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不仅出钱还出力,为何最后还是被杀死?

未到伤心处丶


如果朱元璋还能和沈万三见面,那真是见了鬼了!

据明弘治元年莫旦所撰的《吴江县志》记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张士诚攻占苏州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明朝是1368年才建立,相差了整整12年。


(脑补借钱场景)

但问题来了,《明史》卷113《高皇后传》中却清清楚楚地记载有: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说的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

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是乱民,该杀。” 马皇后进谏说:“我听说法律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而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的。老百姓富可敌国,那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

朱元璋就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太祖、皇后剧照)

这就是《吴江县志》与《高皇后传》的记录相互冲突的地方了,一个是死去多年,一个是被流放云南。

这两个记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我们先来看看,《明史 高皇后传》里三处可以讨论的地方。 其一,确定沈秀不是沈富(万三)。

沈万三也叫沈富,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做沈旺,我们可以拿有关沈旺家庭的史料来说明。

据清道光年间在周庄镇东颖村出土了明初昆山人卢充撰《故沈伯熙墓志铭》,序文云:

“公讳庄,字伯熙,姓沈氏,苏人也。其先世以躬稼起家,曾大父由南浔徒 (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即沈万三)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父旺(沈旺)丰姿庞厚,有二子,长曰至,季即伯熙也。”

这里交代了沈富(万三)、沈旺、沈庄(伯熙)分别为父、子、孙的三代直系血亲关系,并且沈富并没有“沈秀”这个别名。


(沈富、即万三)

其二,确定沈氏家族并没有被发配云南。

据《明史》可知,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1382)年,而明军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军进兵云南是在洪武十四(1381)年,第二年才彻底平定云南。

那么说明,就算是有“沈秀家族”被充军云南的事情,必须是发生平定云南之时或者之后,因为当时云南还是元朝的地盘,事情也还要发生马皇后逝世之前,即洪武十四到十五年,这样里面的各个人物才能对得上号。

据墓志序文中叙述沈庄(伯熙)生前的情况:

“坐若翁于堂上,俾家人具酒馔,伯熙与其兄(沈至)献寿称觞,怡怡怿怿,一门之内父子昆季蔼如也。”

意思就是说,直到洪武十九年,沈庄(伯熙)病死,时年40岁。

他的家族仍然为其立碑作铭,并叙述其生前一家其乐融融。

如果沈庄的祖父沈富(万三)在洪武年间还活着被充军,或者是沈氏家族有被充军,那么文章的语气就决不会这样写。

其三,明代多类史料连沈家人物辈份都搞错了。

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沈万三事迹上记录有失误。


(王世贞)

比如他记载永乐年间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的不法劣迹时说:

“吴人故大豪沈万三子文度。万三生尝伏法,高皇帝籍没其家”。

这段情节采入了《佞·纪纲传》 光绪《周庄镇志》也沿袭其说,还在开头加上“沈旺,字文度,万三之子”,越搞越乱。

而莫旦在《弘治吴江志》中就明确记载其祖辈莫辕姻家“沈文度者”,实“万三之曾孙也”。

这下子,连辈份也对不上号了。

其四,根本没有被流放云南。

据明弘治元年莫旦所撰《吴江县志》,他的高祖礼部侍郎莫礼曾归乡拜访沈家,记录当时沈家的一顿家宴:

洪武二十三年,先侍郎(莫礼)赐告归省,乃过访焉。其家屏去金银器皿,以刻丝(缂丝)作铺筵,设紫定器十二卓(桌),每卓设羊脂玉二枚,长尺余,阔寸许,中有沟道,所以置筯,否则筯汙刻丝作故也。行酒用白玛瑙盘,其斑纹乃紫葡萄一枚,五猿采之,谓之五猿争果,以为至宝。

事实上,洪武二十三年,沈氏家族仍在老家过着无比奢华的日子。

(豪华宴席)

据当时的社会环境,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重新大搞“胡党案”,三月,朱梓和王妃于氏吓得自焚而死;四月,李善长下狱,不久同一批功臣被处死,全家籍没。

莫礼正是在这样一种高压的政治环境下,胆战心惊地请假回乡作短期逗留。

他写下《归吴江省亲》诗:

“不才窃禄意拳拳,暂得承恩下日边。报国惭无经济策,思亲正是别离年。 千金难买身长健,五福无如寿最先。一笑归来茅屋底,喜看人月共团圆。”

可以看出莫礼用词谨慎,只是隐约地表达了不遭刑戮便是福的心情,和他一道回家的侄儿莫辕赋诗《洪武庚辰四月望日自京还山》就有一联说:“世路风波今暂息,惊心犹觉骨毛寒。”

而此时的沈家远离朝堂,所以他们并不知道,“胡党一案”之后的“蓝玉案”直接让他们的家族焚灭。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唯恐孙子太年轻,便横下一条心,重开杀戒,把一切可能危及朱家王朝的潜在势力通通铲除。

正是在这一政治背景下,以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首的“谋反案”应运而生。


朱元璋撒开大网,“胡党”之后仍有相当实力的“军功集团”和“江浙富户”便成了他的打击目标。

沈氏家族首先被卷入“蓝党案”,就是因为“王行”这个人。

王行,是个书生,在沈家、蓝家先后两次任西席先生。

朱标没死之前,天下人都知道蓝玉是朱元璋留给朱标最重要的辅佐重臣,当时沈家就依靠王行的关系搭上了蓝家。

等到蓝玉被皇帝清算的时候,王行就成了“谋反案”的第一个突破口,“锦衣卫”抓住“王行”同蓝家与沈家都有密切关系大做文章,牵连到的蓝家、王家、沈家、莫家等等有关系的家族也同样逃不过干系。

