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为何还要去送死?

杨晨予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庞统是个性格十分骄傲的人,不甘于失败,所以说是他的性格导致他白白去送死的虽然庞统在三国中也算是个厉害的角色,甚至有人说他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可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弱点。所以他还是没有斗过诸葛亮。

庞统当时被人称为凤雏先生,素来以足智多谋而见称,而且庞统是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能有这么高的评论,看来他真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大风大浪都经过了没想到竟栽在落凤坡这个小水沟。


据说当时庞统带兵到了落凤坡,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号凤雏,此地为落凤坡,当陨于此地!”,没想到就是这段话注定了他的命运,结果他被乱箭射死,死得悲惨壮烈。

要说庞统这个人在遇见刘备以前,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本来想在东吴某个差事,但是却没有人有此慧眼。等鲁肃反应过来了,人早跑远了。直到来到刘备这,同样不得重用。用咱们现在的话说,他的求职之路还是挺艰辛的。 直到有一天张飞发现了庞统的大才,所以马上像刘备报告,刘备才将他委以重任。

不巧的是当时庞统所在部门的负责人是诸葛亮,这还真是一个再坏不过的人事安排。

后来有一句歌谣:“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所以说当时诸葛亮和庞统是齐名的,其实这种齐名人物的关系很难处理,我想诸葛亮也不想有人和自己齐名。而且以庞统爱出风头的个性,他怎么能够忍受自己接受诸葛亮的领导?

同时庞统是想保护刘备,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刘备是蜀军的主帅,而当时去往争战地的路有两条,其中一条是大路,另一条是小路,假如庞统不去小路的话,那么刘备就要去小路了。作为蜀军的一名大将,庞统自然是不会让自己的主帅以身犯险的。

其次,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而恰巧庞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庞统在选择自己效忠的人时分析过,刘备并不像东吴孙权那么傲慢,也不像魏国曹操那么奸诈。所以刘备在挖掘庞统这个人才之后,庞统一直对刘备抱有报答的心理。

当然诸葛亮是何等人物,他知道庞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再加上他和庞统处于同业竞争的状态,怎么能让庞统受刘备的器重,因此告诉他,庞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最终决定了他折翅落凤坡的命运,不得不说还是诸葛亮坏呀。


总之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来诸葛亮也是有私心的。


江水趣谈


导语:当年有句传言,谁拥有卧龙或凤雏其中一人,就可以拥有天下。卧龙肯定是诸葛亮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经常以妙计战胜对手,而这个凤雏庞统竟然能与诸葛亮齐名,可见这个凤雏庞统雄才谋略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当年在落风坡的时候,庞统明知前面有埋伏,庞统依然选择前进,简直就是送死,一点反抗都没有。庞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为何?

我们先来了解下庞统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当时人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现在来看庞统为什么知道落凤坡有埋伏?

凶兆一。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有颗将星摇摇欲坠,于是去了封书信给刘备,要刘备小心为上。刘备告诉了庞统,庞统哈哈一笑,说刚刚斩了敌方大将泠苞,正好应了此兆,风险已经解除了!

凶兆二。刘备夜里梦到了一个妖怪,用铁棒打他胳膊,到现在还觉得痛呢?就把这件事和庞统说了,庞统一听,哈哈一笑,说主公你这是睡觉压的。

凶兆三。庞统临行前,说了句

“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

临行之前,说这话相当不吉利。

凶兆四。庞统临行前,马突然发了疯,将庞统掀了下来。而这马向来很听话很老实,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牲畜更有灵性,预感到了危险。

凶兆五。庞统马疯了之后,刘备将坐骑让给了庞统,刘备的这匹马叫作的卢,的卢虽然是千里马,但这马眼里有泪槽,必须妨死一个人,主人骑了才能安全。

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为何还要去送死?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报刘备知遇之恩。

刘备曾多次暗示庞统小道有风险,庞统依然选择小路,这是有意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刘备与益州刘璋产生间隙之后,刘备军与川军已经多次交兵,魏延更是活捉了冷苞,可以说两军矛盾不可调和,战事一触即发。再次关键之际,庞统向刘备进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取中计:攻下雒城,然后在徐图益州。

只是去雒城有两条道路:南边有小路,可以取雒城西门,山北有大路,可以取东门。庞统知道小路有危险,为了让刘备规避风险,庞统宁愿选择小路。毕竟刘备是三军主帅,在庞统看来,三军可以没有庞统,但不可以没有刘备。

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玄德曰:“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庞统)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曰:“大路必有车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

