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艺术作品有哪些,并详细分享一下?

微儿美术


江南第一窟

又称,合掌岩石窟。这个石窟由当地西安寺募集善款于2003年开始挖通山体修建,全长173米,规划大、小佛像1万余尊,面积逾9000平方米,享有“江南第一窟”美誉,2005年始刻佛像,已雕成佛像有1000余尊。

合掌岩主窟是一个高十五米、宽三十八米、深三十六米的大厅,这个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洞窟中,四面石壁和穹顶上分别雕刻着东方琉璃世界、南方欢喜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北方莲花世界的巨大塑像群。

合掌岩石窟由花岗岩雕刻而成,是单体石窟。洞内的佛像最高达8米,最小到2公分,石窟内外雕塑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大小佛像逾万尊,以初步成型。

据说顺昌合掌岩这个万佛石窟的完工之日将改变我们中国百年佛教史——即长江以南历朝历代没有石窟的空白,所以可以称谓 “江南笫一佛窟” 主窟的中央,是一个八米见方、十五米高的群雕,主佛像是毗卢遮那佛——由此共同组成大厅里的五方佛。毗卢遮那佛的下方,雕刻着千叶莲瓣,每瓣莲叶上雕刻一尊佛像,共计一千尊。主窟的四个角落分别对应雕刻了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四大菩萨……身处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佛国世界。

举世闻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在砂石岩上雕刻,而合掌岩山洞里的石头是花岗岩,难度不可相比,工程浩大











詹顺清书法


分享一位对我印象最深的日本著名书法艺术家井上有

初次看到它的作品是在2010年左右在校时期,大学老师给我拿了一本书,就是介绍井上有一的书法艺术。第一眼看他他的作品,就被震撼了,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被我们老师称为“书法界的表现主义”大师。本人是学绘画的,但是这样的书法作品,古今可能也只有他一人这样写了。接下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位大师吧!

先介绍一下艺术家生平简介

井上有一1916年生于东京,是一位代表了20世纪后期日本的艺术家。剃着光头,挥运巨笔,墨迹飞溅,摸爬滚打,旁若无人,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一个野蛮十足的家伙!这是大多数人对有一的印象。“他在学校是平凡的教师,回到家里是前卫艺术家。”认识有一的人这样形容他。当整个日本都沉湎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他仍默默无闻,脚踏宴地,老老实实地做人,并终于把自己锤炼成为代表日本、名垂世界艺术史册的艺术家。

井上有一创作中

井上有一在日本传统书道和现代艺术都有举足轻重的人物,既不是日本传统书道的最后一位人物,也不是日本现代派书道的开山祖师,但他是这两个派别最重要的一位巨人。是一位回归笔墨文字,代表了20世纪后期日本的艺术家,是“以书为命”的艺术家,名垂世界艺术史册的艺术家。井上的一生,不收学生,不卖作品,与艺术界彻底划清界限。同时他影响了这个部分以书法为媒介的“书法视觉艺术家”,在这里书法已突破传统意义的书法,已成为一种绘画形式的视觉艺术。

井上有一创作中

时代的大师

日本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书坛巨匠,在他安贫乐道的“耕种”自家的一片“自留地”。他不想以书法为谋生手段,“愚彻”的守贫挥毫三十载,心静澄明的守护着一片净土。当他用自己制作的墨在纸上写下“愚彻”两个字的时候,就知道应该贫寒的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作品(愚徹)

作品(愚智)

艺术成就

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却引起世界美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就是日本书坛巨匠井上有一,至真至诚的,不管前面有任何的困难,是咬紧牙关把事情做好的一个人,对艺术的终极究竟怀揣着一片热诚之心,完全把自己推到了贫困的绝境之地,血淋淋的实证汉字所能达到的边界与可能性。井上有一“愚”也就罢了,还要愚的彻彻底底,“贫”也就算了,还要贫的一塌糊涂。他的这种守拙的修行方式,无意中造就了井上有一。

作品(贫)

愚彻和贫穷暗合了自然界的高深法则,也暗合了中国道家学说的“愚民之法”和佛家的清贫当能“明心见性”。艺术的本质就是进行生命苦行的修行,更是遮去浮华、明朗清净才能纳入大明界的智性修为。井上有一一生的贫寒和愚彻真真切切的实证着这一点。

作品(爱)

美国的抽象画巨匠罗伯特·马扎威尔曾经指出:井上有一具备了近代绘画放弃写实主义后所追求的终极真髓。他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名列前茅、屈指可数的伟大艺术家之一。

作品(上)

