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长山镇,曾为长山县。在其历史上有过长山八景之说,然说法不一,经多方考证和问询,其中多有误会,长山八景并非单独八景,而是官方认定和民间相传的两个“八大景”,又称“外八景”和“内八景”,严格说应为“十六景”,但现在看来其表达的内、外之分并不十分正确,有些景观甚至有凑数之嫌。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官方认定的“八大景”分别为:於陵夜雪、长白晴岚、范祠烟雨、齐囿风光、米沟荒草、济水归帆、莲台暮秋、系河夕照。

而民间“八大景”分别为:四坛、八坠、八个狮子难成对,月牙、双塔、铁佛寺,孝水南流有金碑。

一、四坛

四坛第一坛为社禝坛,即现在的西神坛村位置。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长山县志载:“社禝坛在城西二里,高三尺,四方各广二丈五尺,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露顶,神位二座,坛垣东西十二丈五尺,南北十七丈。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开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社稷”原意是土神和谷神的意思。而土神和谷神所掌管的土地、粮食,又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基石。因此,历代的君王都很重视对土地神及谷神的祭祀。因此久而久之,“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渐渐被人们用来代称国家了,社稷神每岁二、八月,上戊日祭。

四坛第二坛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即现在的南神坛村顶,烈士陵园位置。

长山县志载“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南二里,坛制、规模、建修、年月俱与社禝坛同,神位三座。”风云雷雨山川神每岁二、八月,上戊日祭。

祭祀的愿望是渴望获得雨水、风雷或阳光等自然力,以保证农业的丰收。

四坛第三坛为先农坛,约在现东关村东首路北位置。

长山县志载:先农坛在东关外路北。雍正三年奉文建,设屋五间,坛一所(补) 。

先农既神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坛先农,则神农也”引;“坛于田,以祀先农”引。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引)。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四坛之第四坛为邑厉坛,约在现信用社东北角位置。 元末,社会动荡,战争连绵,大量平民和士兵伤亡。面对如此众多的亡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自不会等闲视之,据载:洪武三年八月“乙酉,遣使瘗中原遗骸”。十一月“己亥,设坛亲祭战没将士”。

长山县志载:“邑厉坛在城东北半里,高三尺,四方各广三丈一尺,垣东西十三丈二尺,南北十三丈。祭文碑一座。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开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邑厉坛鬼神每岁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祭。

以上四坛除“邑厉坛”外,其余三坛均为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在康熙五十二年闰五月,长山知县孙衍因大旱而率众祈雨,曾作《酬邑神文》。在文中首先描叙了当时旱情的严重情况:“序届朱明,炎熇滋盛。榴花照眼,红英迎烈日之晖;柳带垂腰,罨黛鲜祥云之色。习习风微,少女黑蜧难飞;煌煌影挂,长虹商羊不舞。以致南亩之土膏鲜润,几令西畴之禾黍将燋。”

然后又对祈雨的动机,及时间、方式、愿望进行了描述。“衍化雨无才,搴云未逮,寅清莫展。深惭力可回天,将享多愆,敢兾诚能动地。睹此雷声绝响,何来紫陌之膏?电线空摇,孰起白坟之坼?情深蒿目,时切焦心。敬择本月二十二日,招同僚属,庄设祈场。禁止刑牲,克体好生之念;肃清坛坫,聿毁省过之思。仰赖尊神,俯垂鉴佑。丹诚上感,响应在陟降之先;悃愊下通,弭祓在禨祥之外。”

最后是祈雨过程和效果,其喜悦之情溢于纸上。“青词乍展,旱魃潜形;心炷方焚,阳乌敛曜。即于是日大沛甘霖:黄昏乱打梨花,清夜遍零梧叶。车随屏翳,无须仙子行云;辇动丰隆,自有阿香推毂。滚滚檐珠洒落,冲残满沼荷珠;翩翩石燕腾空,惊散一帘语燕。绿畴带雨,行看稻饱琅琊;红粟翻风,伫见香含实颖。仓箱遂登于大有,棅穗预兆夫丰年。从此百里滂沱,亷泉不竭,四郊沾足,古井皆波。虽荷上帝之宏仁,实赖尊神之覆庇矣。”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二景 八缀