庞统取小路保护刘备,除了因为刘备是三军主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并且十分敬重庞统。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让刘备师出有名,直取西川。

刘备号称仁义之君,被刘璋请过去相助共抗张鲁,转眼快两年了,还没有得到西川的地盘。庞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公太仁义,这样取西川遥遥无期。恰巧这个时候和刘璋有了隔阂,再返回荆州的路上,刘璋派兵伏击刘备。庞统自然是一清二楚了,也知道这就是取西川的好机会。

于是,借口和刘备换了马,让敌将以为自己就是刘备。最后,果不其然,在落凤坡中箭而亡。刘备大怒,一面命人前去请诸葛亮、赵云相助,一面自己先行进攻西川。西川那些兵,哪里是刘备这个常年征战,手下算是老兵人的对手,没有多久,便得了西川。


庞统之死颇有些玄乎,恰巧有个落凤坡,恰巧庞统叫凤雏,恰巧庞统经过这里,恰好有只利箭,恰好射死了庞统,一切都好巧,到底是天意还是巧合呢?

我认为,既不是天意也不是巧合,落凤坡是在庞统死后得名的,庞统死于此处,所以人们才将此处叫作落凤坡。

总结: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危险,还要去送死,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主帅刘备。所以说,庞统最值得佩服的,不仅仅是他出色的才能,更是那一颗忠心护主的心。这才是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真正道理吧!



路之意


庞统是个著名的谋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与刘备分兵进击雒城时,主动选择了小路进攻,难道庞统不知道前面是“落凤坡?”难道他算不出前面会有埋伏?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随意出入曹操大营的谋略家,就这样被一个名不见真传的张仁用箭射死了?死的也太低级了!事情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庞统是因为看透了两个人的用心,才断然自己去赴死的。


他第一个看透的是刘备。得荆州后,刘备明明很想得西川,却又口口声声讲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这让庞统很为难,为让刘备取西川很是费了一些脑油,先是去西川见刘璋,接下来帮守城,在向刘璋要粮要人得不到满足后决然翻脸,终于找到了讨伐刘璋的借口。然而庞统心里是好笑的,刘璋的基业,你不取别人也会取,刘备是欲取还拒、道貌岸然,放着简捷的计策不用,非得绕个圈子,最终还是去夺刘璋的地盘。

在与刘璋翻脸后,终于刀兵相见,费尽了周折的庞统以为,可以迅速攻城掠地成就大业了,谁知,刘备的假仁假义病又犯了,在恩信未立的情形下,把擒获刘璋的部将泠苞释放了。泠苞被释后,回去又设计决涪江之水淹庞统之军,幸有庞统好友彭羕来相告才逃得大难。这也让庞统看透刘备,他为了仁义的外表,不顾手下人的死活!

他第二个看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取了荆州后,对取西川的问题上一筹莫展,拿不出可行的方案。庞统到来后,迅速制定了取西川的策略,并且设计了速取的方案,这些措施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在刘备的决定下,诸葛亮守荆州,庞统随刘备去取西川。



在庞统的调度下,刘备与刘璋开战,一路攻城掠地,拿下西川指日可待。这时,诸葛亮寄来了一封“恐吓信”,声称天象不利于主将帅。一个在大后方的谋士,不安心守城,却靠看天象去干拢前方将帅,是属什么用心?在庞统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心中,谁不知天象是用来笼络人心的“神术”,否则靠看天象就能打赢战争还需费那么大的劲干啥?在西川即将被拿下的前夕,诸葛亮的信让庞统很烦恼,甚至说出了诸葛亮想争功的话,可见庞统对诸葛亮的做法是很生气的。



一个心里想要地盘想的要死,却又口口声声讲究仁义,让手下枉费许多心机;一个对取西川束手无策,在看到成功在即时,又忙中去添乱。这些做法,让一腔男子汉气概的庞统感到很受伤。在西川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庞统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一个知天文地理、算无遗策又能指挥千军万马的谋士,竟然看不出那么一个小埋伏?让后人们想像去吧,一个有争议的死亡,该去谴责谁呢?


星下静思


庞统人称凤雏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可是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素来以足智多谋而见称。

我一直在幻想,庞统在蜀中,诸葛亮在荆州辅佐关羽,刘备居中指挥,卧龙凤雏分别从荆州以及四川,同时杀向曹魏,那将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可是历史不容假设,庞统在取西川之时就已阵亡了。

庞统作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大风大浪都经过了怎么就会栽在落凤坡这个小水沟呢?   


