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成都文殊坊的刘氏竹编体验店里,一位收藏家专程从外地过来拜访刘嘉峰。简单闲聊几句,刘嘉峰客气地送走了访客。原来客人想买下他的双面竹丝编《天女散花》,可他舍不得。因为想建一个竹编博物馆,他的代表作品一直悉心保存着。


在刘嘉峰手里,竹子似画笔,无论人物形象还是动植物都活灵活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匠人生涯里,他仍在创新与传承中坚守初心。


一个做手工艺的老匠人,大致能想象得到会是一个质朴的老者,但刘嘉峰很“潮”,这并非指衣着,而是他对时下各种流行时尚如数家珍。“社会的变迁,是任谁也阻挡不了的,若不想被时代抛弃,那么就应该吸收新东西,站在潮头之巅。”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刘嘉峰竹编作品《东篱赏菊图》,以竹丝如画,生动细腻。

创新的讲究

每天早上,一到上班时间,刘嘉峰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室。他总是穿一件黑色的唐装,泡一杯浓烈的沱茶,在房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认为自己“有义务把‘刘氏竹编’完整地传承下去”。

刘嘉峰的作品非常精细,所以对工具的要求特别高,像刀子、匀刀、镊子等都是自制的,用起来更顺手。在工作室,他有三四副眼镜,竹编越精细,选用的眼镜度数越高。

这是一个特别费眼的活,因此工作室外有一个小花园,种些花草,还养蜜蜂。创作时间长了,累了乏了,他就到小花园舒活筋骨,给花浇浇水,再看看他的蜜蜂,然后又安心地回到工作室继续创作。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刘嘉峰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根根比发丝还细的竹丝,经刘嘉峰巧手编织后,成了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韵味十足。这些年步履不停的探索,他一手打造了以“提花编织法”和“以竹作画”闻名的刘氏竹编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双面竹丝编《天女散花》做工精细,是刘嘉峰的代表作。

竹编字画一般是两层竹丝做经纬线编织,有挑压法、断丝法、掐丝法、编花型等多种,挑压法是最基础的方法。“该挑几帧压几帧都是有规律的,比如留白的地方就是挑一压七,颜色较深的地方就是把黑竹丝挑一压四,根据颜色不同,挑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而他的提花瓷胎竹编,是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结合:先以平面竹编方式编织一个矩形,将平面矩形的竹编围在瓷胎中部,再以藏头编法将接头接洽得天衣无缝,瓶底和瓶口仍用立体竹编方法编织,并与中间的平面竹编衔接。如果遇到异形的瓷器,平面的竹编形制还要根据瓷胎造型进行改变,“比如编制茶壶底胎时就要剪出壶嘴凸出的部分,留出壶把的位置。”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竹编作品 《心经》。

竹编最难之处在于掐丝,根据图案色彩变化,将竹丝断掉,用另一种色彩的竹丝掐进去。如人物眼睛,需将一根竹丝,从中间破丝,再划成两根,另外一根竹线从中间掐过去。空白处,则点点相连。为了在器型上创新,刘嘉峰煞费苦心,设计了很多符合当下审美而又适合编制的工艺品。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作品选用了每平方公分48丝薄如蝉翼的竹丝,将刺绣中乱针锈的技法原理融入了竹编技艺之中。

制竹有道

对于竹编的原材料,他颇有讲究,一定要四川特有的慈竹。“全世界的竹子有1255个品种,中国有707个品种。浙江盛产毛竹,毛竹的质感较硬,因此浙江竹编以立体竹编为主。而四川属于竹科混生地带,各种各样的竹子都有。之所以选择慈竹,是因为

慈竹的竹丝非常柔韧,不容易断,且竹节较长,可以避免节疤的出现。瓷胎竹编、竹编字画都需要非常精细的竹丝,这两个特质最能满足竹编对于竹丝的要求。”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竹编《文姬归汉图》局部,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

选好竹子后,他一般会用砍刀、锯刀“去头去尾”,选择竹子中间最直的节层,然后去掉竹子外面的青皮,选用青皮下的竹簧。“竹簧一般可以划十几层出来,但青皮下的前四层竹簧是最好的,做精品字画时,我就只选用前两层竹簧;如果做瓷胎竹编,一般划出比较厚的一层就够了,越往里面走竹簧的纤维就越粗糙。”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选好竹子后,竹编需要使用选择竹子中间最直的节层。

划好后的竹簧再用小刀抛光,整个竹编工序里大约会用到几十种刀具。抛光后刘嘉峰再用自己制作的排针划丝,竹丝精细的重点就在这儿了,一般1厘米宽的竹片会被划成20~30根竹丝,最细的时候,他曾把1厘米的竹片划成48根均匀的竹丝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竹编《兰亭序》局部。

划好的竹丝要再进行染色,根据瓷胎竹编图案的需要,有的会漂白,有的会染成黑、红、古铜等色彩。而竹编字画用到的颜色基本只有黑色和原色两种,他认为书画本来就是比较淡雅的艺术,如果做得五颜六色就太不切实际了。所以只做黑白色,最多在精品字画上编一个红色的印章。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龙纹梅瓶瓷胎竹编,打破了传统的技术,采用“藏头断丝“的独特技艺,有如浅浮雕。

竹编之路,辗转起伏

刘嘉峰的老家在四川渠县静边镇一个偏僻的农村,那里盛产各种各样的竹子。“那个时候我们村子里还有很多篾匠师傅,在这种环境下,六七岁时我就开始编着玩,做些日常用品。”从各种日用品到劳动生产用具,无不用竹子做成。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嘉峰在为学徒授课,但坚持至今的学徒人数寥寥无几。

多年的积累与创作,刘嘉峰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2012年,他凭借《龙纹梅瓶》瓷胎竹编、《虢国夫人游春图》竹编字画和《维摩演教图》竹编长卷,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从民间艺人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竹编对于刘嘉峰来说,也从维持生计的工作变成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竹编给我的一生带来了各种感受,有苦有乐,现在又成为了传承人。一个小时候的爱好,成为我一生都在琢磨的手艺。”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6米多长的《富春山居图》,由3万竹丝编成,气势恢宏。

刘嘉峰推动了中国竹编技艺的发展,而他的儿子、刘氏竹编的第二代传人刘江,让竹编回归了生活。他以父亲精湛的技艺为基础,融入现代时尚设计,竹子被做成了古色古香的灯饰、时尚典雅的配件,高贵大气的派对包。

刘江希望自己的竹编卖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特色产品。“手工艺有生命,应该到喜欢的人手里去。”自从接班之后,刘江的理念得到了父亲的认同,而刘江也从父亲身上,看到一个老艺人更多的用心和坚持。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竹编罐,有中国传统器物的韵味。

现在刘嘉峰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的创作室,与他的几位徒弟一起专注于创作。最近他正尝试制作镂空扇面的竹编艺术品,继续探索新的竹编工艺。刘江则把竹编与茶道、花道、香道、文玩等相结合,设计了多款竹编产品,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在所有的竹编作品中,人物图案的编织难度最大,《维摩演教图》中有21个人物,运用多种编法方能完成。

“我最应该做的是要想方设法,把刘氏竹编的技艺传承下去。”刘嘉峰研究了一辈子竹编,为竹编培育更肥沃的土壤,给未来更多人参与竹编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刘氏竹编”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独运。

把1厘米竹片划成48根竹丝,年近花甲的他以竹作画,以编为梦

《天堂》竹编织锦座屏。作品借鉴了织锦的织造原理和技法,用黑、白、灰、浅黑、浅灰等5种色彩进行表现。

文丨李程莹

图丨刘嘉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