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我这辈子,就是为了这沙窝窝里的一片片绿”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这段在定边县原海子梁乡(现已并入白泥井镇)世代流传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群众真实的生产与生活面貌。然而,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出台,以及包括新中国首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在内的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昔日定边县毛乌素风沙草滩区百姓“因沙致穷”的困局早已一去不返。塞北的冬天,站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长茂滩林场北端的狼窝沙高高的沙梁上,年过古稀的石光银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了这沙窝窝里的这一片片绿!”

石光银:“我这辈子,就是为了这沙窝窝里的一片片绿”

立志——

童年经历铸就绿色梦

1952年,定边县海子梁乡同心干村圪垯套,农户石发富炕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给这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增添了一丝喜气。这个呱呱落地的婴儿,便是日后的治沙英模石光银。

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三边高原”的石光银,从小在骆驼背上长大,在沙窝里滚,沙梁上爬。在他的记忆中,茫茫沙漠追逐着开荒者的铁锄和牧羊人的皮鞭一路南侵。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场大的风沙,就会让农户辛苦种植的庄稼前功尽弃。除此之外,沙丘的移动还会茅庵草舍不几年就会被沙子湮埋,我记得光我们家就因此从搬过九次。”石光银说。

除了地难种、家难定,童年的一次经历也让石光银刻骨铭心。

7岁那年的一天,他和邻家一个5岁小伙伴虎娃在外放牧,突然黑压压的沙尘暴从西北方向压过来,天昏地暗。幼小的石光银早已辨不清东西南北,只能被风裹挟着往前跑。也不知跑了多久,他只觉脚下一绊,便一头栽倒在地昏迷了过去。

待他苏醒过来,却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个蒙古包中,眼前坐着的是一位身着蒙古族长袍的大叔。在和大叔断断续续的谈话中,石光银才知道自己昨天竟被沙尘暴刮出了30多里地,吹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地界的黄海子。3天后,得知消息的父亲,从定边赶来接他。在回家的路上,他才得知一起放牲口的邻家小伙伴虎娃早已被风沙吹的不见了踪影。

庄家被风沙吹倒,房屋被风沙淹没,伙伴被风沙掩埋……风暴过后的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刻在了石光银幼小的心里。也就是那时起,石光银时常静坐在门前的沙梁上,眼望着沙窝,感受着寒风,他恨透了这沙与风,暗暗发誓:“长大后只干一件事,就是要和这片恶沙斗到底。”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造林的政策出台后,石光银大干一场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毅然决然地辞掉定边县海子梁乡公社农牧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并带着瘦小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举家搬到全乡荒沙面积最大的一片沙窝窝里。

“你这人干事总爱贪大。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担这么大风险干啥?”妻子抱怨。

“光银啊,国营林场不知道扔进多少票子,治了几十年都不见效,你能行吗?”亲友们劝说。

“放着现成的铁饭碗不端,非要端纸糊的碗,这石光银大概是疯了。”有人在背后议论。

此时的石光银面对的不仅是家人亲友的劝阻、反对,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众说纷纭,有好事者甚至给他取了“石灰锤”“石疯子”这样的外号。

但心中的绿色梦想让本就倔强的石光银铁了那颗治沙的心。为筹集种苗费,他卖掉了家里养的84只羊和1头骡子。

这一年春秋两季,石光银说服周围7户人家,冒着被沙暴埋掉的危险,在3000亩沙地上种下了用骡马和羊换来的树苗。天公作美,因为那年降雨情况较好,种下的树十有八九都抽出了绿叶,树苗成活率达到87%以上。

惨烈——

三战“狼窝沙”越挫越勇

首战告捷,更加坚定了石光银进一步治沙的信心和决心。1985年,他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榜告四方招贤纳士,引得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响应,最终凝聚起127户484人的治沙队伍。

次年春季,石光银便带领治沙队伍打响了三战“狼窝沙”的战役。他们吃的是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风吹、日晒、沙子烤,嘴上起火泡,裂血口,然而这年四、五月份遭遇了十余次大风,风蚀沙埋,栽上的树苗90%被毁。

怎么办?第二年接着干。石光银不知道自己究竟卖掉了多少只羊、多少头牛、多少匹马,去过多少次村民家中说服动员,可一场场风又刮走了一切。望着插在一座座酷似倒扣铁锅的“锅底沙”上、歪七斜八的杨树苗子,石光银的眼泪直往肚里流。

