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安德海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连慈禧也救不了他?

时光静好50699


1869年8月7日,在山东济南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安德海死了,被丁宝桢给咔嚓了。这老丁胆子也太大了吧,竟敢太岁头上动土,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人家那可是老佛爷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深受宠爱器重。到底咋回事呢?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下事情的经过。

安德海进宫得宠

安德海,1844年出生于今河北省南皮县,他小时候家里太穷,由一位曾经在宫里工作过的陈老爷的引荐,10岁时便进了宫,在咸丰身边当太监,人称小安子,他会察言观色,咸丰帝和孝钦显皇后都很喜欢他。

辛酉政变,穿针引线

后来,咸丰皇帝在承德死了,根据遗嘱,由大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主持政务。可是载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等闲之辈,暗中和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勾结,想发动政变。当时恭亲王正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商谈求和的事儿。

慈禧考虑再三后,让自己的心腹太监小安子偷偷来到恭亲王家里,把慈禧的计划告诉恭亲王。第二天一早,奕欣就请求前往承德奔丧。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几个人一商量,觉得来者不善,有可能以奔丧为名,行夺权之实,必须阻止他的行动。

所以也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奕欣奔丧的请求。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了水漂,此时的那拉氏慈禧又生一计,与慈安皇后商量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了"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又派安德海连夜进京,让奕欣来承德商量下如何除掉肃顺。奕欣接到密诏后,立即动身,还是以奔丧为名来到承德。

这次安德海又是帮了大忙,他周密安排,使两宫皇太后与奕欣见面并商讨如何夺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他们成功夺取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在这次政变中,安德海在两位皇太后和恭亲王之间,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立了大功,晋升为总管大太监,一举成名。

弹劾奕欣,推波助澜

安德海成了大总管之后,开始得意忘形起来,甚至想伸手到朝廷之上。他盘算了一下当时大清朝的形式,同治皇帝年纪太小,宫中两位皇太后都是女流之辈,完全可以应付得过来,他成名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奕欣。

政变之后,恭亲王奕欣成了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实权部门,所以奕欣就成了安德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打奕欣的小报告,说了奕欣的很多坏话。而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也想解除奕欣手中的权力。

虽然在政变中,慈禧和奕欣为了解除肃顺等大臣手中的权力,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是现在奕欣成了手握大权的议政王,经常不听慈禧的招呼,慈禧发现奕欣不好掌控,也是想解决这个眼中钉。

这样主仆二人一拍即合,终于在同治继位第4年的时候等到了机会。这一年3月,有一个御史,上奏弹劾奕欣,慈禧借用这个机会,突然发了一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欣的议政王的职务,不准过问一切公事。

一个月后,又找了个理由,下令让奕欣"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就这样慈禧几乎毫不费力地解除了奕欣的权力,扫除了对自己的威胁。,安德海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慈禧对他更加器重。

高调结婚,收钱收到手软

经过这两件事后,安德海以前出门见了人低头哈腰,现在是把头抬得高高的,对谁都是不屑一顾,倒是那些王公大臣们反过来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得罪。现在的安德海春风得意,鲜花和掌声无数。可是他有一件遗憾的事——没有媳妇!

虽然他是太监,看到别人子孙满堂,他也是羡慕。安德海用了浑身解数,终于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安德海24岁时,迎娶了马赛花,马赛花比安德海小五岁,大美人一枚,是一名唱旦角的演员,之所以嫁给安德海也是贪图其权势。

安德海高调结婚,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张灯结彩,大摆婚宴。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 随了分子,慈禧太后更是随了一千两银子,一百匹绸缎的重礼,安德海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太监娶老婆,大清朝头一遭,很快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安德海之死

随着权势的增大,安德海蛮横无理,妄自尊大,连同治皇帝和奕欣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里。

1869年,安德海以为同治准备结婚用品为借口,一再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采办婚礼用品,获得了慈禧同意。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带着一家人,另有保镖、太监、仆人等三十余人,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坐着龙船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一路上招摇过市,搜刮钱财,沿路地方官员丝毫不敢怠慢,高接远送。

根据大清祖宗定下的规矩,太监出宫需要登记的,而内廷事务应由内务府大臣办理,太监不能插手,插手更是违规。若是奉旨出差,军机处应该先明通告地方衙门,还要有兵部所发的“勘令”。

然而,安德海并没有走这些法定的程序,也没有“勘令”,他眼里只有钱。安德海惊动了山东巡抚丁宝桢,老丁早就对安德海的行为看不惯,没想到安德海敛钱敛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了。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人耿直,性格豪爽,最恨阿谀奉承的小人,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安德海刚到山东,立即有人秘密告诉了老丁。老丁安排人毫不客气将安德海抓了,拘留审讯。为稳妥起见老丁还是将向上级做了汇报,等候处理此事。理由很简单:违规出宫。

