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箱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如何夏天获得冰块?

唐伯虎点蚊香5599


在《延禧宫略》中,有一集魏璎珞制作了一个类似于冰箱原理的盒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冷制水果。古代科技不发达,古人不明白制冷原理,造不出冰箱,那么夏天的冰品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挖洞积冰。

我们知道,冬天人们可以去湖面采集冰,但这些冰块不可能保存到夏天,怎么办呢?挖个冰窖储存起来,夏天就可以取用了。由于冰窖在地下很深,所以也足够凉爽。曹操在位时就制造了很多冰窖储存冰块。古人最早制造冰窖是几千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北京有个地方叫冰窖口,是明清时期,皇室用来储存冰块的地方,采集冰块的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冬天去积水潭采冰,选取质量上等的冰块,用稻草包好,拖到阴凉的地下,夏天就可以供给各个宫门。

后来他们也从国外进口冰块,不仅可以用于制作冷饮,冷藏水果,给宫里的各位小主,娘娘,妃子们吃,还可以用来冷藏沿海地区的海鲜品。古人有专门的采冰人,他们要有专业的知识,他们用新鲜稻草铺垫,把冰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而且确保冰窖在最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确保窖口的密封的。

由于冰块吸热会融化,保存起来相当难,古人都会将藏冰量提高几倍,这样即使融化了一半,剩下的也够用。

第二、硝石制冰

古代的工匠在制造冰窖保存冰块的同时,也会尝试更多的储存冰块的方法,他们也会制冰。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一些聪明人就开始尝试这种制冰的方法。

他们首先向大木桶里面放入水,硝石放入大木桶里,小木桶也接满水放入大木桶中,小木桶要能随时拿出来。结冰的同时周围温度也会降低,小木桶里面的冰块最先降低到零度以下。

由于大木桶里面的温度较低,地窖的温度也会维持到零下几度,无论是对结冰,还是保护冰块都十分有利。

一般古代每次硝石更换时间为十天,皇家使用的可以做到半个月更换一次,其成本并不高。

所以冰块能否存放时间长,主要在地窖的选择,温度越低,硝石制冷容器的硝石更换时间周期就会越长。


静说历史


大家一定以为古代人夏天用的冰块都是冬天时将冰块放入冰窖储存而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没有冰箱等制冷设备,难道就不会制冰了吗?我们聪明的老祖先告诉你,夏天用于降温的冰,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获得。

窖冰

古代人夏天用冰降温,其实大部分确实来自冰窖。


古代宫廷和北方各地衙署有专门负责管理窖冰的人,曹操就曾经在邺城专门建造了冰井台,专门用来冬季藏冰,夏季使用。

清朝的宫廷会在冬天组织人力存储大量冰块,放入冰窖,在夏季时,向官员们发放冰票,可以凭票领取相应的冰块回家降温,算得上是一种高温福利了。

除了官府冰窖以外,民间也有建立私人冰窖的人,并靠此做生意。有着经济基础的老百姓便会向这些冰窖老板购买一些冰块回家降暑,更有钱的地主豪绅,干脆自家有冰窖,自存自用。


制冰

火药是我国的发明之一,在发明火药的时候,聪明的古人发现硝石溶于水有降温的作用,于是一个制冰的方式便产生了。

首先,将装满清水的罐子放在一个同样装有水的深盘里,然后向深盘里加入硝石,硝石其实就是硝酸钙,溶于水时吸热,于是在不断的添加硝石的过程中,罐子里的清水便凝成了冰。


这种方法一般多用于做冷饮,你没看错,古人也吃冷饮的。将罐子里的水放入糖和各种香料,等硝石在外面吸去热量后,一杯冰镇饮料便做好了。


明离子


一、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二、更早期时我国的古人用于消暑,多来自于在冬天时就开始储藏的冰块,储藏冰块的”神器“就是我们今所说的冰窖。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鱼缸鱼


你好,很高兴回答。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古代夏天好像是没有冰的,即使是现代也只能在冰箱里看到冰。其实,古人夏天所用的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冬天的河流或者湖泊中,一是来自于人工制造。

先说第一种,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里,古人在河面上用冰镩把冰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都能承受人的重量,但是这时候并不把冰拿出来,而是让它继续冻,因为切成块的冰会上浮,受冷后下面会再冻,于是加厚的就比较多,有的甚至能厚达一米,厚度差不多后,人们会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

冰窖放冰之后,会一直放满,不能有太多空间,然后把冰窖盖严,这样这些冰块就可以放到来年的五六月份,然后拿出去用或者售卖就行了。

可能你们会觉得这样的冰无法放到来年的五六月份,难道半年时间这些冰都不会化掉吗?可实际情况是这些冰的确会化掉一点点,但半年时间中化掉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打开冰窖拿出来用的时候,这些冰还都是完整的,这时还可以切成小块儿的拿出来去用或者卖掉。

我觉得真的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其实古人不但会储冰,还会制冰,据说在唐宋时期,人们甚至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甚至都可以造冰了。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具体是怎么制作的呢?据说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在古代,卖冰其实是一项产业,北方的城市几乎都有这样的产业,从事储冰卖冰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的富贵人家还都有自己专门的冰窖,而有些经验丰富的储冰从业者,甚至可以把冰保存到常年不化。

