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內哪個地方的方言最難聽懂?

蟲媽說


在安徽說話易懂的只有阜陽市的潁上縣,六安的金寨縣,霍邱縣,淮南的鳳臺縣,壽縣,淮北市,上述的地方為什麼沒說市呢 因為那些縣的市裡人說話和縣裡又不一樣這些地方屬於淮河官話有皖北的地方又不同於其他皖北其他地方的口音 ,因為其他地方的確實和河南口音一樣比如阜陽市,阜南縣,臨泉,太和,蒙城,界首,利辛,渦陽等等。。。皖南的話是完全 難懂 口音 和土語太多了


愛的延續171


安徽最難懂的話,是皖南的祁門,黟縣,休寧,歙縣,績溪幾個縣的話。我老婆是祁門縣橫聯鄉,不到5000人口的一個鄉(現已合村並鎮了),就說說這個鄉的方言吧,這個鄉屁大的地方就有4種方言,靠近黟縣的幾個村落說著黟縣話,說祁門本地方言有一部分,還有一個村說著隔壁鎮上的話,但這3種方言不能互通,還有大部分村民說著江北話也就是“安慶話”,但這個鄉唯一能互通的就是“江北話”(因為好多村民祖輩都是從安慶移民過來的)。都說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在這個鄉就是“五里不同音”,可見徽州方言複雜性!


622233456789


其實不管是什麼地方的方言,都有很深地文化底蘊。上海灘說起來非常小,南北不到一百公里,東西不到一百公里,我從小在上海長大,不知道算不算上海人?上海戶口。但我聽不懂上海郊區的語言,我也講不好所謂的正宗滬語!


手機用戶50314772699


簡單的說,以大江大河為區分,淮河以北跟河南話很接近。因為是平原地區,方言發音還算比較接近,相對比較好懂吧!江淮之間合肥話,這個說不出來的特點,從合肥到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這幾個地方的方言是逐步的在改變,不過合肥話本質上跟蕪湖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不專業所以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從小在蕪湖生活過幾年,因此對合肥話也能懂,但是你要我具體區分,我還做不到那麼精確!再說到最有特點的,皖南和皖西,皖西大別山,接近湖北,安慶話,接近黃梅,說出來總有一種唱黃梅戲的感覺很有意思,六安我不瞭解所以就不瞎說了!

我自己是宣城旌德縣人,對於皖南的池州,黃山,宣城方言,宣城幾個縣市簡單的說,這些地方兩種方言,一個是方言,一個是土話,方言其實說起來跟蕪湖話類似,土話就是各地相互聽不懂,我旌德人完全聽不懂績溪人土話說的什麼,甚至甚至,我們旌德縣這麼小的地方,不同鄉鎮的口音都不一樣,俞村方言跟橋亭的就不一樣!哈哈很有意思!總得來說,安徽全省沒辦法說出一個完全有代表性的方言,大概得說,從北到南,方言難度係數逐步增加,老徽州地區的方言最複雜和難懂!


散場電影墨


安徽省屬華東中部,簡稱“皖”。安徽以淮河為界可分為皖北、皖南兩大版塊。南北差異很大,從經濟、地理、習俗、人文上都有著天壤之別。方言上也是這樣。

對於一個生活在安徽的人來說,我認為安徽的地方方言分為皖北、皖中、皖南三個語系。

一、皖北。

安徽皖北以亳州、阜陽、淮北三市為代表,其中阜陽是除省會合肥外的人口第一大市。地理上皖北與中原大省河南接壤,語言上深受河南語系的影響。從吐字、發音、習慣性用詞上來說,假如你是一個外鄉人幾乎聽不出來有什麼不同。

二、皖中。

皖中是指以合肥為中心,方圓一百公里的地區,主要包括六安、合肥、巢湖等地區。這些地方的方言都接近於合肥話,生活習俗也大抵相同,屬古時的廬州地區。

三、皖南。

安徽的皖南屬長江中下游地方,大部分都分佈在江南一帶,與江蘇、浙江、江西交界,這裡的方言也最雜。馬鞍山、蕪湖、宣城因與南京相交,說話略帶南京口音。而地處東南部的黃山市又因為和浙江、江西為鄰,加上本地濃郁的古徽州腔,可以說每一個縣的方言都有所不同,但主要以徽州話為主。

問題中提到,安徽省內哪個地方的方言最難聽懂?我認為還是黃山的民間方言,當然若你到黃山旅遊,說普通話交流沒有任何問題。


米鬥文史


當塗,當塗這個地方,語言複雜程度,您沒有到過這地方,是無法想象的。

這麼說,也許您就知道個大概了。

如果您是當塗一個高中學校的老師,您的學生家長之間談話,您可能一句也聽不懂。對,您就是本地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您是老師,但是,家長們的談話,您一句也聽不懂。原因很簡單,他們說的是他們本地語言。

