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蒙古大军人数到底有没有1000万以上?

洪浩江苏南通


前言:

古代成吉思汗所缔造的国度称为也克蒙古兀鲁思,汉译大蒙古帝国。而他的孙子忽必烈所建的为元朝。因大蒙古帝国及元朝存世时间较短,且两者有很大的关联,因此人们又将它们合成“蒙元”。

另外,蒙元时代,军籍是相对保密的,根据《元史》的记载,元朝时期的军籍是不可以随便展现于世的,只能由中枢或者地方主官才能看到名册,其他人等是不允许窥视军籍名册的。因此此文只能通过各种文献进行推算,并不太严谨。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帝国到底有多少军队?

根据现代的考究认为,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对西夏发动征讨时,蒙古军的人数应该在11-13万左右。

根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吉思汗以“十进制”的方式,塑造了蒙古军队,二是史书记载,成吉思汗铁木真死后,他的四个嫡子所分到的千户。

成吉思汗铁木真在此分封时,埋下了一个隐患,虽然作为一个老父亲,为了做到一碗水端平,他给予了窝阔台,大汗的皇位,可他又给予小儿子托雷军队。

根据《蒙古秘史》的说法,全国一百零几千户(术赤比成吉思汗早亡9个月,他的军队没有算进去),托雷就分得了96个千户。

所以后来人,就根据这此分家产给予的数字,在结合蒙古军“十进制”的军制,以及拱卫汗帐的1万4千怯薛军,推断出当时的蒙古军应该在11万-13万左右,托雷分得了10左右的蒙古军。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这部分只包括了草原蒙古军和探马赤军在内,并没有将汉军、唐兀军(党项人)等算进去。

忽必烈所创元朝时期的,到底有多少军队?

根据《元史》兵制的说法:

【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后来又增设了各种军队,【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军。】

汉军中又分为独户军和正军户、贴军户三种【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独户军,合二三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余为贴军户。】

再后来,又设立匠军【或取匠为军】,同时又从诸将子弟中选拔子弟,扩充怯薛军,成吉思汗时期为1万4人,到了忽必烈时代为4万人。

忽必烈建立元朝覆灭南宋之际

他的军队组成已经不再是纯的蒙古军了,除了汉军(北方人)最多之外,其内部还有蒙古军、探马赤军、匠军、怯薛军、唐兀军、畏兀儿军(现维吾尔族)、汪古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后来覆灭南宋之后,又有南宋的新附军。

这个时期比较乱,且由于【以兵籍系军机重务,汉人不阅其数。虽枢密近臣职专军旅者,惟长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国百年,而内外兵数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因此《元史》并没有记载元初到底有多少军队。

所以只能通过后世的史学家的文献进行推算:

(一)中央宿卫军:约有24-26万人。

怯薛军:拱卫中枢的怯薛军,约为4万人,由四位万人怯薛长统帅。

武卫军:除了怯薛军之外,还根据中央对地方“居重驭轻”的战略,另外设立了12卫侍卫亲军(也称为武卫军),后增设为34卫,这部分侍卫亲军主要是由北方汉人组成,后期约有20-22万人左右。

(二)地方镇戍体系

史称忽必烈与谋臣斟定全国镇戍规模,“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元史 兵志二》。)

所以这部分又根据区域、藩王、军队的分布,又可划下列若干镇戍区。

(1)汉地镇戍区:

所谓汉地,主要指原金朝辖境而言,即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东、陕甘等地,还包括了四川。平宋以后,元朝据新形势布防,各蒙古军万户构成数个大军团。但是这部分人数真的不详。比如四川都万户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根据李治安教授的说法,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

a、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约为6.2万-7万人左右。

到了公元1329年时期,即天历二年时期,改为大都督府,下辖有左、右手万户,拔都万户、哈达万户、蒙古回回水军万户、玘都哥儿万户、哈必赤千户、洪泽屯田千户。

b、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约为4万-4.3万人左右

由四万户蒙古军组成,其中三万户驻扎在黄河以南、河南省之西,余下的一万户在河南省以南。

c、东路蒙古军都万户府兼统钦察、乃蛮、捏古思、那亦勤四千户:主要是镇守辽东。人数约在1.4--1.5万人左右(不包含其他土司部落军队)。

d、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也是镇守辽东,约为1-1.2万人左右(不包含其他土司部落军队)。

e、陕西蒙古军都户府:这个缺乏史料、数目不详,不能从名字上推断为万人左右,因为它有时还统辖唐兀军、畏兀儿军。

f、四川蒙古都护府:后期下辖有4个万户,推断为4万人左右(但不包括新附军的13万人)。

因此汉地镇戍区的总人数应该是在20万--22万人左右。

(2)淮河以南区域(旧南宋区域)

