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文|鹤鸣甘棠

清朝著名诗人、学者张维屏曾经这样评价一个人:

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其中所说的“天才”、“仙才”是指清朝诗人黄仲则。

“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01 “好是不群折不屈”的秉直个性

说起黄仲则,大家或许不是很熟悉,而谈及黄庭坚呢,众人都知晓,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黄仲则便是黄庭坚的后世子孙,名景仁,江苏常州人,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名诗人。

而这位黄仲则呢,论诗名,与他的老祖宗不相上下,有“东坡以后,罕有其匹”之美誉;论境遇呢,却是有着天堂与地狱之别。

历史上的黄景仁一生为生存奔波,可以说是像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公元1783年,三十五岁时被债务缠身,病归西天,甚是悲惨。

  • 他是有基因天赋的。

公元1764年,15岁的黄景仁参加童子试,就夺取了第一名,备受常州知府潘恂的厚爱。

  • 他又是自命清高的。


“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他经常自比三国时期东吴的虞翻。虞翻何许人也,他文武全才,被孙权称之为心目中的“东方朔”。

东晋玄学家袁宏这样评价虞翻:

仲翔(虞翻的字)高亮,性不和物。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屡摧逆鳞,直道受黜。叹过孙阳,放同贾屈。

好一个“好是不群,折而不屈”,有才而不合群,不向权贵们折腰与低头,势必被“群体”所抛弃,黄仲则便是如此。

02 “此时有子不如无”的孝母情怀

公元1776年,黄仲则好不容易谋得了京城主簿之职,却放出了“长安居大不易,误矣”的狂言,不合群的本性也使得他居无定所,生活难以为继。最终靠朋友洪亮吉的援助,才把家人送回老家常州,以渡难关。

公元1771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黄仲则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告别母亲与妻子外出,写下了感人泪下的诗歌《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搴(qiān)帷(wéi)就是掀起门帘,出门的意思。

“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这时候,黄仲则是没有固定职业的,所以也是没有薪酬保障的,他的“别老母”只是游幕谋生,有不确定性因素。

什么是游幕呢?就是指古代的文人学士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游”的含义很明显,没有一定的目的地,有随遇而安的意思。

因此,黄仲则在诗中只能说“河梁”去。“河梁”是指桥,这里替代送别地。

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一方面是老母难离难舍,另一方面为了生存又不得不离。

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位白发苍苍,愁容满面的老母亲形象,此时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谁能不为之热泪盈眶呢?

生存对于生命来说,毕竟是第一位的,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大志大向呢?

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诗人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地点明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前途之路是多么凄楚和难熬。

诗人的窘迫处境,贫穷潦倒的状况,除了用“惨惨”二字来表述,再也别无他语了!

“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最后,诗人集自责、愧疚和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

母亲苦心养育儿子又有何用呢?还不如没有啊,如此也省去了老人家的操劳和心血!

这时候,黄仲则的内心世界实现了由个人情感到众生理念的升华,他是在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

这就是诗歌《别老母》的精华所在,平实通俗的语言,苦情唉叹的直抒胸臆,可谓是爱母、敬母、孝母作品中不朽的经典绝唱。

因此,瞿秋白先生对黄仲则如此评价:

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然而,黄仲则自己也为“此时有子不如无”一句诗,付出了艰辛的代价,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也赤条条离开这个世界,成为人生最大的遗憾。

03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实心境

其实,黄仲则除了遗传了老祖宗的文学才华之外,其他别的都是个人的造化。

他年少时候的诗名并没有给他带来物质上的丰足,生活只是每况愈下,越来越难。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黄仲则就是这样。

他的爱母爱妻爱家之愿都被他的清高狂傲与冷遇抵消了。

后人都只知他生活的困顿,很少有人探知他的处世心境,也只有了解深刻,才能完整的、全面的理解黄仲则这位“天才”和“仙才”。

“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公元1768年,他在二十岁时,就写下了一首《杂感》,表白了心迹,道出了苦水,控诉了现实。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诗歌的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的写作基调,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诗歌的颔联呢,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风蓬就是指蓬草随风飘转,这里来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是指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受到命运的束缚,不能再轻狂了;薄幸呢,一般指对女子负心。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使诗人锐气磨尽,万念俱灰,早已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想的人,反而得到了负心汉的骂名。

诗歌的颈联,这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诗人的心声,更是困苦的根源,那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诗人在自嘲之余,也是对当时的生存环境发出了怒吼。

“此时有子不如无,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读清朝诗人黄仲则

诗歌的尾联,诗人将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不好的预言),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因为秋虫的食物不如春鸟的充足,但是生活还是一样的往前走。

实际上,这是作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秋虫”,是自嘲之后的一种乐观心态。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的考验与戏弄黄仲则,虽然有一时的乐观豪情,但事与愿违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抛弃了他,如同一只“秋虫”,被严冬扼杀,再也回不到那活力四射、遍野新草的春天了。

结语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黄仲则是可怜的,”此时有子不如无”的黄仲则是可爱的,”好是不群折不屈”的黄仲则是可敬的,只有读懂了他的“可敬”、“可爱”与“可怜”,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短暂而凄美的一生。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对于黄仲则有过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他作出了中肯而客观的评价:

黄仲则的诗格,在社会繁荣的乾隆一代之中,实在是特殊得很的,我们但须看看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的集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才能非不大,学非不博,然而和平敦厚,个个总免不了十足的头巾气味。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

这一句“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也许会让诗人黄仲则安心瞑目的,他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已经成为了历史,他的“此时有子不如无”和“好是不群折不屈”却时时处处警醒着后人,那是做人基本的良知和品德,不论是“春鸟”还是“秋虫”,谁也不能脱离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坚守。

这就是黄仲则对今人最大的贡献吧。

1、雷启洪、农东光《历代咏别诗赏析》

2、陈靖《精品古诗词选读》

3、《360百科》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