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沒有“三田合一”與“四平”就別談太極身法

練習太極拳首重身法。在所有身法的要求中,中正與四平是最重要的基礎,其他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可以這樣說,要想達到“身法九要”的要求,“中正”與“四平”是必須的。

練習太極拳最基本的基礎訓練要從身法著眼,因為身法是所有動作的本體,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姿勢的組成都是通過手法、步法和身法的變化、協調配合而形成的。而身法又是所有這些的中心,手法、步法等都受身法的限制,不能隨意而行。所以對於身法的要求必須嚴格,這樣練拳時才能確保動作正確,才能保證訓練有收效。

在所有身法的要求中,中正與四平是最重要的基礎,其他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立身中正”“上下一條線”講的就是中正。中正是說當人處於站立狀態時,身體的中心線,即從頭頂上的百會穴到襠下的會陰穴,應保持垂直對正,即要在一條垂直線上。人體內上、中、下三個丹田正好處在這條垂線上,所以中正又稱為“三田合一”(如下圖)。


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沒有“三田合一”與“四平”就別談太極身法

中正與三丹田


中心線在身體前面的映射線與任脈重合,稱為中線。如果從人體正面的外部形態上講,也可以說,中正就是保持身體正面之中線與中心線重合;或者說中正就是保持身體正面之中線垂直。能做到這點,就能“立如平準”“不偏不倚”,使身體重心保持在中央,即身體處於保持平衡穩定的最佳狀態。另外,中正的另一個要點是保持中心線在身體背面的映射線與督脈相重合。所以中正就是使穿過督脈的線保持垂直,特別是要保持“尾閭中正神貫頂”。

在運動中,身法、步法處於虛實轉換之中,因此中心線也會隨著支撐腳的變化而晃動。如果使用行拳時最常用的坐步或弓步,當體重轉移達到百分之百時,中心線完全落在承重腳上,這時在身體前面的外部形體狀態就是“三尖相照”,即鼻尖、膝尖、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也就是身體正面之中線的映射。這個“三尖相照”即是常用的、檢查中正的參考。身體前面的“三尖相照”與後面的“尾閭中正”是技擊中保持中正與方向控制的要點,就是準星與舵把,需要經過長時間訓練,在身體內建立起感覺。通過這種感覺,在技擊過程中,可以自覺、自然地調節身體之中正。這種感覺必須在訓練中認真體驗。

與“三尖相照”這條垂直線相垂直的、向身體正前方伸展的平行線,有時也稱為“中線”。常常可以說是鼻尖正對的方向,或腳尖正對的方向。說是中線,實際上是一個立著的、將人體分隔為左右的虛擬立面(如下圖1)。在技擊中,出手出腳、勁力的發放時,都常常需要以這條中線或立面為基準(如下圖2),如同槍上的準星。比如在做“抱七星”時,前手抬起,大拇指與鼻尖對正;也就是說大拇指在鼻尖前的中線上,或者說大拇指落在身前的這個立面裡。這些都需要通過訓練建立起感覺,稱為中線之感,也可簡稱為“中”,技擊技術的準確性與效率與此有很大關係。


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沒有“三田合一”與“四平”就別談太極身法

三尖相照與中線


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沒有“三田合一”與“四平”就別談太極身法

中線之俯視示意圖

在推手與技擊中常說的“中”或“中線“,在傳統中並沒有準確、清晰的定義,因此學習時需要認真領會。無論如何說,這些都是從身法上有關中正的練習中練出來的。如果做不到中正,人就會處於不穩定狀態。如果偏差過大,使重心出於支撐點外,人就會失去平衡而跌倒。所以說“什麼都能變,中正不能變”。拳架訓練就是自己找中正的過程,而推手訓練則可以簡單地視為如何在保持自身中正的同時,破壞對手的中正。所以有時也可以將推手或技擊之勝負簡單地歸結為是一個“爭中”的過程。

