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家长握着指点孩子未来的笔,孩子怀着各自五彩斑斓的梦

摘要:

高中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因为鲜有亲身的实践,方向感上还是比较模糊的,只会单纯从专业名称上查阅和考量。而大多数的家长,也不一定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兴趣,或者很难把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结合起来考虑大学和专业。在报考的时候,家长和学生之间会经常发生冲突,而冲突的原因无外乎还是在城市、大学和专业这三个重要的志愿筛选维度中。城市、大学、专业,究竟哪个更重要,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今天主要想从家长和学生的视角,分别来还原一下报考时各自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角度,以及分析一下当中的利弊,帮助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做出相对科学的选择。

来自家长的视角和分析

“男孩子,计算机,还是土木工程?”似乎都可以。“听说自动化专业是最好就业的,国家电网工资高,报这个好!”。“女孩子将来一定要当老师,老师工作很稳定,还有寒暑假。”。“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个大数据专业听起来也不错啊。”“女孩子考省内的大学就好,不要去省外。”......


高考志愿:家长握着指点孩子未来的笔,孩子怀着各自五彩斑斓的梦

有时候,家长手里的笔,握着孩子的未来

这些对话,都是在每年的高考季里听到最多的关于大学、专业和职业选择的论调,而这些论调通常都来自于家长。报考时,家长会分为几类:

1、“就业导向型”家长

这类家长很早就开始帮孩子做规划,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以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为导向,给孩子定下目标大学和专业,全权接管孩子的高考志愿。

曾经指导过这样一个学生。当年省内本一批【理工类】投档线是490分左右,而他的高考成绩在590分上下,高了将近100分,我给他推荐大连理工大学(当年该省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83)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当年该省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87)两所985高校作为冲刺选项。但孩子父母都在公职单位工作,妈妈希望可以走得稳一些,最后还是执意把福州大学(当年该省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57)放在了前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第一专业(当年该省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7分)。

虽然福州大学并不差,但算完分差,不少人还是觉得可惜。跟这个相比,我最担心的是孩子自己的意愿问题,他是否真正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或者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父母给予的安排。每年报考的时候,我都会尽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第一印象里比较喜欢的专业,然后帮他们进一步把关;我还会鼓励本省的学生多报考省外的大学,看看有没有争取名校的机会和可能。我始终觉得,年少的时候真的应该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眼,眼界会更开拓一些;在一座城市读书和工作,和旅游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大学时候生活上也应该更加独立一些,离家后学会照顾好自己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步。“妈宝型的孩子”一般缺乏主见和自信,他们的人生道路基本都是由父母设计好的。自己不用怎么吃苦,就能生活得不错。如果将来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内心的失落感会比其他孩子更强烈,往往很难接受失败

2、“价值最大型”家长

这类家长会很认真地研究学校统一发放的《志愿填报指南》和《高校招生计划》这两本书,仔细比较孩子成绩范围内的可选大学和专业,然后多方打听和参考各类消息,在主观认知内最大化地利用好分数。

记得帮南方的一个学生填报志愿。孩子的分数只高出本一线几分。父母是做生意的,账也算得比较精。从一开始就盯着985、双一流这些重点学校的标签不放,一门心思就是奔着“好大学”去。盘算下来,延边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儋州校区)3所211工程档的大学成了三个备选。报考时也不跟孩子商量,就把石河子大学的一个师范类专业放在最前面,最后还是被我拦了下来,让孩子改报了延边大学的经济类专业。虽然延边大学也偏,但延吉在吉林省内,条件相对还不错。

不是说海南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就一定不如延边大学好。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是原来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所在地,农科类专业是强项;石河子大学是招生计划中可选择专业最多的学校,师范类专业也很好,被录取的可能性在当年来看也最高的。但除了学校和专业外,城市和环境因素也需要认真考虑。对于南方的孩子而言,石河子大学和延边大学都在北方。石河子大学是中国最西边的211大学,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后还要再往西走。对于西北地区,比如甘肃、宁夏、青海的同学来说,可能更容易适应一些;但是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挑战性会很大。“城市因素”和大学、专业一样,也是高考志愿重要的参考维度,毕竟要在一个地方生活四年,除了交通之外,对于环境、气候和饮食的适应同样很重要。读书不是做生意,哪里有钱就去哪,报志愿更不是做买卖,哪个学校性价比高就选哪。

3、“平和意见型”家长

这类家长是最多的,家长们普遍还是会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一方面,家长们对除了自己本职工作外的其它专业和工种并不是太了解;另一方面,即便这些家长也会像前两类家长一样关注就业趋势和分数排名等因素,但还是会充分征求孩子的想法。他们会把打听到的关于报考的消息,和了解到的一些关于将来就业形势的资讯,跟我分享和认真探讨、交流,会给出自己的意见但不会过于限制孩子的选择。