“狼窝沙难道真的没法治了?我偏不信这个邪。”石光银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他背上干粮,步行几百公里,三下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流动沙地蔽障植树法。

又是一年春风起,石光银带领500多人用驴车拉着树苗和10多万公斤麦秸、沙柳、沙蒿,再次开进狼窝沙。“先搭沙障后栽树,围栏管护相跟上;杨树柠条搭配好,沙柳锁住大沙梁……”慢慢地,石光银悟出了治沙的门道。当年,栽植树苗成活率达到80%左右,三战“狼窝沙”也最终取得了胜利。

找到了治沙造林的门路,石光银治沙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快。从1994年起的十年间,他先后承包治理了定边县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国营长城林场荒沙4.55万亩,2003年起又按照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标准造林5万亩……25万亩荒沙、碱滩,全部在石光银手中变作了绿洲。

传承——

治沙事业后继有人

公司的治沙成果有目共睹,石光银开始考虑将这一份治沙事业传承下去。1993年,石光银的儿子石占军从榆林体校毕业后,便准备返回家乡,像父亲一样全身心投入到治沙事业的队伍中去。“治沙是很苦的,所要付出的心血更是你们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石光银的劝说,却仍然无法抵住石占军的激情,1997年,已在定边县刑警队任职的他乘着“双万工程”的机会,以挂职干部身份来到了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父亲的治沙队伍中去。

石占军的到来为治沙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不仅在治沙工作中展现出了年轻人的活力和思维,还能够规划好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并举。此后短短数年,石占军先后主持实施了5万亩三北防护林、靖王高速沙丘绿化、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油区绿化等重点项目,成为了石光银治沙公司的得力干将。除此之外,为改变粗放式治沙造林的原有模式,石占军结合外出调研学习调回了樟子松、侧柏、云山等新树种并在十里沙开展实验。

但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3月12日清晨,一场意外的车祸降临到了石占军的身上。此前一段时间,他一直在为落实优质树苗、考察节水灌溉管道而奔忙着。因为12日一早要对“植树节”工作进行布置动员,他黎明时分即驱车准备返回定边,谁料却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意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

晚年丧子的痛苦是巨大的,儿子的撒手人寰让石光银悲痛欲绝。这条铮铮铁汉,走路都得两人扶。但他并没有使自己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儿子办理后事后的第三天,他便在公司董事会上声音洪亮地说道“占军走了,我比大家更悲痛,但治沙事业能中断么?不能……儿子没有了,我还有孙子。我在干它10年,孙子就长大了,一代传一代,咱们的治沙事业永远不会断,治沙永远有接班人。”参加会议的人们一片呜咽之声。人们的心已经碎了!

而伴随着孙子石健阳的长大成人,石光银也真正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治沙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

前年高考结束后,石健阳在爷爷的建议下特意报考了林学类专业,并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当年8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刘粉莲一行还专程驱车近8个小时来到定边,为石健阳送达录取通知书,并与石光银治沙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利用双方资源,在林业技术专业共同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参与林业技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课程实习与“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和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科研合作,加快双方相关技术的改造,为林业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以爷爷为榜样,学好林业科技,为更好地继承治沙事业、弘扬治沙精神做好准备。石健阳说。

未来——

同走致富新征程

2000年,石光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石光银“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后来,他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授予“世界优秀林农奖”和“世界林农杰出奖”,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国家把很多的荣誉都给了我,但其实每项荣誉对我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压力,这就要求我要做到活到老,干到老。”石光银说。

先一起治沙,再一同致富。从1984年到现在,石光银带领着他的团队已人工造林25万亩,规模全国最大,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如今他当年的荒沙治理公司,已更名为石光银治沙公司。1996年以后,石光银又搞起了沙区综合开发,建立了粮食生产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药材种植基地,发展养殖业,还办起了复合饲料加工厂。当时同石光银一起治沙的联合户们全都成了当地的富裕户。石光银认为,这些都是治沙造林带来的。

从2015年起,石光银担任了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并将自己的养殖场改组为合作社,引领村民入股参与分红、增收致富。十里沙村也在他的带领下,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先后实施了自来水入户、村级生产道路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宽带网络、户户通也实现全覆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2019年3月,他又支持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动大棚,并计划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他最终的目的,就是在实现企业上规模、提效益的同时,团结带领群众一同增收致富奔小康。

记者 陈静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