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家長握著指點孩子未來的筆,孩子懷著各自五彩斑斕的夢

摘要:

高中生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因為鮮有親身的實踐,方向感上還是比較模糊的,只會單純從專業名稱上查閱和考量。而大多數的家長,也不一定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優勢和興趣,或者很難把孩子的優勢和興趣結合起來考慮大學和專業。在報考的時候,家長和學生之間會經常發生衝突,而衝突的原因無外乎還是在城市、大學和專業這三個重要的志願篩選維度中。城市、大學、專業,究竟哪個更重要,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今天主要想從家長和學生的視角,分別來還原一下報考時各自的思維過程和認知角度,以及分析一下當中的利弊,幫助更多的家長和老師,可以在孩子填報志願時做出相對科學的選擇。

來自家長的視角和分析

“男孩子,計算機,還是土木工程?”似乎都可以。“聽說自動化專業是最好就業的,國家電網工資高,報這個好!”。“女孩子將來一定要當老師,老師工作很穩定,還有寒暑假。”。“人工智能是未來的大趨勢,這個大數據專業聽起來也不錯啊。”“女孩子考省內的大學就好,不要去省外。”......


高考志願:家長握著指點孩子未來的筆,孩子懷著各自五彩斑斕的夢

有時候,家長手裡的筆,握著孩子的未來

這些對話,都是在每年的高考季裡聽到最多的關於大學、專業和職業選擇的論調,而這些論調通常都來自於家長。報考時,家長會分為幾類:

1、“就業導向型”家長

這類家長很早就開始幫孩子做規劃,並且在多數情況下是以與自己職業相關的行業和企業為導向,給孩子定下目標大學和專業,全權接管孩子的高考志願。

曾經指導過這樣一個學生。當年省內本一批【理工類】投檔線是490分左右,而他的高考成績在590分上下,高了將近100分,我給他推薦大連理工大學(當年該省最低錄取分數線是583)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當年該省最低錄取分數線是587)兩所985高校作為衝刺選項。但孩子父母都在公職單位工作,媽媽希望可以走得穩一些,最後還是執意把福州大學(當年該省最低錄取分數線是557)放在了前面,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作為第一專業(當年該省最低錄取分數線是577分)。

雖然福州大學並不差,但算完分差,不少人還是覺得可惜。跟這個相比,我最擔心的是孩子自己的意願問題,他是否真正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學校和專業,或者僅僅只是被動地接受了父母給予的安排。每年報考的時候,我都會盡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第一印象裡比較喜歡的專業,然後幫他們進一步把關;我還會鼓勵本省的學生多報考省外的大學,看看有沒有爭取名校的機會和可能。我始終覺得,年少的時候真的應該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眼,眼界會更開拓一些;在一座城市讀書和工作,和旅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大學時候生活上也應該更加獨立一些,離家後學會照顧好自己是每個人成長的第一步。“媽寶型的孩子”一般缺乏主見和自信,他們的人生道路基本都是由父母設計好的。自己不用怎麼吃苦,就能生活得不錯。如果將來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事,內心的失落感會比其他孩子更強烈,往往很難接受失敗

2、“價值最大型”家長

這類家長會很認真地研究學校統一發放的《志願填報指南》和《高校招生計劃》這兩本書,仔細比較孩子成績範圍內的可選大學和專業,然後多方打聽和參考各類消息,在主觀認知內最大化地利用好分數。

記得幫南方的一個學生填報志願。孩子的分數只高出本一線幾分。父母是做生意的,賬也算得比較精。從一開始就盯著985、雙一流這些重點學校的標籤不放,一門心思就是奔著“好大學”去。盤算下來,延邊大學、石河子大學、海南大學(儋州校區)3所211工程檔的大學成了三個備選。報考時也不跟孩子商量,就把石河子大學的一個師範類專業放在最前面,最後還是被我攔了下來,讓孩子改報了延邊大學的經濟類專業。雖然延邊大學也偏,但延吉在吉林省內,條件相對還不錯。