有一个好朋友的孩子上高中时就特别喜欢法律,当年的高考分数在本一线附近。孩子和父母果断放弃本一批次的大学,专攻本二批次的政法类的学校。以孩子当年的分数去上海政法大学没有问题,毕竟上海是一座大城市。但因为上海的学校普遍竞争激烈,报考的话有很大风险可能面临专业调剂。参考了前三年专业录取排名后,选择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最后专业也保住了。孩子今年参加了考研,正常情况下很有希望被一所名牌大学的法律专业录取,四年努力终于了却了名校的心愿。

高考的时候,能到国内最好的几个大城市上大学,无疑对孩子的帮助会很大,间接提高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如果还能考到这些城市里最好的大学和专业,那更加是幸运的。但高考还是有风险的,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事情都满足条件。如果在高考和志愿填报的时候,不能一次性达到目标,那么考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个读法律专业的孩子,一直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最终也有很希望到更好一点的学校去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当然,如果你对专业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尤其偏文科的孩子,在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不妨把目标倾向于城市和大学的维度更多一些,社会学科的弹性要比自然学科大。上大学不要贪玩,保持好学习力,这样考研的时候也有机会换一个专业,或者考一所更好的学校。

二、来自学生的视角和分析

“XXX,你报了哪里的学校?”。“XXX,我想去北京或者上海这些大一点的地方。”。“XX大学去年分数好像不是很高?”。“XX大学的宿舍听说很差。”。“XX比较远,我爸妈不让我去,但是我就是要过去”。“XXX是沈阳人,东北帅哥很多,东北大学也不错”。“外婆身体不好,我以后要当医生。”......


高考志愿:家长握着指点孩子未来的笔,孩子怀着各自五彩斑斓的梦

每个孩子都有无数的梦想,高考志愿也是梦想的必经之路

学生们的视角要比家长们复杂,00后的孩子更是有自己的想法。喜欢NBA的男生会讨论乔丹、科比、詹姆斯谁是史上最强;同样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里,学霸们也时常会就谁是第一争论不休。当然,位置不同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在校队里打的是中锋,你会选择穿上奥尼尔的34号球衣来捍卫自己的禁区;如果你打的是分位,艾佛森在76人时的3号球衣那可是几代人的经典。而这几年给学生报志愿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穿上了勇士的30号或者火箭的13号球衣了,因为时代和思潮是一直在变化的。但喜欢文科的女生,依然会把中国人民大学当做圣殿;而喜欢理科的男孩子,偶尔还是会偏执地相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比清华在理科方面更专一。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视角的区分,这里按照成绩高低和学校批次、梯度的不同进行辅助说明,分析一下学生的想法和给予参考建议:

1、给顶尖学生的报考建议

解释一下,这里的顶尖学生是有一定的分数区间的,主要代指那些能考进全国排名TOP20~30名校的学生。因为如果只讨论全省排名前100的学生,范围太小。

顶尖学生一般不太需要你去指导他们如何算分差和排位,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非常基础,他们完全有足够的“思考力”去处理好,他们关心的是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选择。因为哪怕他们的成绩再好,毕竟还是没有从事过具体的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导,帮助他们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判断取舍。

我有一个小兄弟,现在在清华读研。当时来找我帮忙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事先已经准备好了一份完整报考方案。本一批是6个志愿,所以他的方案是2个冲,3个稳,1个保。前2个志愿拿来冲学校,梯度拉得比较开,基本就不考虑专业,想浑水摸鱼冲一把名校。最后1个保的志愿选了省内的985,因为省内对本省招生人数比较多,所以掉档的概率比较小,拿来兜底最合适。中间留3个稳的学校,梯度很接近,既是为了弥补省外招生人数较少的缺陷,同时也兼顾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平衡,最难的是第4个志愿和第5个。第4个志愿是中山大学,第5个志愿是天津大学,那几年这两所学校的平均录取排位差比较接近,但中山大学更高一些。如果报了中山大学,在意向专业上只能稍高于往年的最低录取排名,而如果报考天津大学,把意向专业放在前面的话,则有很大的专业级差优势。最后我们选择保专业,弃学校,这个小兄弟也成功地从天津大学里选到了他喜欢的专业。


高考志愿:家长握着指点孩子未来的笔,孩子怀着各自五彩斑斓的梦

天津大学,中国顶尖学府之一,985工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院校

北京和上海的名校太多,而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里,深圳本土自产的名校很少,所以中山大学自然作为广东第一顺位的高校,非常有吸引力。综合排名上,中山大学也要比天津大学更高。但天津大学继承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北洋大学的衣钵,并且坐拥直辖市天津的区位优势,品牌知名度也很好。所以这个时候,弃中山排名保天大专业也是一种战略。

虽然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模式出来后,客观上提高了录取率,保证了最优秀的学生能够被最好的学校录取;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很多学生过分追求大学而选择服从调剂,专业的匹配度比过去下降了不少,这也给很多学生在入学后造了困扰。当然,从高考分数最大性价比的利用率角度来看,以分数拼学校的思路并没有错。比如能上清北复交浙中南的,一般也很少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去低一级的学校,但是如果专业匹配度相差太大就会有问题。