早期时,设立63个屯兵所。后来到了至元二十二年时改革,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万户统兵7千人,中万户统兵5千人,下万户统兵3千人(与汉地和中枢不同,并不满编)。

而根据《元史 兵志》的说法:旧南宋区域内的驻军人数应该是在15.5万人左右。因为当时分为七个上等万户、八个中等万户、二十二个下等万户。

但是《元史 兵志》也说到一点,四川都万户府统辖之外,还有13万户的存在,这部分也算是淮河以南区域的管辖范围;另外还有云南的4个万户、湖广行省的70多所屯兵所也没有数目、还有福建、广西、海外四洲(元朝的军队事实上打到了马六甲海峡区域),也因为种种原因,数目也是不详的。

(3)土藩军队。

元朝没有施行羁縻政策,推行的是土司政策,因此土司的军队虽然没有算进元朝政府军中,可在作战时,这些土司是需要派遣军队参与辅助的。比如元朝攻打八百里媳妇国时,地方的土司就派遣万人附从军。

这部分数目也是不详的。

(4)草原地区

这部分数目也是不详的,这部分主要是归草原诸王所管辖。由于元朝施行的是一国多制的政策,草原施行草原法则,依旧运用成吉思汗时代所制定的分封制度,因此除了哈拉和林及西北边疆有元廷派遣的军队常年戍守之外,草原的诸王到底有多少军队,就不得而知了。

(5)海军

以至正十五年为例,元朝的水师(负责海上作战的,不是内河),在史书上记载的,就有5个万户府。分别为水军都万户府,镇江水军万户府,均归浙东宣慰司统领;黄河水军万户府;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广州宣慰司水军万户府。

【其实应该加上高丽水军都万户府的,只是后来高丽王族娶(yi)了(niao)公(bao)主(guo),所以高丽就以来没被算入元廷之中,可事实是驻兵权和统兵权依旧在元朝手中】。

总述:根据上面的推算,元朝时期,军队总数应该是在62万--82万人左右!这部分还是推测的,并不包含草原诸王的军队和土司军队在内,且另外应该还有其他纰漏,并不算是一分严谨的数字,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图片均来源网络,码字不易,关注一下咯

参考文献:

《元朝的军事戍防体系与版图维系》

《元史论丛》

《怯薛与元代朝政》

《关于元代镇戍江淮的蒙古诸王》

《元代云南行省驻戍军队新探》


史之为用


大家好,我是小天,对于题主“蒙古帝国的蒙古大军人数到底有没有1000万以上?”问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想想也不现实,所以不可能有1000万以上,我们汉族人口多,也没有达到1000万的军队,何况蒙古的这些少数民族了。

蒙古帝国是中国史上很强大的一个朝代,“蒙古帝国”是起源于西方史学界的一个概念,我们国内都把蒙古人统治的时代叫元朝。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后在1279年崖山海战攻灭南宋统一中国。

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的战役数据:

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

成吉思汗时期

成吉思汗与金国进行决战的时候,蒙古帝国全国军队只有九万。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蒙古帝国的军队大约是是12.9万蒙古军,是其核心军力,除此之外还有收编的大量的女真军汉军约二十万人。成吉思汗去世后,给几个儿子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这精锐的蒙古军,而且80%划分给拖雷。

蒙古军队全部是骑兵,冷兵器时代据说1万骑兵在野战中能对抗4-5万步兵。其余的仆从军无法计量。

忽必烈时期

忽必烈建立元帝国以后,对于军队数量严格保密,估计全部军队约60万左右,不过这其中仆从军、步兵就已经开始占多数了。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再来看一下当时的人口数量: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草原上的总人口在170万左右。纪元1206年蒙古汗国正式建立的时候,减去二十多年争战的死亡数字,蒙古汗国的总人口应不少于150万。蒙古军在成吉思汗末年的总兵力,俄罗斯人巴尔托德考证为129000人 。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约为650万,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总结