城關地區,是南方官話,和南京話很相近。外地人聽起來,就是南京話。

城關附近的話,新橋鎮,黃山鄉,銀塘,語言接近,但是明顯不是城關話了。

查灣鄉,年陡鄉,烏溪,語言比較接近。

黃池鎮的語言,卻有點特別,但是,還是很容易聽懂的。

塘南,興永,大壠,語言就有點怪怪的了。只是腔調不同,仔細聽,還是能聽懂大部分的。

石橋附近,語言算比較好懂的。

湖陽鄉的語言,非常接近蘇州話了,聽起來很費力,但是,因為本地有一定吳語環境,硬著頭皮,還是有一些發音,能夠聽懂。

博望話,就非常獨立了。如果是博望新博人他們之間交流,您可能一句也聽不懂。

一個縣的語言,居然如此多,如此複雜,真的很少見。我們在大多數地方,同一種語言覆蓋,幾個縣至少幾個鄉鎮,才是正常的。北方地區,更是幾個省的語言都差不多。可是,當塗這個地方,隔一條田埂,就語言不同,真的很少見。


老楊老師2


黃山市原名叫徽州,居民以移民為主,商業發展曾走在全國前列數百年,方言也是豐富多彩,被語言學家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也是最複雜、最難懂的方言。

屯溪人說話真難懂,把錢喊“銅鈿、洋錢”,幾毛錢說“幾角洋”。其實,這些方言,有些黃山市其他區縣人也犯迷糊。

在我們徽州城鄉,男孩叫“囡”,女孩叫“妮家”,兒媳婦叫“新婦”,逛街叫“蕩馬路”,雞蛋羹叫“雞子糕”,睡覺叫“睏覺(kun gao)”,玩耍叫“嬉”,女孩漂亮叫“標誌”“像(ceng)樣”,說男子好叫“氣魄量”。

在徽州,常有人提到“說鱉”,這是聊閒天談古今的意思,常用語之一。許琦稱,徽州方言有自己的曲調、韻音,有些是捲舌音,有的用重疊詞,比較軟綿。比如天冷叫“冷修修或冷颼颼”,天涼叫“涼修修”等,說物件很大叫“老老大”,水淺叫“朗朗淺”。

徽州多山、多水,以前人們散居在河邊、山窪,往來不多。隔座山,隔條河,語言都會有差異,跨鄉鎮或到外縣走親戚,往往互相聽不懂,經常還會產生誤會。比如,家,在徽州就有幾種說法,如guo、ga、 gao 等。

徽州山間,有很多安慶來的江北移民,以前世代住在高山,聚集而居,保留了外來語言特色,也受徽州方言影響、同化。久而久之,江北移民的語言既不像安慶話,也不是徽州話。

很多江北後代在上學、經商或平時交往時,為和本地人溝通方便,多以學來的徽州方言開頭,說不了幾句,詞不達意,又改回變異了的江北方言,雙方要連猜帶蒙。這樣的場景,在徽州各地經常遇到,有趣又有些尷尬。徽州人出遠門,會察言觀色,正式場合還會暗中委託個“翻譯”,以免鬧笑話。

其實,在我看來,方言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


黃山古村吳秋虎


我曾經在皖南有過一段時間,在蕪湖近十年,安徽自古就有皖南皖北之說,按當地人習俗,蕪湖長江以北尊稱晚北,皖北說話帶捲舌音,口音重,但比較接近普通話 ,所以說比較能聽懂。

皖南以蕪湖,銅陵,宣城,池州,徽州,徽州就是黃山遍區包括歙縣,績溪,祈門,等。我認為蕪湖銅陵,池州,宣城口音接江蘇南京一帶口音,黃山遍區更接近浙江一些,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知是否恰當請理解。


手機用南山居士


確實, 安徽分為皖北和皖南。

皖北地區說的話我感覺和河南那邊說話差不多,都一個調 ,但是他們說的話都是很容易聽懂 ,差不多都是普通話,只是聲調不一樣。還是容易能聽懂的

然後就是江淮地區一帶了,合肥話極具合肥特色,六安話感覺和合肥差不多。大家如果沒聽過可以上網看看《我愛飯米粒》這部電視劇,大家一聽就知道合肥話了,很好區分

然後就是安慶一帶和皖南地區了,別看地方不大,但是方言很多。而且不是當地的人很難聽懂,比如小編是池州人,可以聽懂安慶話 ,但是聽不懂黃山話,又是另一種口音了。有時侯,皖南同一個市區,好多話你都聽的不太明白 ,差異很大的

總之,方言文化博大精深, 淵源流長,希望得以傳承,在外拼搏的人如果在外面能聽到家鄉話的 哪怕看到家長的車牌,真的有種他鄉遇知己的感覺!




徐徐生活日記


講個笑話。很早以前,一銅陵人給繁昌男青年介紹對象,當時比較害羞,選一小食店見面,那女孩邀幾個好夥伴同往。男青年見幾個女孩,不知哪位是,就問媒人,媒人用方言說,就是那二分頭(頭髮從中分,扎辮)那個,可銅陵方言分是婚音,那男青年不懂銅陵方言,當即理解為二婚頭,心裡很不快活。因是夏天,小食店較悶熱,那女孩見男青年穿著正規(當時流行中山裝加襯衣),就對男青年說,天這麼捏(熱),把外衣脫了,不然捏(熱)死你。男青年撥腿就走,心想,一個二婚頭還這麼兇猂潑,雖長相可以,還是算了吧。後媒人反覆問原因,男青年才說出實情,原來鬧誤會了。最後兩人還結了婚,村人常拿這事開玩笑,戲說他老婆是二婚頭(二分頭)。可見銅陵某些地方方言有多難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