但是在我国南方,由于冬天也温度较高,水很难结成厚冰,而且运输的话也很不容易,所以南方夏天很难有冰,但是自从人们发现硝石制冰法之后,南方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品了,而且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炼出来重复使用,所以甚至有人用它开起了冷冻或制冰厂。

古人在夏天是怎么用冰的呢?我认为跟我们现在也差不多,古人会用它放在双层盒子里冰镇食品和饮料,这就相当于冰箱的作用了,据说上面的这种青铜器就有这种作用,并且也会把冰架起来,让人扇扇子在屋里吹风,这种“人工空调”和现代的空调也算是一个道理吧。


民间小俗事


古代冰块有两个来源: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但是有味道,用起来还真不多)。



A医德A


现代化的家电设施让我们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尤其是夏天一个冰饮让人心情畅爽,但是生活在古代就不会有这种福利了吗?

并不一定,老西儿告诉你。古人的智慧某种程度上不比现代人差,所以观历史不要站在上帝视角去观察,一定要将自己带入历史中感受古人智慧,那古人到底是如何制冰的呢?

其实有两种方法:制冰和窖冰

(一)制冰

我国古人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技术,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

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之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有一种说法表示硝石制冰起源于中国,后来经马克波罗带出中国,传到了欧洲。

(二)窖冰

在掌握制冰技术以前,古人多采用窖冰作为夏天冷食的材料。

窖冰也是一种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

1 宫廷如何获取冰块

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民国时仍有此俗。

2 官府获取冰块的途径

窖冰除了宫廷使用之外,同时也供给官府。“颁冰”是一种古代官府的夏令习俗。从周以来,北方地区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时取出,宫廷颁赐臣下,民间亦市卖。此俗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项。当时颁冰还有献牲(羊羔)祭祀的仪俗。明清以来,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为盛行。明清颁冰在立夏暑伏时节,清代是按官阶发给冰票,凭票领取。

那么除了凭票领取这种方式以外,官员还可以通过"赐冰"获得冰块。旧时官府署衙的消夏习俗。明清时,北京的各衙署都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所赐冰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差等。

3 民众获取冰块的途径

冰窖由于耗资大,成本高,除了宫廷和官府建设以外,民间也有商用冰窖用于获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买卖获取冰。卖冰是一种传统商贸习俗。旧时无制冰设备,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时藏于窖中,待三伏天热时启冰,开始贩卖。旧时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时开始卖冰。刨冰,作为旧时民间夏令消暑食品,当时所用的冰块均为头年冬天窖户窖藏的,伏天时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机制冰块和机刨冰屑所代替。

现在你知道古人在夏天用冰上不比现代人"吝啬"吧?


老西百科


大家好,我是(天心文史)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我从小就是喜欢历史,爸妈都是历史老师,我现在从事研究历史方面的工作,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阐述下我的看法:

古人获得的第一块冰是天然冰。冬天,一些地方的天气会非常冷。大自然自动将水冻结成冰块。在先秦时代,古人用天然冰来冷藏食物和制作冷饮。为了实现夏天也有冰,古人将藏冰放在冰上。藏冰是冬天的冰藏,夏天可以取出来使用。

古代藏冰的方法相对简单。在严寒的季节,当冰最坚硬的时候,古人开始切冰,把切好的冰运到冰库,用新鲜的稻草和芦苇垫在冰库里铺好地面,然后把冰放在上面,然后用米糠、树叶和其他能保温的材料覆盖冰,最后密封坑口,在夏天打开它。在这种藏冰的方法中,三分之二的冰会在夏天融化,所以古人会根据三倍于夏天的需求来进行藏冰。

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内容了 。码字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喜欢的可以加个关注点个赞呗!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交朋友的,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评论留言啊!


天心文史


不是只有冰箱才能制冰,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是有天然冰以及利用硝石制冰,同样可以解决了古代用冰的需求。

古人最先获得的冰块是天然冰。在冬天有些地方的天气会特别严寒,大自然把水自动冻成了冰块。在先秦时代,古人就是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的。为了达到夏天也有冰块用,古人会对冰块进行藏冰。藏冰就是把冬天的冰块藏起来,到夏天可以取出来使用。

古代藏冰方法比较简单。每到大寒季节,在冰块最坚硬的时候,古人就会开始凿冰,把凿的冰块运到冰窖里,在冰窖地面用新鲜的稻草跟芦席铺垫,再把冰放到上面,然后在冰块上面覆盖上稻糠、树叶等比较能隔温的材料,最后密封窖口,到夏天的时候再开封。这样的藏冰方法,冰到夏天会有三分之二的会融化掉,所以古人会按夏天需求量的三倍进行藏冰。


小金狮


首先,在夏天能用上冰块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肯定与绝大多数老百姓就无缘了。第二,在夏天用得上冰块的,极大可能是皇家。以清朝为例,方法主要是在冬天从京郊的河水中脱出大块冰块,然后切割成小份冰块,通过驴车马车拖运至紫禁城附近的地窖进行封存,等到来年的夏天,再打开地窖,覆盖草料,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宫内,以供皇家享用。


吉米大叔卧谈会


不好意思,请问冰箱是什么! ?? ......................................

Ps: 我老家在北纬250度.....[憨笑][憨笑][憨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