综合以上两个时期和人口数据统计。数据明显直接,离1000万相差甚远。所以蒙古军队没有1000万,古代打仗有时候人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是战斗力。蒙古骑兵在中国历史上,军队实力也堪是佼佼者。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留个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


喜爱历史的小陌


如果是1000万,肯定被夸大了不止10倍。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蒙古帝国军队的确切数量,但纵观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其军队数量,大致都保持在50万人左右,而游牧民族政权军队数量甚至会更少一些。比如最早的匈奴,他们在鼎盛时期也就是30多万的骑兵,而当时汉朝可调度的兵力也不过三十多万。

历史上,在战争中故意夸大兵力的数量现象很常见,目的是为达到威慑对方的作用,比如自己其实只有5万人万,但通常会对外宣称15万或20万。如果真有20多万军队,他们又会号称率领了百万雄兵。比如赤壁之战的曹操,三征高句丽的隋炀帝,百万雄兵,张口即来。

到了唐朝,后人对于国家军队数量开始有了清晰的概念,因为唐朝前期使用的是府兵制。当时全国设置的军府数量约六百多个,如果按每个军府统领一千名兵士来算,那么唐朝的总兵力为60万左右。这些军队又分别由十六个卫辖领,分别承担戍边、征战、守卫京师、驻防皇城等任务。

蒙古帝国建立于1206年,出于对政权的巩固,成吉思汗花十年时间将帝国扶上正轨,然后率约20军队开始东征西讨。到成吉思汗去世前,蒙古帝国才基本上勾勒出一副向外扩张版图的框架。但随着金国、西辽、西夏的灭亡,又有一部分其他民族的军人也加入了蒙古大军的队伍。此时,蒙古军队的总数量应该达到了50万左右,所以他们开始齐头并进,四下开拔。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蒙古帝国还实行的是部落制,即一个部族为一个大的军事单元,所以很容易造成凝聚力松散,各自为战的情况。即便当时的蒙古人“全民皆兵”,但是受人口数量的限制也不可能有1000万的军队。事实上,蒙古帝国的核心军事力量最多为20万,而成吉思汗正是带领着这些军队去实现了他的征服梦想。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最鼎盛时期有军队二十万左右,并不都是蒙古人,有一部分汉人。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国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

蒙军的治军原则是:兵在精而不在多。蒙军终年生活背上,平时训练水平就高,基本是面对面按照实战进行对抗,所以战斗力超强,再加上善于包抄迂回,骑兵灵活多变,战术运用得当,所以才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一半是火焰


一千万?你当非洲蝗虫大军呢,扯。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军人超过300万,明洪武最多达到280余万。新中国军人人数曾一度超过600万,随着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战争中的不断应用,人数已经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加上近些年周边安全环境大为改善,历次裁军后,目前约有现役军人230万左右。

蒙古军队非常强悍,战斗力爆棚,同时期南宋及中亚欧洲等对手实力太弱,几乎没有遇到过太像样的抵抗,队伍规模无大幅扩大的现实需要。同时仗打得是钱,是给养,军队规模是以经济规模为基础的,蒙古是马背上的帝国,单个兵员(精兵多骑射)成本更高,连骑兵加步兵充其量50-60万人。为了便于统治,蒙古军所到之处尽掠财物土地,又常以残酷地屠城消灭潜在的反对者。

大军100万已属很多盛世的极限,况且蒙古帝国是一堆没文化的酒晕子在统治,1000万? 你以为养蝗虫呢。




风云杂谈


蒙古帝国军队人数在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大约在20万左右精锐骑兵。蒙古人以及把骑战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加上他们骁勇擅于骑射。他们作战一般不攻击城池,先靠机动快速穿插到你的重镇大城把你围起来, 以抢掠四方作为军需,他们一般作战是不考虑后勤的,在陆地上跟他们决战根本没胜算,除非你的兵力优势在他们8倍以上,他们就很难取胜了。

其一,这些人从小就是马背上长大,骑射功夫可谓浑然天成,就是我所说的训练,人家一出生就在训练,战场默契,号令的统一,指令的严格执行,还有不局域常规,看准时机就打其弱点。这些都是蒙古人从打猎中学来的,不然蒙古高原那么恶劣的条件,不好好配合打猎,早就饿死了。所以蒙古士兵从小的训练是为了生存而战。