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人體的幾大肢體能夠在多大的範圍內活動,這些活動是技術要求所必需的,也會對中正產生影響,因此必須十分小心。在身法範圍內,應該注意的是與中正垂直交叉的四平。四平是很老的概念,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後,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說法。比如眼平、手平、襠平、腳平;或者是:眼平、肩平、胯平、手平。平是水平線,也有平衡、平穩的意思。有不同說法,說明需要保持“平”的地方就不只四處,也說明它們所表示的意思大致相同。這裡我們仍使用四平這個說法,介紹幾個最重要的“平”(如下圖)。


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沒有“三田合一”與“四平”就別談太極身法

中正與四平

眼平是說兩眼要處於一水平線上,實際上講的是頭部要端正。由於頸椎的可活動性,頭部可以前後左右晃動,而這種晃動對平衡的影響最大。在訓練中有兩種情況要注意,第一是很多人都有習慣性地把頭偏向一邊,前後左右都有可能;特別是頭部微微上仰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往往由於偏得不大,自己可能長時間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會對訓練中的進步,尤其是高級階段以後的進步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必須儘早糾正。可以藉助鏡子自我檢查,並使用站樁及盤架子等刻意強化訓練去修正。第二是在推手或技擊訓練中,很多人常有歪頭躲避的現象。這種動作看似很快,實則很危險,因為在躲避的同時已然有失中之勢。

手平不是講兩手在形體動作上要保持水平,而是說手上要有平衡、平穩、協調之感。是講感覺的靈敏性,如同天平一般,能權衡輕重緩急。多數技術動作都要通過手來完成,可以說手的活動範圍是最大的,因此手的平衡、平穩、協調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手平在訓練的初級與中級階段中,常常是以一種“襯(秤)勁”的方式來練習的。就是當一隻手進行某個運動時,另一隻手的動作有與之相襯托或者秤平之意。由於手平不是直觀的形體動作,而是一種體內的感受,因此在訓練中不好把握,特別在初級階段中,常常不知如何判斷對錯,必須刻刻留意,細心體認。

手平也帶有與肩平相似的意思,即說的是上肢的平衡問題,肩平的說法更清楚。肩平就是兩肩要處於一水平線上,講的是身體的胸、背部要端正。由於肩關節以及腰椎的可活動性,肩部以及胸、背部的活動範圍比較大。從技術角度上講,肩部以及胸、背部的瞬間傾斜是允許的,雖然這些動作會對平衡有影響,但是隻要能做到趨於肩平,就無大礙。做到趨於肩平的要點是沉肩墜肘、手平,以此配合提頂,達到胸、背部的端正。聳肩是影響肩平的主要原因。

襠平或胯平都是說胯的平穩問題,襠在骨盆下方,胯在骨盆兩側,它們與骨盆都是固定關係。襠平即是說兩胯要處於一水平線上,所以襠平與胯平是一回事,說胯平更容易理解。胯平講的就是身體的腰胯部要端正,不要傾斜。胯如果不平,腰就會被擠住,則必然不能放鬆。由於腰胯部分是身體重心所在之地,斜胯就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平衡穩定。斜胯往往是由於腿部力量不夠所致,在訓練中,每當遇到有腿部比較吃力的動作時,都要特別注意。再有,如果胯不能保持平,會對抽胯有影響,則步法就無法正確實施,不能做到虛實分清,也就無法達到輕靈活潑。這個問題在初級推手中不明顯,但這是高級推手與技擊中的大忌,所以必須從一開始就有所認識。

腳平也不是講兩腳在形體動作上要保持水平,而是說腳上有平衡、平穩、協調之意,是講提腳邁步時的感覺。在兩腳上維持身體的穩定平衡,無論步法如何快速、靈活地變化,都能保持平穩。身隨步走,步隨身換,腳平就是身法與步法之間協調關係。

在達到高級階段後,中正與四平的外形之形體動作已經不重要了,主要是感覺問題。但是正確的感覺是源於長期、正確的形體動作訓練。因此在達到高級階段以前的訓練中,保持形體上的中正與四平是非常重要的,絕不可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