《明兴杂记》就记载:“高皇诛蓝玉,凡有只字往来皆得罪。”,只要有一点关系都被罗入诛杀的行列。


(受蓝玉案牵连)

《弘治 吴江县志》提到卷入蓝党的沈氏家族人员有“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八人,皆万三子孙”。

朱元璋亲自篡写的《逆臣录》中提及“沈德全、沈海、沈昌年、沈德嘉、沈文进、沈伯圭”。

而《弘治 吴江县志》的作者莫旦,其祖辈莫辕深知朱元璋心黑手狠,预先“冒认同姓隶洱海卫者一人为族”,莫旦才得以“变姓名亡命”。

所以,乾隆十二年的《吴江县志》卷五六《旧事》在引申“明太祖和沈万三的关系”时称,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

而王世贞《国朝丛纪》云“万三尝伏法,高皇帝籍没其家”、《明史》亦云“洪武时沈秀助筑都城、请犒军”。

其事互异,未知孰是?

很明显,地方志作者知道沈万三早就死于元末。

后来,乾隆朝在引申、钦定这段记录的时候不得不加上了这么一段按语。

个人认为《明史 高皇后传》的记录不实或者是采用野史充作正史,多为皇后扬贤名;而莫、沈两家在当时是姻亲关系,所以莫旦的《吴江县志》记录要准确得多。



(蓝玉案被掺假)

明显看出,沈家的灭亡来源于“蓝玉案”。

这个流传下来的“借钱不还”“发放云南”等等的说法都来自野史。

当时撰写《明史》的人,可能因为没有论证,或者是因为不敢实写明太祖的所作所为,就直接采用野史来充作正史了!

满清编的明史,失实太多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沈万三这几百年来,可是走了神运了,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民间甚至将他奉为财神。就连《明史》中的《孝慈高皇后传》、《佞幸列传》都提到沈万三的事迹。《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提到沈万三。沈的故乡昆山周庄成了旅游胜地。

民间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有人说沈家有聚宝盆;有人说他会炼金术;有人说他有恩于龙王,龙王报恩,万三致富;有人说他是簸箕星下凡,他老婆是扫帚星投胎,扫帚把财富都扫进了簸箕……

民间俗语也有与沈万三有关的,由于传说朱元璋借故将沈万三发配到云南,客死途中,他于意外得来的横财并没有使自己善终,因而后人将“横财”称为“沈万三的家当”。

可是,传说不是历史,史书也有可能错讹。

著名的明史研究学者顾诚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得出结论:沈万三确有其人,但他是元朝人,在明朝建立时已经去世了。

顾诚先生的《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最初发表在《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后又出版了《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一书,其中将《沈》文列为第一篇。顾先生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推荐一读。

详细的考证过程请读顾先生的原文,下面把原文的研究结果作一简略归纳:

沈万三,本名沈富,自仲荣。沈富子孙的墓志铭显示,洪武元年(1368),沈富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39岁。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如果此时沈富还活着,已经100岁上下。沈荣去世于洪武九年(1376),而其墓志铭说其父沈富已先于其去世很久。根据沈富后代墓志铭及相关文集推测,沈富的生卒年代大致是生于1286年(至元二十八)左右,卒于1348(至正八)至1356年(至正十六),大约活了六七十岁。

洪武十二年(1379)《苏州府志》没有提及沈富事迹。大学士朱国祯撰写《皇明史概》下笔慎重,以沈氏家族墓志铭为基本依据,对俗传沈万三事迹持疑似之间。洪武年间,沈氏已分为四家,但人们提到江南首富沈家时还是习惯于用沈万三来概括。沈氏的覆灭,是缘于胡惟庸和蓝玉案件。

明代野史笔记中已经有很多关于沈富的记载,有的是把民间传说记载下来,有的是不了解真相。编修《明史》的时候,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明史》又经过清朝皇帝的钦定,便成了权威的“正史”。乾隆年间吴江县志以沈富死于元代为主说,另引《明史》等异说。道光年间的《昆明县志》即引《明史》之说,以为权威。


邓海春


看过电视剧聚宝盆的朋友们都知道,沈万三是个经商天才,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财富,凭借自己的努力,资产万贯、田产遍布天下,成为江南的第一富豪。明朝建立后,沈万三又为朱元璋出了不少力,但是最后朱元璋竟然要杀沈万三,幸得马皇后求情,才被免死,最后发配至云南充军。为什么朱元璋对沈万三动了杀心呢?

我们知道沈万三曾经帮朱元璋修了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墙,有此功劳,朱元璋还封了沈万三的两个儿子大官做。可是沈万三居然要出百万黄金要替皇帝犒赏三军,这一下就惹恼朱元璋了。认为沈万三有意要代替自己,有谋反之心。我们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触动皇权这根底线的,沈万三虽然是好意,对朱元璋献殷勤,可是这样做,就有些过了,皇上岂能放过他。

其次,沈万三此时已经是富甲天下一方的巨豪,民间很多老百姓对他都是羡慕不已,沈万三先是修了南京城,如果在犒赏完军队的话,可能百姓都知道有沈万三的存在,不把朱元璋当回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