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導語:蘇永軍,山西蘇氏琉璃第八代傳人。2007年,文化部派清華大學邱耿鈺教授到山西為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製技藝這一項目到蘇永軍家中考察。

經多方考證,證實了蘇家祖上從明代萬曆年以前就開始燒製琉璃製品,確認了蘇家現存的窯址和模具等文物。2008年國務院文化部給蘇永軍家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製技藝》的牌匾。這使得自幼受祖輩薰陶酷愛琉璃事業的蘇永軍更加有了要把山西蘇氏琉璃技藝傳下去的信心與動力。

從2007年開始,蘇永軍跟隨葛原生全面系統地學習琉璃燒製技藝。在葛原生的悉心教導和自己多年刻苦的鑽研與實踐下,不僅全面掌握了琉璃燒製技藝,還協同葛原生成功破解了已瀕臨失傳,琉璃之中的聖品——孔雀藍的配方奧秘,恢復了製作孔雀藍的技藝。

在學習琉璃技藝的期間,蘇永軍還挖掘出了祖上於清嘉慶年間給皇宮制琉璃瓦的配方,得以推廣應用。製作了琉璃字、琉璃花等產品,發明了琉璃鑲嵌製作工藝,為我國牌匾文化的創新作出了貢獻。為開創蘇氏琉璃的嶄新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蘇氏琉璃字匾《心經》


破解世家工匠都視為絕技的神秘孔雀藍釉  

蘇永軍是個不做則已,一做非得一鳴驚人的人。幾年時間裡,他針對琉璃瓦在使用中掉釉的問題作了深入研究。經過大量的挖掘、整理、試驗和研究,蘇家掌握了用當地特有礦石代替釉中的金屬氧化物,改善了鉛釉品質,提高了坯釉結合度,破解了琉璃瓦掉釉這一難題。

其次,還適應環保的要求對琉璃燒製進行研發和改造。研製出了節能環保的一次性燒製工藝(傳統的琉璃必須分坯、釉兩次燒成),目前黃、灰、黑琉璃瓦均已燒製成功。而且由過去傳統的用煤燒製改為用液化氣燒製,解決了琉璃燒製過程中的汙染問題,達到了國家規定的環保要求。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蘇氏琉璃

此外,蘇永軍和師傅葛原生研發的孔雀藍、宮廷黃以及各色琉璃牌匾作品,受到全國各地琉璃愛好者的歡迎。琉璃釉料的配比除了考慮顏色的差別外,還要注意與坯料的膨脹係數相匹配。

琉璃大都採用澆釉、蘸釉的方法施釉,由於在施釉的過程中坯體吸附釉漿及其水分並不是等量的,所以掌握好釉漿的厚度是個技術性較強的環節,只有經過長期實踐,才能練就一套過硬的功夫。

琉璃釉料的配製在這一行業中是最難掌握也最具隱蔽性的技藝,尤其是像孔雀藍這類釉料的配方,因它的配方複雜、製作難度大,世家工匠都將其視為絕技。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山西平遙城內的琉璃龍壁

蘇永軍的爺爺當年因戰亂沒有全面掌握這項技術,而且過去的部分用料也已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情況。蘇永軍的爺爺1982年故去之後,葛原生接過重擔,潛心研究孔雀藍釉的配製技術,用了近30年的時間,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才徹底破解了孔雀藍釉的配方,掌握了各種色調的孔雀藍釉調製方法,現在能燒製出上百種深淺不一的孔雀藍琉璃製品。

用化學藥物製作的琉璃壽命一般只有20年,而古法琉璃幾百年都不會掉色。蘇永軍也參與了孔雀藍釉的研製,其繁複程度,很難用語言表達。雖然現在看來就是張一捅就破的窗戶紙,可成功之前,費盡了師徒的心力。如今,蘇永軍能燒製出深淺不一的各類孔雀藍琉璃製品。

針對當前黃琉璃瓦不經年代,屢有掉釉的質量問題,蘇永軍著力挖掘蘇氏古方,利用當地特有的原料,配製坯釉,為防止掉釉,改進色度,從根本上改善了黃琉璃瓦的內在品質,成為獨具特色的“蘇氏宮瓦”。讓蘇氏宮瓦不僅在太原市馬莊芳林寺、棗園老爺廟、西吳太極宮及太谷、清徐等多處展示其風采,更遠銷到四川康定南無寺大面積使用。蘇氏宮瓦經受寒冬烈日的考驗,依舊顏色如初。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造型栩栩如生的龍造型琉璃筆架


順應潮流推出新品,為琉璃事業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琉璃製品多是大紅大綠、粗老笨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工藝品的藝術品位要求越來越高,老式的琉璃製品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蘇永軍說:“祖輩上傳承下來的技藝,並不想因時代的改變而沒落,為此,我們在傳統的技藝之上,豐富了它的表現形式,讓老百姓都能欣賞它、喜歡它。”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和師傅一道,將琉璃拓展到了文化領域,尤以琉璃匾額藝術為勝。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蘇氏琉璃牌匾

書法家只要提供紙質作品,他們就能原汁原味地將其做成琉璃字,鑲嵌在訂製的優質木板上,加上雲鉤,即可懸掛。即便是書法作品上的印章,他也能將琉璃燒製得一模一樣。對於琉璃牌匾的研製歷程,蘇永軍說其中的難度並不比研製孔雀藍釉低,前前後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製作一幅琉璃牌匾,一般要一週左右的時間。經過選料、粉碎、陳腐、揉泥、塑型、烘乾、塑燒、釉燒、鑲嵌等工序,一幅琉璃作品方能製作完成。

因為琉璃是土與火結合的藝術,製作過程不好控制,一旦出窯的東西有些許瑕疵,就只能當作廢品了,有一段時間,蘇永軍說廢品多得都得推著三輪車倒掉,那一年多,不但沒掙著一分錢,還倒貼了很多錢。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琉璃筆架


文化傳承 | 結緣土與火的藝術,記錄民間琉璃匠人的別樣琉璃情緣

文創產品琉璃筆筒

琉璃牌匾和文房用品的誕生無疑是蘇氏琉璃改革創新的一次大膽嘗試。近年來,他們在成功研製牌匾的燒製方法後,文房四寶和文玩用品也相繼試製成功,並實現了產品轉型、升級。現在,蘇永軍的兒子蘇琪也在父親的感染下參與到蘇氏琉璃的製作之中。(結束)

每日深閱讀,持續更文,感謝閱讀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