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认识汪静是去年8月份在郏县举办的一次书画展上,笔者作为摄影爱好者应邀参加活动时与她相识。在一个不到40平米展厅里,摆放着几幅汪静的画作。以前也参加过不少书画展览,多是山水、人物、花草、鸟兽之类的画作,象汪静这样以传统佛教人物为题材的人物中国画还从未见过。于是,处于好奇,笔者很想了解一下这位追求传统佛学文化的职业画家创作经历和其画作生机灵动,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近日,记者走进了汪静的工作室,墙壁上悬挂着几幅她的近期作品。“这个画室刚建起来,这些画是我半年前从台湾回来后创作的。”正在伏案创作的汪静看到笔者的到来,立即放下手里的画笔,热情地迎上来介绍说,“以汉传人佛教为题材的中国画,要从讲仪轨法度和艺术传承上努力临摹和学习,画佛教题材的人物画不仅要遵循仪轨,更要将全部身心沉浸到对圣者圆满德行的归敬上,用全部生命去感悟和领受佛教哲学的境界。”

在这些绘画艺术中,一笔笔,彰显的是正知正见;一层层,凝结的是顶礼赞叹。画佛造像就是修行,欣赏这些作品也是修行,以艺术家清净之心绘制诸佛法相,又以诸佛万德法相庄严众生之心,能使人们放下自我,达到净化。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汪静是一名职业画家,自小开始学习绘画,先是学习了素描画、水粉画、受许昌市著名书画家康振东老师的亲自指点,开始学习工笔画,所以她的作品含蓄、质朴、纯洁,牢牢抓住了学院派古典画风的神韵。后来在台湾佛教宣化上人弟子黄文彦大师的引导下,汪静对佛教文化为题材的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而执意研究佛学文化,并开始了以传统中国画方式来表现汉佛教文化的创作之路。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这类题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画种,他与人类的情感信仰相连。想要把这样的内容画好,首先要有颗虔诚的心,只有心中清晰的描绘出崇高完美的形象,才可以完整的将其展现出来。其次,就是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因为好多佛造像不同与其他中国画,需要学习大量的传统文化和造像技法,方能极精微而致广大,创作中更要大胆心细,谨小慎微。”汪静指着自己新创作的作品《龙水观音》畅谈自己内心的感悟。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从这幅作品中不难看出,汪静对于佛学文化的敬仰和至诚,绘画功底的深厚,观音像骨肉丰美,肌肤动人,既有神灵的威严,又有世间温情倚人,可以联想到她提笔间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观音大士的模样,落笔一气呵成,构思巧妙,布局完美,展现了一种华丽而娴静的美。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汪静长期从事佛教人物画创作与研究,探索出贯古今、溶东西绘画技法于一体的工笔佛像画技法。所绘作品供奉登封少林寺、大法王寺,南阳护国普严禅寺等著名寺庙收藏。

在画坛上,张大千就是一位转而向佛的高人,他历经万里,长途跋涉赴敦煌研习壁画,终成硕果。有前师之鉴的汪静,不辞辛劳,十几年来,为广收营养,开阔视野,遍历敦煌、台湾、南昌、厦门等地,尽览天下壁画,为厚积薄发作了充分的准备。汪静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把握了打动读者的情。有了学养作积淀,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用自己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绘画,不盲目跟风,而是另辟蹊径。其可贵之处就是赋此类题材以鲜活的生命,传递正知正觉正能量,这就是其绘画作品的魅力所在。

丹青造境,蕙心修真——记惠心居士汪静女史

汪静,字空至,号慧心居士,租籍许昌,现定居钧瓷之乡禹州,从小喜爱画画。八岁开始素描基础训,现代作品有《高瞻远瞩》,《老红军》保持学着院派画风。《梦在远方》、《秋实》、《心灯》等获省级展览优秀奖。从格调淡雅的现代中国画进入传统绘画语言的运用,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独特的风格,作品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达摩悟道》、《四壁外音》、《白衣观音》等。她用工笔画为释永信方丈造像,被少林寺收藏,创作《宝惬印陀罗尼经》、《观无量寿经》、《药师经》、《地藏经》等大型组画陆续出版,并被台湾佛教博物馆收藏。(钱立奎 张昆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