慈禧呢?她听说安德海插了“日出三足乌”的旗子之后便放弃了。(有“日出三足乌”的旗子,表示领太后谕旨出行)。慈禧一方面想救,另一方面也得在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面前装装,表示安德海该杀。

8月7日,老丁收到上级命令,安德海罪不可恕,就地正法。当慈禧密旨到的时候,安德海已经命赴黄泉。

处死安德海以后,丁宝桢也出名了。慈禧太后尽管心里对丁老头杀自己的奴才感觉很不爽,但是也没有办法。她不仅给老丁升了职,而且还写了“国之宝桢”四个大字赐给丁宝桢。

就这样,安德海在婚后第二年,也就是25岁时丢了小命。本来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自作孽,不可活。安德海之死要说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给后来的接班人李莲英树立了反面教材,他谨小慎微,上下讨好,在宫中呆了长达50多年之久。

校书郎工作室,玖月秋


历史漫谈君


同治八年,安德海出宫游玩,所到之处如蝗虫扫过,到处敛财,犯了朝廷禁忌,巡抚丁宝桢将其处死。慈禧太后为什么救不了他?当时的朝廷还不是慈溪说了算。

明朝宦官专政严重,清朝对宦官管理严格,安德海却碰朝廷禁线

说到明朝我们就会想到太监专政的事件,魏忠贤、王振等专政宦官的存在是大明王朝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满清贵族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

吸取前辈的教训,清朝对太监的管理十分严格,太监成为了没有实权的存在,安德海的嚣张全靠慈禧太后给他撑腰,他其实只是一个传话筒罢了。

朝廷为了防止宦官与大臣互通而造成宦官掌权现象,顺治皇帝时期就有规定,四品的太监才有资格出宫,而安德海才六品就擅自出宫,且毫不收敛,到处敛财,身为传话筒却没有自知之明,已经触碰到了朝廷的底线,斩了他是按律行事。

安德海恃宠而骄犯众怒,当时朝廷还不是慈禧太后说了算

在当时,慈安太后还没有去世,朝廷并不是慈禧太后说了算。

安德海有了慈禧太后撑腰后,恃宠而骄,他不仅看不起大臣们,还经常怼皇帝,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说载淳皇帝的坏话,害得皇帝被慈禧太后责罚,慈安太后也觉得安德海太过嚣张,对他不喜。

据说在安德海被丁宝桢抓住后,载淳有秘密下旨将其立刻处死,这是皇帝下的命令,安德海的死也就成了定局了。丁宝桢处死安德海后,朝廷的大臣们都觉得他做得对,慈禧太后自然是没法怎么说。再者,安德海的作用也就是个讨人欢心的奴才罢了,有就有,没有也多的是替代品,慈禧太后犯不着为了这么一个狗奴才跟满朝文武过不去。


处死安德海的丁保桢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相反,后来丁保桢还因为业绩良好升官了,成为了四川总督,慈禧太后还亲自写过一副字赞赏丁宝桢。

至于安德海,小人得志罢了,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水杯喝历史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第一个当红大太监,他办事机敏,又聪明伶俐,深得慈禧的欢喜,但安德海却恃宠而骄,把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甚至连慈禧也救不了他!

红人安德海!

安德海因为在“辛酉政变”中,帮助慈禧和慈安夺得政权而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并成为了慈禧的心腹之人,慈禧把什么事都交给他打理,还时常的打赏他,因此宫中还传出流言说“慈禧之所以那么宠幸安德海,是因为他是个假太监”,而安德海背靠着慈禧这颗大树恃宠而骄,把恭亲王奕訢,同治皇帝,甚至慈安太后都不放在眼里,宫中没人敢惹他,朝中大臣人人畏惧他!

安德海之死!

这一年,同治皇帝即将大婚,安德海为大捞一笔,就主动向慈禧请缨,出宫帮同治置办婚服,慈禧对于他的请求自然应允了,于是安德海带领着一帮人浩浩荡荡的乘船从水路出发了!

一路上,安德海每到一个州府都会停船靠岸,对州府衙门进行一番搜刮钱财,而地方官员们都畏惧安德海背后的势力自然不敢待慢,因此安德海每次都收获颇丰!

