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好大喜功那些事兒

朱棣時代,完全稱得起明朝的“大有為”時代:徵蒙古,通西域,下西洋,開運河,遷國都,修大典。文治武功,碩果累累,到現在還使國人讚不絕口。

但是在這些看似輝煌的背後有一個問題卻終無法迴避:那就是耗費巨大。

更何況在這些文治武功當中有的卻是好大喜功:


明成祖朱棣好大喜功那些事兒

1、遷都北京,大興土木。朱棣遷都北京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北平是朱棣建功之地,經營多年,根深葉茂,政治穩定,萬眾歸心;與此同時,北平地處北方農業區與牧區過渡地帶,交通便利,形勢險要,即使蒙漢貿易集聚地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定都於北平等於天子守國門,可以守一城而控八方,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然而徵百萬民工,耗時多年大興土木就是勞民傷財之舉了。他可能忘記了當年秦始皇和隋煬帝是怎麼把江山玩丟的了。今天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從朱棣遷都開始陸續建造的。現在說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而當時都是白骨和血汗。

2、大閱兵,炫耀武力。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搞了一次明朝史上規模空前的大閱兵,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閱兵無可厚非,大閱兵也沒有什麼不行,但是邀請27個國家使者前來觀禮就大可不必了。朱棣時代歐洲從海上還很難到達中國,當時對朱棣王朝能構成威脅的也就是蒙古、日本,勉強再加上朝鮮、安南,有必要向27國炫“武”嗎

3、鄭和下西洋,東風浩蕩。明成祖以天朝上國自居,為了達到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之目標,朱棣主導了在中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鄭和下西洋壯舉。在朱棣當政的六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記載,鄭和的艦隊共有各種船隻240多艘,載船員28000名,艦船分五種:即旗艦、馬船、糧船、水船和戰船。

五種艦船圍繞寶船左右,各船分工明確,各斯其職,又能協同合作,可以說鄭和的艦隊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特混艦隊。

英國曆史學家李約瑟博士的結論是,“大明帝國的艦隊比亞洲任何國家的海軍都強大,甚至歐洲所有國家的艦隊聯合起來也無法與大明帝國的海軍相匹敵”。

據說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百年,每到一處必揚國威。

在鄭和下西洋開始以後,總共有亞、非國家派往大明的代表團318個,平均每年15個之多 ,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同時來大明帝國朝貢。面對這種空前的盛況,朱棣喜不自勝,威加海內的心理得到極大滿足。據說還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四個國家七位國王先後親自來大明朝貢,而其中有三位國王在出訪大明帝國時竟然永遠地在中國睡著了。

據統計,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海船大約二千多艘,其中每隻寶船造價大約五六千銀兩,船上裝載的各種賞賜物品花費更大。鄭和艦隊寶船之大,並不完全取決於實際需要的載重量,而是為了給人"巍如山丘,浮動波上"的觀感。據史書記載為了保證造船質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而哥倫布第一次遠航只有3只船,水手90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既開創了殖民的新紀元,又給歐洲帶回了滾滾財源。反觀鄭和下西洋為了代表皇帝對這些外邦進行大量賞賜,僅僅白銀一項,每次就花費600萬兩。

當永樂君臣們正陶醉於“不世之功”時,卻爆發了明王朝建國後第一場農民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