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劉海,10年前一畢業就在進入了一家光纖製造工廠,從基層技術員一路熬到了工藝工程師。

去年,公司總部將他們所在分公司的生產線,整體搬遷到了東南亞。

由於10年來他只負責一個產品中的一部分技術工作,再加上行業比較窄,導致回到老家後的劉海,整整半年,也沒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而他一個剛畢業2年的遠房親戚,去年換工作時卻糾結兩個offer怎麼選。

前兩天見面時,他說:“我工作10年,找工作還不如畢業2年搶手”。

表面上看起來,劉海是因為在一家公司待得太久,導致自己出來了不能馬上適應新的職場環境。

但實際上,他是陷入了職場窄化效應。

的確,在工作中,一個人如果只關注當下,那麼其無論工作時間長短,他的職業發展都將受阻。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到底該如何避免出現劉海的情況,不陷入職場窄化效應中。

1、何為職場窄化效應?

2、窄化效應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職業發展的?

3、怎麼樣才能避免自己陷入職場窄化效應?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01

何為職場窄化效應?

窄化效應這個概念是美國羅文斯坦教授提出的。

窄化效應是指,一個人因為只關注了某一時刻某一點的偏好,而導致對原來的偏好出了問題。

而偏好其實就是注意力,所以被陷入窄化效應時,我們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了某一個點上。

你會發現一個人財務做久了,慢慢得就會變得對數字非常的敏感。

同樣會發現一個人醫生做久了,往往對細菌消毒非常的敏感。

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的注意力大都是集中在這些方面。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02

那麼,窄化效應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呢?

第一,社會化精細分工,讓我們的工作越來越單一。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面舉了一個別針廠的例子:

一個人單獨生產一枚別針,一天最多隻能生產十幾枚;而經過分工合作,平均算下來一個人可以生產幾千枚別針。

這個例子說明,社會化進程中,工作被分的越來越細,我們每個人所負責的工作也越來越單一。

從社會和企業的角度來說,這種專業化的分工肯定是有價值的,直接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對於個人來說,隨著這種工作的單一化和專業化,我們每個人可以選擇的工作範圍也就會越來越小。

當這種工作內容單一的時間不斷延長,可以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小之後,我們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也會越來越弱,慢慢的也就無力改變現狀。

我曾經問一個做軟件開發的朋友,知道你們開發的產品的用戶性別分佈嗎?結果是一無所知,因為這個是由運營負責的,而他要做的,每天就是完成他所負責的那個小模塊的代碼。

所以,這種精細化的分工讓我們關注的點越來越單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自然也受到了這種窄化效應的影響。

第二,個人認知的懶散,讓我們的能力越來越單一。

除了受到專業化分工的影響,我們還很容易被個人認知的懶散所影響。

一個人在一個穩定的環境待得久了,自然也就對周邊的所有東西都熟悉了。

這種熟悉的狀態,會讓我們的認知逐漸變得懶散,每天可能都是自動化的完成了工作任務,個人的能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單一了。

之前有個新聞講唐山一位收費員反對撤銷收費站,但其實她並不是真的反對撤銷收費站,而是她只有收費這個單一的技能。

而是她從入職開始就認定為,這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每天只關注崗位上所需要的那點能力。

久而久之,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了。

所以,我們這種認知上的懶散,能力上越來越單一,某一天被淘汰也是必然。

窄化效應,就是通過讓我們一直專注於某一類職業或崗位,從而使自己的視野越來越窄,逐漸失去了選擇的能力。

當然,無論怎麼說,專業化分工肯定是好的。

但我們應該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在這種專業化分工下,能夠避免自己陷入窄化效應呢?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03

避免陷入窄化效應,助力職業發展

1、警惕能力發展的“負螺旋”效應

什麼是“負螺旋”效應?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先了解什麼是螺旋效應。

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說,處於正向反饋中的公司,幹什麼都走運。

這個就是螺旋效應,意思就是說一個公司好的時候,會越來越好。

所以,螺旋效應其實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詞。

但同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當我們的能力單一的時候,會很容易陷入負向的螺旋。

《能力陷阱》那本書裡面有個觀點: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而這樣的循環,會讓我們陷入能力的陷阱,在其他方面無法突破。

所以,當我們聚焦在單一的能力發展上時,這種自信心和成就感,會讓我們陷入到“負螺旋”效應中,從而讓我們的能力逐漸被窄化。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我們具體怎麼做來避免陷入到這種“負螺旋”之中呢?

1)以旁觀者看待工作

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工作任務時,經常的提醒自己站在崗位之外來看待自己的工作,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看看自己工作流程中有哪些問題。這會讓自己更容易審視出自己在哪個方面的能力可以提高。

比如開頭講的劉海,他就可以適時的提醒自己,跳出來看看自己所在的生產線中,整個產品的工藝流程是怎麼樣?整個流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優化?而不僅僅只關注自己那一部分可以優化的地方。

2)主動擁抱不擅長

我們需要改變常規的思維,主動去做一些自己並不那麼擅長的事情。有些工作也許並不是自己的工作,但如果這個工作內容是對自己有挑戰的,就可以去嘗試。

比如很多培訓行業的市場地推人員來說,大都不太擅長解決客戶投訴的問題,他們只擅長於如何讓家長進店留信息。而這種處理客戶投訴的工作,需要進退有度,而不是一味的滿足客戶的要求。