这天,安德海来到了山东德州境内时,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听说了安德海恶名,于是就下令将安德海一众人等抓进大牢,还写了份密折呈与军机处,在密折中丁宝桢列举了安德海此行的罪恶,即“安德海身为太监与外臣相交,没有旨意擅出皇城,仆役没有传牌勘合”等罪行。三天后丁宝桢得到了军机处的密谕,并将安德海斩首!



军机处密谕:“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

那么,安德海作为慈禧跟前的红人,在即将被杀时,慈禧为何不救他呢?

  • 丁宝桢在给安德海定的罪中,每一条对安德海来说都是死罪,大清的法规慈禧不能漠视,所以慈禧不能救他!
  • 安德海得罪人太多,当丁宝桢的密折打到军机处后,慈安跟同治都一致要求将安德海处斩,慈禧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奴才得罪他俩!


对于安德海来说是死有余辜,对于丁宝桢的做法当时很多人都给予点赞,而安德海对慈禧来说只不过是个奴才,慈禧没必要为他得罪全天下!


唐古看今


大太监安德海是怎么死的?公元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公开处决了慈禧身边第一红人安德海,令国人震惊。



有人说,丁宝桢的胆子真大,竟然敢擅自处决这样的“红人“。

要知道当时的慈禧太后牢牢地把握着封建政权,虽然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外患,但是在1869年,清朝的封建统治根基并没有动摇。

一个地方巡抚轻易地斩杀一个最高统治者身边的心腹,很容易给自己招来杀头之罪。

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丁宝桢并没有擅自处决安德海,而是接到了军机处的密谕,然后才将安德海正法。

密谕如此说道: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这样一道军机处的密谕,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里,表现的其实就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的意见。

所以,不是慈禧太后不想救安德海,而是慈禧太后本来就欲杀之而绝后患。



这道密谕其实已经说明了安德海被处决的理由。“种种不法情事“包括安德海干涉朝政、趁着出宫游玩大肆敛财、违背宫廷规矩等等。

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规定:

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但是,安德海这个六品太监,借着慈禧太后的护佑,违背祖制,擅自出皇城,而且四处敛财,让小皇帝和慈禧难以忍受。

要知道,在封建皇权制度下,越权是对统治者的藐视,犯了大忌,必引来杀身之祸。

况且,丁宝桢这个人为官清廉,性格刚烈,坚决维护正义。 安德海遇到丁宝桢,他的日子就到头了。



说到底,安德海其实不是被丁宝桢所害,也不是被慈禧所害,而是因为“失德“而亡。 行不义之事,则必遭天谴。


东方大史


安德海可谓是满清末年的一个重要的人物,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莲英有名,但是他在一段时间,也是满清慈禧太后的得力干将重要亲信。他没有达到李莲英的那种高度,主要是因为他命不好,死的有点早。

安德海生于河北的南皮,在8岁的时候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当时呆在还是四皇子的奕詝身边做侍读太监。安德海非常会察言观色,奕詝也非常喜欢他。不久之后,奕詝登上了皇位,也就是近代史上的咸丰皇帝。安德海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了宫中的总管太监。在咸丰皇帝时代,安德海投靠了当时还是嫔妃的慈禧太后,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成为了她的亲信。

咸丰皇帝身体不好,再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在30岁的时候就在承德山庄英年早逝。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进行合作,最后拿下了咸丰留下的辅政八大臣,掌握了朝政的大权,而当时安德海就是作为重要人物参与了这场政变。在这之后,安德海凭借慈禧太后的宠爱更加的猖狂,在朝中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是一些王公大臣都对他毕恭毕敬。不过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还没有做到完全一手遮天,至少恭亲王和慈安太后还是她比较畏惧的人。

如果安德海一直在京城呆着,即使是恭亲王和慈安太后也很难拿下他。但是也许是安得海猖狂惯了,有点认不清楚闲事了,结果在一次公务中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出京前往南方公干。慈禧太后本来以为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就默许了,结果安德海在途中相当的招摇,结果惹来了地方官的抗议,最后山东巡抚丁宝桢把他抓了起来,并且以祖制太监不得出宫为由,要斩他。奏折送到京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早就看安德海不顺眼,立刻就许了,而慈禧太后救之不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信被杀。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安德海是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而死的,为什么连慈禧也就救不了他呢,因为安德海自己作死呗。来看一下安德海是一步步如何作死的:

净身入宫,辛酉立功

安德海,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十岁时他就开始在咸丰帝身边侍奉,称为小安子,聪明伶俐,办事周全,深得咸丰帝和还是当时还是懿贵妃慈禧的信任,不久升级为御前太监。

