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

遙見仙人彩雲裡


蘇聯侵略阿富汗這件事,說到根子上就是俄羅斯人骨子裡的擴張慾望,是其爭霸世界的舉動,具體來說就是俄羅斯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溫暖海洋的出海口。



彼得大帝遺囑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彼得大帝遺囑,雖然後來被認為是造假,但是,彼得大帝之後的俄羅斯及其繼承者蘇聯的所作所為卻是與這個所謂的彼得大帝遺囑何其相似。

看一下彼得大帝遺囑的主要內容:

一、俄國領土繼續向外擴張;

二、廣攬人才;

三、積極參與歐洲事務;

四、分割波蘭;

五、征服瑞典;

六、加強與歐洲重要國家王室聯姻;

七、與英國結盟通商;

八、沿黑海、波羅的海向南北擴張;

九、向南進人君士坦丁堡、印度;

十、保護和控制奧地利;

十一、挑動奧地利與歐洲各大國作戰;

十二、全面統治希臘;

十三、利用法、奧中的一個制服另一個;

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國。



彼得大帝遺囑中,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三條直通大洋的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第一條路,與土耳其打了好多年,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打敗,沙皇憤而自殺。二戰後期斯大林又動了動心思,直接被英美頂回去;

第二條路,伊朗眼看要成功,但是卻與大英帝國迎頭相撞,被迫在1907年簽訂英俄協議,力量只輻射到伊朗北部,可惜海洋在南部。二戰時與英國聯合入侵伊朗但是也只是在北部待著聞聞南方吹來的海風,甚至在戰後在美英的逼迫下被迫從伊朗北部撤軍;

第三條路,沙俄時代那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英國牛牛說:連俺都搞不定這些在高山上生活的窮人,毛子兄弟你就省省吧!



蘇聯毛子陷入帝國墳場

阿富汗不靠海,要奔向溫暖的印度洋有三條路,一個是去伊朗,一個是巴基斯坦,還有一條路更遠,要橫跨巴基斯坦後再去印度。可是執著的北極熊認為:飯要一口口的吃,只有先吃下阿富汗,然後才能考慮那三家。

二戰後,大英帝國衰退,撤出了中東和印度。美帝迅速補位,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是美帝在中東最親的小兄弟,那會兒以色列還排在後面;小巴不僅與美帝走的近,而且和兔子眉來眼去號稱老鐵;三哥那兒號稱世界第三,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而鳥不拉屎的阿富汗那地界一時陷入三不管地帶,於是,蘇修瞅準機會順利地與阿富汗交好,阿富汗成了老毛子的勢力範圍。

1973年7月17日,在克格勃的幫助下,阿富汗國王的堂兄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政權,宣佈成立阿富汗共和國,正在意大利訪問的國王被迫宣佈退位。毛子在奔向印度洋的大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阿富汗末代國王



1978年4月,面對不聽話,與西方暗送秋波的阿富汗政府,克格勃再次出手,鼓動一群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人民黨總書記塔拉基在蘇聯的支持下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

可是,人民黨另一領導人阿明卻與塔拉基爭權奪利,提前動手發動了政變,塔拉基不僅被推翻而且小命也丟了。阿明上臺後雖然表面上與蘇修繼續交好,但是暗地裡卻開始與西方接觸,準備“叛變”。如讓其得逞,丟面子事小,地緣戰略上又得後退回去,前功盡棄。

阿富汗的不聽話讓蘇共領導人很生氣,這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於是,蘇修出兵了!