3)鏈接不同的人

主動鏈接不同的人,成為別人之間的連接器,這樣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事情來拓寬我們的視野,從而避免自己悶頭做事,成為一個網絡的盡頭,就像斷頭路一樣。

當然,這種鏈接可以是企業內,也可以是企業外,只要是我們能夠鏈接上,有助於提升我們視野的都可以。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2、學會使用OKR管理個人成長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 所謂O,即Objectives目標,就是我們想要達成什麼,解決“是什麼”的問題,是我們個人的方向指引。
  • 所謂KR,即Key Results關鍵結果,就是我們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解決“怎麼辦”的問題,是我們達成這個方向的衡量標準。

OKR是用在企業管理中的一種管理工具,像Google、Facebook、華為、百度等公司都在使用。

但除了用在企業管理,其對於個人成長管理也非常的有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到窄化效應中,就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的工作行為中,不自覺的就被單一化的工作內容聚集了自己的注意力。

而OKR,可以讓我們講目標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不被日常瑣碎的工作任務所影響。

同時,它還可以讓我們去挑戰一些比自己能力稍高的目標,從而讓我們成長得更快。

所以,使用OKR可以讓我們跳出工作來,審視個人的綜合發展。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具體怎麼來做呢?

其一,設立振奮人心的目標。

通常我們認為目標是一個冷冰冰的指標,但OKR的目標要求的是我們制定一個令自己興奮的目標,或者說是一個願景也不為過。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大的動力。

其二,設計可量化的關鍵結果。

所謂結果,就是針對前面定的目標,我們最後達成的衡量標準是什麼。衡量標準一般不止一個,但需要是可量化的、可驗證、截至時間明確,以及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比如,我有個朋友在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她給自己今年設定了這樣的OKR。

目標:成為一個更優秀的產品經理,年內跳槽。

關鍵結果:

1、4月份前,完成目標公司同類型APP的調研試用,並形成文字報告;

2、6月份前,讀完3本與目標公司相關的書籍,並寫出每本不少於1000字的筆記;

3、8月份前,完成自己簡歷更新,並請做獵頭的朋友審核。

她的這個目標非常的明確,而且去目標公司工作也是她的願望。

當然,這只是一個目標,我們在一個階段可以有幾個重要的目標,比如健身、學習、某方面能力的提升等等,但一定是這個階段的重要目標。

然後,我們可以在每個目標下面都設定關鍵結果,並且努力達成就好了。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在一個階段完成自己的個人能力提升,而不至於讓自己陷入到日常工作的窄化效應。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3、扎破“認知氣泡”,避免思維的狹隘

很多時候,我們在那種單一、狹窄的環境當中而不自知,是因為我們受到了思維的侷限,限制了選擇的範圍。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就曾在《決斷力》那本書裡提出:

人會因為思維狹隘而限制自己的選擇範圍,並且導致做出糟糕選擇。

這種思維的狹隘,不但限制了我們的選擇範圍,甚至還會讓我們不自知。這種現象就叫做“認知氣泡”。

就像很多人在聽到這個窄化效應會讓自己能力單一化的時候,就考慮離不離職這個問題時,而且大都會陷入是與否的選擇中。

但我們認真想一想,真的只有這兩種選擇嗎?

除了是與否,我們還可以考慮找領導聊聊,讓自己承擔更多的工作,負責另外的項目。這樣的選擇也可以讓自己的能力不再單一化。

但我們自己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就很難考慮得到,因為被“認知氣泡”包裹了。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因此,我們要想打破窄化,就必須扎破“認知氣泡”,拓寬我們的思維空間。

那我們該如何才能扎破這個氣泡呢?

  • 自我意識。
    首先,我們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己當前所採取的行為,是不是有可能陷入了認知氣泡中,時時提醒自己。
  • 嘗試讓選項消失。選項消失,就是我們可以在面對自己做一些決策的時候,不要讓自己非得在當前所看到的選項中做出選擇,我們可以嘗試將某個或某幾個選項刪除掉,當作沒有這個選項。

這兩個步驟,看讓我們從常規的、固有的思維中跳出來,讓我們不陷入一種窄化的環境中。

比如還是拿前面那個離不離職舉例。

我們就可以先提醒自己,是不是陷入了“認知氣泡”中,所以自己的選擇很困難,當然更不能讓自己不做選擇。

有個這個意識之後,我們就可以嘗試讓選項消失,那現在好了,完全沒有離不離職的這個選項了。這個時候,通常我們會逼著自己去找領導,去找另外的項目。

這樣,我們就可以跳出是與否的怪圈,從而也不被窄化效應所影響。

工作十年不如畢業兩年:小心職場窄化效應讓你越“專”越窮

04

總結一下

雖然我們都需要有一個傍身的本領或技能,但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僅僅只是關注在如何提升專業技能上,勢必會讓我們越來越失去選擇的權利。

職業發展上,我們需要有更多的選擇,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有時候,越“專業”反而會讓我們越苦惱。懂得這3點,避免陷入職場的窄化效應:

1、警惕能力發展的“負螺旋”效應

2、學會使用OKR管理個人成長

3、扎破“認知氣泡”,避免思維的狹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