咸丰帝死后,按照遗命,皇长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弼幼主,主持政务。慈禧与恭亲王奕訢暗中发动辛酉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以夺取政权,而在这次的政变中安德海发挥了重要情报员作用,曾两次冒死前往京城向恭亲王奕密报军情。辛酉政变最后顾命八大臣下台,开启了恭亲王受封议政大臣,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时期。

在辛酉政变立下了大功的安德海,成为慈禧的心腹,任总管大太监,结交党羽,权倾朝野。这时候小安子升级成了安公公,此时的安德海年仅16岁。

权倾朝野,埋下祸根

毕竟安德海年轻,春风得意,难免容易飘,加上他性格狡诈多变,喜欢搬弄是非,很快得罪了一大批人,包括恭亲王奕在内的诸多大臣,最关键的是还得罪了小皇帝载淳。

虽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是开了清朝先例,都是两宫在垂帘之初,就在诏书中约定,等载淳年长大婚之后,就还政于皇帝,所以,法律名义上天下终究是载淳的。但是安德海仗着自己有慈禧做靠山,根本不把小皇帝放眼里,得罪了他。

安德海为主子办事,那是尽忠职守,擅长打小报告,皇子做了什么事情,他都能通过身边的宫女太监打听得来,报告给慈禧,甚至还添油加醋。如果载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难免受到责备,时间久了,载淳知道是安德海在背后搞事,从此记恨上了安德海。

不遵祖制,擅自出宫

同治八年以同治帝大婚典礼为由请求慈禧,派他去江南采办龙袍及宫中婚礼所用之物,得到了慈禧天后的默许后带领随从出京了。

安德海完全不顾清朝不许太监擅自出宫的祖制,依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号称钦差,在没有携带任何公文的情况下一路张扬,鱼肉百姓。安德海“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各地官员更是对他阿谀奉承,卖力巴结。

在途径山东德州的地界时,德州知府赵新闻讯对既是钦差却没有收到军机处所发的公文,而且钦差本身也没有带任何有关的公文。为了谨慎起见,赵新立马上将此事上报给巡抚丁宝桢。而丁宝桢又恰恰是一位刚正、铁面无私、不喜趋奉的清官。

他早就对依靠慈禧太后恩宠安德海的劣迹不满。接到赵立新都奏报后立拟写陈述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的密折,他派人送出四百里加急奏折到京城请旨。

此时载淳早就知道安德海擅自出宫,因为按照时间推算,安德海应该进入了山东。此时慈禧已经给了他先行审阅奏折的权力,所以丁宝桢的折子,第一时间就到了载淳手里。

一代权宦,就地处决

载淳看了以后,立即召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心照不宣,当即决定,就地正法,军机处拟旨,皇帝朱笔御批,以八百里加急送出,第二天晚上就到达济南,这边丁宝桢早就时刻准备找,收到谕旨,唯恐有变,半夜里就把安德海押赴刑场,一刀斩首。一代权宦,就此身首异处,令朝野上下大快人心。

慈禧这边,不能隐瞒但是可以拖延,载淳故意拖延到谕旨已发出,才去面见慈禧,禀告此事。此时就算慈禧想保安德海,也为时已晚了。慈禧是个善于权衡利弊的人,既然安德海性命已经不保,也就无所顾惜,慈禧反而趁此机会,反而能落个贤明的名声。

所以她干脆指示,其他几名太监,验明正身,由丁宝桢一起绞决,又召见内务府大臣,责备他们对太监约束不严,说要振钫纪纲,明发上谕,申明朝廷的决心,上下官员,自然无不称颂圣母皇太后圣明。

对于慈禧来说,安德海被杀固然可惜,但与政治名声相比,区区一个安德海只是政治上的工具棋子。没有安德海,自然会有下个安德海,没必要为此事与皇帝和大臣闹得不可开交,顺便还因安德海裸尸暴市,验明正身,之前因安德海因结婚娶媳妇被怀疑是假太监,破除了慈禧与安德海有奸情的说法,也是一件好事。

总结,安德海因年轻得意过头,得罪一大批人,埋下了祸根,更是自己作死,不遵祖制,擅自出宫,让载淳和朝中大臣抓住了机会,最后身首异处,被就地处决。而慈禧此时知道了无能无力,为了政治名声,自然也顺水推舟的默许这个事实。


叨说历史


1869年8月7日,晚清老佛爷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首,作为慈禧亲信,红极一时的安德海被处死在当时算是骇人听闻的事。

