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扶還是不扶?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的不同性格

寶寶學走路時,摔倒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不過到底是扶還是不扶,很多家長都有發表不完的看法和觀點。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各位朋友的關注,但是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得出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可的完美答案。

孩子摔倒了,扶還是不扶?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的不同性格

作為家長的你,當看到自己孩子的摔倒時你會怎麼做呢?

驚慌失措

“我的小祖宗,你沒事啊!怎麼那麼不小心呢?”

實際上,很多孩子並不是因為摔倒而疼哭,而是被你的緊張情緒所嚇哭。由於孩子的生活經驗不足,他們摔倒後第一反應並不能很好感知自己的嚴重程度。通常需要等1-2秒的空白時間,因此聽到家長的尖叫或緊張口吻,寶寶腦子裡就會浮現:你看爸爸媽媽們都嚇成這樣!那我應該摔得很嚴重!

孩子摔倒了,扶還是不扶?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的不同性格

於是,這些孩子就開始嗷嗷大哭.....

實際上這種緊張情緒或責備語氣,都會讓寶寶過度緊張,從而不敢做出有受傷風險的運動。寶寶不敢學走路,就會阻礙身體平衡和躲閃能力的發展,就會削弱遇事能力的自我保護功能。

自責或抱怨物品

“寶寶別哭!都是媽媽不好!”

“哼,都怪這個桌子!我們來打它!”

聽到這個,是不是覺得耳熟?我們很多人的童年裡,都聽過這種安慰的話。把責任怪到別人或其他物品上,寶寶就會理解為都是它們的錯,自己本來是不會摔倒的。

孩子摔倒了,扶還是不扶?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的不同性格

經常聽到類似的話,受到這種“推卸責任”思維潛移默化影響。

寶寶在之後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難挫折,就會很容易發脾氣,認為都是外界的原因造成的,不會主動思考問題,在經驗教訓中獲得成長。

自始至終都不會去扶寶寶

現在很多家長傾向於學習國外的“挫折教育”,看到寶寶不小心摔倒之後,任憑他們怎麼哭泣和求救,就是不上前去扶起他們,從始至終都堅持讓寶寶憑藉自己的力量和意志重新站起來。

孩子摔倒了,扶還是不扶?家長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的不同性格

這種做法雖然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應對挫折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家長經常以這樣的態度去應對,就會讓他們覺得“人性本惡”的觀點是正確的。並且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也會不輕易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性格也變得無比冷漠、不近人情。

在學習走路的時候,孩子難免都會摔倒。只要不是安全事故,摔跤不是錯不錯的問題,而是在於一個成長的過程。因此,面對孩子摔倒,作為家長要做的是並不是找誰的過錯,而是教會孩子學會總結教訓,下次要怎麼做才是更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