汉字是人类共有的艺术,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当代书法家如何继承和更好的发扬传统,这是作为当代书法家所值得深思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问题。井上有一虽然死了,但他的作品里面映射出来的生命体仍然是鲜活的。他的作品是值得当代艺术家深思和学习的。

作品(心)

井上有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书法家。他把书法从室内的案几、书台拓展到了公共空间,当然他不是一个开创者。当时也有同时代的书法家认为:“书法既是造型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书法必须是富有生命力的表现。由于战后意识的解放,这种观念的产生是势所必然的。新的运动所带来的强大创造力,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上田桑鸠《蝉之声》


美术之光


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有许多,如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赵孟頫的《水村图》,徐悲鸿的马……众多之中,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是王冕的《墨梅》。

王冕笔下的“墨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花密枝繁,别具风格,笔简意深,是对自己以德立身的赞美。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自号梅花屋主,作画易米为生。

《墨梅》上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王冕笔下的“墨梅”,花密枝繁,别具风格,笔简意深,是对自己以德立身的赞美。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自号梅花屋主,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随人作计的高尚情操。

 

 



环溪吉峰


我说说音乐作品二泉映月给我的深刻印象的例子。瞎子阿炳是解放前流浪在无锡街头靠卖艺为生的民间二胡演奏家,父亲是无锡道教音乐的掌门人,经常演奏二胡和其他各种乐器,阿炳自幼就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中耳濡目染,长大后继承家业,有自己的民乐乐队,在无锡音乐界无人不知,后受人欺骗,穷愁潦倒,流落到街头卖艺的境地。这些艰难的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大量二胡曲子的思想内涵,其名曲二泉映月充满了对人生艰辛的愤懑和哀怨乃至申诉,同时又表现得空灵剔透而宁静幽深,听者仿佛置身于皓月当空静如止水的境界之中,不觉物我两忘,产生对人生旅程顿悟和若有所思的伤感。这真是用音乐来诠释人生哲学的不多的典型。这首世界名曲在解放后被中央音乐学院老师在阿炳临终前一两年录音,日本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偶尔听到这首曲子时不觉泪流满面,说这首曲子值得跪下来聆听。现在这首二胡名曲被改编成为交响曲,改编后的二泉映月由原来的人生悲凉的哀怨主题走向唯美意境的丰富的表现为主,作品用二胡无法演绎的宏大而丰富的表现力,使得这首曲子走向新生,走向世界。


carbon猎手


印象最深的米芾蜀素帖。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枯润相生。该帖之字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风格。

(一)横

《蜀素帖》中的横画,最常见的是翘锋横,垂直或斜势下笔,锋尖或长或短、或圆或直地翘露,给人以灵动多姿、意气风发之感,如图一“年”、“杜”、“古”三字。平锋横偶也出现,轻快利索,但一般都较短,如图二“送”、“轩”、“焉”三字。另有一种垂锋横,虽然为数不多,却是特色,如图三“青”、“言”、“彦”三字,向右上顿人起笔。至于藏锋横,在该帖中不仅多而且笔势富变化,裹头或圆、或翘、或垂,不一而足。实际运用中,尤其一字中有多横时,上述横画往往是掺杂出现的,如图四“骂”、“鬼”、“辞”三字。说到底,横画的变化主要是起笔方向的变化,在临习中要着意体现出米芾“八面出锋”的高超技能,当然还要同时结合粗细、长短的变化。



逸風堂文化


2007年是中国当代油画市场最火的一年。12月,陈丹青1980年作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在北京匡时从700万元起拍,以高出估价5倍的3584万元成交,创个人价格新纪录,位列年度油画单价第五名。该画2003年曾在中国嘉德以187万元成交,短短四年内涨幅近20倍,让人瞠目结舌,而业内人士称:“此价格是实至名归”。



Honey教主


很高兴为你解答!个人印象最深刻的艺术作品有徐悲鸿大师的国画马。为什么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徐悲鸿画的马用墨深与浅的方式洒脱到位。重与轻的力度技术掌握的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画来的马,有神有力,栩栩如生,看上去就像千里马。给人视觉感受像“活马”似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徐悲鸿大师的技术,令人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还有一位国画齐白石大师,之所以能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齐白石大师最有名的画虾技术让人受益良多,真的佩服。齐白石大师画虾用墨潇洒自如,轻重力库准确到位,下笔快、准、狠。把虾以静画动,活灵活现,几乎把虾画活了。所以齐白石大师画虾作品是让我铭记在心的。

总而言之,以上两位大师都喜欢国画,然而他们作品都让我印象深刻。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艺术书画