安德海进宫得宠

安德海出生于河北,由于家中穷困,经一位陈姓宫人引荐,在10岁时便进宫并且在咸丰帝身边当太监侍从,他很会察言观色,咸丰帝也很喜欢他。

咸丰皇帝于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后,根据所留遗嘱,长子载淳将继位,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朝中则由肃顺等八位咸丰钦点的顾命大臣辅佐幼帝主持政务。但载淳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勾结恭亲王奕欣妄图发动政变。

当时正值恭亲王奕欣在北京与英法联军商谈求和,慈禧的心腹太监小安子(安德海)在慈禧指派下,暗中潜到恭亲王府,将慈禧的政变计划告知。第二天一早,奕欣欲前去承德奔丧,佐臣肃顺、载垣、端华几人担心奕欣会以奔丧为名,行夺权之实,则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奕欣的请求。

周密的计划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慈禧又生一计,写下一道密诏,盖着"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派安德海连夜进京与奕欣碰面,奕欣得知密诏后即刻动身,仍以奔丧之名来到承德。

这一次安德海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他的周密安排下,两宫皇太后得以与奕欣共同商讨夺权事宜。此即为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他们成功剥夺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在这次政变成功后安德海彻底苏的慈禧的宠信,晋升为总管大太监,一下子平步青云。

内外施压,弹劾奕欣。

成为大总管之后的安德海膨胀了,想在朝廷之中争得一席之地。他分析当时大清的同治皇帝年纪尚小,两位掌权的皇太后又都是女流之辈,朝野争位完全可以应付,那么奕欣就是他直上青云之道上的最大阻碍。

政变后的奕欣成了清廷权利中心的议政王,总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这两个实权部门,奕欣不知自己何时成了安德的眼中钉,在安德海的操作下,慈禧对奕欣渐感厌恶。慈禧的权力欲望很强,现在手握大权的议政王,不怎么听从她的招呼,既然掌控不了那就别想着同她分庭抗礼,慈禧也想拔掉奕欣这株反旗。

慈禧与安德海主仆二人,终在同治继位第4年时逮到机会。有一御史,上奏弹劾奕欣,慈禧借此机会,发了一封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之罪,撤掉了奕欣议政王的一切要职。一个月后,又找理由,解除了奕欣的势力,扫除了威胁。此次事件中安德海又一次为慈禧宽心,对其对他更为器重。

借势起利,终灾祸招致。

经过那两件大事的表现后,安德海春风得意,财势皆具。却唯独遗憾——未曾娶妻。虽然是太监身,但看到别人儿孙满堂,安德海羡慕不已。

在得到慈禧同意后,安德海在24岁时迎娶了比他小五岁的妻子,安德海高调结婚,许多朝中官员都来给他随礼,他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太监娶老婆的事在大清朝却是头一遭,很快安德海的声名传遍四海。

随着权势增大,安德海愈加蛮横无理,狂妄之极,甚至有老佛爷撑腰的他连同治帝和奕欣等诸多朝臣都不待见。

1869年,安德海向慈禧太后请求派他到江南采办绫罗绸缎及诸多贵重物品,以供同治帝备婚,慈禧同意了。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安德海就没有了顾忌,他带着家人、保镖、太监、仆从三十余人,以钦差大身份,坐着龙船潇洒地离开了京城,沿路经过的地方官员无人敢怠慢他,都是高接远送。

根据大清的律法规矩,太监出宫也需登记,内廷事务太监不得插手,若是违规,必定严惩。若奉旨出差,须持有兵部所颁发的“勘令”。

嚣张跋扈的安德海既没有走这些程序,也无“勘令”,他被敛财的欲望蒙蔽了心智。最终惊动了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为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最恨阿谀奉承之小人,决心要治安德海的罪,灭灭他的气焰。一生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安德海刚到山东,就有人秘密告诉了他安德海的行程。

安德海到了丁宝桢的辖域时,就被人毫不客气地抓捕了,为稳妥起见,丁宝桢还是向上级汇报了“违规出宫”的安德海,并等候处理。

慈禧听说安德海插了“日出三足乌”的旗子假借太后谕旨出行大怒,细想后一方欲搭救,另一方面须得在慈安皇太后与恭亲王奕欣面前装做安德海该杀。

最终,上级下令,安德海罪不可恕,宜就地正法。而当慈禧挽救密旨到的时候,安德海已经被丁宝桢快刀斩首命赴黄泉。


大国布衣


安德海协助政变、诛杀大臣、搞垮奕䜣、监视同治、违背祖制、命丧济南。

安德海是直隶南皮(河北南皮)人,其家乡是古代有名的宦官之乡,安德海从小就向往着进宫当太监。他在八岁时,自愿净身,入宫实现了自己儿时梦想。

辛酉政变、立下大功

安德海刚入宫时,是奕詝(咸丰)的侍读小太监,深得奕詝的宠信,当时的奕詝还是四皇子身份。在奕詝登基之后,得势的安德海就被封为宫中太监总管。

按清代的规矩,太监总管归内务府管辖,品级最高为五品,没有什么特殊权力。安德海为了取得更多的权势,便和有同样想法的懿贵妃(慈禧)一拍即合。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在热河行宫,遗诏命载垣、肃顺等八大臣辅佐皇子载淳(同治)。载淳即位后,皇后钮钴禄氏和懿贵妃被尊为东西太后。