其实我们应该从庞统的个性着手分析。记得庞统到刘备处求职,他没有拿出身上的鲁肃以及诸葛亮的推荐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这个人极为自负,心高气傲!对自己的才华信心爆棚!然而他第一次求职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只是得到了一个地方官的官职,他为了吸引刘备的注意采用一种更为奇葩,甚至于极端的方式,怠政!

他的玩忽职守被人告发了,刘备派人去调查,庞统这才显示出自己的真才实学,小小秀了一把自己处理政务的才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堆积如山的公文处理完毕,这件事情让庞统狠狠地出了一把风头。从此他进入了刘备视野,但也仅仅是进入视野而已,离重用还很远。

刘备直到诸葛亮来到,经他推荐这才封庞统为副军师!


然而坏就坏在这个副字上!

当时庞统所在部门的负责人是诸葛亮,这是一个再坏不过的人事安排。在当时有一句歌谣:“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和庞统是齐名的,其实这种齐名人物的关系很难处理,他们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明里暗里的竞争,都想把对方压过一头。

以庞统这样的自负,以他这么爱出风头的个性,他怎么能够忍受自己在职务上要接受诸葛亮的领导?

这不是在向全世界宣布凤雏不如卧龙,这是在狠狠的打庞统的脸啊!所以庞统一直以孔明作为自己的假想敌,在找机会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强。这就使得庞统在处理事务时显得比较激进。


  

我们再来看看落凤坡至战前发生了什么?

孔明修书一封明确指出了此战的风险,孔明不愧是孔明。对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可是坏就坏在了这封信上。没有写封信。以庞统的智慧,肯定能够分析出此番作战的凶险,毕竟连常败将军刘备对比都有所察觉!

可是有了这封信则不同,前面已经分析了庞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再加上他和诸葛亮处于同业竞争的状态,庞统会对诸葛亮的建议产生逆反心理。这会影响他对事务的判断,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势。

更何况,只要打赢这一仗,他就能拿孔明写封信来说事,连孔明都没有把握做的事情,我做到了!这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布我庞统才是才智无双的当代第一人!


再加之一连几个胜仗下来,庞统颇有几分看轻蜀中豪杰之意,所以在几番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最激进的方案。这最终决定了他折翅落凤坡的命运。   

可以说庞统死在了自己的私心上,如果他能够和诸葛亮一样,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肯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的成就,可惜历史不容许假设。      


策神历史



这有两方面的意思。

∥庞统,的确是三国时期的“人中之凤”。然长相丑陋,给人印象很一般,朴素,愚钝。

∥而且为人喜好评价人,说话随意性还大。

  • 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评价陆绩,顾劭。喜欢高谈评论别人。
  •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蜀主醉,怒斥。――人众面前直言,是对蜀主不够尊重。

唯颖川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推崇喜爱。称其为“南州士之冠冕”。从此名声渐渐显赫于南州。


◎一句话,不招人喜爱,还招人嫉恨。这是一方面

∥庞统早先投身吴主孙权。而长期不受重用。

∥后在诸葛亮力荐中,蜀主刘备才得以会见。几番帐中问师,才得以器重。

∥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蜀主刘备对庞统的亲近和优待等同于诸葛亮。

周瑜卒,统送丧至吴。。。。。。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诸葛亮言于先主,后大器之,以为治中别事。与诸葛亮并与军师中郎将。

◎古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另一方面

∥诸葛亮留守荆州时,庞统跟随蜀主刘备进军蜀地,取占益州,献上、中、下三策。

∥进围雒县时,受到阻碍。为报答蜀主刘备,对自己的重用与信任。骑蜀主坐骑的卢马从落凤坡经过,被乱箭射中,时年仅三十六岁。


☆古今大多才华冠群,高于有学之士的,都很自傲藐人,招人嫉妒怀恨。

如果既有才华,又处世低调,为人谦和。不树敌,遵王。一生官禄顺达。

伯乐又赏识“马”,与君主礼敬奉事躬为。仕途可畅。

不用去用死,作报答。


我的小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这二人是三国最顶尖的谋士,智力爆表,算无遗策,可是,庞统为何算不出前面有埋伏呢?

庞统前往落凤坡之前,已经有三大征兆暗示此行大凶,哪三大征兆呢?