阿富汗的抗戰

蘇軍佔領阿富汗沒啥好說的。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平推北約打到法國海岸不是什麼難事何況一個蕞爾小國阿富汗。

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向喀布爾空運了五千軍隊。

27日當晚120名蘇軍特種部隊突襲總統府,阿明和他的4個妻子,24名子女被控制,然後被叫進了一個屋子裡全家人再也沒有出來。



28日在蘇聯學習的卡爾邁勒回國,宣佈阿富汗人民從阿明的暴政下解放了,併成為阿富汗新領袖,組成親蘇政權,“邀請”蘇軍進駐阿富汗維持秩序。

蘇軍8萬人使用打敗希特勒的大縱深戰術,兩路大軍發動鉗形攻勢,一週內貫穿阿富汗全境,完成了軍事佔領。



之後的才是重點,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抗蘇戰爭開始了。

本來蘇聯在幕後控制一下阿富汗政府,將影響力擴張到阿富汗別人也沒啥好說的,但是你派軍隊佔領,這與幕後發揮影響力有質的不同,直接威脅了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也威脅到了我國,雖然中國與阿富汗的邊界長度僅僅只有76公里,而且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

明目張膽的派軍隊佔領一個主權國家,這在現代是不能讓人容忍的,世界各國群起反對,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有人的出人。

美帝大統領與抵抗組織領導人在白宮親切交談,後來很多人對美帝搞起來了911



人主要是中東某教國家。他們認為這是一場東正教與某教的聖戰,大批聖戰者進入阿富汗幫助阿富汗兄弟抵抗蘇聯侵略者,這裡麵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本拉登。

伊朗阿富汗邊境上伊朗支持的的抵抗組織



中東有石油,那兒有很多大戶,出點小錢錢幫助阿富汗兄弟買點趁手的傢伙小菜一碟。

美帝給的高大上武器,打直升飛機特別好用



這世界上會造槍的國家多了去了,而且,為了對抗毛子的飛機、坦克,只要有錢賺,大炮、導彈什麼的也可以賣。何況,財大氣粗的美帝為了世界爭霸的需要,不給錢也是可以給武器的。

蘇軍從抵抗組織手中繳獲的107火箭彈,游擊戰神器,兔子生產



有人,有錢,有槍,有炮,有導彈,再加上阿富汗到處是高山、高原的地勢,以及阿富汗人民不畏強權的性格,在阿富汗的蘇軍損失慘重。

阿富汗的公路邊到處是被擊毀的蘇聯軍車



由於與美帝爭霸搞軍備競賽以及其僵化的經濟政策,再加之各種因素的作用,國內外各種矛盾凸顯,蘇聯的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

最終,1988年5月開始戈爾巴喬夫決定終止無法取勝的阿富汗戰爭,蘇軍計劃9個月內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格羅莫夫中將率領最後一批蘇軍跨過阿姆河大橋(現烏茲別克和阿富汗),身後是令人傷心的帝國墳場。



兩年後,蘇聯這個老大帝國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世界人民輕舒了一口氣,接著開始應對美帝扶植起來的恐怖主義以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霸權。


我淡如菊


蘇聯入侵阿富汗又叫阿富汗戰爭,其發生的原因是冷戰的大背景下蘇聯推行全球戰略,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簡單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因為要爭奪世界霸權。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二戰後美蘇冷戰態勢的影響。在二戰中美蘇使同盟國共同抵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在二戰結束以後,美蘇的共同敵人消失,他們之間的國家利益衝突越來越嚴重。由朋友逐漸變成敵人,由合作逐漸變成對抗。尤其是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了杜魯門主義,明確提出要遏制共產主義。冷戰開始以後,蘇聯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對抗性措施。美國要稱霸全球,蘇聯要維護邊界安全。而控制阿富汗實際上是蘇聯維護邊界安全的一項措施。阿富汗與蘇聯有陸上邊界線,如果阿富汗被美國控制,那麼蘇聯就會直接受到美國的軍事威脅。所以處於自身安全及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蘇聯需要控制阿富汗。或者直接控制,或者建立親蘇政權。

第二,蘇聯擴展國家利益的需要。冷戰到了70年代,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出現了蘇攻美守的局面。也就是說蘇聯佔有戰略優勢地位,在此形勢下,蘇聯要使國家利益最大化,建立了親蘇的塔拉基政權,但後來被阿明政權推翻。雖然後來蘇聯又顛覆了阿明政權,建立了親蘇的卡爾邁勒政權。但糟糕的是卡爾邁勒政權的鎮壓導致了阿富汗戰爭的爆發。由此蘇聯對阿富汗進行軍事介入。