八缀,在南神坛顶上。是八块石柱状如荷花般围在一起的石头,高约3米,在长山城墙上就能看到,民间传说为八仙所化。建国后于 1953 年在坛顶建烈士陵园时,将其拆除,从此,同“范里故里”的石碑一样,再也无处找寻了。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三景 八个狮子难成对

在过去长山县城很多地方曾分散停放着八只石狮子,都是是独立一处,制作年代不同,造型不一,均不成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而制作,截止今天依然没有准确说法。解放后,特别是“破四旧”时期,很多文物被毁,这些石狮更不知去向。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四景 月牙

月牙既月牙桥。在长山县学宫的棂星门内和大成门前有形如新月的池塘名“洋池”池正中建一长桥,桥为拱状雕花建筑,亦如新月,故名“月牙桥”。桥如长虹卧波,天光碧云,相映成趣,传说昌莹澄澈的池塘中有一金蛤蟆,唱起来声彻全城,极具迷人色彩

“ 泮池”又称“泮宫”,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 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 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长山县志载:“康熙四十年三月十八日,学宫泮池之左,兴庆云绕柏树而上者,竟日不散,西庑亦如之,殿前松杪突起新枝,状若笔峰。”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五景 双塔

据朱洪林先生主编《长山镇志》载:在铁佛寺门外的广场上。据旧志载,原有浮图(佛塔)十八座,明朝初即仅存两座,此乃双塔。塔为青石叠成的三级高塔,塔形玲珑,巧夺天工。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六景 铁佛寺

铁佛寺亦名兴教寺,载入《山东通志》。寺在城东南角、砚池湖东岸,寺内供铁佛一尊,高约一丈,寺前广场南为关帝庙,西靠砚池湖建有孤贫院。日军侵华时将铁佛抢掠运走,不知现存于日本何处。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七景 孝水南流

孝妇河,是鲁中大地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始于博山,流经长山,入桓台,复注于小清河。从博山始,一路奔腾向北 向西,进入长山境内后忽折而向南一小段,环绕长山城向北流去。向南的这一段,因为是孝妇河整个流向中唯一南向的一段,被当地人称为“孝水南流”,成为长山“民间八大景”之一。清庠生李廷槐著的《长邑山川脉络说》中提到“孝水巽来,朝离、抱坤、归乾,势如带环,跨水结局。” 其非常形象的说明了长山县城“玉带环腰”的风水格局,“水外诸阜,罗列拱卫,余气盘旋。”


消失中的长山八景之民间八景

.第八景 金碑

  1. 据朱洪林先生主编《长山镇志》载: 此碑在文庙大成殿前,碑色青黑,石质光滑细腻。如轻轻敲击,则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如琴音,如钟鸣,幽雅悦耳,故名之“金碑”。

文庙的解释孔子庙。 唐朝封孔子为文宣王 ,称其庙为文宣王 庙。 元明以后称为文庙。

本人陆续在朋友圈发了长山八景之“官方八景”,今天又总结了一下“民间八景”。以上长山八景,包括“官方八景”和“民间八景”已基本消失,甚至乾隆年间官学大成殿(文庙)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拆除,不得不说非常遗憾,在全国性的大建设和改造中更有部分地下文物古迹被毁、被流失。建设前要对地下文物、古迹进行论证、评估基本形同虚设。与某些地区借某块碑、某颗树、某个地名大造旅游资源不同,这些年我们的文化旅游开发还停留在世纪初的水平。这次再推“八景” 说,也冀望爱惜长山不多的旅游资源,弘古城之风,扬贤者之气,有序推进长山历史资源的开发,促进历史传统文化的发展。

振波于2020年农历正月初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