一是,远方的来信。

刘备和庞统攻打雒城之前,刘备突然收到了远方的来信,是诸葛亮写的,上面写道:

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诸葛亮乃算命高手,最擅长看星星、看月亮、断阴阳,屡试不爽,诸葛亮发现星象于刘备不利之后,立马命人快马加鞭地送来了一封鸡毛信。


看了来信之后,刘备大惊,当即便要返回荆州,哪知道庞统嘿嘿一笑,十分不以为然,心中暗想:“诸葛亮呆在荆州没事干,看我立了这么多功劳,分明是眼红了,等我打下西川,丞相之位必是我的了,哈哈!”

庞统坚持要打雒城,刘备就同意了。

二是,刘备的梦。

攻打雒城前一夜,刘备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天神,拿着打铁棍,使劲地砸刘备的左臂,刘备咯噔一下吓醒了,醒来发现左臂隐隐作痛。

卧龙凤雏,正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啊,刘备把这个梦说给庞统听,庞统哈哈大笑,说道:“主公啊,梦都是反着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主公是被诸葛亮的信吓着了吧!臣愿肝脑涂地,报主公知遇之恩。”


刘备见庞统说出了“肝脑涂地”四个字,更是惶惶然。

三是,庞统的马。

大军出发之前,庞统的马像是得了失心疯一般,乱跑乱撞,把庞统给掀了下来,畜生一般有灵性,它预知了前方的凶险,故此发出了警示。

刘备看到之后,心疼军师,就把他的坐骑的卢马让给庞统了,这个的卢马是神马,蒯越曾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刘备因为是真龙天子,所以骑着没事,但庞统就不一样了。


上述三大征兆,倘若有一点得到重视,庞统不至于命丧落凤坡,然而,庞统还是疏忽大意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实在令人唏嘘!

有人说,庞统之死,其实是故意找死,他是用自己的死给刘备攻打刘璋找一个借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庞统真的这么伟大吗?

我觉得不是!

攻打刘璋有一千个理由,何必以庞统之死为代价呢,换一个人死岂不更好,譬如马谡,正好刘备也不喜欢他,趁此机会除掉他,也就不会有后来憾失街亭了!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活生生的庞统呢!而且庞统也不是死于落凤坡,而是死于四十里之外的雒城。《三国志》记载: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

庞统死于流矢所中,一只箭飞了过来,不偏不巧,正好射中了庞统的要害部位。


庞统死于落凤坡纯属罗贯中的艺术想象,并且,三国时期根本没有落凤坡,直到唐朝时才有了落凤坡,庞统死在前,落凤坡得名在后。

大家不要被老罗忽悠了!


一半秋色


庞统死于落凤坡其实受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的误导。三国演义中,刘备受刘璋邀请驻葭萌关抵御张鲁,刘备到了葭萌关之后并没有立即打张鲁而是在当地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之后刘备和刘璋反目,庞统给了刘备三条建议,上计是刘备率一只军队星夜兼程赶往成都,趁着刘璋不备兵临成都城下,刘璋见到大军到来必定投降;中计就是攻取雒城慢慢打向成都;下记是率军回荆州择时取西川,刘备采取中计攻打雒城。


在出发前诸葛亮送来信说他夜观天象,觉得此时进军会损失主将,刘备看了就告诉庞统商议推迟进军。庞统说这是诸葛亮害怕自己建功的媚言,让刘备继续进军。在雒城外有两条路可以到雒城城下,庞统让刘备令魏延为前锋攻打雒城,庞统自己走小路攻打雒城。刘备害怕庞统出事让庞统走大路,自己走小路。而庞统不听,在出发前庞统被马摔了,刘备把自己的坐骑的卢给庞统骑。庞统率军走小路,而此时雒城守将张任害怕刘备军从小路攻打雒城就自己去小路伏击刘备,留下吴懿守城。到落凤坡果然看到刘备军,张任让先放过前军。庞统到落凤坡时,问此地是哪里,军士道:此地名为落凤坡。庞统说:我自己道号凤雏,感到不对劲让军队缓缓后退。此时张任看到白马时说:马马上就是刘备,下令放箭射死了庞统。

演义中的意思很明显是庞统到刘备账下,受了刘备恩惠但并没有为刘备立什么大功,所以贪功冒进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最后导致身死落凤坡。

正史《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三国志的记载就是庞统是死于攻打雒县被射来的飞箭射死了,这完全是个意外。所以是不存在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而去送死。这个说法大多是源于现在的电视剧拍的说法。


想名字脑壳痛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古代有一批人他们非常的特殊,特殊点就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答案很简单,被逼到绝境上了,不往前走一步是死,往前走一步也是死,与其如此倒不如死得轰轰烈烈一些。

