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家长的不同做法,影响孩子的不同性格

宝宝学走路时,摔倒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不过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很多家长都有发表不完的看法和观点。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各位朋友的关注,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得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完美答案。

孩子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家长的不同做法,影响孩子的不同性格

作为家长的你,当看到自己孩子的摔倒时你会怎么做呢?

惊慌失措

“我的小祖宗,你没事啊!怎么那么不小心呢?”

实际上,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摔倒而疼哭,而是被你的紧张情绪所吓哭。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摔倒后第一反应并不能很好感知自己的严重程度。通常需要等1-2秒的空白时间,因此听到家长的尖叫或紧张口吻,宝宝脑子里就会浮现:你看爸爸妈妈们都吓成这样!那我应该摔得很严重!

孩子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家长的不同做法,影响孩子的不同性格

于是,这些孩子就开始嗷嗷大哭.....

实际上这种紧张情绪或责备语气,都会让宝宝过度紧张,从而不敢做出有受伤风险的运动。宝宝不敢学走路,就会阻碍身体平衡和躲闪能力的发展,就会削弱遇事能力的自我保护功能。

自责或抱怨物品

“宝宝别哭!都是妈妈不好!”

“哼,都怪这个桌子!我们来打它!”

听到这个,是不是觉得耳熟?我们很多人的童年里,都听过这种安慰的话。把责任怪到别人或其他物品上,宝宝就会理解为都是它们的错,自己本来是不会摔倒的。

孩子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家长的不同做法,影响孩子的不同性格

经常听到类似的话,受到这种“推卸责任”思维潜移默化影响。

宝宝在之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挫折,就会很容易发脾气,认为都是外界的原因造成的,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在经验教训中获得成长。

自始至终都不会去扶宝宝

现在很多家长倾向于学习国外的“挫折教育”,看到宝宝不小心摔倒之后,任凭他们怎么哭泣和求救,就是不上前去扶起他们,从始至终都坚持让宝宝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意志重新站起来。

孩子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家长的不同做法,影响孩子的不同性格

这种做法虽然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应对挫折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家长经常以这样的态度去应对,就会让他们觉得“人性本恶”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也会不轻易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性格也变得无比冷漠、不近人情。

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孩子难免都会摔倒。只要不是安全事故,摔跤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在于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面对孩子摔倒,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并不是找谁的过错,而是教会孩子学会总结教训,下次要怎么做才是更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