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哪一句最好?为什么?

格律酌词炼句


小楼觉得这首词句句都好,且细读之。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古诗词,登楼遣怀者多矣,直言“避愁”,用语新颖。第二句更将“愁”拟人化,言避之不得,随我上高楼,新之又新。

这两句词,两言“愁”两言“楼”,“愁”与“楼”音近,相当于两句中,一个音节反复出现四次,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音韵,读起来一种缠绕不绝挥之不去的愁绪萦绕心头。

所以这两句当然好。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经行,经过。

这两句直抒胸臆,语言汉浅白,似无多少妙处,但其中的感慨,很是动人。走过的地方,江山已改,曾经的朋友,尽皆白头。世事变换,人生将尽,此中感慨,人人读而心有戚戚。

这两句为词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调,不可少。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陶渊明说,田园将芜胡不归?当世路好艰难时,人总想回归心灵的家园。辛弃疾也想归去,但这对于他来说,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不成人总要封候?难道到边塞去立功封侯?辛弃疾自然想立功封侯,但他生活在了一个软弱的朝代,所以他只能自我安慰,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封候的。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也算是一个惬意的选择。

词到最后,似乎辛弃疾打算追求一种自由惬意的生活了,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辛弃疾,他一生追求的期望凭借马上杀伐恢复中原故土以博取功名富贵的雄心,然而他却困在官场斗争之中,不能上阵杀敌,所谓的自由惬意,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罢了。

这首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不是单说哪一句好,哪一句不好,要通读全词,才能品味这首词真正的美。


谢小楼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那一句最好?先欣赏整篇词句。

欲上高楼去避愁,

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

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

得此浮云也自由。

这首词开句便说,我想登上高楼忘记忧愁,但忧愁如恶魔般随我登上高楼,这里的“高楼”并非指现实之高楼,而是指人生的高官厚禄,在世俗人的眼里,人登上高官厚禄这座“高楼”是人生之大喜,殊不知高处不胜寒,高处的刀光剑影更是令人不胜愁伤,所以词中说“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意思是说历经坚难,“江山”面貌有所改观,但许多的亲朋好友为“我”担心都白了头,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意思是说,想归隐而去,但人们总是劝“我”不能放弃高官厚禄,世间之人难道只有封侯才是幸福的人生吗?

辛弃疾要表达的思想和意愿,在最后一句中出现了“浮云出处元天定,得此浮云也自由”。意思是说,浮云本是自由之物,也没被谁封侯,像“浮云”那样来去自由,才是我追求的生活。

读了这首词,懂了这首词,就明白了这首词最好的一句并非是“欲上高楼去避愁”,而是“得此浮云也自由”。



春日之虎


鹧鸪天、放下随缘去解忧

欲伴浮云去避忧,

云还似我做情囚。

浮云尚且随风转,

多少年来岂自由。

痴成恨,恨添愁,

累伤痕怎奈无休。

人寰爱恨归何处,

放下随缘寺庙游。

从这首词上半阙第一句,说出作者的处境不是那种清闲而顺心。只有忧伤和烦恼,才会向往“欲伴浮云去避忧”。后几句意思是:没想云象我一样,只有风的到来,云才自由自在地飘逸。

而这首词的下半阙第一句,作者写出烦恼忧伤的缘由,与上半阙第一句相映,伤痕愈积愈多怎么办。我只能放下爱恨,到寺庙走走。

本人觉得上半阙第一句最启发人,遇到什么伤心烦恼的事,劝人忍忍,避避,有着时辰过事情了的襟怀。

“欲伴浮云去避忧”本人这一生没做到,只能累人累已。若能做到这一点,看来只有博大胸怀之人,并非我这凡夫俗子能及。



枫亭晚


真情不一定打动人,打动人的是锤炼出反映大众心声的句子“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顶针、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浓郁强烈的思想情感,增强了词句的感染力!只有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依韵辛弃疾:

欲伴浮云去避忧,

云还似我做情囚。

浮云尚且随风转,

多少年来岂自由?

痴成恨,恨添愁。

累伤痕怎奈无休?

人寰爱恨归何处,

放下随缘寺庙游!

请问:您觉得不才依韵词中有反映大众心声的句子吗?谢谢了!