为了同八大臣夺权,慈禧发动了政变,将八大臣杀的杀,贬的贬。在这场政变中,安德海功不可没。当时慈禧实力难以对抗八大臣,想与恭亲王奕䜣联手。

由于当时奕䜣留守京城,信息无法从热河传出,在无计可施之际,安德海向慈禧献出苦肉计,被打的伤痕累累,以被赶回京城为名,暗地向奕䜣通风报信。

通过安德海的联络,慈禧得到奕䜣的相助。同时,安德海还联络了一批武将公开扬言要清君侧。在奕䜣、胜宝等人的支持下,慈禧才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

搞垮奕䜣、监视同治

政变成功后,恭亲王奕䜣被加封为议政王,统领军机处。不久之后,这个脆弱的联盟便解体的支离破碎,慈禧与奕䜣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斗争的不可开交。

安德海又开始兴风作浪、无事生非,他多次在慈禧面前诋毁奕䜣,最终奕䜣被慈禧免去了议政王的职务。安德海帮慈禧搞垮奕䜣后,无人再敢与慈禧争权。

同治虽名为皇帝,但实际上只是个孩童而已。慈禧只顾着争权夺利,很少关心儿子同治帝,同治便与一些太监鬼混在一起。安德海造就看出同治没有实权。

他一心只向慈禧谄媚,甚至挑拨慈禧与同治的关系。同治长大后,逐渐向摆脱慈禧的控制。但安德海对同治严加监视,同治多次因安德海挑拨而被慈禧骂。

因此,同治对安德海恨之入骨。受到慈禧宠信的安德海,不仅不敬畏同治,甚至公开干预朝政。为了发泄心中不满,同治经常用捏的小泥人来诅咒安德海。

违背祖制、命丧济南

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为讨好慈禧,同时想趁机结识地方大员,便请求到南方为慈禧采办龙衣织料。按照清制,太监不能擅自离京,违者可就地正法。

安德海对此也有顾虑,但慈禧却不以为然,暗中同意安德海的请求。有人曾提醒过安德海,他却得意的说,祖制也不允许西太后垂帘听政,现在不也有了?

慈禧默许后,安德海离开京师,沿运河一路南下。安德海乘坐的太平船头挑着龙凤旗,左有“钦差奉旨”的条幅,右有“采办龙袍”的条幅,真是好不威风。

一路上,安德海假借钦差之名,四处大收贿赂、结交朋党。不久后,安德海一行进入山东德州。德州是山东与直隶间的水陆要冲,安德海决定在此留宿一日。

在安德海靠岸的同时,德州知府赵新收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密令,要求赵新严密监视安德海。原来,同治早已得到消息,令丁宝桢将擅自离京的安德海正法。

赵新接到丁宝桢密令后,经过再三权衡,最终还是向丁宝桢报告了实情。丁宝桢急忙向朝廷上奏,可不巧慈禧当时正在病中。此事就交给了慈安和奕䜣处理。

慈安依法办事,便请同治传谕按照清朝家法,将安德海就地正法,这也正是同治想要的结果。丁宝桢有了慈安、同治及奕䜣等人的支持,便命人缉捕安德海。

安德海被捕五日后,连同党羽二十多人一起在济南被处死。慈禧听到安德海被杀的消息后大为震怒,随即将严厉斥责一顿,而同治却认为安德海是咎由自取。

慈禧为何救不了安德海?

