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是什么意思?

新大风歌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一般在每年的阳历的3月5日、6日或7日,每年阳历3月6日(农历正月十七日)7时24分交惊蛰。时至惊蛰,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桃花绽放,黄鹂鸣叫,春雷从此鸣发,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而活动,农民也开始了春耕。倘若到了惊蛰尚未解冻,而且百虫蛰伏不动,那么,料峭的春寒将会影响耕种,进而影响来年的收成,这寒冷将会持续到五月,给人们带来很多问题。


把美好给你


庚子年 2020,注定不寻常。你们那里打雷了吗?惊蛰不打雷,老头独自睡,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古代风俗在惊蛰这一天有听到打雷声,就是丰收年的预兆。如果在惊蛰之前听到打雷声,预示这一年要歉收。

该冷不冷,是不成年景的,大寒期间如果气温是暖烘烘的一点都不冷,是属于反常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会造成寒冷的延迟,或者是倒春寒的到来。惊蛰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另外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所以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留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小鱼乐没有圈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老话是能看明白,就是不知道准不准?大概意思我也是明白了,也就是说惊蛰这一天不冷,以后会继续冷到五月中旬对不对?惊蛰节气,意思是说这一天会有打雷,然后蛰伏在地下的虫子就会被惊醒,然后从冬眠中醒来,开始外出活动。惊蛰,在2020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九,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北方要说还是很冷的,春捂秋冻,现在我们老家还在穿棉衣,应该说很冷的了,按照古语说的“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惊蛰冷了是不是五月中就暖和了呢?要知道五月中是什么天气?五月中就是5月15日,农历四月二十三,不会是按照农历算的吧?如果说到惊蛰,应该是阳历。快到小满节气了,小满就是还没有完全的满,比如小麦还是将熟未熟的时候。

我还听说过另外一句老话,叫“惊蛰寒,冷半年”的说法,与上面那个老话正好相反,互为矛盾的。“五月中”也就是半年了,一个说惊蛰不冷了寒到五月中,一个说惊蛰冷了半年寒,到底哪个说法准确?咱就说“惊蛰不冷虫”吧,意思是惊蛰暖和,早春暖和了后面会不会冷?会不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其实五月中已经是过了立夏了,应该很暖和了,不过今年闰四月,也说不好,可能会真的冷,立夏立不起来。 其实老话说的真实意思,是说暖冬反常天气,农田里面的病虫还多,还会有恶劣天气,提醒农民早做预防,天气寒冷,小麦成熟收获期也会延迟,乱了农时,后面的下茬农作物也跟着延后播种。不过老话都是民间说法,就那么一说,是不是经验之谈不说,有时候还是偶然现象,不具备规律性。



小陈海哥


大家好!我是来自粤北山区的80后阳光男孩!今天就是惊蛰(2020年3月5日)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意思就是说:“惊蛰那天的气温如果没有冻死虫,那么就要冷到五月中旬”!太概就是这个意思。



粤北80后阳光男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其中一个命名。惊蛰顾名思义就是惊醒蛰伏在冻土中的昆虫,按照我国传统数九歌说法,惊蛰时期应该是数九中的九九阶段,虽然三九四九寒冷天气过去,但气象在九九天的时候,天气依然会有一段时间寒冷。惊蛰前后,春雷响起,万物苏醒,但是埋伏在土壤中昆虫还是不会出来,如果在惊蛰时候气候转暖,气温回升,土壤中的冻虫会陆续爬出,那么人们就认为反而会造成后续气温低,直到五月中。"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实际表达意思是惊蛰以后一两个月会出现倒春寒天气。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这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劳作得到的经验总结。在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农民依靠节气变化叛断后续天气的经验受到普遍认同。并且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惊蛰惊春,鸟语花香🌸的季节己经来临,希望2020年全国的农民一个好收成!



Cui永旺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条谚语是说,惊蛰这一天到来,如果天气不寒冷,不使冬眠的虫子受冻的话,寒冷的天气将会持续到五月

这就是说,惊蛰节的时候,还未出“九九”天。气温回升过快,一些小虫小动物钻出泥洞,过早开始野外活动,气温十分反常,那么,在五月之间,必然有寒冷出现,而五月本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突然有寒潮袭击,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会对越冬的农作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惊蛰节应该是比较寒冷的时候,却天气温度过高而不寒冷,不冻伤虫子。这种气温当低的时候不低,当冷的时候不冷。反而当暖和的时候却十分寒冷。是一种不好的自然灾害。


芳姐的生活录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条谚语是说,惊蛰这一天到来,如果天气不寒冷,不使冬眠的虫子受冻的话,寒冷的天气将会持续到五月

这就是说,惊蛰节的时候,还未出“九九”天。气温回升过快,一些小虫小动物钻出泥洞,过早开始野外活动,气温十分反常,那么,在五月之间,必然有寒冷出现,而五月本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突然有寒潮袭击,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会对越冬的农作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山东人导弹9旅



惊蛰开始百虫出洞活动。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是民间俗语,也有人说,惊蛰不刮风,冷到五月中。意思是前段时间暖,百虫出洞,往后有可能冷。这种情况多是春长才有的。沒有什么科学依据。二月清明遍地清,三月清明不见清。就是说二月清明春短,三月清明春长。实际当中会有些变化,必定气温波动很大。


健康长寿A66


今天就是惊蛰节气,在农村一般到了惊蛰就是农忙春耕的正是开始,但由于今年疫情的原因,我们这还是处于农歇的情况。每年的惊蛰都是春暖花开,百鸟回巢,百虫出土的日子,这一天气温会回升很多,而且伴随着冷热交替的情况,有些地方还会下起春雨,在这“春雨贵如油”的时刻,能下一场春雨真的是解决了农民一大难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句“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的情况呢?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下这句俗语的意思。

惊蛰这天,冻土中的虫子会因为气温回升,土壤松动而破土而出,但惊蛰到谷雨之间的气温特点是早晚冷,白天气温会非常热,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虫子早晚都要回到土里继续躲避寒冷,但从这句俗语中可以知道,惊蛰这天如果虫子不冻那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如果虫子不冻就证明气温非常暖和,这在惊蛰节气中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惊蛰还在九九天里,九九天是有冷空气存在的,如果北方来了一场韩流,那么就会导致气温忽冷忽热,反复无常,这是就会导致天气变得寒冷起来,冷热交替就会出现霜降天气,这会导致农作物被冻伤的,所以就会有了这句冷到5月中的说法。

其实这种自然在农村叫做“倒春寒”,因为先人们经历过倒春寒,而且知道倒春寒的危害,所以通过总结经验,才把这个问题归结于一句俗语中,也是警示我们在惊蛰节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准备保护好农作物,防止倒春寒的发生。


一起种植


今年确实有这种情况、上海市内气温整个一个冬天没有进入零度以下、正常年月在三九、四九的日子里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零下二、三度是常态、较冷的年份有几天会到零下六、七度、今年什么也没发生、是个暖冬(可能也是冦状病毒流传的条件)、今天是惊蛰、气温最低是零上四度。所以气温不会常规上升、五月前还较冷是大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