其二,蒙古高原一旦统一就会爆发出强烈的扩张性,就像匈奴,突厥。因为蒙古各部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后,各个部族不再相互厮杀,统一认识,或者说是大家不要内斗,一起出去征服,掠夺,毕竟蒙古高原环境恶劣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不搞内斗,只有向外扩张。没有选择性,就像一群人没饭吃了,打土豪那绝对是玩命,不然也是饿死。

其三,后勤,后勤,重要的后勤保障,一个骑兵可以拥有高达5匹战马,蒙古普遍爱喝马奶,可以人歇马不歇远距离奔袭而没有后勤障碍,攻打花剌子模的时候蒙古军队开拔的时候每个骑兵平均3匹马,赶着牛羊,还有随行的商队随行的骆驼。就像一个移动的补给站。


时时乐天天乐


看到这个提问,真是笑喷了……

一、在冷兵器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帝国能拥有1000万的军队。

1000万的军队,意味着这个国家至少需要拥有1亿左右的人口,而且国家的动员机制非常出色,才能实现10:1的兵员比例。

而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事情,光说人口一项,中国也只有在明朝中后期才达到1亿的人口规模。


二、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蒙古军队一共有12.9万人。

据说公元1227年铁木真去世之前,他是这么安排4个儿子的:

1、长子术赤的领地在额尔齐斯河地区,后来成吉思汗又将欧亚草原西部和斡罗斯诸公国都授予给他。领蒙古兵4000人。

2、次子察合台获得突厥斯坦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西部地区。领蒙古兵4000人。

3、三子窝阔台获得准噶尔和阿尔泰山西部地区。领蒙古兵4000人。

4、幼子托雷获得了蒙古本土。领蒙古兵101000人。

所以蒙古帝国的本部兵马一共是4千+4千+4千+10万1千=12.9万人。

也正因为蒙古本部兵马的数量有限,所以蒙古人在战争中很少与敌人打消耗战,而且经常利用仆从军,汉奸,平民充当炮灰部队。例如蒙古灭宋、蒙古攻日的战争,基本都是汉奸部队完成的。


从耗子胖成猪


蒙古帝国时期的记载被清朝焚烧殆尽,把真正的蒙古历史歪曲到尽头。四等人制度,初夜权,控制七家一把菜刀等等都是明朝历史编写者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而且,记载蒙古人宽厚。到了清朝满族人心不正混淆是非掩盖满族人的丑恶嘴脸。就说金庸先生的小说里所描写的包惜弱和李萍俩个母亲的形象到一生经历结局,包惜弱在蒙古教育出忠厚的儿子。而李萍在金国培育出阴阳不正的儿子说明环境造人俩种世界培育俩种人。古代小说里始终是夸大和缩小这是文学写作表现手段。说出兵惩罚就要出动百万得要花费多少经费?这是朝廷和百姓承担不起的现实。


自由人84173


当时整个蒙古族也没有1000万人吧,蒙古族人口大增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现在也才不到600万,加上不是很正统血统的外蒙200多万,也不够1000万。

从蒙古草原一直到欧洲多瑙河,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迁徙带,虽然面积广大,但是没有农耕区养活的人口多,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匈奴、鲜卑、突厥、柔然、党项、蒙古等到,一般都达不到千万级别的人口,除非汉化或放弃游牧定居农耕区。

人口都达不到,就算游牧民族全民皆兵,还是有妇孺残老的,所以不可能有千万级别的军队。


磁县董海龙


题主好

在各国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1000万的军队,1000千万的军事是什么样的概念,单单不说战斗力后勤保障都可以拖垮一个国家,目前已知的世界军队最多的国家就是前苏联,军队总人数513万,就是这样的人数下,也是前苏联举国之力供养出来的。

成吉思汗起家到统一整个草原一共才10万军队,知道后来的征服全世界才40多万的军队,这40多万的军队大概有4分之3是骑兵,就是这样也要用用5万万人进行后勤保障不然根本无法启动战斗力,就来后来的元朝来说吧,最巅峰时期的元朝顶天100多万,不能再多了,再多国家就养不起了。

1000万的以上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出现,以前没有,先没有,未来也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