格律酌词炼句


整首词,有一种惆怅挥之不去,来随我进,去随我出。读完,像荡在秋千上,来去悠悠,连绵不绝。

情绪写的隐晦,不明晰,但是那阴霾像空气一样笼罩着自己。想要解脱,但那里能解脱的掉呢。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一句虽然巧妙,领起整首词的情绪,因情绪飘摇不定,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但却直白琐碎,黏连不爽利。

“经行几处江山改, 多少亲朋尽白头”,把视野拉开,同时把境界也拉高,描摹了岁月沧桑,无可奈何的境遇和心境。

“浮云出处元无定, 得似浮云也自由。”以浮云自比,渴望自己能如浮云一样自由。表达了自由,但却不能如愿,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聊以自慰而已。此句看似解脱,但却陷的更深,已经没有了回旋的希望。

这是一首用情绪写的,写情绪的词。所以词人的情绪升华和转折的地方才是这首词的关键。那这便是:“归休去,去归休”,这是词人的人生答案,也是情绪的出口。从整体上来说,也是情绪起——发展——高潮——解脱——消散,整个过程的转折点和起承点。

“归休去,去归休”,是词的高潮和情绪的解脱点,也从这句看出了词人的胸怀和视野,表达了不如归去的心境。所以,从整首词来看,这句才是妙笔,最好的点。


疯哥哥l


1、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这首诗最好的是首联的两句,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山河破碎的悲愁;年华逝去的苦愁;壮志难酬的哀愁.这些愁紧随着作者挥之不去。

2、辛弃疾的官场生涯是极其的不顺,因为他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壮志难酬,一生屡遭贬斥,所以,愁绪百结,久不能脱。晚年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依然渴望着建功立业,统一祖国。当然愿望不能实现,但是忧愁无时无刻都在作者的心里,所以,这样矛盾,只好以诗言志,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摇曳盛开


愁还随我上高楼!

只有此句最妙,至少小可这样认为!

把愁字具体化了,仿佛是自己的影子,寸步不离!而且妙还在那个“上”字,这是一个动作,可是“愁”也是这个动作,步步亦趋,从楼下到楼上,可谓痴心相随。

这首词明显是口语风格,传承于他的半个师父李清照,只不过他将这种清浅的口语转化成男人独有的荷尔蒙气息。

第三句,读着心惊,太露,露得我都为辛伯伯担心,因为这一句犯忌,若说是反动诗我都信,我甚至想当年他被弄得东挪西走,估计也是因为写这些诗词碍了皇帝和朝臣的心情。

第四句,太白话了,与“满座衣冠似雪”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算不得最好,反正算得上最不好,因为根本和他的水平不搭。所以小可万分肯定,这首词一定是和朋友交游或酒后一起做的,而且还不是什么深交,顶多是一个不得不应酬的官儿,有些像南子之于孔子那个场合,宋朝文人除了拉屎撒尿时不能写诗唱和以外,其余时间只要是聚会,不写诗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是面对一个自己不待见却不得不出面的人,能写出什么好词来呢?与其说这是一首词,不如说这是一首讽刺之作,就是讽刺这个来和自己见面的人。

为什么小可如此肯定,各位,辛老伯可是词中大家,他无数的美丽篇章都是顺手而为,他写词像喝水水一样容易,以他的水准,哪怕是没有灵感没有激情没有才思也断然不会写出如此LOW的一篇。

问证明,小可没有!但小可偏偏就如此肯定!

再看后面,简直是拼字游戏,连回文词都懒得作!

第六句还不如“多少亲朋尽白头”来得干净直接,所以最后也懒得用心了,接露了一手拼接大法。把一句变成了两句。

所以,小可固执地相信,这个“愁”指的是那个不想见到却不得不见的那个人,所以要“避”,却“避”不开,人家还自以为是的跟着你上了楼!

能不愁乎?


亦有所思


我觉得最好的两句,应该是“遇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读来朗朗上口,却又欲迎还拒。


词中也间接地表达出了,愁并不会随着人的脚步而停留,若想离开愁恼,须得从自己的内心去改变,很多时候苦闷都是自己给自己带上的枷锁,心若看开,便一切都好。

人生在世活得潇洒如意最好不过,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忧愁,要知道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而忧愁放下他便只能停留在昨天。


锦夏jx


前两句最好。写尽了人生忧愁无处躲避,实在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丶丶、


高楼避愁


此诗的末联联最好。

"浮云出处元无定,

得似浮云也自由"。

诵读全诗:

"欲上高楼去避愁,

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

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

得似浮云也自由。"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所占,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由于执政者的屈辱求和,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曾上《美芹十论》与《九义》,陈述战守之策,朝庭只欣赏他的才华,没有釆纳他的计策,苟且偷安而屈辱求和,辛弃疾,悲愤不已,感叹壮志难酬,而"欲上高楼去避愁",忧愁却挥之不去,"愁还随我上高楼"。为何忧愁挥之不去呢?是因为"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美丽广阔的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江山变了模样,人也白了头,却无力收复。抒发了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谴责了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面对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朝庭的软弱无能,感慨"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