不是說海南大學和石河子大學就一定不如延邊大學好。海南大學(儋州校區)是原來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所在地,農科類專業是強項;石河子大學是招生計劃中可選擇專業最多的學校,師範類專業也很好,被錄取的可能性在當年來看也最高的。但除了學校和專業外,城市和環境因素也需要認真考慮。對於南方的孩子而言,石河子大學和延邊大學都在北方。石河子大學是中國最西邊的211大學,到了新疆烏魯木齊後還要再往西走。對於西北地區,比如甘肅、寧夏、青海的同學來說,可能更容易適應一些;但是對於南方的孩子來說,挑戰性會很大。“城市因素”和大學、專業一樣,也是高考志願重要的參考維度,畢竟要在一個地方生活四年,除了交通之外,對於環境、氣候和飲食的適應同樣很重要。讀書不是做生意,哪裡有錢就去哪,報志願更不是做買賣,哪個學校性價比高就選哪。

3、“平和意見型”家長

這類家長是最多的,家長們普遍還是會比較尊重孩子的意願。一方面,家長們對除了自己本職工作外的其它專業和工種並不是太瞭解;另一方面,即便這些家長也會像前兩類家長一樣關注就業趨勢和分數排名等因素,但還是會充分徵求孩子的想法。他們會把打聽到的關於報考的消息,和了解到的一些關於將來就業形勢的資訊,跟我分享和認真探討、交流,會給出自己的意見但不會過於限制孩子的選擇。

有一個好朋友的孩子上高中時就特別喜歡法律,當年的高考分數在本一線附近。孩子和父母果斷放棄本一批次的大學,專攻本二批次的政法類的學校。以孩子當年的分數去上海政法大學沒有問題,畢竟上海是一座大城市。但因為上海的學校普遍競爭激烈,報考的話有很大風險可能面臨專業調劑。參考了前三年專業錄取排名後,選擇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最後專業也保住了。孩子今年參加了考研,正常情況下很有希望被一所名牌大學的法律專業錄取,四年努力終於了卻了名校的心願。

高考的時候,能到國內最好的幾個大城市上大學,無疑對孩子的幫助會很大,間接提高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如果還能考到這些城市裡最好的大學和專業,那更加是幸運的。但高考還是有風險的,不可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滿足條件。如果在高考和志願填報的時候,不能一次性達到目標,那麼考研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像上面提到的這個讀法律專業的孩子,一直堅持自己喜歡的專業,最終也有很希望到更好一點的學校去繼續本專業的學習。當然,如果你對專業沒有什麼特定的要求,尤其偏文科的孩子,在高考報考志願的時候,不妨把目標傾向於城市和大學的維度更多一些,社會學科的彈性要比自然學科大。上大學不要貪玩,保持好學習力,這樣考研的時候也有機會換一個專業,或者考一所更好的學校。

二、來自學生的視角和分析

“XXX,你報了哪裡的學校?”。“XXX,我想去北京或者上海這些大一點的地方。”。“XX大學去年分數好像不是很高?”。“XX大學的宿舍聽說很差。”。“XX比較遠,我爸媽不讓我去,但是我就是要過去”。“XXX是瀋陽人,東北帥哥很多,東北大學也不錯”。“外婆身體不好,我以後要當醫生。”......


高考志願:家長握著指點孩子未來的筆,孩子懷著各自五彩斑斕的夢

每個孩子都有無數的夢想,高考志願也是夢想的必經之路

學生們的視角要比家長們複雜,00後的孩子更是有自己的想法。喜歡NBA的男生會討論喬丹、科比、詹姆斯誰是史上最強;同樣在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裡,學霸們也時常會就誰是第一爭論不休。當然,位置不同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在校隊裡打的是中鋒,你會選擇穿上奧尼爾的34號球衣來捍衛自己的禁區;如果你打的是分位,艾佛森在76人時的3號球衣那可是幾代人的經典。而這幾年給學生報志願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穿上了勇士的30號或者火箭的13號球衣了,因為時代和思潮是一直在變化的。但喜歡文科的女生,依然會把中國人民大學當做聖殿;而喜歡理科的男孩子,偶爾還是會偏執地相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比清華在理科方面更專一。為了更好地進行學生視角的區分,這裡按照成績高低和學校批次、梯度的不同進行輔助說明,分析一下學生的想法和給予參考建議:

1、給頂尖學生的報考建議

解釋一下,這裡的頂尖學生是有一定的分數區間的,主要代指那些能考進全國排名TOP20~30名校的學生。因為如果只討論全省排名前100的學生,範圍太小。

頂尖學生一般不太需要你去指導他們如何算分差和排位,這些工作對他們來說非常基礎,他們完全有足夠的“思考力”去處理好,他們關心的是學校和專業之間的選擇。因為哪怕他們的成績再好,畢竟還是沒有從事過具體的工作,所以他們需要有實際經驗的人來指導,幫助他們在學校和專業之間判斷取捨。

我有一個小兄弟,現在在清華讀研。當時來找我幫忙填報志願的時候,他事先已經準備好了一份完整報考方案。本一批是6個志願,所以他的方案是2個衝,3個穩,1個保。前2個志願拿來衝學校,梯度拉得比較開,基本就不考慮專業,想渾水摸魚衝一把名校。最後1個保的志願選了省內的985,因為省內對本省招生人數比較多,所以掉檔的概率比較小,拿來兜底最合適。中間留3個穩的學校,梯度很接近,既是為了彌補省外招生人數較少的缺陷,同時也兼顧學校和專業之間的平衡,最難的是第4個志願和第5個。第4個志願是中山大學,第5個志願是天津大學,那幾年這兩所學校的平均錄取排位差比較接近,但中山大學更高一些。如果報了中山大學,在意向專業上只能稍高於往年的最低錄取排名,而如果報考天津大學,把意向專業放在前面的話,則有很大的專業級差優勢。最後我們選擇保專業,棄學校,這個小兄弟也成功地從天津大學裡選到了他喜歡的專業。


高考志願:家長握著指點孩子未來的筆,孩子懷著各自五彩斑斕的夢

天津大學,中國頂尖學府之一,985工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院校

北京和上海的名校太多,而北上廣深四個城市裡,深圳本土自產的名校很少,所以中山大學自然作為廣東第一順位的高校,非常有吸引力。綜合排名上,中山大學也要比天津大學更高。但天津大學繼承了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北洋大學的衣缽,並且坐擁直轄市天津的區位優勢,品牌知名度也很好。所以這個時候,棄中山排名保天大專業也是一種戰略。

雖然平行志願的投檔錄取模式出來後,客觀上提高了錄取率,保證了最優秀的學生能夠被最好的學校錄取;但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很多學生過分追求大學而選擇服從調劑,專業的匹配度比過去下降了不少,這也給很多學生在入學後造了困擾。當然,從高考分數最大性價比的利用率角度來看,以分數拼學校的思路並沒有錯。比如能上清北復交浙中南的,一般也很少會退而求其次選擇去低一級的學校,但是如果專業匹配度相差太大就會有問題。

2、給中等學生的報考建議

這裡的中等生,更多指的是高考成績在本一線左右的學生。如果從國內原有的116所211級別以上高校,或者按照現在的140所雙一流大學的標準來看,基本上這些學校都是以本一線以上的分數來錄取。所以這個時候,深入研究本二批次的學校和專業就變得非常重要。

判斷這個區間大學的好壞,這裡提供幾個參考建議:

  • 首先,可以看它的全國綜合排名,綜合排名反應了一所學校的學科實力、師資水平、科研成果、社會聲譽等因素;
  • 其次,就是要看學校的歷史沿革和特色專業,看看學校在哪些專業上有什麼優勢,這些優勢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
  • 第三,就是要看學校的直屬部門,基本上教育部或者部委直屬的都不要考慮了,這裡重點關注省屬和市屬的概念;
  • 第四,就是儘量往省外看,因為很多在省內按照本一錄取的高校對省外往往會按照本二錄取,可以打一個錯位差。

