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祥其人其事

馬福祥(1876——1932年),回族,字雲亭,甘肅省河州(今臨夏)韓家集陽窪山人。

光緒二十一年與兄馬福祿招募本鄉親友青年弟子二百餘人組成“義勇隊”,赴積石關援助被河湟一帶回民起義軍包圍的清軍,繼而被改編為清廷官軍安寧軍,鎮壓各族農民起義,始躋身於宦途。

1898年得中武科舉第二名。次年,跟隨馬福祿統領簡練軍,由陝甘轉晉入直隸,駐兵薊州。

馬福祥其人其事

馬福祥

1900年在北京抗擊八國聯軍。後聯軍攻正陽門(前門),馬福祿力戰捐軀,馬福祥奮力再戰,自是接統其兄所部,護衛慈禧西逃,旋以總兵記名。後繼任甘肅靖遠協、莊浪協、陝甘督標中協副將。1906年調任西寧鎮總兵,兼西路巡防軍統領。

馬福祥一生經歷清朝、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三個時期,有“三朝元老”之稱。

辛亥革命以後,馬福祥沒有就任西寧鎮總兵之職;1912年8月,袁世凱政府即改任其為寧夏鎮總兵。馬福祥旋即率所部昭武軍十三營計二千五百餘眾赴任。


馬福祥其人其事

馬福祥故居

寧夏川有黃河灌溉之利,號稱“塞上江南”。有了這片美麗肥沃之地,為他日後的立足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馬福祥為了能在此站穩腳跟,一到任就分別與寧夏滿營將軍常連、阿拉善旗札薩克王爺塔旺札布結為兄弟;另一方面,則遣散了滿營官兵,併發給銀兩,讓他們到湛恩渠(今新開渠)一帶墾荒謀生。

當時,後套有個抱疙瘩佛反對民國,他派王德尼瑪(即戒工活佛)和韓昌率蒙兵數百人在西狼山據險與民軍對抗。

袁世凱政府見武力不能解決,遂派馬福祥和塔旺札布前去講和。

塔旺札布先派人和王德尼瑪約定日期在五原和馬福祥見面。

馬福祥於1913年7月在五原境的黃河上設大船三隻,備以盛筵,王德尼瑪如約來會。

見面後,馬福祥將自己沒裝子彈的手槍給王德尼瑪看,王德尼瑪也將自己的手槍摘下讓馬福祥看,馬福祥即向預伏士兵示意,當場將王德尼瑪拿獲,解往北京,韓昌及一些衛兵被擊斃。

北岸蒙兵聞變四散。王德尼瑪被解京後,被迫給抱疙瘩活佛發電報勸其擁護共和,抱疙瘩活佛遂覆電表示歸順。

為此袁世凱認為馬福祥“智勇兼備”,特改任馬為寧夏護軍使,節制阿拉善、烏審、鄂托克三旗,授陸軍中將銜及二等文虎之章。護軍使可以直接向北京政府上書言事,儼然方面大員。

袁世凱還手書“護闈春永”四字,為馬母韓氏祝壽。馬福祥藉機請準添練甘肅新軍,以其侄馬鴻賓為新軍司令。留其子馬鴻逵在京任總統府侍從武官。

這時有個日本浪人川村乙麻以皈依伊斯蘭教為名,陰謀策動西北迴民獨立,並在河州會見了馬安良。此人後到寧夏,馬福祥將其逮捕,押送至張家口日本領事署。粉碎了日本人的陰謀。

1915年秋,綏遠變兵及會黨在河南發難,推馬佔元為首,以狼山為根據地。馬福祥命新軍統領馬鴻賓率部往擊,在科布爾獲得大捷。後來變兵復出狼山,馬福祥親自率兵出擊於千靈廟,變兵引去,留馬鴻賓駐守五原。

不到兩月,變兵又聯合察哈爾獨立隊復進包綏,獨立隊是察哈爾變兵和東西盟的一些蒙古人混合組成,共推豐鎮人盧佔魁為首,金積人金佔魁副之。

北洋政府命令馬福祥會辦包綏軍務,馬福祥於1916年2月赴五原督戰,包頭威脅解除。但獨立隊數千人又進擊五原,馬鴻賓以數百人與之鏖戰三月,他本人不避槍炮,身先士卒,使五原得以固守。

