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小青年521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01

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斷章取義,就好像很多人對於國學文化的理解,並不是完全的從整個全局去考慮,而是隻摘取一段話,就斷定了其中的意思,就好像這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很多人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都是“天地不講仁義,把萬物都當作了牲畜”,這就是一種誤解,真正的意思和這種誤解剛好相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句話出自於《道德經》的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這一段話就是說:天地無所謂仁愛,把萬物當做了芻草紮成用作祭祀求福的芻狗;聖人無所謂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紮成用作祭祀求福的芻狗。天地之間豈不像一個風箱的皮囊一樣嗎?空虛但是不會窮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的產生出來,陣列名目繁多,反而會加速國家的瓦解,不如始終保持在中間的狀態之下。


02

我們先來看一下“芻狗”是什麼意思?

在古代通常會有一些祭祀求福的活動,這個時候就需要用一些稻草做成各種動物,狗就是其中一種。

當稻草紮成了狗的模樣,就不再是普通的稻草,它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更會被人膜拜,但是祭祀過後稻草就恢復了它本身的意義,可以再燃燒,可以在做其他用途,再也不會被人頂禮膜拜。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價值是隨著你的地位而變化的,這個芻狗也是這樣,稻草紮成了芻狗被用作祭祀,它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會被人膜拜,一旦恢復到稻草的狀態時,就被人丟棄一旁,甚至直接當成稻草焚燒。

那麼在這一個過程中出現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判別心,人把它當做什麼,它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狀態和地位。

所以在道德經之中又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義區別,只有毫無意志的純粹之心”

對待外物自然沒有偏好,就如同人沒有了主觀心思,他不會把稻草刻意的當做好的東西頂禮膜拜,他更不會把那些本來普通的東西當做不好的東西去肆意的糟蹋和揮霍,這就是道的智慧與境界。

《道德經》中一直闡述的思想也是“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觀心思對萬事萬物做評價和驅使,不以自己的意識為主導,順應天地萬物。

在道的面前,天地的任何事物都沒有好和壞之分,道不會過分的抬舉某一個事物,也不會過分的壓低另外一個事物。道生成萬物之後,沒有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控制萬物,主導萬物,它賦予了萬物自由,賦予了萬物平等,可以讓萬物順應自身的規律發展,這就是一種無為。

而聖人統治國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稱為天子,看作是天地化身,他管理天下百姓的時候,如果可以做到不對百姓施加仁愛,不把百姓當做祭祀用的芻狗,不刻意的抬高某一些百姓,相反他也不會橫加干涉百姓的自由,能讓百姓按照自然規律去行事,那麼天下都能太平安定。

與此相反,如果一個統治者管理民眾的時候橫加干涉百姓,今天一個政策,明天一個主張,今天一個抬高,明天一個打壓,那麼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嗎?

就好像在古代的時候,今天搞一個變法,明天再增加賦稅,後天再增加一個勞役,百姓豈不是叫苦連天嗎?

03

那麼當我們把這一個智慧引申人生中之中,做一個懷著道心的“聖人”,以道心去管理人生時,就可以把自己當做一個大風箱,心裡空無一物,不以自己的主觀心思對於自己的人生妄加主張,一切順應自然。

這不但能夠去除自己的禍患,也能讓自己的心情更加愉悅,因為去除了亂七八糟的心思,沒有太多妄想,每天按照自己本分之內的事情去行事,不會因自己的慾望膨脹而做出一些違反人格的事情,更不會因為自己亂七八糟的想法,而生出那一些可有可無的禍患,這樣的人生不就是最大的一個福氣嗎。

不以外物之喜,不以外物之悲,不因外物影響自己,也不輕易的去主導和肆意妄論外物,這樣的無所謂的精神,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看到這裡,很多人對於這句話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會把百姓當做芻狗,好的時候去祭祀膜拜,壞的時候就肆意踐踏,而是以一種包容給予自由的態度,平衡世間萬物,這就是一種智慧,運用到自我對待人生的態度上,更是一種大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