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自从文字被创造出来,以及随着文字不断发展成熟,承载文字的典籍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典籍的收藏就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更是形成了以官府、寺院、私人、书院为主体的四个藏书体系,其中的官府藏书体系规模最大、发展时间也最久远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一、官府藏书体系的发展

1.官府藏书体系起源于商周

其中多以皇家藏书为主,因为奴隶制社会的君主或官员大臣才是文化、文字的持有者,他们将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书之保存在官府里,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官府藏书。

从河南安阳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和陕西岐山县的凤稚村周原甲骨可以看做古代藏书馆的锥形。考古人员还发现甲骨旁边有人形骨架,想必就是当时的"图书"管理员了。

距今30000~10000年前,就已经有文籍和收藏活动,例如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然后到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文籍、图画的产生,收藏便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藏书史的发端。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2.汉代是官府藏书体系成型时期。

这时开始有文字对官府征书活动进行正式的记载。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实行文化专制制度,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民间的大量典籍遭到焚毁。秦末农民起义时,项羽一把火将阿房宫给烧了,里面的藏书也付之一炬,实在让人惋惜,官府藏书因此受到了重创!

到汉高祖刘邦手里的藏书已经所剩无几,一向不赞同修建壮丽宫殿的他却在开国之初就命令萧何在皇帝宫殿—未央宫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石渠阁和天禄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刘歆撰写的《七略》就是在天禄阁完成的。

接着,公元191年,汉惠帝废除了"挟书之律"民间藏书开始合法化,民间的私藏不断增加。

官府征书制度就在这过程里逐渐成型。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官府藏书体系发展于隋唐及宋代。唐代开元十二年,玄宗设置了丽正书院,次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其中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十分可观;宋代以崇文院规模最大,馆阁职位由优秀的年轻人担任,由于这时期印刷术业的蓬勃发展,馆藏图书还为官府提供了校印底本。

官府藏书体系鼎盛于明清。明代《永乐大典》编修就需要大量的藏书作为参考。明宣宗的时候,累积有二万多部,约为百万卷,还有些刻本、抄本什么的,数量上达到了古代官藏的顶峰。

明嘉靖四十年,兵部右侍郎范钦建造了天一阁,寓意天人合一,范钦还是一位合格的藏书家,他一生中收藏的图书典籍就有七万多卷。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官府的征书制度:献书制度、访书制度和购求制度

1.献书制度

汉武帝时,皇帝也实行了相关的一些政策,汉武帝下令设置了太史公一职,其地位在丞相之上,"天下文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献书制度由此崭露头角。在西汉建立之初,各种献书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汉惠帝时期《世本》出现;汉文帝时期《诗》开始萌芽,还设置了"博士"这一官职专门管理文书。但其献书行为多是民众的自发行为。直到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武帝下令命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集合天下的书籍,官府征书制度才正式以国家法令出现。

献书制度,是早期官府采用最多的,也是汉代官府主要使用的征书方式。这个制度最让人注目的是它推行的献书行为是无偿的。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孔子的后人把《论语》献给国家,音乐家窦公也献出了《周礼·大司乐》。这些藏书家推动形成了"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的局面。

因为献书主体多为门阀贵族或地方诸侯,献书行为便不可避免地带着浓重的政治意味,并非单纯的官府官府征集藏书行为。

南北朝初期,"北凉王朝沮渠茂虔向刘宋献方物,其中包括一批图书,计有二十种,一百五十四卷"。

献书逐渐成为地方诸侯与官府中央之间拉近关系的一种手段。献书行为的政治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丰富官府藏书的作用。

整体来看,汉代以来,官府采用献书制度征集了大量的民间藏书,保护了因受到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藏书典籍。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除了官府征书机构,还依靠地方民众的自发自觉,但如果实行一些有效的激励政策的话,藏书的征集应该会更加宏大,献书制度丰富国家藏书的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但是,献书制度也有它的不完美的地方。献书制度下,献书内容和选题都是有献书者决定的,容易造成所献书籍内容与官府馆藏的内容重复。

2.访书制度

为了提高官府馆藏的质量,官府还实行另一个征集藏书的制度,那就是访书制度,一种由官府藏书机构主动向民间征集藏书的制度

访书制度也同献书制度一样是无偿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具针对性。

如汉成帝遗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派遣访书使前往各国访求各家大儒手中的学术经典;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甚至派遣使者去到印度求访佛经,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国访问书籍的记录,很大程度上突显了访书制度的针对性。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访书制度同样存在弊端,与献书制度相比,访书制度在经济效益上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访得的图书数量并不可观,访求图书的难度也是极大的。

3.购求制度

在献书制和访书制互为补充、双管齐下的情况下还有缺漏?没关系,我们还有购求制度。

献书制度的无偿性和访求制度的困难性催生了购求制度

购求制度最先是由牛弘提出的,他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也简述了献书制和访求制的弊端,认为献书制是"纵有知者,多怀吝惜",访书制则是"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牛弘也是个敢于实践的人才,立马就建议隋文帝实行购求藏书的政策。正是他明确提出了用皇权约束、用小利诱导的征书原则,这正式标志着国家征书购求制度的建立。

但是,官府购求制度最早出现的时期并不是隋朝,而是汉代汉章帝统治时期,最好的证据就是王充《论衡·佚文篇》里面记载的:"孝明世好文人,并征兰台之官,诏求之佚,购募以金"这是最早有关国家征书购求制度的记载,购求制度也由此被后世王朝所沿袭。可这是对民间献书行为的奖励,但核心仍是献书制度。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官府购求典籍时不仅奖赏钱财,还会授予官职,《魏书·江式传》中有记载:江式祖父江强"献经史诸子千余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由此可见,典籍提供者能凭此青云直上、名利双收,这样的诱惑谁能抵挡呢!

国家购求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到隋朝时才实现的,隋初,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影响极大,官府典籍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隋文帝从北周政权接管到的馆藏数量只有一万五千多卷,相比于梁武帝时期的八万卷馆藏实在有些不够看,其中还有些是残缺不全的。由此可见战乱对文化、文明的传播有着多么大的影响了,上一个朝代留下的狼藉却只能由新的朝代来收拾!

相比其他两个征书制度,购求制度的优势具体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即购求制度明确了奖赏惩罚标准,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诏确立了"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标准,官府便按照此标准向民间征集藏书。

古代“图书馆”是如何藏书的?浅谈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的演变

购求制度确立了私人藏书的地位,隋以前,无论是献书制还是访书制征集到的图书,都只能作为官府馆藏使用,但隋文帝采用的购求制度则是对官府藏书的购买行为,是在购买的基础上进行官府藏书的扩充以固定的价格征集藏书就是变相地承认私人藏书的合法性,保证了民间的私人藏书家的利益,私人藏书事业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购求制度要求遵循"校订即定,本即归主",即官府对购求来的书籍进行校订抄写后会归还个人,这种保证私人藏书的行为更加地激发了民间献书的热情。

三、结语

官府征书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文化和政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政府措施,无论是献书制度、访书制度还是购求制度,都是古代官府不断摸索制定出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若没有官府征书制度,商周及之后大部分朝代的文化将会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便难以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明史·艺文志》

[2]《尚书》

[3]《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