慈禧当时虽然正在生病,但她对安德海被捕一事是知道的。当她听到同治的圣旨要处死安德海时,她也发过一道加急懿旨,但最终还是没能救下安德海一命。

为什么安德海难免一死?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得罪了满朝大臣;二是同治帝对安德海恨之入骨,拼了命也要将安德海处死。

三是安德海坏事做尽,违背祖制在先,任何人处死他都是有理有据的。在这三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各方势力合计后,决定为民除害,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禧也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毕竟安德海是在她的默许下才违背祖制的,慈禧在这一事件中并不占理,只能无奈的吃个哑巴亏,间接成就了丁宝桢的好名声。


野史也是史


整个大清朝干预过朝政的太监只有清同治皇帝时期的安德海,他的崛起源于权力斗争,他的死更是死有余辜,慈禧想救也救不了他,更何况本来就是安德海自己找死。

安德海和李莲英是清朝著名的太监,整个大清王朝对太监的监管非常的严格,他们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政带来朝纲崩坏的教训,更主要的是清朝皇权比明朝更集中,权力更大,皇权的专政集权就不需要有其他的政治力量介入朝政。

安德海是河南人,九岁就净身入宫当太监了,按说九岁的娃娃进宫既没靠山,又没文化,他怎么就爬到了太监界的顶峰了呢?

安德海有两个本事很大,一是情商高,善于察言观色,这太重要了,因为他服侍的人是咸丰皇帝;二是安德海小小年纪很爱学习,据说他精通经史典籍,对于很多古籍经典更是颇有见解。

这就不简单了,有了这两样本事,他在一群傻太监中间完全就是鹤立鸡群,不但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喜爱,连咸丰皇帝的两个老婆,慈安、慈禧都喜欢安德海。

咸丰皇帝驾崩后,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载淳还太小,还足与立刻当朝理政,咸丰就给他留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个顾命大臣,此时的咸丰和同治都还在承德呢,咸丰躺在棺材里,同治躺在他妈怀里。

慈禧担忧肃顺等八大臣对他孤儿寡母的不忠心,把持朝政不归还,要学年幼康熙年间的鳌拜,就打算对八大顾命大臣动手,太后伙同皇帝发动政变,这有点......

慈禧太后就联系了北京城里的皇室宗亲恭亲王奕欣,他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能力非常强,是清末时期少有的明白人儿,于是恭亲王奕欣与慈禧里应外合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除掉了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顺利的把满清的大权掌握到了慈禧的手中。

安德海就是“辛酉政变”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他在中间充当了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的联络人。

安德海这一票赌得漂亮,不但帮助慈禧除掉了顾命大臣,更是让慈禧直接从一个后宫太后逐渐变成了皇权掌控者,直接把控了大清王朝后半个世纪之久。

安德海被慈禧升为总管大太监,宫中的权力非常大。这个时候的安德海就有点漂了,日益跋扈起来,仗着慈禧给他撑腰,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甚至是小皇帝同治,恭亲王奕䜣都没有让安德海瞧得上。

安德海真正朝政的干预并不是“辛酉政变”,这个期间,他还只是个跑腿儿的,到了慈禧掌权期间,安德海有意的干预朝政,在他看来既然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和支持,皇帝同治还太小,真正能够阻止他逐渐染指朝政的只有恭亲王奕䜣,于是他刻意的打压奕䜣。

安德海利用了慈禧内心强烈的权力欲望和恭亲王奕䜣实际掌控朝政的冲突,找人弹劾奕䜣,慈禧借机罢免了奕䜣的部分实权。

安德海越来越嚣张,此时的权力有极大,虽然不能明面上干预满清政务,但是他的实际影响力却很强,因为他可以直接影响到满清的实际决策者慈禧。

人一嚣张就会膨胀,安德海也是如此,一个太监居然娶起了老婆,做去了富家翁,他讨老婆的时候排场摆得大,甚至连慈禧都给挂了礼。

太监安德海找了老婆,就想着要出宫游玩,并借机敛敛财,因为马上同治皇帝也要结婚了,安德海借着去给同治皇帝办彩礼的机会就出了宫,这就要了他的命了,因为他触犯两条祖制:1、清朝祖制规定,太监不得擅自离宫出京,如要奉公办事,需要有相关的手续;2、他采购了龙袍凤旗,并打着慈禧的个人旗号出宫。

安德海一路向南,走到了山东,就遇到了硬茬,山东巡抚丁宝桢是个刚烈正直的人,晚清名臣,他令人抓捕了安德海,并把相关情况快速上报了朝廷,朝廷给丁宝桢的回答是安德海违制出宫,这就没话说了,既然是违制,那就杀吧。

从安德海到山东被抓,到他被丁宝桢杀了,前后才5天时间,这也太蹊跷了,好歹他可是慈禧太后的红人啊,就算要杀也是解往京城,由太后或者皇帝杀了,怎么能让一个山东巡抚给就地正法了呢?这说不通。

其实,说得通,杀安德海不是丁宝桢能够自己决定的,那是皇帝的旨意,因为在杀安德海之前,丁宝桢接到了来自朝廷的秘旨: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看看,这样的旨意完全带着对安德海强烈的不满,只能是出自小皇帝同治的手笔,同治对安德海非常的痛恨,因为小时候安德海没少在慈禧面前说他的坏话,同治皇帝老是被慈禧批评教育,这正是要报仇的时候了。