事件回顾

落凤坡这个埋伏,不但庞统知道,甚至刘备也有可能知道。当然,如果说刘备知道的话,有那么一点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愿,但是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凤坡有埋伏,而且必须得死一个人。

如果在落凤坡没有人死的话,那么刘备就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话就没有办法占领蜀川,没有办法占领蜀川的话一统天下就达不到。

这是一个逻辑链,而且这个逻辑链非常复杂,牵扯到了三方的利益,简而言之,庞统想名留青史,刘备想名正言顺,而川蜀这一块土地或许早早的就想给刘备了。既如此,三方面一拍即合,开搞。

没错,这就是事实

在三国演义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庞统对于诸葛亮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服气的,文人相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顶天立地的谋士了。

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利益牵扯,除了利益牵扯之外也有很多很多的羡慕嫉妒恨。在庞统看来,诸葛亮和自己相差不大,诸葛亮帮助刘备定下了三分大势,而庞统帮助了周瑜,奠定了火烧赤壁。

可到头来忙前忙后,自己竟然没有诸葛亮名气大,一时之间庞统也钻了牛角尖儿,既然不如你的名气大,那就得想尽一切办法比你的名气大一点。可能这在咱们普通人看来可能没啥感觉,但对于他们、对于那些把名气看得比什么都重的谋士而言,可是要了亲命的事情。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庞统当时为刘备取西川谋划的是上中下三策,但他认为上策太急有些险、下策又太缓,之后采取了不急不慢的中策!如采取庞统之上策直取成都,因当时刘备与刘彰反脸开战之后成都空虚,兵家讲究出奇制胜避实而击虚胜算是很大的,若用此策也须就没有了以后诸多麻烦,诸葛也不用带兵入川荆州可能也不会丢掉,庞统也不至于因急于进兵被乱箭穿身、从而命丧落凤坡!他之所以冒险进兵想尽快拿下西川,一个有于诸葛亮争功之嫌,因诸葛已帮刘备夺取荆州立下大功,而庞统出道稍晚些,刚加入刘备阵营有些立功心切,再就是西川对于荆州太重要了,这在之前别驾张松回返西川之时,路过荆州向刘备献图时曾说,荆州虽为战略要地但同时也是险地,孙权时思侵夺曹操也没忘报赤壁兵败之仇,其意就是没有一个后方稳固的根据地,荆州很难守住,而西川民殷国富易守而难攻,正是理想此地!张松都能看出来其中之险,而卧龙与凤雏当时都在场,作为军事战略家的庞统与诸葛亮更是了解其中险情!没有后方的西川之地,荆州就像是无根之树,那是很难稳固的,刘备集团就无法与东吴曹魏相抗衡,这样就形不成三足鼎立之势,也须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庞统明知可能有风险甚至丧命,也要尽快拿下西川!



一江春水向东流6254


诸葛亮与庞统二人,以“卧龙”、“凤雏”齐名于荆州地区,徐庶向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见他二人的智谋和才气都是超乎常人。可是为何庞统却没有算到会中箭身亡?

庞统是在刘备进取益州的时候,帅兵进攻雒城的时候,不幸被乱箭射中,不幸去世。后来刘备将庞统安葬于落凤坡。《三国演义》中庞统是直接死于落凤坡,出现了戏剧性一幕,抬头一望,看见对面山崖上有“落凤坡”地名,与自己“凤雏”的道号暗合,“落凤”预视着自己将遭遇不测,果不其然遭遇伏兵被乱箭射杀。



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是戏剧,不是事实。庞统固然智谋超群,但是也重点在于军事谋略上,而不是算人命运前程的算命先生,根本无法准确算出他自己会死在何时何地、因何而死等细节具体的事情。假如庞统真有这个能力,他掐指一算,预知未来一切,又何必亲临险境,他此刻应该坐镇后方,想方设法破除这一劫难才对。又或者是根本就不用派兵攻打城池,只需要算准战争的胜负,然后施以技法,改变一切对自己不利的因数,就能顺利兵不血刃的获得胜利了。



当然以上假设是不可能成为现实了,所以庞统也不可能预算到自己会死在此地。庞统自跟随刘备以来,刘备将他与诸葛亮并列军师,尚未立功,此时刘备进取益州,正是他大显身手,一举成名的好时机,他怎么能不牢牢抓住,带领军队攻城掠地。

所以庞统的中箭身亡,完全是战争中的偶然,战争就有风险,战争的现场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为了政治上的胜利,和政治理想的实现,冒险忽然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