第三,蘇聯有強大的經濟及軍事實力為基礎。70年代。勃列日涅夫對蘇聯進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修改,調動了工人、農民及地方政府的生產積極性。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所增強,經濟上與美國的差距在縮小。到70年代蘇聯的經濟力量相當於美國的60%以上。財政狀況改善以後,蘇聯政府大力發展軍事。尤其是大量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形成了與美國戰略核武器的均勢局面。常規軍事力量甚至超過美國。因此,這個時期的蘇聯採取的是進攻性的戰略方針。入侵阿富汗就是蘇聯進攻性戰略的外在表現。

第四,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戰略性意義。北接中亞,東出與中國接壤,南控印度洋,西控西亞——也就是控制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油區。阿富汗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蘇聯必然要進行控制。當然,阿富汗也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不排除蘇聯通過掠奪阿富汗財富,補貼國內經濟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冷戰的大背景下,蘇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以強大的經濟及軍事實力為基礎對阿富汗實施軍事入侵。也就是說當時的國際形勢導致了這次入侵事件。但這畢竟是非正義的,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並迫使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以對抗蘇聯。

以前是中美對抗蘇聯,現在是中俄聯合對抗美國。以後會如何?我們必須明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要創造和平友好的氛圍,擴大貿易規模並提高貿易速度以發展各國的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歷史緯度


1979年12月27日晚上,進駐喀布爾的5000多名蘇軍佔領阿富汗首腦機關,打死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富汗境內。

從28日開始,蘇軍在邊境集結的6個師,從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進攻。

1月2日,東西兩路蘇軍在坎大哈會師,一週之內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控制。

阿富汗政府軍幾乎沒有抵抗,歸順了卡爾邁勒政權。

但是接下來,蘇軍卻跟反政府武裝進行了9年多的長期戰爭,始終無法取勝。

1988年,蘇聯和反政府武裝達成了日內瓦協議。

1989年2月,蘇軍完全撤離阿富汗。

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物資消耗,最終以失敗告終,兩年後,蘇聯解體。這個結果,當時作出出兵決策的蘇聯領導人恐怕根本就不會想到。那他們當初為何要作出出兵阿富汗的決策呢?決策的背後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動機。

一、蘇聯出兵的直接原因是阿富汗新政權出現了離心傾向

1953年,有紅色親王之稱的達烏德出任阿富汗首相,為蘇聯向阿富汗滲透提供了機會。

從1954年到1979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從經濟到軍事全方位的援助,除了工業方面的投資,很多援助都是直接贈送。

比如1960年,蘇聯贈送給阿富汗3萬噸穀物。

1974年,蘇聯直接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幫助阿富汗建設天然氣管道等21個項目。

1977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4.25億美元貸款,用於喀布爾7年建設計劃。

所有經濟項目所需的技術和專家全部由蘇聯提供,加強了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

在軍事方面,蘇聯除了直接提供軍事裝備,還負責訓練軍官,建設基礎設施。每年有超過100名阿富汗軍官在蘇聯受訓。

從1956年-1978年,阿富汗在蘇聯接受訓練的軍官高達3725人,而到美國受訓的軍官只有487人。

除了經濟和軍事的滲透,蘇聯還直接扶持共產主義性質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進行政治控制。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於1965年,內部分為兩派,旗幟派和人民派。旗幟派的領導人是卡爾邁勒,人民派的領導人是塔拉基。

兩派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旗幟派傾向於走溫和的改良路線,而人民派傾向於激進的革命路線。人民民主黨很快就於1967年分裂了。

蘇聯起初沒有特別在意這種分裂,而是採用平衡的手段,試圖在兩派中找到平衡點。

1973年,達烏德在旗幟派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束了阿富汗的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國。

不過達烏德掌權後,就開始清洗旗幟派,並且宣稱“阿富汗不屬於任何大國集團”。

1977年,達烏德頒佈新憲法,取締了旗幟派和人民派,公開轉向。

蘇聯當然不能忍,撮合了旗幟派和人民派,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再次成立。

1978年,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推翻了達烏德,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塔拉基任總理,卡爾邁勒任第一副總理,原人民派的阿明擔任副總理兼外長。