《溪山行旅图》

原画

大学二年级学山水画的时候,第一次在画册上见到《溪山行旅图》的时候就被它的气势深深地吸引了。然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临摹,我是按照原画的尺寸(100cm*200cm)去临的,当时很有成就感,今日观之缺点甚多,不过今后可能也不会再有这么长时间去画一幅画了,也很难有学生时期的心性了,罢了罢了,只能观画聊以慰藉了。

笔者临摹作品

简单介绍一下,范宽(约950~1027)名中正,陕西华原人。范宽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好道,“以天合天”,“天地有大美”不受世事拘束也不爱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间,这种性格其实是最适合创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气魄雄伟,境界浩莽,墨韵浓厚,笔力鼎健,其画品极高,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是范宽《溪山行旅图》最突出的特色。此画给人感觉气势逼人,一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幅的三分之二,给人有巨大的压迫感,二是用笔用墨,他用雨点皴表现体积和重量感,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气势。深深地冲击着观者的心灵,更使人产生无尽的凝思……

笔者临摹作品

作为范宽传世的真迹之一,《溪山行旅图》右下角树叶丛中有“范宽”二字题款,这还有个小故事。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为范宽。然而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数,1958年8月5日,李霖灿从画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的签名。

原画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现。”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李霖灿指出,自己采用的是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范宽的签字。

笔者临摹作品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又处于和谐之中。

笔者临摹作品

明董其昌也评此画为“宋画第一”!


最后谢谢朋友们阅览,欢迎大家讨论。


琅琊久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因为我看过这幅画后又有幸看了一部关于它的电影,电影更加深了我对它的印象。

这是一幅谜一样的名作。画中背景里的浓黑,以及赫然出现的亮丽女子孤影,明暗对比的效果强烈。像维米尔的这种画法,在他的作品中现存的仅此一幅。笔法绵长流畅细腻,少女头部的造型浑厚有力。画中光线聚集在少女碧蓝的丝巾和脸上,勾勒出少女的一脸娇嫩、双唇的润湿感、细长的脖颈、以及那对水灵的双眼。她明亮的凝眸中隐含着热切,率直地召唤着画外的观赏人。

从我看过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让我们知道了这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故事。少女葛利叶家境贫寒,于是来到画家维米尔家做女佣。日子过得艰难,可维梅尔的画却带给了这个少女生活的光亮。她收拾主人画室的时候,流露出了艺术的天分。她跟维米尔谈论对绘画的理解,二人的交心让彼此的情意慢慢滋长。电影最后,维米尔给她的耳朵打上洞,她默默地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环,让他画下了这一刻令人窒息的美丽。

这幅画的主角经过斯嘉丽·约翰逊的演绎,让全球不论是热爱绘画艺术还是热爱电影艺术的人,都产生了深刻的灵魂深处的对话与共鸣,也令这幅画更得以神秘而伟大。


艺术宝库美术


先说说中国的这幅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我排了三个小时的队才得见真容。很难得是这次央美的展览是全卷展开,所以前来参观的人真是乌泱乌泱的。当我看到真品时,确实被他描绘的盛大场面所震撼。《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人物为主题,描绘了天庭朝会的盛大场面。画面中绘有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三位主神,十位神将,七位男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一百八十七个人物形象重叠有序,安排得错落有致,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十足,是经典的中国散点构图方式。画作中的线条长短不一、虚实不定、曲直相间、抑扬顿挫,真可为“气韵生动",见大唐白描绘画之风彩!背后曲折离奇的故事更是令人称奇,如此巨著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我能见到整幅真迹,也算三生有幸了。《八十七神仙卷》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再聊另外一幅是我前两年去荷兰阿姆斯特丹,专门去了梵高博物馆,看了很多梵高的真迹和资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向日葵》,不是《自画像》,而是那幅《盛开的杏花》。我非常喜欢这幅画,站在原作面前静静的看着,春日水蓝色的天,朵杏盛开,一片片薄薄的粉白色是那么纯洁,没有一丝邪恶。虽然笔触仍是梵高那熟悉的笔触,但让你感到的是宁静与平安。完全不像他其画带给大家那热烈,奔放,癫狂的感觉。而当时的梵高正在巨大的伤痛中,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猛烈的亢奋和精神错乱。为什么那时的梵高能画出这么温馨和谐的画呢?因为他的弟弟提奥有了一个儿子,取名Vicent Willem(文森特 威廉姆)。梵高知道后开心的不得了,于是他画了这幅杏花作为贺礼送给自己的侄儿。这预告新生命开始的杏花,代表着梵高心中人就留存着对安宁祥和,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幅画的尺寸算是梵高作品中比较大的,离远几米看更有一番感觉。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体验一下梵高这幅《杏花》,非常非常特殊不一样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