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辣椒患上白粉病和菌核病?

郭卓鑫


辣椒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片的正面长出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不久连成一片。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为灰白色,叶片背面发病更重些,最终导致全叶变黄,叶片大量脱落形成光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染病部位的白粉状物是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一、发生时期。露地多发生于6~7月份或9~IO月份,保护地则多见于3~6月份或IO~11月份。二、气候因素。在25~28度和50%~80%的相对湿度以及弱光照该病易流行。白天温暖、夜间凉爽、重露凝集以及田块潮湿等发病重。南方春季气候温暖而潮湿,辣椒极易感染白粉病,但长时间的降雨可抑制病害的发生。三、栽培因素。土壤过干或氮肥过多,植株抗病力差发病也重。病原以囊壳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或在保护地中蔬菜上循环为害。当叶片上出现白粉状物己是发病晚期。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都藏在叶片里面,等到产生繁殖体的时候,才伸出叶面。孢子萌发后从寄主叶背的气孔侵入。

防治方:

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低毒)

使用5一IO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

本品为低毒内吸性杀菌剂,由新的吡啶乙基苯酰胺类杀菌剂氟呲菌酰胺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复配而成,具有保护和一定的治疗作用。安全间隔期:辣椒3天。每季最多施用次数:辣椒2次。

菌核病:

一、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浸状浅褐色斑,后变为棕褐色,迅速环腐,幼苗猝倒。温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干燥后呈灰白色,病苗呈立枯状死亡。二、成株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距地面5-22cm处茎部或茎分杈处,病部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病部往往有褐色斑纹,病斑绕茎一周后引起上面的枝干枯死,温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在病茎表面和髓部产生黑色菌核,菌核鼠粪便,球形或不规则形。干燥时,植株表面破裂,纤维束外露似麻状,个别出现长4-13cm灰褐色轮纹斑。三、花、叶、果柄染病亦呈水浸状软腐,致使叶片脱落。四、果实染病,果面先变为褐色,呈水浸状腐烂,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蔓延,最后扩展到整个果实病导致果实腐烂,表面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其上结成黑色不规则形菌核。

发病规律:

南方2一4月份和10一12月份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北方多在3一5月份发生。夏季气温升高,病情稍缓和,但如遇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病情又回升。一、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二、传播特点。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抱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形成初侵染。发病后通过接触形成再侵染。菌丝从伤口侵入,或其芽管直接穿过寄主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致病。

防治方:

40%多.福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320一40O倍液喷雾(保护+治疗)

本品应于发生初期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病害发生情况,每7一IO天施药一次,可连续用药2次。本品为苯并唑类农药和硫代氨基甲酸甲酯类农药的复配杀菌剂,具有较好保护和治疗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