塔拉基上臺後,立即全面倒向蘇聯,在國內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一些部落開始叛變。

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愈演愈烈,塔拉基先排擠了卡爾邁勒,然後跟阿明的矛盾又開始加劇。

由於阿明不好控制,蘇聯支持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先發制人,幹掉了塔拉基,而且還跟美國緩和關係。


對於蘇聯來說,自己在阿富汗辛苦經營了十幾年,眼看著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塔拉基的死,蘇聯無論如何也要討個說法,不然還怎麼帶領東歐的那幫小弟。

於是,勃列日涅夫決定,一定要對阿明採取措施。

二、從地緣政治來講,阿富汗對蘇聯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阿富汗位於亞洲腹地,同時又屬於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毋庸多言,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威逼整個中東地區,包圍波斯灣,控制石油通道。

二戰之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滲透很有效。但是進入70年代,埃及首先擺脫了蘇聯勢力,接著伊拉克、敘利亞也走上了民族主義道路,開始發展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土耳其則是北約成員,跟蘇聯關係一直不睦。

蘇軍戰機從阿富汗起飛,20分鐘即可抵達波斯灣。控制住阿富汗,才能威懾中東各國,保住既得利益。

此外,阿富汗和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接壤,中亞地區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控制阿富汗,可以避免阿富汗出現原教旨主義政權,防止宗教極端勢力對中亞的滲透。

從蘇聯的全球戰略來說,阿富汗是關鍵的一環。蘇聯在歐洲和美國對峙,在東方則面對中國這一巨大屏障。東西都動彈不得,唯有采用中央突破的方法。

佔據阿富汗,西可包圍波斯灣產油區,東可控制印度,與蘇聯在東南亞的攻勢相策應。還實現了蘇聯從陸地上包圍中國,牽制美國和日本的戰略。


控制了阿富汗,還能策應在印度洋活動的蘇聯海軍力量,可以幫助海軍獲得印度洋的立足點。

70年代,蘇聯海軍經過大力擴張,變成了一支全球海軍,與美國在全世界爭雄。

印度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阿富汗讓蘇聯打開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強化對印度的控制,為海軍提供活動基地,實現其稱霸海洋的野心。

三、美國對外戰略的收縮刺激了蘇聯擴張的野心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膨脹,經濟達到美國60%,而軍事實力幾乎和美國不相上下。

與此同時,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力卻在下降。隨著西歐經濟的復興,西方陣營開始分化。而越南戰爭則讓美國陷入了泥潭。

由於長期的財政問題,美國不得不採取收縮戰略。

在蘇聯向阿富汗全面滲透的時候,美國也沒閒著。美國也在提供各種援助,試圖讓阿富汗遠離蘇聯。

不過美國主要提供的是軍事援助,對阿富汗的經濟沒有幫助。而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美國偏袒巴基斯坦,令阿富汗非常不滿。

60年代以後,美國減少了在阿富汗的援助,影響力自然也就降低了。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了革命,親美的巴列維政權被推翻,建立了反美的伊斯蘭政權。沒多久,伊朗又爆發了人質危機。

伊朗一直是美國扶植的,用來確保中東利益以及遏制蘇聯南下的支柱。現在這根支柱倒了,美國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全球形勢以及阿富汗內部局勢來說,蘇聯出兵的條件極為有利。

四、蘇聯不太正常的決策機制導致了最後的出兵

塔拉基上臺後,由於執政力量太弱,曾經請求蘇聯出兵,結果被蘇聯拒絕了。

阿明打死塔拉基後,阿富汗局勢惡化。

蘇軍駐喀布爾的代表對阿富汗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蘇軍總參謀部根據代表們獲得的信息,最初也是拒絕出兵的。