和頂尖學生相比,中等學生也會算分差和排位,但是中等學生的選擇要比頂尖學生的選擇更困難。一方面,這個區間的學校數量非常多,志願填報時本二批次又多了4個學校的選項空間;另一方面,中間分數段每一分的學生數量也會更多,對10個學校之間梯度的把握也很困難;最重要的一點是,還有不少人會直接以本一本二的切線來衡量學校好壞,這個也不是完全科學合理的。有兩個小姑娘,當年的高考分數在本一線以上5分之內,並且兩個人的總分只相差1分。我當時的給出的最直接的建議就是,讓她們放棄本一的學校,直接看本二。理由很簡單,因為不是所有的本一學校都一定比本二學校好,而且按照當時她們的分數,即便勉強上了本一的學校也很難挑選到好的專業。有一個學生聽了我的話,跨省報考了黑龍江大學的法學專業,現在已經在一所985大學讀法律碩士;另外一個女生則是選擇了省內一所醫科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畢業後在一家企業做行政。

關於今後的發展,變數還有很多,我們不好直接在當下就對兩個學生的未來進行論斷。但必須承認的是,高考確實是人一生中少有的、相對公平的可以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對於這張經過公平考試得到的入場券和選擇權,在使用上還需要慎重把握。不得不說,本一、本二的這條切線,確實給很多人的認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很多省份的招生已經取消了本三批次,把公立和私立都歸集統一到了本二批次進行招生,加上現在很多名牌大學的獨立學院和民辦大學,在辦學質量上已經完成了對很多四線城市公立大學的超越,所以對於很多家長和同學來說,選擇確實比較困難。客觀來說,僅僅按照每個省的最低錄取排名得到的學校排位,已經很難單純地與各個評估機構給出的學校的綜合排名進行掛鉤和比較,200名以後的學校,城市和專業重要性變得非常重要。城市的規模大小和經濟發達程度,決定了學生可以獲得的視野、格局和就業空間,而專業的質量度高低則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學有所成,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對中等生來說,如果選擇偏文的專業,可以優先考慮城市;如果選擇偏理的專業,則優先考慮專業。

3、給保本學生的報考建議

挑選一所大學,最重要的還是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如果你的分數不夠高,那麼離家近還是離家遠,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都跟你沒有太大關係。但如果能上本科的,一定不要去專科,這個是最低的要求。哪怕差了本科線幾分也沒有關係,後面徵求意見的時候,理論上最高會有20分左右的降分空間。

和頂尖學生、中等學生相比,保本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心情很糟糕。所以每次遇到這些學生的時候,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放心,一定會有大學讀”。最開心的是,有一個幾年前靠補錄上大學的學生,後來也考上了研究生。並非刻意總是強調研究生就是一個標誌性的好的出入,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考研,或者考到了什麼學校,至少考研說明了一個人始終在孜孜不倦為了更高的目標奮鬥著。

在過去幾年的志願填報過程中,每年都會遇到幾個學生是靠補錄進去的。既然政策上有給出了操作空間,對於差了些分的同學來說,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第一,就是要時刻關注教育考試院公佈的徵求志願信息,及時根據給出的學校和專業名單進行補錄;第二,就是嘗試聯繫補錄學校的招生辦工作人員,諮詢可以被錄取的可能性以及瞭解學校的專業特色和內部政策。

只要把這兩點工作做好,就有被補錄的可能。印象中這幾年沒有遇到過15分或者20分以下被錄取的同學,但是5分~10分之間的還是有很多。

文末小結

大多數人在報考高考志願的時候,都是等到了高考成績出來之後,以自己的總分去對比歷年各院校、各專業的最低錄取切線;先從分數上進行大學和專業的第一輪篩選,把這些目標對象彙總成一個備選池。接著,再根據自己的主觀興趣和感受,以及參考一些第三方的意見,從池子裡挑選滿足志願填報要求的大學和專業;最後,計算一下各個目標報考的成功率進行綜合排序,這基本上就是報考的整體邏輯。

這篇文章並沒有梳理出一些高考志願選填的技巧,而是從家長的視角和學生的視角分別進行分析,以此來說明高考志願填報的不易。更重要的是,希望今後在進行志願填報時,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能夠多一點溝通,互相理解和達成共識。

高考志願:家長握著指點孩子未來的筆,孩子懷著各自五彩斑斕的夢

高考只是夢想的起點,懷夢想,致遠方

高考志願填報的方法並不難,最難的地方在於如何衡量和判斷一所大學的高低質量,或者說選什麼大學和專業才是適合自己的?這即是每一個考生、家長和老師需要認真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