經此惡戰,使馬鴻賓得以出名,有些蒙古人競把馬鴻賓比之於清朝蒙古勇將費揚古。不久,盧佔魁採用金佔魁建議,向陝北、寧夏發展。

馬福祥回師磴口,命馬鴻賓率部渡河,兼程前往靈武,預作戰備;命馬鴻逵部至鹽池截擊,馬福祥則率全軍回寧督師。

馬福祥其人其事

馬福祥紀念碑

4月29日,馬鴻逵以少數精銳騎兵到達鹽池的天池子,被盧佔魁千餘人包圍,馬鴻逵率騎兵且戰且退,後續部隊趕到,雙方戰鬥到傍晚。

次晨馬福祥派一營兵趕到,雙方死戰,馬軍縱火焚燒盧營,燒殺三百餘人,奪得馬匹百餘。

盧部擬趨同心,但馬鴻賓部已先期到達靈武、吳忠,預作迎戰部署,並空出大寨子誘敵,盧部進入包圍圈,率眾奪路而走,金佔魁陣亡,馬部輕騎追殺兩天兩夜,盧部死傷、被俘甚多。

盧佔魁率部東走靈州東山,與張九才、高士秀部會合,馬軍窮追不捨,盧、張二部走後套。

高士秀部走鄂托克旗昭華廟,馬福祥遣騎兵“銜枚夜踔二百里”,圍昭華廟,縱火焚燒,槍炮齊發,高部失警,猝不及防。千餘人傷亡殆盡,高士秀僅以身免。

次年3月,高士秀又奉達爾六吉(本名吳生彥,靜寧人)為“皇帝”,詐稱清代後裔,聚眾數千人犯磴口。

這時馬福祥送母喪歸葬,由馬鴻賓代寧夏護軍使職,馬鴻賓急電馬福祥回署,並出兵由石嘴山分道迎擊。

馬福祥接電後,先至靈武佈置河東防務,然後回寧夏,命馬鴻賓率部至石嘴山督戰,又派馬福全等部騎兵前往阿拉善旗。

石嘴山迎戰之軍實行前後夾擊,高士秀背腹受敵,突圍至八拉廟,又入烏拉兔溝,棄輜重跋山散走,死亡過半。

高士秀擁偽皇趨阿拉善旗,另派五百人繞襲石嘴山,遭到伏擊,全部被殲,高士秀攻阿拉善旗,遇到馬福全部的阻擊,乘夜撤走。

馬鴻賓以大隊分九路包抄,高軍困之於賀蘭山陰,自燒輜重,退人山內,墜崖死者不少。

最後,馬鴻賓大索山中,搜得偽皇及其部下,全部送至寧夏交軍法審判,處偽皇達爾六吉以下首要十九人死刑,次要三十餘名徒刑,眷屬二十餘人資遣回籍,從犯一百餘人勞役百日後釋放。

1916年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接任大總統,馬鴻逵仍在京任侍衛大總統,奉命以授勳特使,赴寧夏授馬福祥“勳四位”。

次年總統馮國璋嘉獎馬福祥“勳高金城”,特“晉授以勳三位”加上將銜。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馬福祥通電擁直。並命所屬部隊開往河南一帶,以做直軍的後盾。

皖系軍閥戰敗,甘肅督軍皖人張廣建在西北再也混不下去,乃將在甘搜刮的大批贓私,以皮筏順黃河出運,路過寧夏地段,被馬福祥部扣留,馬並電請公佈甘肅財政收支,後經北京當局調處,始得放行。

這件事懲治貪婪,伸張民意,是得人心的。

甘人趁機群起驅張,提出“甘人治甘”口號。馬福祥聯絡實力派及各方面代表到銀川商討驅張大計。

西寧馬麒派朱繡為代表,涼州馬廷黝派張學仁為代表,甘州馬麟派蘇成章為代表,寧夏新軍司令馬鴻賓派喇承基為代表,河州鎮守使裴建準和北京同鄉會派汪青為代表,在銀川召開“公民大會”,揭露張廣建禍甘罪狀,群眾激憤。

西寧、涼州代表提出“武力解決”。大會通過由馬福祥、馬麟、馬廷勃、馬麒、馬鴻賓領銜,通電全國,列舉張廣建罪狀,驅而去之,實行自治。

這就是有名的“五馬”驅張。

馬福祥其人其事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馬福祥向曹(錕)、吳(佩孚)首先請纓,併發出通電,痛罵張作霖為鬍匪出身,聲罪致討。