但是克格勃的代表卻認為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將阿明趕下臺。

70年代,蘇聯的決策機制由集體領導變成了個人集權,勃列日涅夫獨攬黨政軍大權。

重大問題本來應該由蘇共政治局全體委員討論決定,但是1973年以後,所有重大問題都只是由四個人來定奪:總書記、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克格勃首腦。

在阿富汗出兵問題上,蘇軍總參謀部沒有發言權,他們曾經向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表達過拒絕出兵的想法。但是烏斯季諾夫是個外行,並非職業軍人,他是由勃列日涅夫任命的。

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是個不倒翁,從來不會表露明顯的政治立場,此人歷經斯大林時代、馬林科夫時代、赫魯曉夫時代、勃列日涅夫時代以及安德羅波夫時代,一直屹立不倒。戈爾巴喬夫也是他極力推薦的。

安德羅波夫作為克格勃首腦,他受到的信息當然是克格勃的代表從喀布爾發來的,因此,他是支持出兵的。

最後,四人會議上使用的也是安德羅波夫提供的材料。這種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四人最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決議。

決議作出後,他們“請”其餘的政治局委員簽名。沒有人會有異議,因為如果和總書記意見相悖,就意味著會被清除出去。

就這樣,蘇軍總參謀部雖然否定出兵,但是黨指揮一切,蘇軍也很無奈。

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攻擊。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呦。


江蝶夢


因為蘇聯想把阿富汗變成外蒙古,並且像借外蒙古威脅中國一樣威脅巴基斯坦,進而染指印度洋。

1979年的合縱連橫是這樣的:蘇聯和中國對抗,蘇聯和美國對抗,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走在一起,於是蘇聯想搞掉巴基斯坦。

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糾紛險些打了起來,蘇聯很高興,然後宣佈支持阿富汗,想把阿富汗拉入自己勢力範圍,一旦阿富汗變成了像東歐和外蒙古一樣,下一步蘇聯就可以侵略巴基斯坦,這樣蘇聯就有了印度洋熱帶的出海口,要知道蘇聯雖大,可沒有一個好的出海口。一旦有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或瓜達爾港,就能夠控制世界石油的咽喉——波斯灣。

可是蘇聯一直沒能將阿富汗變成另一個外蒙古,比如蘇聯一直無法在阿富汗駐軍。

到了70年代,蘇聯和阿富汗關係越來越緊張,蘇聯想控制阿富汗的軍隊、情報機關、和警察,而阿富汗則要求蘇聯召回大使,召回大使這就很嚴重了,就差斷絕外交關係了。

蘇聯在阿富汗付出了這麼多,不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決定入侵阿富汗。


劉權林



1979年,蘇聯控制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並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試圖控制整個國家及其人民。蘇聯的入侵是一次失敗,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造成了嚴重後果,至今仍有後遺症。



為了更好地理解蘇聯入侵和失敗的原因,首先必須瞭解阿富汗的地理和文化。這片土地多山且乾旱。參差不齊、無法通行的山脈分割了這個國家,使通行變得困難。由於這些地理和文化上的分裂,人們觀念狹隘,對他們特定的氏族或種族群體比對政府或國家更加忠誠。大多數民族是普什圖人,但有十多個少數民族。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開始援助阿富汗。蘇聯修建了道路、灌溉甚至一些輸油管道。20世紀70年代,推翻了君主制,並試圖推行社會改革。農村人口認為土地分配和婦女權利與其傳統的伊斯蘭文化格格不入,在這種文化中,一夫多妻制、遮蓋婦女和以血換血的做法被接受。20世紀70年代喀布爾的政府缺乏農村人口的普遍支持。



出於多種原因,蘇聯於1979年向阿富汗派兵。首先,他們希望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他們還想保留20世紀70年代建立的政府,該政府由於缺乏軍隊以外的支持而瀕臨崩潰。第三,蘇聯希望保護他們在阿富汗的利益不受伊朗和西方國家的侵犯。



