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這兩年,中國新一線城市的競爭,非常激烈。除了北上廣深之外,杭州、成都、廈門、天津等各個城市都意識到,只有將優秀的人才,吸納到自己的城市,讓人才紮根,才能保持城市的競爭力。

2019年,全國超過150座城市開啟“搶人大戰”,為技術人才提供各種政策支持。比如落戶政策,寧波市之前的政策是“全日制大專以上應屆畢業生”可以先落戶再就業,現在只要“全日制普通高校、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畢業15年以內”就可以先落戶再就業。這個範圍就擴大了好幾倍。

各個城市的搶人大戰背後,有著一個“零和博弈”的觀念,就是優秀的人才如果沒辦法就在自己的城市,就會被其他城市搶走。

未來城市的發展,除了互相搶奪人才,還有什麼方式呢?

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珠三角“抱團”

在其他城市互相搶奪人才的時候,珠三角的城市,卻選擇了另一種模式——抱團。

珠三角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一線城市中的廣州和深圳都在這裡,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加持,即便是面對其他城市“搶人”,應該完全不擔心才對,為什麼還需要抱團呢?

原因恰恰是因為珠三角的優勢巨大,給地區發展帶來了“甜蜜的煩惱”。

珠三角是中國人口結構最好的地方。從新生兒的數量來看,2018年廣東省一年新生兒的數量,就達到了143萬,超過了傳統人口大省山東省,成為中國最能生的地區。

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除了新生兒數量多以外,廣東還是中國人口流入最大的一個省份。根據相關機構的數據分析,廣東省每年淨流入人口超過了177萬人。

本地人能生,流入人口又多,這讓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有活力的省份。深圳人的平均年齡只有32.7歲,在“北上廣深”中,屬於最年輕的城市。不過,珠三角最年輕的城市其實是東莞,平均年齡只有30歲。

年輕勞動力多,城市有吸引力,當然是珠三角的優勢。但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這些副作用長期來看會阻礙珠三角的發展。

一線大城市廣州和深圳,房價會逐漸升高。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不平衡,人口最主要的流動方向,還是廣州和深圳。

人口多,房價水漲船高。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房價過高,會導致城市對他們的吸引力下降。

除此之外,深圳和廣州的產業結構正在逐漸趨同。深圳和廣州都是中國高速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彼此之間距離很近,對於未來的方向把控也雷同,相互之間競爭激烈。

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競爭的方式,同常是一個城市出臺政策支持某個行業,另一個城市會馬上跟進。比如深圳扶持新能源汽車,廣州會馬上跟進;廣州發展金融業,深圳也會立馬跟進。

不僅是廣州和深圳,在珠三角境內,即便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城市,也會在自己發展的過程中借鑑先進城市的經驗,產業也會跟深圳和廣州趨同。

基礎設施建設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一個下屬機構,提出過一個叫做“產業結構相似係數”的概念。根據研究統計,深圳和東莞、深圳和惠州之間的“相似係數”達到了0.9,差不多就是90%的程度。

所以,珠三角地區的報團取暖,為的就是避免區域內的城市各自為營,浪費了人力資源優勢。

在過去的10年中,珠三角地區採取了不少措施實現“抱團”。比如10年前,廣東省就開始開發珠海的橫琴島,為澳門的發展提供支撐。

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在橫琴實施的政策叫做“澳人澳稅”。澳門市民在橫琴,可以按照澳門的納稅規則繳納個人所得稅。差額的部分,由財政補貼返還。

今年3月,橫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跨境辦公的試點樓宇:橫琴總部大廈。澳門的企業到橫琴跨境辦公,不需要在橫琴進行額外的工商、稅務登記,還能享受租金補貼。

這就意味著,澳門企業在橫琴辦公,跟在澳門沒有區別。目前,橫琴已經累計註冊港澳企業3000多家。

今年7月,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規劃》,確定了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中心城市,來作為珠三角地區發展的核心引擎。這是在頂層設計上,為整個珠三角未來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有了規劃綱領,接下來就是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建設,比如高鐵和地鐵。

2010年,廣州和相臨的佛山,就建立了當時全國第一條跨城聯通的地鐵,廣佛地鐵線。這讓兩個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越來越快,接下來,廣州和佛山計劃17條對接的城市地鐵。

2019年上半年,廣州市還向發改委提交一份《城際鐵路規劃》的送審稿,規劃中提出,把地鐵線18號線,向北延伸至清遠,向南延伸至珠海和中山,貫穿整個珠三角西岸。如果批准,這條線的長度預計達到200公里,成為全球最長的地鐵線之一。

與此同時,深圳也在規劃,未來至少有10條地鐵線和東莞連接。未來的珠三角,城市之間可以說是沒有隔閡的。

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抱團的好處

珠三角抱團的好處,往小的說,能優化人口和資源的流動,一位年輕人,既能享受在廣州發展待遇,又能享受佛山相對低的房價。有了佛山的牽制,廣州的房價也不會猛漲。

往大了說,這種流動的趨勢,勢必會帶來更多的碰撞,推動商務往來和科技創新。城市之間從競爭轉向抱團,也會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變得更有特色。

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為珠三角各個城市分配了角色。比如廣州負責國際交通和創新的樞紐,深圳負責產業創新,東莞打造國際中心,澳門打造國際旅遊休閒中心。如此,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城市之間就能各司其職,發揮協同效應。

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城市”,大城市之間為什麼選擇報團取暖?

其實,城市之間的抱團取暖,不僅發生在中國的珠三角,在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趨勢。根據麥肯錫預測研究,2025年全球600強城市將貢獻全球60%的GDP。

以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等全球城市為核心形成的世界級城市群,代表各自國家和地區的最高生產力水平,未來全球的競爭,將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雖然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上弱於舊金山大灣區,金融弱於紐約大灣區,但未來珠三角變成一個城市時,經濟增長必定超乎想象。

想做成一件事,單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必須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協作網絡。對於個人發展是如此,城市亦然。

參考文章:《歷史性鉅變:長三角正在變成一個“省”,珠三角正在變成一個“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