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成俗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安顺,作为一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城市,自然也少不了八景。

据《安顺府志》记载,“郡城八景”即安顺老城内的八景,其一为“笔锋耸翠”,其二为“砚石濯流”,其三为“高楼伴云”,其四为“曲波泻月”,其五为“星阁春”,其六为“文苑秋阴”,其七为“钟惊旅店”,其八为“花映文场”。

安顺八景之首:笔锋耸翠

“笔锋耸翠”是安顺八景之首,它是西秀山白塔,又名望城塔或者文笔塔,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至今保存完好。白塔为等六变锥状形封闭实心塔,共八层,以白石镶砌,每边为3米,周长18米,基座高1.9米,塔身六壁自上而下刻有六尊佛名;各佛名下方,还分别雕有一尺见方的佛像一尊,佛像下又各有同等大小的护法神像,雕刻形制简洁明快,石料镶嵌密实无间,工艺十分精湛,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在没有大型机械作业的遥远古代,在这高高的山上,修建这样一座高大严谨、雕琢精美的石塔,要怎样智慧和愿心的工匠方能为之?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圆月伴塔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月映白塔

月夜下的白塔,辽远而空灵,站在塔底下仰望天空,姣姣空中孤月轮,白云一片去悠悠,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久远。

如今的西秀白塔,塔下有天主教堂和圆通寺,形成了安顺地标性建筑,也昭示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历史风貌。

站在天主教堂的门口,可以望见山上的白塔,与天主教堂哥特式的房顶相得益彰。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而圆通寺的正门则与白塔形成了中轴线,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对称结构的形式美。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八景之二:砚石濯流
《安顺府志》所载:“东水关左侧,斜铺一石,谓之砚石,沦漪旋绕,苔痕晕碧,游其间者,令人有石上题诗之概”。现在”砚石濯流”的景观已无处可寻。走在东水关一带,只有见古树和东贯城河的源头以及清泰庵。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东水关边的古槐树见证了岁月流年,但砚石却已不知去向。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八景之三:高楼伴云

现在此景已经消失不见,据《安顺府志》记载,楼在府署左侧,名为“伴云楼”。府署,既是安顺县府所在第,县府路一带。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而县府路也正在拆迁中,伴云楼的具体位置已无法辨认。

安顺八景之四:曲波泻月

安顺八景之四叫“曲波泻月”,也叫带水潆澜,是城内的贯城河。成化年间,赵侃以此为题作五言诗意一首:“双引虬龙窑,潆纡漾绿漪。九桥烟雨合,万户景云垂。”赵侃是安顺第一名进士,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

安顺的贯成河分东贯城河和西贯城河,东贯城河的源头在东水关一带,也就是现在东水库下的出口处,而西贯城河的源头是西水库的出口,两条河混合与若飞广场一带,蜿蜒南出南大门,混入百盘江,流入珠江,系珠江水系。

贯城河上有九桥,从东水关下来依次是化鲤桥,崇文桥,普济桥、双桥、奋武桥、太平桥、三元桥、古井桥、双溪桥等。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八景之五:星阁春

星阁春,既是东门的文昌宫,孔家府庙,据说在原安顺职院一带,但《安顺府志》记载也只言片语,现在已被毁坏。不曾有影像资料留下,不知道老安顺人是否还有记忆。但原安顺职院处还有一段古城墙,高约三米左右。

安顺八景之六:文苑秋阴

文苑秋阴就是安顺仪凤小学内的仪凤书院。但知道的人甚少。
据《安顺府志》所载,安顺八景中,其六为“文苑秋阴”指的就是凤仪书院,位于安顺城西莲社街二小内,也就是现在的凤仪小学。
凤仪书院是清代安顺最著名的书院之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府朱德璲倡建,郡人杨春发捐资并承建,次年竣工。书院之名源至《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仪书院是安顺基础教育的发祥地,也是安顺重要的历史文物。
书院有一幅门楹联“明窗净几格致遗迹標正学,曲径幽院徘徊真趣见源头”,体现了书院对“格物致知”治学精神的传承。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八景之七:钟惊旅店

安顺八景中的钟惊旅店指的是位于安顺老大十字中心的钟鼓楼,60、70岁的老安顺人应该还有所记忆。
安顺的钟鼓楼历史悠久,它修建于元朝,所在的位置就是阿卜达寨,明洪武年间安顺建城时则以钟鼓楼为中心划定四条街,构成现在老大十字的走向。


钟鼓楼则成了当时的地标性建筑,徐霞客游历至此,写下“有层楼跨街,集市甚盛”的记载。明末,钟鼓被毁,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府吕正青重新修复。
然而,解放以后,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钟鼓楼所在位置又是交通要道,所以于1950年10月被拆除。
命运多舛的钟鼓楼,从元朝修建到明末被毁又于清朝复建后又被毁,风风雨雨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
现今的老大十字,车水马龙,老安顺人的钟鼓楼已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八景之八:花映文场

花映文场,又叫习安试院,在今天安顺市一中内,一中内的那可老槐树就是习安试院留下来的。

习安为安顺府城的代称。习安试院自乾隆朝开办至道光朝停办,历经近百年,其中走出了许多一举成名的学子。而如今,习安试院早已尘封历史的深处,了无痕迹。而现一中的左右侧,者有王若飞故居和文庙等历史保护古迹,以及一中内的朗朗读书声,犹如再现当年试院的情景。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郡城八景,镜头下的那些人文景观


安顺是一座古城,戴明贤《一个人的安顺》写道:走出石街,过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钟鼓楼石洞门,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远被挑水夫们溅得湿漉漉的。散散淡淡的笔触描绘一个若有若无的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