2、给中等学生的报考建议

这里的中等生,更多指的是高考成绩在本一线左右的学生。如果从国内原有的116所211级别以上高校,或者按照现在的140所双一流大学的标准来看,基本上这些学校都是以本一线以上的分数来录取。所以这个时候,深入研究本二批次的学校和专业就变得非常重要。

判断这个区间大学的好坏,这里提供几个参考建议:

  • 首先,可以看它的全国综合排名,综合排名反应了一所学校的学科实力、师资水平、科研成果、社会声誉等因素;
  • 其次,就是要看学校的历史沿革和特色专业,看看学校在哪些专业上有什么优势,这些优势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 第三,就是要看学校的直属部门,基本上教育部或者部委直属的都不要考虑了,这里重点关注省属和市属的概念;
  • 第四,就是尽量往省外看,因为很多在省内按照本一录取的高校对省外往往会按照本二录取,可以打一个错位差。

和顶尖学生相比,中等学生也会算分差和排位,但是中等学生的选择要比顶尖学生的选择更困难。一方面,这个区间的学校数量非常多,志愿填报时本二批次又多了4个学校的选项空间;另一方面,中间分数段每一分的学生数量也会更多,对10个学校之间梯度的把握也很困难;最重要的一点是,还有不少人会直接以本一本二的切线来衡量学校好坏,这个也不是完全科学合理的。有两个小姑娘,当年的高考分数在本一线以上5分之内,并且两个人的总分只相差1分。我当时的给出的最直接的建议就是,让她们放弃本一的学校,直接看本二。理由很简单,因为不是所有的本一学校都一定比本二学校好,而且按照当时她们的分数,即便勉强上了本一的学校也很难挑选到好的专业。有一个学生听了我的话,跨省报考了黑龙江大学的法学专业,现在已经在一所985大学读法律硕士;另外一个女生则是选择了省内一所医科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做行政。

关于今后的发展,变数还有很多,我们不好直接在当下就对两个学生的未来进行论断。但必须承认的是,高考确实是人一生中少有的、相对公平的可以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对于这张经过公平考试得到的入场券和选择权,在使用上还需要慎重把握。不得不说,本一、本二的这条切线,确实给很多人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省份的招生已经取消了本三批次,把公立和私立都归集统一到了本二批次进行招生,加上现在很多名牌大学的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在办学质量上已经完成了对很多四线城市公立大学的超越,所以对于很多家长和同学来说,选择确实比较困难。客观来说,仅仅按照每个省的最低录取排名得到的学校排位,已经很难单纯地与各个评估机构给出的学校的综合排名进行挂钩和比较,200名以后的学校,城市和专业重要性变得非常重要。城市的规模大小和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学生可以获得的视野、格局和就业空间,而专业的质量度高低则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学有所成,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对中等生来说,如果选择偏文的专业,可以优先考虑城市;如果选择偏理的专业,则优先考虑专业。

3、给保本学生的报考建议

挑选一所大学,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如果你的分数不够高,那么离家近还是离家远,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跟你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能上本科的,一定不要去专科,这个是最低的要求。哪怕差了本科线几分也没有关系,后面征求意见的时候,理论上最高会有20分左右的降分空间。

和顶尖学生、中等学生相比,保本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情很糟糕。所以每次遇到这些学生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放心,一定会有大学读”。最开心的是,有一个几年前靠补录上大学的学生,后来也考上了研究生。并非刻意总是强调研究生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好的出入,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研,或者考到了什么学校,至少考研说明了一个人始终在孜孜不倦为了更高的目标奋斗着。

在过去几年的志愿填报过程中,每年都会遇到几个学生是靠补录进去的。既然政策上有给出了操作空间,对于差了些分的同学来说,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第一,就是要时刻关注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征求志愿信息,及时根据给出的学校和专业名单进行补录;第二,就是尝试联系补录学校的招生办工作人员,咨询可以被录取的可能性以及了解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内部政策。

只要把这两点工作做好,就有被补录的可能。印象中这几年没有遇到过15分或者20分以下被录取的同学,但是5分~10分之间的还是有很多。

文末小结

大多数人在报考高考志愿的时候,都是等到了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以自己的总分去对比历年各院校、各专业的最低录取切线;先从分数上进行大学和专业的第一轮筛选,把这些目标对象汇总成一个备选池。接着,再根据自己的主观兴趣和感受,以及参考一些第三方的意见,从池子里挑选满足志愿填报要求的大学和专业;最后,计算一下各个目标报考的成功率进行综合排序,这基本上就是报考的整体逻辑。

这篇文章并没有梳理出一些高考志愿选填的技巧,而是从家长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分别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高考志愿填报的不易。更重要的是,希望今后在进行志愿填报时,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多一点沟通,互相理解和达成共识。

高考志愿:家长握着指点孩子未来的笔,孩子怀着各自五彩斑斓的梦

高考只是梦想的起点,怀梦想,致远方

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并不难,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衡量和判断一所大学的高低质量,或者说选什么大学和专业才是适合自己的?这即是每一个考生、家长和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