蘇聯派遣十多萬士兵,迅速佔領了喀布爾,並任命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為傀儡領導人。然而,當他們冒險走出要塞進入農村時,遭到了激烈的抵抗,贏得了伊斯蘭世界的支持。美國給了他們武器和資金。游擊隊對蘇聯採用游擊戰術。他們會很快攻擊或突襲,然後消失在山裡,造成巨大的破壞而沒有激戰。戰士們使用了他們可以從蘇聯獲得或美國給予的任何武器。抵抗者分散在阿富汗各地,就像一條沒有頭的毒蛇,可以被砍斷,但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心據點可以抵抗。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想要入侵阿富汗,主要是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對阿富汗不爽。

那麼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對阿富汗不爽呢?主要是因為此時的阿富汗羽翼漸豐,已經不想再受蘇聯擺佈了。

時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阿明不是蘇聯培養的傀儡,雄心勃勃的阿明一直想要脫離蘇聯的控制,於是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忌恨。

應該說這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克格勃將阿明處決之後,蘇聯還是以數十萬大軍大舉入侵阿富汗,這就不是簡單的報復問題了。

那麼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到底有什麼樣的考量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打開印度洋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是蘇聯國力最鼎盛的時期,當然也是美蘇爭霸的高峰期。

60年代以來,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在對外擴張中受到掣肘;70年代以來,由於和中東國家關係的惡化,美國遭遇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得不在美蘇爭霸中轉為守勢。

而同時期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重新轉向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上,國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在美蘇爭霸中開始轉為咄咄逼人的攻勢。

在蘇聯國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情況下,蘇聯開始了其自沙俄以來既定的擴張戰略,即將國土擴張至四大洋。

此時的蘇聯已經將國土延伸到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只剩下印度洋還沒有染指,所以如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成為勃列日涅夫思索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都受制於沒有溫暖出海口的窘境。所以向南擴張,也一直是蘇聯的目標。

若蘇聯將勢力擴展到印度洋沿岸,可以向西威脅中東地區,削弱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為接下來向非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到達印度洋沿岸之後,蘇聯也可以向東封鎖通往東亞的海上航道,從而威脅日本等以進口中東石油為主的國家。

另外作為一個讓曾經的超級大國大英帝國折戟的地方,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在勃列日涅夫看來,如果蘇聯能夠征服阿富汗,則可以顯示出蘇聯的強大實力以及勃列日涅夫的超強能力。這對於樹立蘇聯在國際上的威望,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從西面威脅我們

應該說勃列日涅夫的思路並沒有錯。但是從地圖上看,蘇聯從伊朗南下要比從阿富汗南下更有可行性。

雖然從伊朗南下需要經過伊朗高原,但是阿富汗境內也基本上是山地,而且從阿富汗方向向南進攻除了需要拿下阿富汗,向南還需要征服巴基斯坦才能到達印度洋,理論上說從伊朗向南到達印度洋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1979年,伊朗國內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的君主立憲制後,開始推行反西方的路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和伊朗走近成為可能。此時蘇聯若貿然進攻伊朗,勢必引發國際社會,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震動,而且對於蘇聯和伊朗的未來關係也會產生很多消極影響。

而進攻阿富汗,除了消滅阿明政權,最重要的是此時的阿富汗和我們是鄰國。蘇聯入侵伊朗,如同50年美入侵半島北,是對我們的嚴重挑釁。

50年代後期我們和蘇聯關係惡化後,70年代我們和美國關係緩和,對蘇聯形成巨大威脅,因此蘇聯不得不加緊對我們的封鎖。

1979年年初,針對東南亞小霸肆意擴張以及挑釁我邊境的囂張態勢,我們發動反擊作戰。而此時的東南亞小霸是是蘇聯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也是在南部牽制我們的重要力量。

不過因為蘇聯正在密謀入侵阿富汗,所以對於我們的行動,蘇聯並沒有向小霸提供任何支持。勃列日涅夫的設想是在9月份入侵阿富汗,從西面威脅我們的安全,並找回年初的面子。

3、拉回南亞的盟友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選擇阿富汗動手,除了因為阿富汗是我們的鄰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南亞國家巴基斯坦。

