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那些書法家們~第319篇

【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在北京孔廟裡,有一稀世珍品,《乾隆石經》。上面刻著春秋戰國至西漢初的十三部儒家經典著作,全部刻石189塊加“諭旨”及造成表文1碑,共190塊,80萬字。碑文規模之巨,書法之精,令世人驚歎。這手書作者就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金壇人蔣衡。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蔣衡一生做的最牛的一件事,是花了十二年的時間,用楷書抄寫了《十三經》,凡八十餘萬言,成三百冊,五十函。

說起蔣衡,此人一生不易。

他的祖父叫蔣鳴玉,崇禎十年進士,官台州府推官,區區七品,又為佐貳官,不如知縣乃為一方正堂,著有《怡曝堂集》。他的《示兒書》寫的卻是有自己的立場:“名士門庭,決無繁雜,二三知己入座,以瞻仰儀德為先。問答閒雅,舉止清芬,若有恬及時事,瑣及米鹽,探及臧否者,以隨順語泛應之,以堅忍默對之。”

蔣衡的父親叫蔣進,康熙年間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蔣衡的大伯蔣超,順治四年的探花,做過炙手可熱的提督學政。託病告退後,路過鄉里大門,卻未回家與妻子相見,徑直過湖北楚地,一路駕扁舟、踏草履,往四川蜀地去了。至峨嵋後住在伏虎寺。康熙十二年正月,蔣超留下偈語,飄然而化。偈曰:由來猿鶴自相親,老衲無端墜孽塵。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妄想鑊鍋來避熱,卻從大海去翻身。

功名傀儡場中物,妻子骷髏隊里人。

只有君親無答報,生生常自祝能仁。

蔣衡幼承家學,是世宦子弟。金壇蔣氏耕讀傳家,他四歲讀書就能成誦,在跟祖父輩們讀書時,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他的書法除家學外,更得楊賓的親自調教:“湘帆十五歲從餘學書,今小楷冠絕一時,餘不及也”

蔣衡十七歲時,跟隨父親入都看望親朋,在大興縣試童子試,入為學生,蔣衡做好了走上舉業的準備。大興王或菴先生與蔣進為世交,蔣衡父子在京城時,王或菴來訪蔣進,見蔣衡才華橫溢,尤見其書法,更是惜才有加。知道蔣衡還沒有婚配,慨然以兄長王汲之女相許。王汲只有一獨女,雙方相約,以入贅的方式訂下婚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蔣衡的父親在北京過世。次年正月,衡扶樞南歸。歸家後,現實問題來了,如何贍養母親?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為此,他在浙江學政顏光斅的官衙為幕,找到了一個養母餬口之所。顏光斅是顏回六十七世孫,飽讀詩書,滿腹經綸,顏氏三兄弟知名天下,蔣衡也得以在顏光斅幕中渡過了四年邊工作邊學習的機會。以後,他多次往來曲阜,向顏氏兄弟討教學問。他在母親五十壽時,返回金壇,留家一載後他北上京都,迎回了妻子。一樁七年前的婚姻之約,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月廿五日,才修成正果,“予始得就姻,時餘年二十九,孺人二十有五矣”,蔣衡摯王氏南歸奉母。同時,王氏也帶回了家人。

他的性格更像他的大伯蔣超,浪跡江湖,四海為家,長期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他一生都在漂泊,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蔣衡科考不順,使他沒有辦法有個安定的生活。他更喜歡所至之處賦詩作書,歌嘯不能自已,以顯書生意氣。遊幕,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一手名噪一時的小楷,為他的遊幕生活贏得了資本,封強大臣誰不想延請一個能書高手,連年羹堯都將他招至幕下。說起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為科舉耽誤了的不知有多少?而徐渭之類為什麼活的艱難,不言而喻了。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蔣衡與王澍關係很近,他們既是同鄉,又是好書之人,又都有名於當時。王澍回鄉時,最大的樂趣就是找蔣衡鬥書。在王澍的鼓動下,,適王吏部虛舟請假歸,相與作書鬥勝無虛日,蔣衡寫了《法華經》七卷,作大楷,分十四冊,一時得意。王澍說:“儒生書佛經,沒意思,也不值得稱道,你有空把《十三經》抄一遍”。此時的蔣衡,身體原因讓他沒有精力執意於科舉,他自己大病一場,幾乎不能存命。這很使蔣衡想到,不能科舉光宗耀祖,能不能用書法做一件大事?

蔣衡大病之後,西入秦中,東遊曲皇。在西安時,縱觀碑洞十三經,已經殘缺了,而已不是出於一人之手,而是眾人雜書;其中錯誤者,令人看了觸目驚心,由不得傷感不已;曲阜孔廟為文化聖地,居然沒有十三經,在蔣衡眼裡是不可思議的思。他決心重新校訂十三經,“矢志重書,共八十餘萬言,將以十年之功,獨力書成”。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志願既立,付諸實現就不容易了。蔣衡在書寫《十三經》前,對內容作了認真的校正。他還研究了書寫的形式及所用的材料。遂選定以碑洞石經為式樣,用東洋紙劃烏絲欄。他在書寫之初,就為刊刻上石做了準備。

在書寫過程中,他以恩貢選為英山教諭,又舉雍正年大清第二次博學鴻詞,他都力辭不赴,一心一意投入到書寫中。經十二年努力,終於書寫成功了。如何裝襪並進呈御覽?裝裱得花錢,在揚州鹽運使盧見曾的幫助下,找了揚州鹽商馬曰琯,馬曰琯慨然出資兩千金,延請揚州裝裱名手,借梅花書院,裝成書工,三百本五十函。在吏部尚書、河道總督高斌的幫助下,終於於乾隆五年進呈御覽了。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蔣衡書寫的《十三經》有二刻,一為用棗木板雙勾鐫揭,刻成後拓印頒發各省,並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乾隆皇帝命和珅、王傑為總裁,董誥、劉墉、金簡、彭元瑞為副總裁,派金士松、沈初、阮元、瑚圖禮、那彥成隨同校刊,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開始了。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工程曾經有過六次。而這次的十三經碑刻,是歷史儒家經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書。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蔣衡(1672~1742)又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號江南拙叟,又號函於老布衣,江蘇金壇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故事:「原創」以一己之為,用楷書寫成了《乾隆石經》,名垂千古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