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在著名土陶之乡山东省泗水县柘沟镇,有一位孜孜以求为抢救、挖掘恢复历史文化遗产—鲁柘澄泥砚几乎耗尽了下半辈子心血的老艺人,至今虽年逾古稀仍不放弃,他就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玉祯先生。

杨玉祯一九三七年四月生在著名的“土陶之乡”柘沟镇,一九五二年参加工作,曾任济宁市书协理事,泗水县书画研究会会长。多年来, 书法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世界书画铭鉴》、《共和国百位将军暨书画名家书画精品集》、《中华创业功臣大典》、《山东书画家》、《世界名人录》等数十部典籍。

1989年孔子文化节期间,省金石专家石可提出恢复鲁柘砚生产的愿望,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重视。于是,一所简陋的泗水县鲁柘砚工艺研究所诞生了。石可先生带领着三名当地民间能工巧匠研发鲁柘砚。出生于泗水县柘沟镇农村、小时候接触过鲁柘砚,时任县工会主席的杨玉祯临时受命,担当起“研究所”所长的重任。从此,他的下半辈子与鲁柘砚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无资料,二无技术,一片空白,条件非常艰苦。一切从零开始。建小窑,购置澄泥工具,自己动手制作装泥浆的布袋,搭建阴干泥浆的凉棚,置办整毛坯的板、锤、刻刀等工具……

1990年冬,第一窑鲁柘砚试烧。为保险起见,石可只放了一件作品。从备料、澄泥、成坯、雕刻、装窑、烧结等道道工序都格外谨慎,第一窑竟然奇迹般成功了,大家都非常兴奋。

鲁柘澄泥砚,又名鲁柘砚、柘沟陶砚,因产于周朝鲁国属地制陶古镇山东省泗水县柘沟而得名。相传为唐朝时四大名砚之一,南宋以后,鲁柘砚逐渐失传。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访华团成员提出要购买鲁柘砚,这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发现鲁柘砚原产地在泗水县柘沟镇。此后,泗水县多次组织研制生产,均未获成功。

1991年后,鲁柘砚的研制、制作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过程,现已研制出十多个花色、200多个品种(以仿唐宋名砚为主)。鲁柘砚具有沉静坚韧,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手触生晕,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古朴大方等特点,其质地、造型、色泽等方面,不仅超过宋代所制,还优于国内同类澄泥砚。

“模削谁成几上宾,洪钟作式出陶均。设如洞理文流响,七召畴为待扣人。”这是清乾隆皇帝为其收藏的钟式东鲁柘砚所赋的一首诗。诗中所说的东鲁柘砚,即为山东泗水县柘沟镇所产的鲁柘澄泥砚。作为大汶口文化和古卞国所在地,泗水县柘沟镇自古以来就是“土陶艺术之乡”,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泗水县境内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制陶工艺。其中,鲁柘澄泥砚更被视为土陶中的代表而被世人熟知。

如今,鲁柘砚已经走出了国门,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朋友的喜爱,甚至作为国礼赠送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贵宾和友人,架起了中、外友好往来的桥梁。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鲁柘砚制作大师——杨玉祯

赵伟摄影、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