1947年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和印度前後進行了三次邊境戰爭。

二戰後因為宗主國英國的衰落,已經無力干涉南亞的軍事紛爭,而此時美國和蘇聯則參與到南亞事務中來。

在印巴兩國的對抗中,美國支持巴基斯坦,而蘇聯則支持印度。蘇聯和印度的關係可謂非常深厚,在1941年蘇德戰爭時,節節敗退的斯大林就曾經設想過蘇聯亡國後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到了二戰後,蘇聯和印度的關係更進一步。

在我們和印度不斷髮生摩擦時,蘇聯一貫選擇偏袒印度,致使印度氣焰更加囂張,進而引發了62年戰事。

到了70年代,印巴衝突再度升級,此時的美國為拉攏印度,選擇拋棄巴基斯坦,這使得印巴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關鍵時刻我們出手幫助巴基斯坦頂住了印度的衝擊。

在此時入侵阿富汗,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威脅巴基斯坦,進而為他的傳統盟友印度壯膽,而且蘇聯可以利用地理優勢重新發展和印度的關係,進而排除美國的影響。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蘇聯傘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向阿富汗總統府衝去。幾個小時後,喀布爾電臺播放了震驚世界的消息:阿富汗總統阿明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已經槍決,卡爾邁勒被任命為阿富汗政府總理,蘇聯軍隊被阿富汗政府邀請進駐阿富汗。這消息其實表明了,阿富汗已經被蘇聯佔領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黨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國政府,掌握了政權。1979年9月,新任的總統阿明處決了蘇聯支持的人民民主黨書記塔拉基,獨攬國家大權。蘇聯為了確保持續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處決了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屬於阿富汗親蘇一派。

為了進一步控制阿富汗,蘇聯派了10萬軍隊常駐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發的組織武裝抵抗蘇聯,聯合國大會也多次要求蘇聯無條件的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軍隊。蘇聯人民也對蘇聯自己侵佔阿富汗的戰爭表示不滿。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聯於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使得,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蘇聯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耗資多達200億美元,而死亡,失蹤的人口也達到了大約5萬人。


紅雨說歷史


因為在出兵阿富汗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聯都覺得自己勝券在握,更沒有因此而感到負擔沉重或損失太大承受不起。

坊間總愛說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蒙受巨大損失”,並以此臆斷“陷入阿富汗泥潭”是蘇聯解體的一大外因云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1979至1989年,蘇聯先後派出150多萬官兵赴阿輪戰,耗資約450億盧布,蘇軍在阿損失約5萬人(喪生1.5萬人),並損失近千輛坦克、裝甲車和約450架飛機(超過7成為直升機)——上述數字看起來挺“嚇人”,但請注意這可是整整10年戰爭的損耗。

換言之,每年蘇聯在阿花費不過45億盧布,僅相當於蘇聯每年3萬億盧布GDP的萬分之十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期蘇聯每年教育經費都有近400億盧布)。至於損失的戰車和軍機看似不少,其實分別只佔蘇軍裝備量(戰車約15萬輛、軍機約1.3萬架)的萬分之七、千分之五,憑藉強大的軍工體系,這點裝備損失蘇聯只消幾個月就能輕鬆彌補。

實際上,從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的5年時間裡,蘇軍一直牢牢掌控著戰場主動權,可以說始終把阿富汗游擊隊壓制得非常狠,特別是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給游擊隊造成很大損失。有資料顯示,同時期阿游擊隊卻有約8萬人戰死、超過7.5萬人受傷,另有數百萬平民傷亡。

直到1986年美國開始向阿游擊隊提供“毒刺”便攜式導彈後,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並創造了連續200天日均擊落1架蘇軍飛機的戰爭奇觀。

但軍機損失增大也並非蘇聯撤兵的主因,至於說蘇方高層為何軟化對阿戰爭立場,歸根結底還在於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推行“新思維”,其對蘇聯傳統戰爭觀大加鞭撻,認為“現代戰爭不會使任何人從中獲利”。據此,1986年戈爾巴喬夫公開宣稱“(阿富汗戰爭)是蘇聯一個流血不止的窗口”,並開始著手從阿富汗撤軍。

總之,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更多、更主要地是因為自身百病纏身,所以不想也不願再打下去——國內政經形勢不佳(特別是計劃經濟已陷入停滯)、外部敵對勢力強大,因此蘇聯才主動做出“收縮力量和戰線”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能力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美軍在阿富汗苦戰17年、傷亡2萬多人、耗資4萬億美元還在死磕)。


網言軍事


蘇聯為什麼要打阿富汗?