要杀安德海,难道他的大靠山慈禧就没有过问,甚至保他吗?此时的慈禧还没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正宫皇太后慈安还在呢,更何况皇帝同治已经发话要杀安德海,慈禧要阻拦已经来不及了。

最重要的是,慈禧压根就没打算保安德海,她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更得力的太监李莲英,至于安德海,杀了就杀了吧,再说了,安德海知道的事情也太多了点,毕竟太后发动政变杀顾命大臣这种政治事变也就那么几个人知道。


沉墨I方之城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安德海的一生。

安德海,来自清代盛产宦官的直隶省南皮县。在清文宗咸丰年间净身入宫。入宫后跟了一位叫刘多生的老太监,这位刘多生就是文宗的宠嫔叶赫那拉氏寝宫的首领太监,这位叶赫那拉氏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安德海很聪明,在懿嫔面前很受宠,老太监退休后,他就成为了首领太监。

眼看他起朱楼——辛酉首功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咸丰皇帝携一家老小去了热河“避暑”,第二年就病死在了行宫。于是便有了“顾命八大臣”,两宫太后为了夺权,必须联络恭亲王。安德海自告奋勇,要只身前往北京联络奕。于是某日,御前宦官安德海私下议论朝政,还说了辅政大臣肃顺不少坏话。此事被西太后得知,赏了安德海五十棍子,责令其回京思过。一出“苦肉计”让安德海理所应当的跑回了北京。后来发生的事儿,大家都知了。成功夺权的西太后没有忘记献苦肉计的安德海的大功,将他提拔为总管太监。

眼看他宴宾客——恃功骄横

西太后的宠信和宠爱使安德海忘记了朝廷祖制,慢慢干预政事。他也开始笼络朝士,使奔走他门路的人“势焰骎骎”。慈禧对他的所为起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也就完全不管了,甚至对安德海言听计从,安德海简直成了慈禧的谋士!

身为西太后面前的红人,安德海渐渐肆无忌惮起来。气焰嚣张的他不仅引起了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朝臣的不满,就连穆宗皇帝也对他恨,他甚至参与了对恭亲王的打压和夺权。这成了他最后下场的导火索。

眼看他楼塌了——客死山东

同治八年(1869年),不可一世的安德海觉得在北京呆腻了,想出去散散心,于是借口置办龙衣,在慈禧太后的许可下,大摇大摆地出京了。要知道。清代对于太监的管理和约束十分严厉。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宫内设立太监,但立下了严格的规矩,特地在后宫正宫之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内,立下铁牌,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宦官私自出京者,杀无赦。目无王法的安德海就这样大摇大摆的出了北京,据说还带着刚娶的媳妇。

当安德海进入到山东之后,就被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盯上了,当丁宝桢得知安德海此次出京并没有圣旨的时候,直接一份奏折送到了北京。这份奏折并没有交给慈禧,而是交到了恭亲王的手里,他看到奏折大喜过望:终于找到了让这个权阉伏法的机会了。于是恭亲王专门找了一个西太后生病的当口,在军机处拟好了一份圣旨,让穆宗在圣旨上盖上了玉玺并以特快专递的速度送回山东。穆宗平时对安德海也是深恶痛绝,此时自然积极配合。

接到圣旨的丁宝桢马上扣押了安德海,宣读圣旨,就地正法了安德海,一代权阉便命丧泉城。由此可见,西太后并不是帮不了他,而是被先斩后奏了,只怪安德海平时树敌太多了。

安德海死时,年仅二十五岁。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品尝过自戕的痛苦,也享受了荣华的滋味。在年少轻狂的年龄里,安德海却因自己的张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是可憎的,借西太后之威骄横跋扈;他也是可怜的,终其一生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一颗棋子;他是不幸的,弱冠年华便走上黄泉之路;他也是幸运的,不必在清末的风雨飘摇中沉浮挣扎。

最后要说的是:西太后并没有因此事怪罪于丁宝桢。丁宝桢后来还升了官,最后死于四川总督任上,据说在四川还发明了“宫保鸡丁”。其实关于安德海之死,野史也有描述:据说,安德海死后,被抛尸于市,还是裸身的,这件事在另一方面洗脱了西太后的传闻。原来一直有传闻说安德海不是真太监,这也是正值青春的西太后宠爱他的原因,而安德海之死可算是真正的“验明正身”了,呵呵。都是野史罢了,博君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