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八景,是我國古代約定成俗的一種風物景觀,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種歷史體現。安順,作為一個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城市,自然也少不了八景。

據《安順府志》記載,“郡城八景”即安順老城內的八景,其一為“筆鋒聳翠”,其二為“硯石濯流”,其三為“高樓伴雲”,其四為“曲波瀉月”,其五為“星閣春”,其六為“文苑秋陰”,其七為“鍾驚旅店”,其八為“花映文場”。

安順八景之首:筆鋒聳翠

“筆鋒聳翠”是安順八景之首,它是西秀山白塔,又名望城塔或者文筆塔,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至今保存完好。白塔為等六變錐狀形封閉實心塔,共八層,以白石鑲砌,每邊為3米,周長18米,基座高1.9米,塔身六壁自上而下刻有六尊佛名;各佛名下方,還分別雕有一尺見方的佛像一尊,佛像下又各有同等大小的護法神像,雕刻形制簡潔明快,石料鑲嵌密實無間,工藝十分精湛,讓人不禁心生敬畏——在沒有大型機械作業的遙遠古代,在這高高的山上,修建這樣一座高大嚴謹、雕琢精美的石塔,要怎樣智慧和願心的工匠方能為之?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圓月伴塔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月映白塔

月夜下的白塔,遼遠而空靈,站在塔底下仰望天空,姣姣空中孤月輪,白雲一片去悠悠,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久遠。

如今的西秀白塔,塔下有天主教堂和圓通寺,形成了安順地標性建築,也昭示著這座城市古老的歷史風貌。

站在天主教堂的門口,可以望見山上的白塔,與天主教堂哥特式的房頂相得益彰。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而圓通寺的正門則與白塔形成了中軸線,更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對稱結構的形式美。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八景之二:硯石濯流
《安順府志》所載:“東水關左側,斜鋪一石,謂之硯石,淪漪旋繞,苔痕暈碧,遊其間者,令人有石上題詩之概”。現在”硯石濯流”的景觀已無處可尋。走在東水關一帶,只有見古樹和東貫城河的源頭以及清泰庵。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東水關邊的古槐樹見證了歲月流年,但硯石卻已不知去向。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八景之三:高樓伴雲

現在此景已經消失不見,據《安順府志》記載,樓在府署左側,名為“伴雲樓”。府署,既是安順縣府所在第,縣府路一帶。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而縣府路也正在拆遷中,伴雲樓的具體位置已無法辨認。

安順八景之四:曲波瀉月

安順八景之四叫“曲波瀉月”,也叫帶水瀠瀾,是城內的貫城河。成化年間,趙侃以此為題作五言詩意一首:“雙引虯龍窯,瀠紆漾綠漪。九橋煙雨合,萬戶景雲垂。”趙侃是安順第一名進士,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

安順的貫成河分東貫城河和西貫城河,東貫城河的源頭在東水關一帶,也就是現在東水庫下的出口處,而西貫城河的源頭是西水庫的出口,兩條河混合與若飛廣場一帶,蜿蜒南出南大門,混入百盤江,流入珠江,系珠江水系。

貫城河上有九橋,從東水關下來依次是化鯉橋,崇文橋,普濟橋、雙橋、奮武橋、太平橋、三元橋、古井橋、雙溪橋等。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八景之五:星閣春

星閣春,既是東門的文昌宮,孔家府廟,據說在原安順職院一帶,但《安順府志》記載也隻言片語,現在已被毀壞。不曾有影像資料留下,不知道老安順人是否還有記憶。但原安順職院處還有一段古城牆,高約三米左右。

安順八景之六:文苑秋陰

文苑秋陰就是安順儀鳳小學內的儀鳳書院。但知道的人甚少。
據《安順府志》所載,安順八景中,其六為“文苑秋陰”指的就是鳳儀書院,位於安順城西蓮社街二小內,也就是現在的鳳儀小學。
鳳儀書院是清代安順最著名的書院之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府朱德璲倡建,郡人楊春發捐資並承建,次年竣工。書院之名源至《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儀書院是安順基礎教育的發祥地,也是安順重要的歷史文物。
書院有一幅門楹聯“明窗淨几格致遺蹟標正學,曲徑幽院徘徊真趣見源頭”,體現了書院對“格物致知”治學精神的傳承。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八景之七:鍾驚旅店

安順八景中的鐘驚旅店指的是位於安順老大十字中心的鐘鼓樓,60、70歲的老安順人應該還有所記憶。
安順的鐘鼓樓歷史悠久,它修建於元朝,所在的位置就是阿卜達寨,明洪武年間安順建城時則以鐘鼓樓為中心劃定四條街,構成現在老大十字的走向。


鐘鼓樓則成了當時的地標性建築,徐霞客遊歷至此,寫下“有層樓跨街,集市甚盛”的記載。明末,鐘鼓被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府呂正青重新修復。
然而,解放以後,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鐘鼓樓所在位置又是交通要道,所以於1950年10月被拆除。
命運多舛的鐘鼓樓,從元朝修建到明末被毀又於清朝復建後又被毀,風風雨雨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
現今的老大十字,車水馬龍,老安順人的鐘鼓樓已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八景之八:花映文場

花映文場,又叫習安試院,在今天安順市一中內,一中內的那可老槐樹就是習安試院留下來的。

習安為安順府城的代稱。習安試院自乾隆朝開辦至道光朝停辦,歷經近百年,其中走出了許多一舉成名的學子。而如今,習安試院早已塵封歷史的深處,了無痕跡。而現一中的左右側,者有王若飛故居和文廟等歷史保護古蹟,以及一中內的朗朗讀書聲,猶如再現當年試院的情景。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郡城八景,鏡頭下的那些人文景觀


安順是一座古城,戴明賢《一個人的安順》寫道:走出石街,過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鐘鼓樓石洞門,東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遠被挑水夫們濺得溼漉漉的。散散淡淡的筆觸描繪一個若有若無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