這個問題很搞笑,在中國阿富汗新聞長期能在中國媒體關注中的時候,老百姓想了解國外只能收聽敵臺和看參考消息。

由於地緣政治的關係蘇聯和阿富汗關係一直密切,蘇聯是最早承認阿富汗的大國,而阿富汗又是最早承認蘇聯的國家,在整個二十世紀中蘇聯都是阿富汗的主要貿易伙伴也是阿富汗的主要援助國。一直到1978年塔基拉領導的阿富汗人民黨(gcd)通過政變取得政權,他們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革,想在短時間內把阿富汗從一個封建國家改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農村的土地改革和一些違反人類道德的手段打擊宗教領袖,傳統勢力,以及老人。在塔基拉的人民黨取得政權後,最暈的是社會主義國家聯盟的扛把子蘇聯,本來它們和阿富汗一直保持良好關係,這突然間崛起的極端社會主義理論讓它們不知所措。人民黨的做法,讓比較瞭解宗教和民族問題的蘇聯感覺會出大事。一直到半年後阿富汗人民黨才跟蘇聯老大哥搭上關係,這時候塔基拉的政府已經暗湧不斷,塔基拉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向蘇聯方面提出派蘇軍進入阿富汗協助阿富汗人民黨政府對不同政見者的清洗,蘇聯方面本來是反對的,但是塔基拉提出來派中亞國家的塔吉克,土庫曼族以阿富汗人進入的辦法得到蘇聯的同意。塔基拉回國後?他的副手總理/首相阿明就把他拿下取代了他的地位。蘇聯方面覺得阿明不聽話不好控制,就發動政變,這時候我們報道中的傀儡政權卡爾邁勒出現了,在他或者在KGB和格魯烏的邀請下蘇聯軍隊全面“進入”阿富汗。阿富汗境內各種勢力,尤其是MSL,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地球上一YSL國家被蘇聯侵略了,從而來自世界各地的MSL開始對在阿富汗的蘇軍發起“聖戰”。這時候的兔子正緊密地團結在鷹醬的周圍,鷹醬提供資金和技術武器,巴巴羊提供訓練,兔子提供基本武器和彈藥來支持這些“恐怖分子”




用戶5964264513


我是怪咖,我來回答。蘇聯為什麼要打阿富汗,個人認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從阿富汗所處的地位置來看,阿富汗地處南亞和中亞的交匯處,像是一個十字路口各個國家想要東進西出以及南下北上都是需要經過阿富汗的。阿富汗對於蘇聯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阿富汗對於蘇聯來講控制了阿富汗南下印度洋,浸入溫水海洋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其次,阿富汗和蘇聯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轉變。因為在阿富汗戰爭以前,蘇聯和阿富汗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聯和阿富汗都是站在同一戰線上,共同反對美國的。但是後來隨著阿富汗國內的一場政變後,新的一批人掌管阿富汗後,對蘇聯的態度並不是很友好。而且阿富汗屢次提出要和美國搞好關係,這樣一來,蘇聯對阿富汗的所作所為是既惱怒又害怕。於是,蘇聯選擇攻打阿富汗。

另一方面就是阿富汗是又窮又破,實力又很弱,蘇聯可以很快的佔領那裡。

綜上所述,蘇聯攻打阿富汗,如果佔據了阿富汗有利的位置,蘇聯勢力到達印度洋,就可以和美國爭霸的戰略態勢得到明顯的改善,向西可以威脅中東產油區,向東可以進入東南亞,而且還能將連接歐亞大陸的海上通道切斷。所以說,阿富汗對於蘇聯有如此大的戰略意義,實在是讓蘇聯無法抗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