1926年春,由馮玉祥向北洋政府推薦,馬福祥出任航空督辦,駐節平地泉(今山西豐鎮)。

1926年,直、奉、魯軍閥聯合攻擊國民軍,馬福祥權衡利弊,南下依附蔣介石,親自到南京見蔣,陳述統一安定西北計劃。

蔣介石以其子侄握有兵權,馬本人熟悉西北政情,即委以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8年春,國民黨二中全會選馬福祥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又被任為國民政府委員;同時,被委以許多頭銜:北平政治分會委員、開封政治分會委員、水利委員會委員、賑務委員會委員、編遣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

1928年秋,新軍閥宣告“北伐完成”。

次年元月蔣介石召開編遣會議,馬福祥參加了會議。會上,蔣與閻錫山聯合,通過編遣,肖呼弱馮軍力量,致使會後馮、蔣矛盾日益公開化。

5月,蔣、馮雙方在中原地區擺開陣勢,即將開火。而韓復榘、石友三、馬鴻逵等突然倒馮投蔣,5月22日在洛陽發出通電,聲明維持和平,擁護中央。接著,馬福祥又奔走於韓、石之間,為蔣說項,韓、石復投蔣。

父子如此忠於蔣,使蔣大為賞識。

同年11月即任馬福祥為青島市市長,任馬鴻賓為寧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3月,奉系沈鴻烈任青島市市長,馬福祥調任安徽省主席,後又被蔣改任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1932年2月,馬福祥以心臟病復發,辭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職務,在天津休養。

8月19日下午,因病情加劇轉地治療途中於北京琉璃河車站逝世,終年五十六歲,8月20日安葬於北京阜成門外三里河之阡。

馬福祥其人其事

馬福祥墓地

馬福祥在官場中,處事比較平和,他一生調解了不少糾紛。在清末西寧總兵任內,他調停過達賴喇嘛和塔爾寺阿嘉呼圖克圖之間的衝突。

民國元年(1912年)馬福祥還調解了甘督趙帷熙與布政使彭英甲之間的糾紛。

馬福祥在他一年半的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任內,做了一些有益於民族團結的事。

他在南京召集蒙藏各部王公會議,提出消除民族間的隔閡,發展民族教育,開發蒙藏地區,加強西北國防建設的主張。

馬福祥還熱心民族教育事業。

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任內,他在行政院會議上,提出了“設立蒙古地方教育行政委員會”和“給以邊疆教育基金”兩個議案,均被通過。並協助一些熱心回民教育的人士成立回民教育促進委員會。

他任寧夏護軍使期間,於1918年在寧夏府城銀川出資設立蒙回師範學校,附設高、初級小學各一所,共建有各種房屋六十餘間,全繫馬福祥“自置自修私產”。

該校設有監督、副監督各一人、校長一人,教職員工十六人,年需經費四千五百餘元,由馬福祥自給。

該學校從1919年秋開始招生,到1930年先後畢業學生五屆,計二百三十多人,都到各縣從事教育工作。

他還設立“蒙回教育勸導所”,到各縣提倡督促在回族聚居地方成立清真小學。到1920年,在寧夏道各縣先後成立回民小學五十九所。

其中:寧夏縣(銀川)高小二所、初小五所,寧朔縣(青銅峽)初小五所,中衛縣初小二所,平羅縣高小二所、初小十六所,靈武縣高小二所、初小四所,金積縣高小一所、初小八所,鎮戎縣(同心)高小三所、初小九所。在校學生一千二百三十餘人。

解決這些學校經費的辦法是:開辦費採用捐款的方式,常年費用捐獻基金、學田、稅款等方面的收入。

他自己率先捐白銀一千五百兩,在納家戶建高小一所。又給各縣象徵性捐款六十兩、銅錢五百多串,以示提倡,促使回族財主捐款辦學。

馬福祥其人其事

馬福祥書法

馬福祥在出省做官後,所到之處,對提倡回民教育不遺餘力,他積極倡導支持,先後發起成立西北小學,扶植成達師範,參與擴建上海伊斯蘭迴文師範和敦化小學,發起創辦《月華》雜誌等。

馬福祥對於回族宗教學者的伊斯蘭教漢文譯著十分重視。他前後出資翻印王岱輿、劉介廉、馬注、馬復初等人的漢文著述三十餘種。

此外,他還擔負成達師範第一屆留埃學生的一半經費。

他去世後,馬鴻逵尚能遵其遺囑,從遺產中拿出五千大洋送這些學生出國。

馬福祥的夫人馬書城也拿出三千大洋,捐獻給北平新月女中。

縱觀一生,馬福祥主張民族團結,重視發展民族教育文化,熱愛家鄉和祖國,為民族和地方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稱道的。


文章選自張懷武編著的《歷史名人與寧夏》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