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淮安涟水写的三首诗


米芾在淮安涟水写的三首诗

北宋时期以书画著称于世的米芾,又是一位极富个性的诗人。米芾在生前曾将他的诗文汇编成《山林集》,有100卷。但未及刊行,后因靖康之变而散佚不存。南渡后,岳飞的裔孙岳珂在润洲为官,辑得米芾部分遗作,编为《宝晋英光集》,同时又有米芾的裔孙米宪收其家中所存,编为《宝晋山林集拾遗》。两书所辑诗文数量相同而编次各异。上世纪末,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辑编《全宋诗》,编者以宋嘉泰元年筠阳郡斋刻《宝晋山林集拾遗》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宝晋英光集》等书,又从前人书画题跋、笔记、方志中辑录了不少集外诗。最终编成4卷,共收米芾诗258首。但仍然有其佚诗未收进去。今举一例:

元人鲜于枢在《困学斋杂录》里著录了一件《米帖》,帖中有三首诗,其著录文字如下:

《米帖》

“朱雀桥南万井烟,轮蹄不放草芊芊。天街惟有新杨柳,雨色春容占一年。”唐中书舍人杜牧之能作此帖,宋中书舍人薛道祖能作此语,清涟老令不胜降叹,递中得书笔,当付便分,非递可附。九月与鳌同到耳。

七里村一麦四穗两歧,不可胜数。“丰年上瑞自人和,土泽汪洋似涌波。海角嘉牟犹四穗,万方和气不胜多。”即事:“人和讼简契疏怀,疆理文漪世少偕。龙吼惠风传玉垒,露瀼宝月乞银淮。娄公胜相崇三果,袁守灵丹健百骸。夏木阴森三十亩,梦怀午荫罩山斋。”

以上文字并没有说明作者是谁,然在历史上能被人称之为《米帖》的也只有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的作品。那么,这件诗帖究竟是大米所作,还是小米所写?

先考第一首《朱雀桥》诗跋中有“清涟老令不胜降叹”句,“清涟”是“涟水”的代称,米氏父子二人只有米芾在绍圣、元符年间出任过涟水军使。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多以“军”为编制,军有直属于路,与府州同级者,又有隶于府州,与县同级者,即县治置军,由知县兼军使。“涟水”属于县治置军,米芾于绍圣四年(1097)到涟水任,时年四十七,能以“老令”自称者,非米芾而莫属。

再考第二首《七里村》诗中有“海角嘉牟犹四穗”句,指明了七里村地处海角。而涟水濒临黄海,宋代黄河夺淮前(公元1128年),淮河即由涟水东云梯关入海。显然七里村就在涟水。米芾初到涟水,先遇旱灾,继遇水灾,但后两年均是丰收年,七里村出现“一麦四穗两歧,不可胜数”的景况。《宋史》卷六十四中也有“(元符)二年。涟水军麦合穗”的记载。旧时以麦穗两歧为祥瑞,也作为表明吏治政绩卓著的征兆,米芾当然要为此赋诗。确实,米芾到涟水后,抗旱治水,平冤狱,著有劳绩。宋人李子仪《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一有其给米芾的书信,称米芾在涟水“政成民乐”,路人每道及米公,“则以手加额上”。诗与史相吻合。

又考第三首《即事》诗,首联是“人和讼简契疏怀,疆理文漪世少偕”,说的是米芾在任,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发案率降低,以致公务疏松文牍减少。我们从米芾写的《自涟漪寄薛绍彭》诗中可以看到相印证的句子:“淮风吹戟稀讼牒,典客闭门闲壶浆”。颔联为“龙吼惠风传玉垒,露瀼宝月乞银淮”句,指的是米芾在涟水经常登高观风赏月。《宝晋集》中有米芾写的《宝月观》诗,且注云:“新创亭观又非海岱比也,宝月观用观风,楼基高出云表。”又有《减字木兰花·涟水登楼寄赵伯山》词:“云间浩月,光照银淮来万折,海岱楼中,拂袖雄披楚岸风”。可见宝月观和海岱楼是米芾用以登临观风赏月的两座建筑。米芾将它们比拟着“玉垒”,米芾也自称为“守垒”。宋人程俱在《北山集》卷五《和傅冲益次涟水》诗注中说:“米元章当时自称涟漪守垒,寄书吴江求海岱楼诗云:‘军宅枕岱一支,左海八十里在目中,真伟观也。’”即可为证。颈联为“娄公胜相崇三果,袁守灵丹健百骸”,典涉涟水历史和传说中的两位人物。娄公即娄守坚,号娄道者。需要说明的是,涟水地处黄淮平原,境内没有山。米诗中所谓的“山”,应是指他用灵壁石垒起的假山;所谓“墨池”,即今涟水五岛公园内的“米公洗墨池”。

通过上述考证,笔者可以认定,元人鲜于枢《困学斋杂录》里著录的《米帖》是米芾书写的诗帖,帖中的三首诗是米芾在涟水军使时写下的作品,写作时间为宋元符二年(1099)。这三首诗既不见存于《宝晋英光集》和《宝晋山林集拾遗》,也不见载于《全宋诗》,今作考证说明,以供米学专家与爱好者参考,以备方志文献编写者采撷。

(转自2014年7月13日《淮海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