年纪都不大,其中有两名宫女是朝鲜进献来的,分别是韩氏和崔氏。这两人乞求回朝鲜,但被明仁宗朱高炽当场拒绝。随后这些宫女被要求站在小木床上,把脖子套入绳中,太监抽去下面的小木床,大堂上的哭声嘎然而止……

以上就是关于朱棣去世后,参加殉葬的宫女们被处死的场景,虽然《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内容的真实性有待查证,但明朝采用人殉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结束语

人殉是极度残忍和自私的一种丧葬方式,自明朝朱元璋将其恢复后,被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废除。但到了清朝初期,女真族的满人还保留着这种野蛮的陋习,直到1673年的时候,康熙皇帝才下旨禁止奴仆随主人殡葬,人殉彻底从历史中消失。


水煮汗青


对这个问题我倒要唱唱反调了。

谁说给老朱陪葬的女人死法惨了?她们的死法并不惨,惨的是给一个糟老头子陪葬这件事本身。

先说死法的问题。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宫妃在殉葬时,都是采用上吊自尽的方式。例如,《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道: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颈而死。

总结一下步骤就是:

1、先确定殉葬人选。有些皇妃是可以免于殉葬的。

2、殉葬当天,所有宫妃被聚集在某殿,嗣皇帝先赐宴,大家痛哭流涕告别后,恭送先皇的妃子们升天。

3、皇妃都是吊死在大堂上。如果不想死的话,负责这件事的宦官就直接把她们勒死。

这个死法怎么算都是不惨的。

毕竟,皇妃们是先皇的女人。让她们殉葬,是要继续到地底下伺候老皇帝。你搞的太惨,实在是不成体统,人家还怎么侍奉先皇啊?像是有些传言说,给妃子们的头皮刮开活生生从头部灌水银,这都没有根据。

因此,殉葬的悲惨之处不在于死法,而在于殉葬这件事本身。

没有哪个花容月貌的妃嫔,愿意给糟老头子陪葬,对生的渴望以及死的恐惧,才体现出殉葬这件事的野蛮。

总而言之,不要被奇葩的死法谣言,模糊了殉葬这种野蛮政策的重点。


HuiNanHistory


在秦汉之前,殉葬关于王公贵族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由于殉葬手法极其残忍,在汉朝之后就逐渐被废除,到唐宋时代就已根本不见了,像李世民死后就命令有后代的妃子,可以在皇宫中善终,没有后代的一概出家。但是殉葬到了明朝时代就又开端执行。

朱元璋在他的儿子死后,伤心不已,于是命令将皇子的两位妃子一同陪葬,这种行动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了。不断持续了无位皇帝,包括大家所知道的朱棣,他的陪葬宫女也到达了三十多位,直到第六位皇帝才制止了这种殉葬的安排。

那么殉葬的方式有哪些?不断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当前理解到的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注水银,另一种便是缢刑。

注水银这种办法在民间也多用,殉葬时为了使宫女和妃子的容颜永驻,采用一种非常残忍的办法,首先把他们熏晕或者用安眠药物令她们昏睡,之后便隔开他们的头部,向体内注入水银,这样可以让他们长睡不起,同时也能到达容颜永驻的结果。

另一种便是缢刑,针对那些胆小的或者不敢死的,在一个房间内放上七尺白绫,并且放上一把太师椅,有专门的人负责踢椅子,这种刑罚大概不会那么疾苦。

自古无情帝王家,殉葬无疑是飞来的横祸,没有人会想死,但是却身不由己,这些陪葬者可以说是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